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皇宫当侍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文墨金名
大量之前荒芜下来的地方,被重新开垦出来,整个西宁的耕种面积,足足提高了四五倍的水平。
葛岩又让西宁国库投资大量的修建水渠,保证灌溉。农业方面的增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一个国家的国力增长,主要就是靠两个行业,一个是农业、一个是工业。
除了农业的大量扶持之外,葛岩还发布了工坊业的支持政策,那就是在西宁国内开设工坊,只要雇佣了五十人以上做工,将会提供免息的借贷。
这可是一个巨大的便利,借贷是产生大作坊的先提条件。有很多的商人,有技术有手艺,就是苦于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葛岩的这项借贷政策,让这些有本事的人,有了发财的机会。
当然,这些借贷可不是有借无还的折本买卖,必须要有必胜的信念,才能过来借贷。否则一旦这些免息借贷借出,是必须要偿还的,否则就是跑到天涯海角,葛岩也会派人把他抓回来。
葛岩丑话说到了前面,那些想要投机倒把的奸商,自然年不敢冒然前来冒领。
&nb
第204章 粮食战役
随着慢慢的发展,西宁银号慢慢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隐隐成了葛岩的第五座商业帝国了。
葛岩心里默默的规划着,只要西宁银号继续做下去,将来可以开遍各大城市,做成通存通取,对商贾的商贸流通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为西宁银行的借贷,利息比高利贷低了三倍,所以商贾或者工坊主,借贷之后有很大的帮助。
有句话说,有钱的地方就有金融,有金融的地方就有商业,有商业的地方就一定能够爆发工业。
葛岩的这些思想,都是因为平时看书狩猎极为广泛,所以脑子里有很多新奇的想法。现在的西宁,已经完全在葛岩的掌控之中,所以葛岩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之行动。
事实证明,葛岩的想法都非常正确,每一个建设方案,最终都能够大大的增强西宁的国力。
摊子铺得太大,随之而来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钱都投资出去了,现钱就变得越来越少。
随之而来,现钱的减少,必然跟随者风险的提高。葛岩可等不了那么久的时间,等西宁慢慢发展。现在的葛岩,急需要用钱。
什么方法能过快速的获得钱呢最快无非就是掠夺。可是如今西宁和大魏已经不接壤了,大辽国虽然国力虚弱,但是体量巨大,似乎并不是西宁可以直接掠夺的对象。
可是掠夺的手段并不局限于战争,葛岩很清楚,另一种掠夺的手段其实是资本。
如今大辽国和大魏国交战这么长时间,幅员辽阔的大辽国,最缺资源,往往有垄断经营的可能性。
如今的大辽国最稀缺的其实只有一种东西,那就是粮食。
此时正好是秋收之后,可是南方的大量占领区,其实粮食早在大魏国撤退的时候,就已经被毁坏掉了。南方既然受损严重,光靠北方的秋收,似乎并不足以支撑整个大辽国的运转。
葛岩决定办一场大生意,他一西宁商号的名义,召集了西宁国中大部分有头有脸的大商贾一起开会。
开会的议程只有一个:那就是高价抢购大辽国秋收后的粮食,然后等青黄不接的时候再翻数倍价格卖出。
西宁商号、天机阁的万讯商号、西宁国库、听雨商行、西宁银号,愿意一共出资两千万两。
葛岩的设想一提出来,其它的大商贾立刻云集响应。他们都是精明的商人,刚听到葛岩的建议的时候,他们就已经闻到的钱的味道。之所以这些人之前没有干,那是因为这样做需要的钱实在太多了,一个两个人根本无法撬动大局。
这次有了西宁的商业帝国为支撑,有西宁国家政府的支持,这些精明的商贾,纷纷掏出自己的老底。
会议才刚开完,所有商贾合起来凑足了三千万两纹银。要知道寻常时期,一石米的价格不过五十文钱,普通底层官吏的俸禄,大约只有一年一百石左右。
葛岩这次发动的资本,足够买走大辽国总体粮食产量的一多半。
可是葛岩很清楚,随着收购的不断加码,价格必定也是水涨船高。
能否成功完成粮食的收购,就需要绝对的保密。葛岩直接下了狠命令,所以缴纳了银钱的商贾,直接暂居西宁城内的一处山庄,吃穿用度全部包办,可以见家人,可以见外人,但是必须有人监视。
