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
子偃仰着头,打量了这座足足有十层楼,几十丈高的高楼一阵子。这座高楼直插云霄一般,屋檐乃至于四角的栏杆缀着彩带,迎风翻飞,暗红色的木料坚固无比,支撑着这座高楼的木料显然也是从原始深山里砍伐的上等的巨木,作为支柱,支撑着这座高耸入云的大楼。
这座楼的装饰颇为华丽,却不奢靡,处处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风气,里面隔着门窗,依稀可见燃烧着的牛油蜡烛,在架子上挥发着余烬。
门匾上书“摘星楼”。
&nb
第0190章 祭天
商丘郊外。
此时已经建造了一座庄严肃穆的祭台,祭台四方,天命玄鸟的旌旗迎风猎猎,附近的高大威猛的甲士持戟而立。
在祭台的八方,还有一队又一队的白衣黑甲的宋军将士拿着武器,将人头攒动的黔首挡住,神色肃穆、冷冽,活像一尊尊陶俑。在祭台的坐北朝南的位置前方,有着一条漫长的红地毯,在红地毯的两侧,还有着手持长戈的甲士驻足那里,两侧也插着殷商标志的天命玄鸟的旌旗,和大大的“宋”字旌旗。
天气微寒,朔风凌冽。
宋君偃穿着一古朴而神秘的冕服,自己背后的宽大的袍子被两个宫婢捧着,亦步亦趋地在万众瞩目之中,顺着红地毯,心怀虔诚地沿着祭台的阶梯,走上了祭台。
“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申锡无疆,及尔斯所。
既载清酤,赉我思成。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假无言,时靡有争。
绥我眉寿,黄耇无疆。
约軧错衡,八鸾鸧鸧。
以假以享,我受命溥将。
自天降康,丰年穰穰。
来假来飨,降福无疆。
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在祭台的下方,穿玄色朝服的大臣整齐有序地站着,低眉顺眼。在大祭司的起头之下,他们引吭高歌,唱诵着从古老的殷商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商颂烈祖
此诗为殷商后裔的宋国祭祀始祖成汤的诗。
按周制,大祭先祖有九献,那和烈祖都属于九献中的一个章节,那以歌舞献先祖,烈祖以酒和汤献先祖。这首诗通过祭祀烈祖,祈求“绥我眉寿”、“降福无疆”,表明了很强的功利目的。
史记宋世家曰“襄公之时,修行仁义,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由此可见,商颂是正考父根据商代诗篇改作,故有商颂烈祖。
宋君偃将祭祀的胙双手奉上供奉的桌案,然后一拜,一磕头,又接过三炷香,插到鼎炉上,一拜一磕头,又接过国君的玉圭,一拜一磕头。
跪在蒲团上三叩九拜之礼一过,宋君偃就起,抚了抚上的冕服。
冕服,是古代的一种礼服名称。
主要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的礼服。
玄衣肩部织、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
即所谓的“十二纹章”纹样。
另外,还有中单、蔽膝。均织织藻、粉米、黼、黻纹。此外还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
宋君偃怀抱虔诚之心,礼敬上帝,看着帛书上的祭文念道“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宋国敝君子偃,奉告太一玄皇东方穹苍高上帝敝国有旱,黎庶若失,赤地千里,百无生计。今敝君告慰太一上帝,哀我民生之多艰,不忍敝国黔首伤及一人”
“宋有战,伐一齐,征一越,破一魏,彼失我失,累及苍生。敝君之过也,熟不知触怒上帝,故而虔诚祭祀,告慰四方,凡四方冤魂不散者,皆勿祸我吏民,而敝君愿以一己之,代国受罚上帝不行云施雨,则敝君长跪不起,至死而方休矣”
宋君偃念完祭文,再拜上帝,痛哭流涕,不能自己。
这里解释一下,两宋之前的朝代祭祀的都不是玉皇大帝,而是泰皇,即东皇太一。
吉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er,璆锵qiu,qing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盍he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fu兮拊fu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
此诗歌取自屈原的九歌东皇太一,东皇太一是九歌体系中所祭祀的天帝、至高神。
“东皇太一”与汉武帝祭祀的至高神“太一神”、汉代之后的文献里记载的“泰一”、“泰皇”、“泰壹氏”等,均有关。
