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皇宫当侍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文墨金名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想要把西宁抢劫光。最近这里的财富积聚惊人,这些人感觉这一次,绝对能够满载而归。
足足两万人组成的西夏大军,从西宁的正北面长驱直入,可是还没走出五里,立刻受到了猛烈的伏击。
大军刚进入西宁谷,两侧高山之上,炮火齐鸣,箭雨倾盆,喊杀声震天。
西夏大军还未反应过来,就已经被轰死了三分之一。
等反应过来,想要反攻自己,却见山上滚滚落石而来,又有大批将士被砸死。
紧接着,三万余如同虎狼一般的军队,从两侧高山上蜂拥而下,鹰头痛击之下,西夏军大败而逃。
西夏兵一路丢盔弃甲,西宁军穷住猛打,屁好处没捞到,还丢了一万多匹战马,辎重武器无数。
西夏兵这次是亏大发了,灰溜溜的刚逃回西夏都城,那边西宁送来的信函就到了。
信函是以孙伯伯孙平海的名义发出的。信函意思很明确,要打就死磕到底,要钱财,大家可以合作一起赚。
孙平海在信件中极为强硬,惹怒了身为西夏皇帝的李文昊。李文昊年纪轻轻,血气方刚,立刻点兵六万,气势汹汹,直奔而来,想要找回场子。
可是却又在西宁谷被葛岩带着的八万大军截住,双方一番混战,葛岩居然动用了足足八百余门火炮,轰得李文昊的找不到北。李文昊溃败而逃,葛岩又是长胜追击,这次更惨,损失三万六千余匹战马,辎重兵器价值巨大。
连续被战胜两次,西夏人
第172章 主将之争
葛岩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桃花源一般的存在,却不能享受这里的宁静。
天机阁总舵驻扎于此,也开始招兵买马。因为有商业的支持,外加上雪儿和玲儿,大规模的投资西宁,开设了大量的商业店铺,所以钱财方面是不用担心的。
本来天机阁在大魏就有大量的商业,这下子因为西宁的发展,雪儿和玲儿将大魏的业务延伸到了这里,然后通过西宁为跳板,进一步将商业拓展到西夏和大辽。
光天机阁一脉的商业,就足足占了西宁整个商业版图的五分之一。
各地的大商人和大贵族,闻着味而来,这里立刻充满了资本的味道。
正所谓有钱的地方就有人,无数周边的百姓,蜂拥过来谋求生计,人口正在以几何倍数增长。
葛岩之前的规划,整个西宁城不能建设低于四层的房子,所以西宁整个城池从规划之时,就考虑了大人口的承载问题。初步估算,整个西宁城,承载三百万人是没有问题。
要知道秣陵城也才三百万不到的规模,西宁如果一直发展下去,大有超越一国都城的味道。
有了人,自然天机阁就可以收纳一部分人进入天机阁。
不过天机阁不会对外自称天机阁,而是称为西宁军。
孙平海整合了数万人,加入了西宁军,整日操练和打磨,以此加固西宁的军事实力。
西宁想要在夹缝中求存,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战力。
因为西宁城的崛起,造成迁居到西宁乡下的农民,也会慢慢富裕起来。西宁庞大的人口,都是需要吃喝拉撒的。这些基本的食物供给,不可能全部靠着外面运送过来。
正是因为这样,整个西宁迁居过来的农民,开始了大规模的垦荒。
整个西宁一派繁忙繁华的景象,为了巩固西宁的繁华,葛岩要求叶伯组织财力和人力,加修驰道,改善西宁河的水运。
西宁河从大辽西夏而来,于西宁境内汇聚,然后朝着大魏国而去,一路南下,汇聚于长江。
只要将西宁河的水运发展好了,就可以加强三国的商业交流,更加巩固西宁的商业地位。
如今西宁稻谷渐渐黄了,已经接近秋收的季节了。葛岩知道自己也该走了。
至于巡边,葛岩汇聚了那些出去晃悠的千户,收集了情报,只要够写一份报告就足够了。
葛岩这时候带着一万护龙堂卫,朝着大魏国而去。
葛岩的护龙堂卫,本来就是葛岩招募的私人军队,不少人看着西宁的商业发展巨大,外加上跟着葛岩这么长时间已经赚了不少钱,所以自愿留在了西宁,在那里安家落业,成为了建设西宁的一份子。
葛岩自然乐于看到这一幕,剩下的一万余人,想要跟着葛岩返回秣陵,葛岩也不反对,于是乎一群人浩浩荡荡返回到了大魏国的都城秣陵。
此时的秣陵城,已经到了极为紧要的关头。
因为距离和蒙古国的盟约到期,已经极近了。回到秣陵之后,葛岩刚述职完,就被叫到了皇宫国事大殿。
