回到明朝当暴君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刘兴祚听完,却已经是泪流满面,心中一个劲儿的替死去的老娘高兴,赶忙道:臣刘兴祚,领旨谢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命刘兴祚起来后,崇祯又道:逝者已矣。爱卿还须振奋,待来日大明国内平定,朕还要御驾亲征辽东。到时候,刘卿便做先锋,用建奴的人命来给刘老太君陪葬。
刘兴祚又是一番谢恩之后,崇祯接着道:此次诏刘爱卿进京,乃是为了编练新军一事。
大明卫所虽众,然而三百年一路糜烂下来,已然不堪大用。
朕有意另外编练一镇新军,正好需要刘爱卿与徐爱卿相助。
刘兴祚与徐光启皆是拱手道:臣愿为陛下效死。
崇祯却是摆了摆手道:以后别总死啊死的,都好好的,以后啊,让建奴去死就成了。说完也是被自己的话给逗乐了。
崇祯又接着道:刚才朕和徐爱卿讨论了一会儿火枪。朕现在有些想法,徐爱卿来给朕参谋一下,看看能不能实现。
徐光启道:请陛下示下。
崇祯道:现在的枪不是要点火么?朕想,使用机关,使火石打火呢?这样是不是就省掉了点火的时间?将士们一起扣动机关,这建奴还不就是排队等枪决的命?
原本崇祯想象中徐光启纳头就拜,惊为天人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反而有一种被徐老头给打脸的感觉:臣启奏陛下,陛下所说的这种机关,我大明早就有了。
崇祯心里尴尬,不过多年混迹于1024的老司机驾龄,让他面上却是不显,问道:既然如此,为何前番建奴叩关之时,朕观众军所用还都是火绳枪?
徐光启道:启奏陛下,此事皆是因为钢铁质量不过关所致。另外,使用火绳枪与燧发枪都是需要使用通条将弹药捣入枪膛,时间所差并不多,但是燧发枪的成本反而要高于火绳枪,因此上我大明并未大量装备。
崇祯一听,彼其娘之,终于有朕装逼的机会了,当下嘴角含笑,淡淡地道:既然如此,朕便命内帑中拔出银子,另立一院,名曰大明皇家学院,由徐爱卿统领,其中门类划分,如数学,枪械等,皆是由徐爱卿说了算,朕对这些懂的不多,便不指手画脚的了,免得惹你徐爱卿讨厌?
崇祯此言一出,徐光启却是喜出望外,终于有皇帝肯支持自己研究这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了,当下表态道:臣多谢陛下厚爱。只是国朝眼下并不富裕,臣家中亦略有家资,愿变卖家产,投入这大明皇家学院,望陛下恩准。
崇祯闻言却是哈哈一笑,对徐光启道:徐爱卿放心,朕前番查抄了那八家汉奸晋商,国库中银子有的是,十年之内,国库中都不必为了边饷辽饷发愁了。
至于这大明皇家学院么,所需经费等一应支出,皆由内帑拨付,只要内帑不空,徐爱卿便放心研究。不用国库拨付,也省得朝堂上的大人们叽叽歪歪地。
以后这科学院么,院长与研究院士不设品级,见官大一级,即便是面对亲王侯爵,亦不需要主动见礼。其他非研究人员和杂役的相关品级,由徐爱卿和吏部商议后,报与朕定夺便是。
徐光启闻言,直是感动地无以复加,当下哽咽道:陛下知遇之恩,臣唯有万死以报!
崇祯却道:刚才还说别动不动就万死万死的呢,徐爱卿却是一点儿也记不住。说着自己先笑了起来。
徐光启却讪讪地道:臣失态了,望陛下恕罪。
崇祯道:这等失态,朕是希望越多越好啊。
感叹了一番后,崇祯又道:眼下,朕便有任务交给徐爱卿去办。
徐光启道:请陛下吩咐。
崇祯道:朕将于京南皇庄处,命人建设这大明皇家学院,前番地水泥作坊,将其研究人员一起并入皇家学院之中。整个学院,统统使用水泥建设,仿照皇城的防御,朕会命锦衣卫和内缉事厂配合,联手防护,务必要做好保密工作。
待大明皇家学院建成之后,徐爱卿便组织人手,着力于火枪的研制。
朕提出几个要求,徐爱卿务必办妥。
其一,这火枪必须要使用火石击发,不能使用火绳点火的方式。
其二,朕观这火枪的弹药皆是由膛前用通条捣入临敌之时多有不便。
徐爱卿看看,如何将这些弹药定量包装,事先包装好,待临敌之时,只需要将弹药装入枪中,击发即可。
如此一来,这建奴不就真个要排队等着朕的大军前去枪决了?
