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宋我为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言不喻

    李重赞大喝一声,官兵立即上前下了唐国侍卫的兵器,立即开始搜查。就像之前搜查赵光美的座船一样,没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刺客自然被找到了,已经断气了,但身上的衣服,兵器,尤其是伤口,老耿瞧了一眼就能断定,那是自己留下的。

    确定无疑,此人是行刺“赵光美”的刺客,他死在了南唐使臣的船上,这事该怎么说

    &n




第41章 兴师问罪
    李重赞带人闯进来的时候,冯延鲁便眯起了眼睛。

    去而复返,前后判若两人,此番凶神恶煞,显然不怀好意。

    “冯尚书,抱歉,夤夜登门,冒昧打搅。”

    冯延鲁不疾不徐,淡淡道:“无妨,却不知所为何事这位又是何人”

    “这位是东京来的禁军皇城司耿指挥使,三殿下的贴身侍卫首领。”

    赵光美南下,冯延鲁自然是知道的,没见到正主,却首先见到了贴身侍卫,情况似乎不妙啊!

    “冯尚书,在下也便打开天窗说亮话了。适才有人在码头行刺三殿下,官兵追击刺客,发现上了尊驾的座船。”

    冯延鲁久历朝堂,也算是人老成精,岂会不会明白其中含义与凶险,几乎只用了一瞬间便推断出了大概的来龙去脉。

    “三殿下何在刺客何在”

    推辞或者便捷都毫无意义,这两个问题才至关重要。

    “我们正要问冯尚书呢三殿下在何处”

    “这话从何说起……老夫怎么知晓。”

    “三殿下在码头失踪,下落不明,而行刺的刺客潜逃回尊驾的船上,已经死了。”

    刺客死了!

    意料之中的事,必然会是个死无对证的局面。

    冯延鲁真正奇怪的,还是赵光美的下落。失踪,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这无疑就有许多的可能性,风险各不相同。

    冯延鲁面无表情,平静反问道:“所以,现在是来找老夫兴师问罪的”

    李重赞道:“刺客好巧不巧潜藏在尊驾的船上,所以……冯尚书不应该给个说法吗”

    “给什么说法难不成刺客死在哪里,谁便是幕后主使这这未免也太过草率,不负责任。”

    冯延鲁似乎意识到什么,冷哼道:“兴许后面还会查出来旁的什么罪证,比如刺客来自于江南等等……即便如此,又能说明什么呢

    我唐国对大宋礼敬有加,老夫冯延鲁亦得赵官家厚待,岂会有不义之举又有何必要”

    李重赞一反常态,全然没了前一次来时的客气,处处针锋相对道:“那可未必……刺客藏在唐国船上,还想说……唐国毫无关系吗”

    冯延鲁当即反驳道:“要是这么说,三殿下在你淮南地界上出事,李(重进)相公似乎得首先给个说法吧”

    老耿本就无意前来“兴师问罪”,更不愿意被李重赞当枪使,以免酿成大祸。闻听此言,终于逮到机会,当即出面。

    “冯尚书所言不无道理,刺客在唐国船上被发现,行刺却是在淮南地界,谁都难辞其咎就。”

    老耿朗声道:“当务之急,首先便是寻访并营救三殿下;其次便是追捕刺客。三殿下遇刺之事,以及此间情况,我会如实奏禀官家,由朝廷进行调查。

    在有确切结果之前,不必妄下结论,各位却也都有嫌疑,且都好自为之吧!”

    老耿有理由相信,此事不是冯延鲁干的,但是碍于身份,无法直接帮着洗脱嫌疑。所以最直接的结果,便是拉着淮南一起下水。

    这也是临出发前,赵匡胤特意交代过的,倘若真的找不到赵光美,便只能拿他的“性命”来换取一个对大宋有利的局面。

    赵光美遇刺失踪,最理亏的始终是李重进,等于给了赵匡胤兴师问罪,堂而皇之出兵的绝好借口。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盘算各种情况下,自己的得失,除了极个别人,几乎没有人惦记事件当事人赵光美,似乎没有人在乎他的生死。