大魏皇帝魏佶,对于收回十三城,兴致高昂。可是如今童大春依然在南方和民乱大军纠缠。
民乱大军虽然已经没有之前庞大,已经形成了压制,但是却成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童大春的实力正在不断的被削弱,康王完成了他的监军重任,已经舍弃了童大春返回了秣陵城。
因为和蒙古结盟,他才是最关键的人。因为童大春势力的削弱,梁王和赵王的结盟似乎变得松动了很多。
之前归顺于梁王旗下的文武百官,也开始松动起来。
他们的目光很犀
第173章 挥师北伐
魏佶点了点头,葛岩身为康王的人,旗帜鲜明,吹捧康王,这也是魏佶乐意看到的。
可是梁王这边的人就不乐意了。最明显就是以军方为代表的武将体系,所有人都一脸的不屑。
“康王殿下在大辽国可是做人质,又不是去打仗。怎么可能多大辽国的军力有所了解要说胆识和谋略,必定是梁王殿下出众,外加上我们这些老将,各个都对于梁王的勇武,佩服得五体投地。早就想以梁王殿下马首是瞻,和其一起建功立业。”
军方这些老将,各个点头称是。所有人统一口径,似乎非梁王不行。
其实这些老将,真的和梁王屁的交情都没有。今天之所以统一口径,完全是受了童大春的压力。
要知道,童大春掌握着枢密院,拥有调兵之权,属于这些老将的顶头上司。上司要是不高兴,要给下属穿小鞋,实在是太容易了。
别看这些老将,各个都是功勋贵胄,但是身为武将,其实在朝廷上的话语权并不高。武将可是在大魏国,天生就比文官低几个档次的。
正是因为这个奇怪的体制下,对于武将的打压太过强烈,造成大魏国虽然有强大的经济,军力却如此羸弱不堪。
葛岩笑道:“若论勇武,我们康王可是九门卫提督,他可是亲自上过战场杀过敌的,而且还有统兵和练兵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不是随便读几本兵书,纸上谈兵就可以练就的。”
“光练几分蛮力有什么用,两军交战,再与运筹帷幄,在于谋略计策。这方面梁王胜过康王太多了。”
“康王长期监军,对于军队的统领,早已经融会贯通,最适合此次带兵远征。”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混战。
双方谁也不服输,最终一番抗争之后,难题还是抛给了皇帝魏佶。
经过双方的一番混乱争辩,其实魏佶早已经有了论断。
“大家静一静,朕已经有了决断。此次远征,朕决定一分为二。一部分以梁王为首,老将为辅,主攻大辽国正面主力。另一部分以康王为首,新选派年轻江铃为辅,主攻十三城,以攻城拔寨为重任。双方互相协助,共同完成此次大任。”
魏佶此言一出,一开始众人还沉默不语。这完全是两边都讨好的和稀泥做法。
“难道众位卿家还有什么不满意不成”
魏佶此言一出,所有文武百官大呼不敢。
不得不说,魏佶的和稀泥做法,很有成效,也很有见地。兵分两路,一路挡住大辽国的援军,一路去取十三城。
简直就是天衣无缝的配合。
就这么决定下来以后,依照执行,原本既定的二十万大军,自然一分为二,双方各占十万大军,都是以五万禁军五万边军为组成。
紧接着就是前期的准备工作,调运辎重,调运粮草,整顿军队,操练军纪。
不过康王这边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从上到下,都需要重新选配将领。
这就是个很大的问题,梁王那边因为老将拥护,全部都是一群老将体系,早已经磨合得很好了。
士兵们也乐于跟着老将们,没有那么多的逆反心理。
可是葛岩和康王这边就不行了,如果强行给他们安置将领,新的将领和士兵不熟悉,很容易造成矛盾和对立。
关键时候还是葛岩有办法,采用了士兵推举制度,让众多士兵互相推举将领。十人推举一名十夫长,百人推举一名百夫长,千人推举以为百户,五千人推举以为千户。往上就是葛岩和康王指派了。以一万人为单位,编制一名偏将军。
葛岩这套体系,有个很好的效果。因为是他们自己推举出来的底层将领,拥有极好的配合度。
&nb
第174章 攻入南林
葛岩让康王停在边境按兵不动,如今还不是康王上场的时候,葛岩必须让他选择养精蓄锐。
果不其然,大辽国不是吃素的,梁王那边进入大辽国之后,传来的军报立刻画风直转。
大魏国的大军,居然在边关受到了强烈的阻击。大辽国仅仅凭借六万大军,就抵挡住了梁王十万大军。
