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万里照汉关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神龙摆尾巴
但如果病毒或者细菌太多,情况严重时,我们的身体也会发生过激反应,出现明显的症状,比如发烧、流鼻涕、咳嗽……等等。这就好比某地有心怀不诡者发动了暴乱,我们很容易能察觉到。这些其实是我们身体清除细菌或者病毒的一种手段。
一般来说,流清鼻涕应该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流黄鼻涕是由细菌引起的。
当然,能引起伤寒的病毒有很多种,能引起伤寒的细菌也有很多种,其中大多数,我们的身体都能自己对付得了,但总有一些我们身体是对付不了的,这时,就需要吃药。”
这次董宣武老实了,用平白的话,解释了一下病毒与细菌的区别,和对伤寒的解释。
“嗯,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糟老头点了点头,眯着眼睛有问道,“臭小子,你又如何解释你的病”
董宣武想了想,于是又说道:“小子的伤寒能够自愈,我认为,很有可能我以前曾经得过相似的伤寒,只是因为情况不太严重,所以当时反应出来的病症没有这次那么明显。
我们身体如果对付某种细菌或者病毒有过成功的经验,那这个经验实际上会被身体记录下来,以备下次之用
第一百三十五章 错过了您会后悔终生
“老夫姓方,方有执,字中行,别号九龙山人。”对董宣武,糟老头态度好了不少,没有再拿架子。
方有执没听过,不怎么有名啊!
董宣武张开嘴巴,刚想说久仰之类的客套话。
方有执接着又说:“董小子,不要说久仰之类口不应心的客套话,看你的样子,老夫就知道你从未听说过老夫。”
董宣武嘿嘿笑了两声:“老神仙说得不错,董二对杏林之事不熟,不过,轻盈医术非凡,一般人难入她的眼底,既然连她如此崇敬老神仙,那老神仙必定是世上了不起的杏林高手。”
这个马屁拍得舒服,方有执哈哈大笑了数声,又长叹一口气,说道:“老夫的妻儿七人都因伤寒而逝,老夫也因伤寒几乎驾鹤。至此以后,老夫苦苦钻研伤寒之症,到了今日,不是老夫自夸,别的病症,老夫不敢说,但若单论伤寒,当今天下,老夫若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
只可惜世人敬老夫,不是因为老夫的医术,而是因为老夫的年纪。”
年纪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大明京师,七十多岁的老人,也能数得出好几百位来吧!
董宣武心下奇怪,开口问道:“不知老神仙高寿”
“老夫乃是嘉靖二年生人,董小子,你说老夫多大年纪”
嘉靖二年,也就是这老头已经熬死了三个皇帝,如果再多活几年,很有可能熬死第四个皇帝。看这老头的精神劲,蛮有可能的。
董宣武算了算,天啊,这老家伙竟然有一百岁了,难怪这老家伙这么说。
就算是乌龟,活了一百年,也该成精了。
董宣武忽然有了一个想法,他要将方有执拉入大明皇家科技院。不为别的,单单他这么多年的行医经验,记录传授下来,就是一笔无法计量的财富。而且,这老头精神奕奕,至少还能活好些年。
可是方有执对加入科技院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到了他这个年纪,已经该安享晚年了,对功名利禄已经失去了兴趣。
董宣武长叹一声,说道:“可惜啊,华夏的医术,自神农尝百草,到,扁鹊,再到汉末的华佗、张仲景,继而到初唐的孙思邈,便已经到了巅峰了。自此以后,皆是碌碌之辈,只知守成而无进取之心。即便是我朝的李时珍,也只能说集古今之大成,才得以汇编出。
老神仙,难道中华此后无人”
方有执嘿嘿冷笑了两声,说道:“董家子,你休要激将老夫,老夫不吃这一套!我华夏的医术体系皆已健全,后人也只能填补遗缺,当然再出不了如华佗、孙思邈那般的人物。”