    更讽刺的是,谁也不会想到,被忽略的事件核心人物赵光美就在一墙之隔的地方,旁观这场闹剧。

    一群人闯入驿馆兴师问罪,唐国使团的人都被惊动了,赵光美自然也不例外。

    &n



第42章 师出有名
    潞州叛乱平定了。

    李筠在潞州**而死,仅剩下的泽州也没能坚持多久。

    其子李守节见状,主动献城投降,并协助朝廷大军清缴叛军余孽。

    在这个过程里,潘美单枪匹马入长安,稳住了保义军节度使袁彦。

    声势浩大,声称要协同李筠一道起兵南下的北汉刘均,在最后时刻怂了,始终没有动静。

    此战结束,黄河流域算是稳定了,大宋王朝终于撑过了第一道坎,站稳了脚跟。

    攻破泽州,赵匡胤留下韩令坤镇守晋南,然后亲率大军班师回朝,凯旋而归。

    好消息接连不断,尚未到东京,便有奏报传来,厌次的黄河决口已经堵上,避免了秋汛进一步泛滥。

    然而赵匡胤却没多少兴奋可言,盖因三弟赵光美至今音讯全无,下落不明。

    从陈桥兵变,到此番灾民闹东京,三弟出力立功良多,却遭遇飞来横祸。

    赵光美才十几岁,还算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遭遇行刺等种种不测,说到底都是代自己受过。

    手足之情,长兄之责,赵匡胤对三弟充满愧疚之情,心中是无尽的担忧。

    一回到东京,去拜见母亲杜太后时,免不了又是一顿责备与叮嘱。

    自打小儿子失踪,杜太后便茶饭不思,几乎忧思成疾,对两个亲生的大儿子不免有所埋怨,再三要求必须全力营救。

    赵匡胤压力更大了,奈何皇城司出动,东京内外,天南海北都没有赵光美的消息,好似人间蒸发了一般。

    事已至此,他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这恐怕就是身为帝王的无奈吧!

    算算时间,淮南那边差不多也该动手了,如果三弟一定要“死”,那么死在李重进手上,对大宋朝廷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李筠之乱已经结束,现在可以腾出手来,可以专心致志解决淮南,对付李重进。

    指望李重进心悦臣服很难,为了一劳永逸,赵匡胤已经起了动武的念头。

    朝廷出兵动武是需要理由的,要么是李重进主动起兵叛乱,要么便是有个恰当的罪名,师出有名,方能以王师讨不臣。

    天子御弟,皇家至亲的性命,理由再充分不过。

    然而事实却并非很理想,山阳传来消息,南唐使臣冯延鲁派人行刺赵光美,三殿下离奇失踪,生死不明。

    赵光美失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冯延鲁,尤其是背后的唐国卷入其中。

    不可能!

    这是赵匡胤的第一反应,冯延鲁在东京停留日久,大宋对其甚为厚爱,怎么会恩将仇报呢

    再者说,杀了赵光美对冯延鲁,对唐国而言,有什么必要和好处呢

    难道唐国决意与宋国决裂,一决胜负李璟有这个魄力吗

    果然,当老耿的奏疏,李处耘的密报先后送回东京,赵匡胤很快便搞清楚了大概状况。

    毫无疑问,这是李重进兄弟的阴谋,试图将南唐也拉入乱局之中。只不过他们的手段有些低劣、龌龊。

    自己能看得清,唐国李璟肯定也看得清,但这种事无法公开澄清。

    于唐国而言,惦记江北十四州确有其事,一旦有机会他们不可能不动心。

    于大宋而言,淮南李重进若与南唐勾结在一起,半壁江山对垒,结果还真的不大好说。至少目前,赵匡胤不想看到这般局面。

    但大宋决不能主动说什么,否则就有露怯之嫌疑。且远在东京,鞭长莫及,只能寄希望于身在当地的老耿和李处耘能妥善处理。

    当然了,也必须得考虑最坏的结果。

    赵普便建议道:“官家,还是做好出兵的准备吧,与李重进了结的时候到了。“

    “准备着吧,朕仍旧御驾亲征。”

    “这……”