其三,则是关于火枪的射程问题。倘若火枪的射程远于弓弩,则建奴必死。
徐光启却是苦笑道:陛下,前面两个问题倒还好说,慢慢研究,总是有希望。
只是这火枪射程,想要提高,却是不易。
崇祯却道:徐爱卿放心,朕是外行,只是提提意见。这射程么,可试试延长枪管,枪管里面钻成螺旋线膛,看看能不能延长。
不过,朕毕竟是外行,具体怎么搞,徐爱卿还要多多费心才是。朕只管提出意见,至于怎么去弄,则是你这个皇家学院院长的问题喽。
另外,不要怕浪费材料,多试验,也不要怕失败,无论如何,朕的内帑为爱卿兜着底呢,爱卿尽管放心去做便是。
待到安排完徐光启,崇祯接着又开始和刘兴祚开始讨论新军的问题。
第七十四章 新军
新军,朕要的新军绝对不能和以前的卫所一样!
崇祯觉得卫所制度有好的一面,可是毛病也不少。
太祖洪武皇帝既是为了防止前唐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也想解决故宋之时军无战力的弊端,这才创立了卫所制度。
在洪武皇帝和成祖皇帝在位时,就是这些卫所的兵丁,一路追亡逐北,把强如蒙元这样的帝国都给按在脚下摩擦。
当然,大明的文武百官们把好事搞砸的战斗力在卫所制度上再一次体现了出来——卫所制度在一路糜烂之下,到了英宗皇帝时期,险些连京师都丢掉,就连英宗皇帝,也被草原上的瓦剌部的也先给掳到了草原上去。
等到了崇祯时期,如今的卫所兵丁纵然比螨清的双枪兵强一些,只怕也是强的有限。
如今大明的卫所兵丁,不像是职业军人,反而更像是种地的农夫,或者说是卫所将领的佃户更恰当一些。
相较而言,崇祯最欣赏的还是后世被称为被子军的兔子家土鳖陆军那种职业化的军队。
后世种花家的那支土鳖陆军虽然被自己家的小兔子们调侃为土鳖不土,战斗力五,向来以土的掉渣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但是土鳖的战斗力可是没有人敢小觑的——起码人家身为五大流氓之一,可是跟其他四家大流氓全部硬刚过正面的。
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联合国出动所谓的联合**队,就是折在了这支当时还是小米加步枪的土鳖陆军手上。朝鲜一战之后,被兔子给怼的丢人现眼的联合**队干脆改名叫了维和部队,从此以后再也没出现过所谓的联合**。
扯远了,不提土鳖军兔的战斗力,单独从其军民鱼水情来说,也是把别的国家的军队给毙的不要不要的。
不管是洪水还是地震,只要有危险,必然会出现那一身身土掉渣的迷彩绿,而百姓们的反应则是,卧槽,军兔来了,可以放心了——兔子家的老百姓,从来不用在有洪水地震的时候担心有人开着五对轮,荷枪实弹地来救灾。
当然,这是后世的那个种花家的军兔,而大明的呢?
快跑啊,赶紧藏好啊!大军马上要过来啦!简直就他娘的跟鬼子进村一样操蛋。
在当时或者说土鳖陆军之前,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并不是一句闹着玩的话,尤其是客军。
本地的军队尚且顾及一丝乡里乡亲的香火情份或者说兔子有不吃窝边草的习性,对当地的老百姓虽然也会祸祸,但是外来的客军丘八们可就没有这份顾忌了,对地方的祸祸也就更狠。
崇祯既然知道后世军民一家亲的土鳖陆军战斗力有多牛逼,那么他的目标也就很明确,他要的就是这种拖不垮,打不烂,能和百姓融为一体的军队。
在崇祯的眼里,军队就应该是一台高效的杀人机器,是一个帝国系统之中专门负责处理所有不稳定因素的暴力机构,种地这种事儿出现在军队身上,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不是职业军人的军队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军队,还不如称之为团练或者乡勇更为恰当一些。
因此,崇祯对刘兴祚道:朕对于兵事所知有限,不过,朕还是要提几点要求。
其一,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纵观史书,唯岳武穆所将军队堪称百战百胜,朕以为其军纪必然有其可取之处。
当兵不仅是吃皇粮,更是保家卫国,保卫的是息身后的父母妻儿,因此这军纪,一定要狠抓不放。
其二,还是军纪。常言道军令如山,军令一出,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该趟地也得趟。只要后方没有撤兵的命令,便是战至最后一人,也不许退后半步。
如此,才是朕心中所想要的那种拖不垮,打不烂的强军。
刘兴祚闻言道:陛下所言甚是。兵法有云,侵略如火,不动如山,说的便是这军纪了。战阵之上闻鼓而进,鸣金则退。如臂使指,方能百战百胜。
只是,臣还有一些疑问。倘若弃了刀剑,单凭火枪,只怕还是难以克敌。毕竟建奴骑兵速度极快,万一被建奴冲入军阵之中,后果便不堪设想。
崇祯却是笑道:除了枪,不还有炮么?