“健全”董宣武哈哈大笑,“老神仙真以为中医已经健全了我且问老神仙几个问题,如果老神仙答得上来,我便承认老神仙的话是真的。不知老神仙敢答不敢答”
方有执说道:“老夫有何不敢”
董宣武开口问道:“第一,血液的作用是什么主要成分是什么新鲜血液又是从哪里来为什么有的人的血液能够相融合而有的人的血液不能水火不相容人体血液的总量是多少,失去多少血后,就必死无疑”
“这……”方有执愣了一愣,中医的理论太过抽象,往往用各种气来描述,很难具体的解释。方有执当然用一非常抽象的气来回答董宣武这问题,但是他刚才还打了董宣武一巴掌,说董宣武故意装逼来蒙自己,现在他当然落不脸来做同样的事情。
董宣武早料到方有执回答不出来,接着又问道:“第二,老神仙,为何眼睛能看见东西为何耳朵能听到的东西为何舌头能尝到酸甜苦辣咸等味道为何鼻子能闻到气味为何皮肤能感受到冷热酸痛麻”
“这……”这是什么问题啊,这难道本来就该如此吗这几个问题,方有执莫说是回答了,就算是听都没听过,又怎么回答不出来。
……
董宣武一口气提出了十几个类似的问题,方有执竟然一个也回答不了,一张老脸羞得通红。
董宣武哈哈大笑:“老神仙,您老可算是杏林中的泰山北斗,天下间屈指可数的人物,可是董二只随口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老神仙您一个也未曾答上来。难道这样,您还认为华夏医学已经把一切都研究透了么医学体系已经臻于完善吗
曾听泰西的商人说,他们已经有一种医术,取下已经坏死掉的一些器官,换上健康的器官。这种事,在我华夏,我只听说华佗有这本事,能劈开人的脑袋,取出人脑袋中的虫子而人不死。至于是不是真的,我就无从而知了。现在的华夏医术可以做到么其中的原理又是什么
我还听说,有泰西的医术
第一百三十六章 初见成效(1)
听说董宣武积劳成疾,差点丧命,天启皇帝似乎有些过意不去,不但送来了很多珍贵的御用药材,还特地颁发一道圣旨慰抚,给董宣武的武散阶加了一级,从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转眼又一个月过去了。这段时间,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没有什么波折。
在徐光启和信王的努力下,大明皇家科技研究院已经初具雏形。
院长是研究院最高领导,负责研究院对内对外的所有事务,暂时无人担当。既然是皇家科技研究院,那院长的职位原本就是为皇帝陛下预备的。只是木匠哥顾及自己的身份,迟迟不有答复,所以这一职位就只能这么悬空者。
院正则是由徐光启担当,负责管理研究院内部的所有事务。在院长职位悬空的情况下,院正可代为行使院长职责。
执正为董宣武,主要负责研究院日常具体事务,算是院正的助手。董宣武本来不打算接受这个职位,但是徐光启认为
判正则由信王担当,主要职责包括财务管理,负责处理研究院内部的纠纷和资源分配等。
经过众人仔细讨论,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分为院士、执士和助理三个级别。
具体研究人员如何评级,由研究院所设的院会决定。院会由院长、院正、执正、判正和所有院士组成。某位研究人员一旦评定为院士,就自动进入院会,成为院会的一员。
院士是指在某一方面有着重大和特殊贡献,且德高望重之人,必须经过院会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同意,才会被授予,月饷二十两银子。
不要小看了院士,要被承认为院士极为困难,实际上就连董宣武也没能获得院士的评级,只能被评为执士,理由是不够德高望重。这让董宣武郁闷了很久,这不是十两银子的事,凭什么呀,这研究院的建议还是他提出来的。