由于道家认为太一无形,楚人难以赋予其形象。
神仙既然可称仙人,当为人形。
九歌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最为隆重、庄肃的一篇。其诗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其妃黄龙。
 
第0191章 大争之世
宋国天降甘霖,举国同庆。
与此同时,在宋相黄庸的主导下,齐相邹忌、鲁公姬仇和鲁国三桓的季孙光、叔孙通、孟孙朗会盟于曲阜,在齐宋两国的私通之下,鲁国三桓的求荣之下,姬仇不得不答应鲁国四分之事。
由此,宋君偃代天子分封,鲁国还是鲁国,只不过疆域大幅度缩水了。季氏原来有一个费国,但是还要分封,便封一个伯爵,宿国,都宿城。
叔孙氏被鲁国分封于臧地,也是伯爵,便以臧城为都,立臧国。孟孙氏也差不多,伯爵,建都郈城,立郈国。
鲁地的战事就此结束了
至于在齐地起事的姜阳,迅速被齐军击败,于次年,也就是宋君偃五年的时候,姜阳带着几千人的残兵败将逃到东郡的博阳,请求宋国的庇护。
宋国接受了姜阳的请求,以博阳作为姜阳的居住之地,让他在那里继续招兵买马,收拢溃兵。而齐国则摄于宋国的威势,不远大动干戈,所以对此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笔带过了。
于是姜阳在宋君偃的授意下,立吕国,都博阳。与此同时,已经灭国多年的莒国和郯国也纷纷复辟,反攻齐国。
在西元前324年夏末的时候,吕国、莒国和郯国请求宋国的庇护。于是宋国出兵十三万,由吕、莒、郯、鲁、卫等十几个小国组成的诸侯联军,以干骜为大将,败齐军于博阳,斩首五万,俘虏齐将田汾。
齐国无法阻挡,故而放弃南部的盖城、博陵、汾阳等十多座城邑,被诸侯联军瓜分。
同年秋末,蔡国、徐国复辟,楚人伐之,蔡吴两国请求宋国庇护,宋君偃于是以熊子丹为大将,贞姬为副将,出动十万诸侯联军,败楚军于泗水,斩首四万。
宋国的势力延伸到长江下游,遍及了东南半壁
同年,魏惠王与韩宣惠王携太子入朝于赵。
次年,魏惠王、韩宣惠王在平阳会见齐威王,卑躬屈节,以求齐的支援。秦国也积极展开外交活动。秦相张仪和齐、楚之相会见,目的是拉拢齐、楚。
天下列国在这两年都在伐交,宋国也不例外,在基本上解决了对外的战事之后,宋国也开始休养生息,国力愈发强盛。
终于在宋君偃五年的时候,宋国召集鲁、卫、邹、滕、薛、莒、费、邳、郯、任、郳、吕、郈、宿、臧、蔡、徐,再加上宋,十八国会盟于平陆,而后在宋君偃的带领之下,去洛邑朝拜周天子。
时间进入西元前323年宋君偃六年,戊戌年,即周显王四十六年的时候,魏国上将军公孙衍为了对付趋强盛的秦、齐、楚三大霸主国,还有联诸侯为一家的强大的宋国,决定拉拢赵、韩、燕、中山,再加上魏国五国相王。
大朝会上。
子偃居高临下地看着从大梁远道而来的魏国使者甘宁,不由得摸着自己颔首的胡须,声音洪亮地说道“甘宁,寡人听闻你们魏国现在正在被楚国和秦国的军队围攻,秦已经取曲沃、陕、盐氏三城,楚人也在昭阳的统率之下也夺了襄陵附近的华阳、岸门等几个城邑,你们魏国被秦楚两大国围攻,不去新郑和邯郸搬救兵,怎么跑到我们商丘来了”
“君上明察秋毫”甘宁毕恭毕敬地作揖道,“秦楚势大,现在其任何一国我魏国都不能独自抗衡,何况两国同时进犯乎当此时,我大魏国已然没了还手之力,而赵韩两国摄于秦楚之威势,不敢轻举妄动,普天之下,能不惧秦楚任何一国的,除了齐国,便是君上的宋国了”
闻言,宋君偃微笑着道“贵使言重了。秦齐楚霸业已成,宋国堪堪崛起,不能比之。这个寡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而且寡人凭什么出兵帮助你们魏国呢”
被人家拍马,尤其是被他国的使者拍马的感觉就是好。
子偃也有些飘飘然了,不过他还是没有妄自尊大,宋国自的国力并不比秦齐楚三大霸主国,若不是宋国现在趋强盛,又能召集泗上十八诸侯联军的话,只怕连赵国、魏国都比不上
“实不相瞒。君上,秦楚来犯,而使我魏国朝野上下人心惶惶,现在我大魏国的朝堂上俨然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主战派,一个是主和派,主和派是以相国惠施为首的王公大臣,他们力主亲楚,跟楚人求和,结束襄陵方面的战事,专心对付在进犯河东地的秦国。”
“主战派是太子魏嗣为首的武将,他们力主盟宋抗秦,请求宋国出兵攻击楚国的上蔡、新野等地,或者是援救襄陵,解襄陵之围。我王现在犹豫不定,不知是和是战,故而在太子嗣的主导下之下,决心一试,派外臣出使商丘,请求宋君出兵援救”
“君上啊,唇亡齿寒的道理你不会不懂吧而今魏国为唇,宋国为齿,若是失去了魏国的这道屏障,宋国将直面强秦的兵锋,宋虽强盛,兵精粮足,然则可无视秦之锐士乎可不惧楚人材士乎”
甘宁的这些话一说出来,就让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了。
 
第0192章 欲合纵乎