为了利益,几乎所有的商贾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们很清楚这笔生意的重要性,能够成功,全看这一笔。
葛岩拿到了钱之后,开始发动了西宁商号、听雨商行和天机阁强大的脉络,
第205章 粮食战争2
可是随着收购的顺利进行,将会面临越来越难收购的局面。
葛岩让人开始瞄准那些大地主大户,这些人的粮食一般都掌控在他们的管家或者专门的粮食管理人员手里。这些人的粮食一般不会随着行情价格变化,而拿出来卖。
他们储存的粮食,很多是为了防范风险,或者囤积之后,用于青黄不接的时候出售牟利。
光从百姓那里收走粮食,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一旦青黄不接,这些的人的粮食立刻会填不很大的市场,无法造成恐慌,就不可能有价格哄抬。
虽然哄抬价格不仁道,但是葛岩为的是西宁的江山社稷。葛岩的目标并不是那些穷苦人家,他的目标其实是大辽国朝廷和那些富贵人家。
葛岩发动了所有的力量,开始接触那些大户的粮食管理人员,怂恿他们将粮食暂时高价出售给葛岩,然后拿了钱再低价收购回粮食回去填补窟窿,一来一去可以实现的利润往往的数百两甚至数千数万两。
一千两就足以让一个普通的人,瞬间成为一个富户。
这份吸引力实在太大了,葛岩让人千方百计去怂恿,终于有小部分的人付出行动。
葛岩擅长造势,投小利而赚大钱。葛岩让每个城和区域都有一两个人因此暴富。
葛岩这种广撒网的行动,立刻引起了影从效应。
等这些富贵人家的家主发现的时候,这些大规模的粮食已经被葛岩洗劫一空。
葛岩足足在这里面花费了一千五百万两纹银。
此时的葛岩,还剩七百万两没有花出去,葛岩继续常规性的收粮食,依旧是每天涨五文的架势。
一直持续到了七百万两挥霍一空,葛岩将粮食全部运回了西宁。葛岩这时候将一切收购行为停止。
此时的粮食价格已经暴涨到了一百六十文。葛岩的撤退,造成大辽国的粮食出现了小幅度的下降,一直跌到了一百二十文的时候,却离奇的跌不下去了。
之所以价格坚挺住了,原因很简单,几乎所有的粮商手里,都已经存量不多了。百姓手中更是只有小半的存量。
市面上流通的粮食变得越来越少,价格自然降不下去。
这个时候,原本一直感觉蹊跷的大辽国朝廷,终于醒悟了过来。粮食被人人为的炒高了。
此时的大辽国人,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人为这只是大辽国的粮商屯粮造成的。
只要粮食没有离开大辽国,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切都是西宁国的葛岩操纵的一次贸易战争。
随着天气渐渐变冷,粮食越吃越少,人口牲畜每天都在消耗粮食。粮食的储量越来越少,没有葛岩的收购,粮食也开始水涨船高,很快粮食的价格就涨到了葛岩之前收手的一百六十文一石。
粮食的价格似乎没有任何收手的架势,依然不停的上涨。
此时的富贵大户,突然发现,自己家的管家或者粮仓管理,突然一夜之间消失不见了。他们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每一个富贵人家的主人,都开始去查看自己家里的粮仓。
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家里的粮仓,几乎全是空的,要么装满了沙子,要么早就空无一物。
那些管家和粮仓管理之所以逃了,就是他们发现之前卖粮食赚的钱,根本不足以填补粮食的亏空。
等这些富家大户的主人,发现了这些人跑了以后,就已经晚了。
大户人家的危机意识,总是比一般人要强烈,他们立刻意识到,很有可能是人故意将粮食收购走了。
大户们立刻开始高价到市面上收购粮食,可是等大户们拿着银子去收购粮食的时候,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整个大辽国境内,居然同时出现了恐慌性的传言,有大量粮商已经收购了大辽国全国粮食产量的一半,此时整个大辽国的粮食,已经支持不到来年夏收了。
&nb
正文卷 第206章 粮食战争3
无论哪个朝代,当权者饿肚子肯定是不行的。他们手里握着的是兵权,如果他们饿肚子,必定会从某些地方强取豪夺。
果不其然,朝廷立刻巧立名目,开始强行征收官粮。
这可是征收百姓们保命的粮食,征收难度自然是很大很大。
大辽国朝廷,立刻使用军队,对粮食进行征收。一旦军队介入,那就是强制性的,虽然有人反抗,但是依然拦不住暴力的脚步。
很快就征收了一部分粮食,随之而来的就是大量百姓被无辜打伤甚至被打死。
百姓的粮食被抢,自然就让这些人无以为继,虽然达官贵人是有粮食可以吃了。