执士是指某方面的才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暂时没有突出的贡献,或者品行没有得到大家认可之人。只要拥有任何一名院士的提名,并且经过考核,证明其能力,即可授予,月饷十两银子。
而助理则是指研究院中一般的辅助人员,不需要院士的提名,只有经过考核,证明其具有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即可,月饷五两银子。
目前已经答应加入研究院的专业人才已经有二三十人,但有获得院士资格的,却只有寥寥数人。方有执终于同意加入其中,以他的资格与名望,成为院士当然不成问题。同时李轻盈也顺利成为医学执士。
最可怜的是孙小倩,虽然董宣武尽力为她争取,也只是被列为助理。不过这姑娘似乎并不在乎这点,她申请加如研究院,可是受了不小的阻力与压力。
本来董宣武还打算让翠袖也加入研究院,这丫头天赋不差,在研究院里学习几年,说不准能弄个学术带头人。可惜跟她提了一下,这丫头不识抬举,不肯同意,董宣武也只好不了了之。
翠袖的顾忌董宣武怎么会不清楚她加入研究院的阻力比孙小倩还要大上无数倍。
翠袖只是董府的一个丫鬟,属于贱籍。大明的读书人可以容忍一个贫苦的破落秀才与他们同列,也许可以容忍李轻盈、孙小倩这样的女人混进他们当中,却绝对不会容忍一个低贱的贱奴与他们平起平坐,哪怕只是形式上的。这对他们来说
第一百三十六章 初见成效(2)
天启皇帝闻讯大喜,下旨嘉奖董宣武等人,董宣武也因此文散也升了两级,从正九品登仕郎升为从八品修职佐郎,直接跳过了迪功佐郎,并赏银一百两,绸缎十匹。其他各人也都有升赏。
赏银一百两,绸缎十匹这不是埋汰人么,小太妹每月送来的分红也有两千多两,谁会在乎这么点赏赐,这个木匠哥,够抠门的!
董宣武心中腹诽不已。
这几个月,董宣武给小太妹提供不少好主意、新发明,小太妹的生意越做越大,已经开了四家店铺,还有一个专门的养牛场,专门养殖从藏地弄来的牦牛,提供从牛奶等奶制品和牛肉。董家的牛总算不用再担心“被”摔死了,宛平县的知县大人也终于松了口气。
至于升那么一两级散官有什么用那东西就是用来混俸禄的,又没有实权。上次踹了汪文言一脚,又拔光了孙之獬的毛,天启皇帝虽没有怎么处罚他,却罚没了他三年的俸禄。也就是说,董宣武这三年当牛做马,一文钱都捞不着,整个一杨白劳。他现在还欠天启皇帝两年零八个月的俸禄,想跳槽不干都不成。
另外,天启皇帝还下旨命令量产水泥,以水泥为原料建大明皇家大剧院,用来检查水泥是非真的能大规模使用。
天启皇帝还大言不惭地说,如果水泥、混凝土证明真有大用,将还会升赏。
唯一的好处是,北京城中的大明皇家剧院终于开建了,早一天建好,董宣武就早一天能赚到钱,虽然他不缺钱,不过,谁也不会嫌钱太多,没事数着玩,拿钱砸人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乐趣,不是吗
只是此时钢筋董宣武仍旧没有弄出来。
不过高炉早已经建好,水法制钢比水泥要顺利得多,关键炼钢温度的控制没有水泥那么严格,反正将铁还原出来融化为铁水,加上适量的炭粉就行了。
董宣武只好将炼制出来的钢水倒入到事先准备模子,凝聚成形后,让铁匠们拿着铁锤砸上一遍,当做建设大剧院的“钢筋”。
虽然这样炼制出来的钢筋究竟质量如何,董宣武也没底,好在大剧院的高度并不是太高,不过两层楼的高度,就算钢筋质量就算差一点,也没有太大的关系,最多多打击几根柱子,钢筋紮密一点,就像后世那位土豪。
与此同时,永定皇庄中的新农作物也长势良好,土豆、玉米过不了多久就可以收割了,红薯生长期略长一些,要略晚一个多月。
皇庄大举种植新农作物的消息早就传扬出去,虽然大多数百姓对此举抱着怀疑的态度,但总有好奇者,偷偷地跑来偷看。
偷看者后来发现皇庄似乎看管得不严,只要他们不损伤这些农作物,基本不大管他们。有些胆大的甚至跟永定皇庄的农户攀起话来,拐弯抹角地询问如何种植这些东西。只可惜农户们警惕得很,这可是他们发财的活计,可不能轻易告诉别人。问话者最终往往讪讪而去。
小农思想啊,要不得!