    如果说平定李筠之乱,御驾亲征有震慑天下,建立威望的需求,现如今凯旋而归,目的全都达到了。

    何必再来第二遭呢战场上,刀剑无眼,毕竟有些危险,有道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



第43章 客至扬州
    冯延鲁的错误就是那封信。

    白纸黑字写给郑王李从嘉的那封信。

    很遗憾,尽管他派出亲信,但并未送回金陵,而是在江边便截留,成为唐国交通淮南,图谋江北十四州的铁证。

    淮南节度使府传出的消息,只是说抓到了唐国奸细,暂未公布详情,显然是李重进在给彼此留余地。

    李重赞被召回了扬州,迎面便是兄长劈头盖脸的呵斥。

    “翅膀硬了啊在山阳的那些事,可有一件我事先同意的”

    “大兄,我……”

    “是不是早就打算好,先斩后奏是吧”

    李重进怒斥道:“真以为我不敢办你你是不是忘了,淮南到底是谁做主”

    李重赞辩解道:“大兄,是小弟之操之过急了,却也是为我淮南,为我们李家着想……”

    “口口声声是为李家,却一步一步把我们逼向绝路!”

    “大兄你这不是留了余地吗小弟也只是想将唐国拉过来……”

    “万一拉不过来呢”

    “那大兄把臣弟绑了交给赵匡胤,说是我自作主张就行啊!”

    “你……里通外国,意图谋反,你以为这样就能糊弄过去凭你一个人就能抗住”

    看着李重赞油盐不进的表情,李重进气不打一处来,偏生木已成舟,无可奈何。

    “大兄,事已至此,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李重赞心知肚明,所作所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说的好听,唐国就一定会出兵吗出兵也是与虎谋皮……”

    “总好过坐以待毙吗与其死在赵匡胤手上,向唐国称臣也并非不可。”

    李重赞连忙道:“我知大兄顾虑,若是大周天下,大兄断不能此举,这不是赵匡胤谋朝篡位了嘛。”

    没有回答,李重进沉默片刻,问道:“我问你……那个赵光美在哪”

    “这个……小弟真的不知道”

    “嗯”李重进不禁诧异道:“人没在你手上”

    “没有。”

    李重赞摇摇头:“此事小弟也甚是诧异,我派出的死士并未见到赵光美,那小子突然就不见了……”

    李重进也是一脸莫名,吩咐道:“找……务必把人给我找到,不能贻人口实。”

    “大兄,可能根本找不到……我是说,也许赵光美从未来淮南。”

    “什么意思”

    “大兄不妨想想,赵匡胤那等奸诈小人,怎么可能把亲兄弟送来呢”

    李重赞道:“而且……归途之中,臣弟得到一条消息,说前些日子赵光美曾在东京遭掳,下落不明。”

    “嗯竟有此事何人送来的消息。”

    “只知是从东京送来,何人并不知晓……”

    “有意思。”

    李重进沉吟道:“远来都是客,把人都请到扬州来吧!”

    “是。”

    李重赞欣然遵命,小声建议道:“大兄,不妨派个秘使去金陵走一遭……“

    “你…该不会有自作主张吧”李重进顿时有火冒三丈。

    ……

    冯延鲁、老耿为首的唐宋两国代表都被盛情请到了扬州。

    一路上,淮南兵卒贴身保护,密不透风,安全无比到位。

    自然而然也看管的格外紧密,不得外出一人,不能与外界联系。与其说是被款待的客人,倒不如说是看押的囚徒。

    老耿全无所谓,生死都不在乎,还有什么可顾虑的临死之前,能为大宋,为赵家在做点贡献也是好的。

    冯延鲁则是满腹的郁闷,终日打雁却被雁啄了眼,这种感觉和吃了苍蝇没什么区别。

    李重赞这两周,是把他逼到了一个里外不是人的地步,唐宋两国皇帝恐怕都对自己有所误会了。

    眼下要么极力促成唐国与淮南的合作,要么彻底澄清此事。前者他并不心甘情愿,后者则是力不从心。

    人生就是这样无奈,很多时候,百口莫辩。

    &n




第44章 死人的兵
    建隆元年七月。

    扬州城里迎来了好几位重要客人,南唐户部尚书冯延鲁、大宋禁军指挥使老耿前脚到达。

    紧随其后,又有两位重量级客人光临扬州,南唐方面来的是尚书令钟谟,大宋来的是枢密承旨,新任扬州府尹李处耘。
1...1415161718...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