除了炮,再研究一些比火枪距离要近一些,但是杀伤力也要更强地装备出来不就好了?
何况,这火枪之上,还是可以加装短刃刺刀的,若是有敌近身,也可凭刺刀与敌搏杀不是?
卿可去寻了纪效新书来看,其中多有火器的战阵应用之法,朕也是深以为然。
朕以为,只要后勤跟得上,区区建奴,不足为虑。
不过,你可得好好巴结徐爱卿了,以后你们的装备,可都是他们皇家学院给研制的。
笑过了之后,崇祯接着道:另外,这新军之中,只招收良家子。
凡是家中有人经商者,家中有人为官者,其本人有过为吏经历者,皆不取。
凡录取之人,皆要上查三代,务必是三代耕种的清白农户子弟方可录取。
至于上查三代一事,刘爱卿可寻锦衣卫田尔耕帮助,一定要把好关。
常言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朕将这新军之事托付给刘爱卿,刘爱卿千万不要让朕失望。
刘兴祚闻言,单膝跪地行军中之礼道:臣必不负陛下厚望,旦有差池,臣愿提头来见!
等到刘兴祚与徐光启离开宫中,崇祯总算是舒了一口气。
自己脑子里的东西都掏得差不多了,连什么国旗班与阅兵式都跟刘兴祚掰开揉碎地讲了一遍。
更多的东西,自己一个程序猿哪儿懂的那么多,又不是国防生毕业的。
只是,崇祯皇帝的命确实不太好,或者说这大明的读书人确实不让人省心了点儿。
锦衣卫的田尔耕所部传来的消息,让崇祯皇帝又一次地暴怒,又一次地举起了手中的屠刀。
只不过,这一次屠刀所对准的是江南的那些读书人。
第七十五章 恶心
对于大明朝的文人书生,崇祯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他们。可能最贴切的一句话应该是我去年买了个表吧。
要说大明的文人们全是坑,那明显是不对的。
毕竟,其中出过心学的王阳明这种大佬,也出过张居正这种大佬,还出过一个不抽烟不烫头的于谦于少保——他有可能也喝酒。
可是这坑爹的货色就更多了。
先不说那嫌水凉和头皮氧的钱大人,也不提辽东第一汉奸兼建奴第一忠狗的范文程,光是这些左一个党右一个复社的学生都让人头疼的要死要死的。
首先,这些货色们是不纳税的,名下的田地商铺都不纳税!
大明朝开国的洪武皇帝原本是想给读书人一点儿优待,毕竟这些货们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一个个儿的都是些高分低能的货色,不给优待,还不统统饿死?
再加上朱老大是马上得来的江山,心里明白要治国可不能在马背上治,还是得靠这些文人来治理。
所谓生员,指的是经过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
老朱给的优待不可谓不多:
这些生员们由于已经可以算做是官员的预备役,因此可以免差役徭役,见了县官不必下跪,若违犯法令由教官责惩,情节严重者须申报学政革去生员后才能治罪,地方官不得擅责,已经可以算最底层的士大夫了。
明白了吧?这些货就算是犯法了,都他喵的跟老百姓们的处理方式不一样,颇有些要先开除某籍后再审判的意思。
唯独有两条学律的规定,让这些读书人很是不满。老朱后来被喷成狗,恐怕跟这两条规定也不无关系。
一生员事非干己,勿轻诉于官;二军国政事,生员勿出位妄言。
这两条,乃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命礼部颁布的学校禁律十二条的第一和第三条。
说白了,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诸生员:好好学习,没事儿看看书泡泡妞就得,少吵吵些有的没的,少看热闹少围观,没事儿别特么地天晴了雨停了,你又觉得你行了,别整的大明跟离了你们这些读书人就不能运转了一样。
当然,老朱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大明的文人们那个尿性劲儿一上来,卧槽,老朱你丫是暴君!
不让俺们议论时政?不让俺们多管闲事?这还了得?!暴君!暴君呐!
当然,老朱是马上皇帝,对这些生员们的意见根本就无所谓,反正老子手里有刀子有马仔,怕你去死?
所以在洪武一朝,读书人们还都乖的很。可是到了建文帝那个蠢货一登基,好么,玩起了削藩!
你说这些东西们有多脑残吧,你削藩也靠谱点儿吧?
偏不!
人家大明朝的文人就是那么尿性,先从面瓜开始来,让牛逼的心生警觉,最后被朱老四来了个靖难之役,结果都知道,一个诛十族下来,读书人又特么消停了!
等朱老四也挂了之后,这些读书人可算是自由了,放飞自我的后果就是直接各种斗。
跟阉党斗,跟什么浙党楚党东林党斗,跟皇帝也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