可是百姓们的救命粮食却是没有了,人不可能眼看着自己饿死,这种乞讨是不可能成功的,那么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得到粮食,那就是去抢。
数不尽被强征的百姓,开始拿起了武器,开始针对权贵们,想要冒死虎口夺食。
一开始,当权者自然是铁腕治理这些人,让他们立刻见识到自己的厉害。
这种铁腕手段,一开始还有些效果,可是随之而来,却是更大规模的顽抗。
大辽国朝廷的当权者,很快意识到这样子下去,绝对是不行的。
不解决粮食问题,只怕整个大辽国将会陷入混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皇帝不愿意自己的江山变得如此飘摇,他迫切的想要粮食。
可是这个时候,葛岩依然还没有将粮食投入进去。
知道大辽国的政局已经很动荡了,这时候葛岩突然派出特使,找到了大辽国的显贵,给大辽国皇帝,递交了一份愿意帮助大辽国渡过难关的国书。
葛岩这时候递交了国书,无异于雪中送炭。
可是这份国书十分详尽,表明了提供援助的条件。
依照市场价格进行销售性支援,供给量为西宁自行量力而行。
西宁的意识很明显,送给你们是不可能的只能卖给你们,而且价格还不能你们说了算,还得市场说了算。
给大辽国的选项,没有否定的可能性。如果不接受西宁的建议,那么就面临整个大辽没有粮食在市场上流通,那样子的恐怖结果是朝廷根本无法承受的。
大辽国皇帝只能点头同意了西宁的援助方案。
大辽国朝廷为了稳定政局,直接自主性的帮助宣传西宁前来救援的方案。
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对于西宁的援助都是翘首以盼。
可是西宁的援助,并没有想象中这么强烈。他们只运来了一百船的粮食,顺着河道南下,一直走漕运和江河,运送往大辽国主要的一百个城市。
这么一点点粮食无异于杯水车薪,即便大辽国觉得这个援助太小儿科,可是他们也不敢强求西宁做什么。毕竟如果西宁放弃合作,大辽国大乱之后,只怕是整个大辽国就要完了。
西宁的粮食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在大辽国开始流通,而此时的粮食价格,已经暴涨到了六百文一石。
当所有人看到西宁的援助依然如此稀少之后,西宁的粮食一上市,立刻引起哄抢,原本市场价六百文的粮食,居然一下子暴涨到了七百多文。
葛岩让西宁,每天以这种供给量,进行不间断的输送。
一天一百船,挑选一百个不一样的城池去进行售卖。
大辽国一共大约有县城以上级别的城池是一千三百多个。
葛岩想方设法运输这些粮食,让粮食能够均匀的分布到整个大辽国,不至于真得闹出饥荒。
葛岩提供的粮食,完全就是隔靴搔痒。可是
正文卷 第207章 粮食战争4
一方面是葛岩吸引了大约四百万人口涌入西宁,毕竟西宁地广人稀,有了这么多的人口涌入,将会对这里有极大的繁荣作用。
这些人口属于候鸟式的迁徙人口,只要大辽国来年风调雨顺,他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又会离开西宁。
葛岩为了养活这些人,让他们为西宁创造足够的价值,立刻咬紧牙,大规模上马各种基建项目,包括翻建城墙,修筑防御工事,修建管道、驿站、各个城池的修缮和改造。
葛岩的目标可不是让区区一个西宁城繁荣,他要的是整个西宁二十七座城池,共同的繁荣起来。
修建这些东西,其实钱财的投入并不大,在生产力不足的地方,所有都需要人力去完成。如今葛岩引入四百万劳力,有的就是人力。
此时距离来年的春种还有五个月左右,葛岩希望借着这个时间,大规模的将工程四处开花。
当然了,葛岩新建这些项目,并不是无利可图的慈善,而是有利可图的生意。
那些毫无利益可图的项目,将有西宁国库承担,最终由西宁全国的人纳税来分担。
至于那些有利可图的项目,比如修路、建房子、改造城区房舍等等。
这些项目全部被葛岩划归到了西宁商号下面去经营。
粮食和工钱自然是西宁商号来出。可是一旦建成,将会成为西宁商号的永久性不动产。
这对于西宁商号的壮大来说,实在是越来越重量了。
西宁这边吸引了劳动力,可是大辽国那边,却是粮食价格依然坚挺和每天向上微微浮动。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葛岩提供的援助依然是雷打不动的这么少。葛岩储存的粮食,也在一天天的变少。
大量的金银珠宝钱币,整船整传递的被运往西宁。葛岩曾经买进粮食的平均单价,大约只有一百五十文左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