“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张土地的目的。
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
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这时各大国之间,围绕着怎样争取盟国和对外扩展的策略问题,有纵和横两种不同的主张。所谓纵横家,就是适应这种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他们鼓吹依靠合纵、连横的活动来称霸,或者建成“王业”。他们宣传“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从纵成必霸,横成必王。”
纵横家的缺点是,他们重视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样从改革政治、经济和谋求富国强兵入手;还过分夸大计谋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国家强盛的关键。
张仪在秦国推行连横策略是获得成功的,达到了对外兼并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够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语。
这是因为他用“外连衡而斗诸侯”的策略,配合了当时秦国耕战政策的推行。
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看,当时那些弱国是以三晋为主,北连燕,南连楚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
合纵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
从策略上说,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兼并的策略。
连横是“事从属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
随着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合纵连横的具体内容也跟着有了一些变化和发展。到长平之战后,变成了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投降秦国的意思。
“魏国合纵乎”宋君偃摸着颔首的胡须问道。
“然也”终于引起了子偃的兴趣,甘宁能察言观色,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时机,于是声并茂地道,“当今之天下,强国愈强,而弱国愈弱,强者如秦齐楚,弱者如韩赵魏,皆不可同而语”
“我魏国首倡合纵,正是因为看清楚了这一点,这才想合众弱以攻一强,合纵韩、赵、魏、宋、燕、中山六国以破强秦,霸楚,雄齐六国当中,任何一国都无力抵抗秦齐楚任何一国的兵锋,然则六国合纵,亦无惧于秦齐楚任何一国,亦可图谋秦齐楚三国中的任何一国”
“君上啊,秦齐楚三国现今是没有灭一国之能力,但是长此以往,秦国蚕食之,此消彼长,若有朝一我魏国如现在的鲁、薛、卫这些小国一般,秦人岂无灭国之力乎魏亡,则三晋危矣,宋国危矣宋亡,则三晋危矣,魏国危矣”
“外臣话已至此,援魏之事还请君上细细斟酌一二”
宋君偃微微颔首,说道“寡人知道了。甘子请下去静待,伐战之事事关重大,寡人还需与大臣商议之后方可定夺”
闻言,甘宁心里松了口气,看样子子偃是听进去了。宋国是否出兵援救魏国,他不知道,不过希望还是极大的。
随着甘宁的影渐渐远去,宋君偃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望着陛台之下的群臣,高声道“诸位,魏人求援,谋求合纵,不知道我宋国是该当如何是好呢”
宋君偃这么一说话,朝臣们基本上是知道自家君上是更倾向于援魏合纵的了。
相国黄庸居于相位两年之久,虽然主管民生大事,但是俗话说得好,股做什么位置,脑袋决定什么事,他对于军国大事也有了自己的一定的见解,眼光独到。
黄庸于是第一个站出来说道“君上,臣以为可以援救魏国。诚如甘宁方才所说的,魏国就好似一道屏障,替我们宋国挡住了强秦的兵锋,也吸引了楚人的觊觎秦国锐意东出,东出之势不可阻挡,自今秦王上位以来,屡屡进犯韩赵魏三晋,足见其野心”
“宋国当此时决不能跟强秦比邻。君上,还有楚国,前年的泗水之战,我们宋国联合泗上诸侯的联军在泗水大破楚军,斩首四万,迫使楚国退一步承认了蔡国、徐国的复辟,失了蔡阳、当涂、徐州、岷城等六座城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