这一点董宣武始料未及的,与信王、老薛等人商量,得到天启皇帝的允许后,又制定一条政策,农庄中的农户如果指导其他百姓成功种植高产农作物,最高可以收取当年其产量的一成做为报酬。
这一举动大大的鼓励了庄中农户的积极性,土豆的亩产据说至少也有一千多斤,一成的收成可不少,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能收取一成的收
第一百三十七章 袭营(1)
天黑黑,月光光,三十多名黑衣人低着头匆匆赶路。
“上杉君,真的要袭击明军的军营吗明国实力犹存,此时激怒明国可不是一件理智的事!”东野太郎心中惴惴不安,压低声音说道。对上杉次野冒昧地同意与人联手,袭击明军一处新兵营地的事他一直不同意。
可是,面对强大的上杉家族,东野只是一小家族,对于上杉次野的决定,他无力改变。但是,如果听之任之,东野太郎也是做不到的。因为这伙人中,绝大多数都是他东野家的精锐武士,如果损失掉了,那东野家就更没有自立的根本。在如今的倭国,东野家虽然没有上杉家那样的野心,但实力是自保的根本,实力损失过甚,上野家恐怕永远都要沦为上杉家的依附。
“住口!”上杉次野眼中透出了怒火,低声喝道。
这个东野太郎,越来越放肆,屡次违逆他的意思,已经让上杉次野很不满。
现在,特别是几个月前,爷爷上杉景胜过世以后,上杉家虽然声势远不如从前,但也不是一个小小东野家可以在上杉家面前指手画脚的。在大倭帝国,弱者无条件服从强者,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如果不是想要借助东野家的实力,上杉甚至不愿意跟这个乡下来土包子多说一句话。
从如今的情况看,大明的国力已经远不如从前了,辽东的女真人很可能成事,既然如此,提前跟女真人打好关系,对上杉家有莫大的好处,乃是明智之举。这次他上杉次野去辽东,不就是要为上杉家牵上这条线吗
若是能成功获得了女真人的支持,不说经济上的利益,有了女真人支持的上杉家族就有了与德川家康分庭抗礼的底气。就算暂时不能再与德川家一争长短,至少一直被德川家打压得吐不过气来的上杉家也会因此而声威大振。
至于得罪了明国,那又怎么样大海是大倭帝国最好的屏障与保护,就算明国大怒之下,真的兴兵来问罪,那头疼的也是德川家康,关他上杉家何事上杉家还巴不得德川家康与明国打成一锅粥才好,那样,上杉家才有机可乘。
这次既然女真人求到了自己身上,怎么可以拒绝况且,女真人那位八皇子还许诺,只要拿到了董宣武的人头,就会有五千两银子的赏金。五千两银子,对现在处境困难的上杉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大不小的横财。
这件事情若是做成,他上杉次野在上杉家的地位也必定会在上一大台阶,日后代替兄长继承上杉家家主之位也未必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不是不想暴露上杉家的实力,上杉次野甚至打算纠集上杉家密布在大明北方的所有人员,独自完成这个任务。不过只是明国新兵营不到三百多名新兵,上杉次野相信,凭借一百多名倭国武士,就足以将他们消灭得一干二净。
之所以动用东野家这一支的力量,是因为这些年来东野家逐渐做大,显得越来越不安分,已经隐隐威胁到了上杉家的地位。而且东野家蛇鼠两端,与德川家暗通曲款,真当上杉家不知道么此时能削弱东野家的实力,上杉次野当然不会放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