要知道此时的大辽国腹背受敌,北方的蒙古国正在长驱直入,势如破竹。
依据情报显示,蒙古国这次出动了足足三十万大军。只怕是蒙古的青壮年,这一次出动了一大半了。
蒙古大军野蛮而凶残,大辽国仓促迎战,绝对不可能是对手。
大辽国只能以坚壁清野的战术,来进行严防死守。
整个大辽国的主力,基本已经北上驻守燕京城。
此时在南方的边关,基本都是大辽国的杂牌军。
可是即便只是杂牌军,大魏国梁王也拿不下来。双方陷入僵持之中,这对于康王来说,就是一个麻烦事了。
梁王对敌人没有形成有效的牵制,如果这时候大局进攻十三城,那么康王这边的压力就会很大。
梁王那边只是普通的遭遇战,双方都不占地利优势,尚且打成这个鬼样子,更别说敌人占尽地利优势的攻城战,大魏国更加没有一战之力。
为了能够更大的减轻这边的压力,康王只能不停的发军报,送往梁王的营帐,督促他和敌人血战,争取让更多的大辽军队,往那边回防。
足足等了小半个月,终于等来了十三城那边有了松动。
敌人之所以动,并不是因为梁王有了成绩,而是因为敌人想要快速剿灭梁王的十万大军,然后挥师北上,勤王护卫京师。
大魏国乘着蒙古入侵之际,突然偷袭大辽国的屁股,这个事情闹得很大。大辽国皇帝雷霆这怒,第一时间派了使臣来大魏国,气势汹汹,直接一封战书下来,势必要大魏国血债血偿。
可是大魏国的皇帝魏佶,早就为了十三城,急红了眼睛,哪里还有惧怕,立刻拿了使臣一刀给咔擦了。
正所谓两军交战不斩来使,魏佶把使臣砍了,彻底惹怒了大辽国。
大辽国决定南方的部队集结,给予入侵的大魏军队迎头痛击。
十三城的部队抽调,就是建立在这个背景之下的。
大辽国汇聚了足足十五万的杂牌军,还未和梁王开战,已经吓破了大魏国将士的胆,哪里还敢迎战,只能龟缩营帐高挂免战牌。
敌人的眼里是没有仁慈的,当天夜里就来了个夜袭,双方一番血战,足足杀到后半夜,第二天天一亮,一清点之下,居然是梁王的军队大败,足足损失了六万人。剩下四万落荒而逃,一直逃回了大魏国境内。
梁王和大辽国杂牌军血战的这段时间,葛岩和康王可没有闲着。
大旗招招,军队开拔,十三城势在必得,即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葛岩的大军来到了最南边的第一座城池,南林城。
这座城池人口规模大约五十万,管辖的正是鱼米之乡,属于物产丰富的战略要地。
康王带领的千门火炮列阵,葛岩却摆手让康王不要莽撞轰击城墙。
这让魏构很诧异。轰开城墙,是最快攻城的方法。
可是葛岩知道,一旦轰开城墙,后面的防御才是最困难的事情。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葛岩深知这个道理,所以让火炮抬高了角度,炮弹直接落入了毗邻城墙的城内,那个地方是敌人的补给和后援,还有敌人的储备力量,全部都在那里。
爆炸声轰鸣,整个南林城硝烟四起,足足轰炸了两个时辰,那些火炮是不停的浇水,雾气升腾之下,整个大魏队,都弥漫在雾气之中。
就在这时,葛岩一
第175章 斗智斗勇
这一天一夜,不知道多少无辜的百姓遭殃了。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没有好处,没有人会跟着葛岩和康王刀头舔血的。
任何一个人都怕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和奋斗目的。
葛岩的生存目的是为了报仇,康王的目的是为了建功立业夺得太子之位,大魏国皇帝魏佶的目的是夺回十三城好一雪前耻。
每一个人的目的都不同,这十万大军更是怀着千奇百怪的目的。
可是要想如此多的人凝聚在一起,爆发出力量来,那就必须靠利益来捆绑。
没有一个单个人,能够狂言满足十万人的贪婪。既然一个人不行,就必须换成千千万万的人。
肉弱强食,这就是大自然生存的法则。葛岩默认了军队的抢劫,军队反而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甚至战斗力都比志强强悍了很多。之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在是牵涉到了自己的利益,别人想要从大魏国将士嘴里拔牙,他们都要和他们拼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