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我们如此用命,为何陛下仍对我等怀有戒心他不明白,程知节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现在已经风烛残年,为何陛下连最后的体面都要剥夺。

    不是我们,是我。

    程知节说道,我的功劳太大了,声望也太高了,陛下猜疑再正常不过。

    从梁建芳那里你就应该看出来,这次的讨伐,不过是那次事件的重演罢了。

    这次我们讨伐阿史那贺鲁,王文度一定会想办法给我们制造困难,让我们无功而返。

    他不是昏聩,他只是按照陛下的旨意行动而已。

    我不想连累你们,这件事因我而起,也应该因我而终。

    你是老将了,应该知道我的苦衷。

    我回上书陛下!苏定方悲愤不已。

    苏定方!

    程知节怒目圆睁,我大唐的老将不多了,你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大唐年轻一辈的将领除了薛仁贵,其他都还没成长起来。大唐还需要你,你给我老老实实的。你看吧,最多两年,大唐的军队就会交给你统领。

    好好活着吧,大唐还需要你。

    唐军就这样撤退了,和梁建芳那次一样,无功而返。

    李治用同样的理由把程知节贬到了歧州做刺史。

    大唐一代名将,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他戎马一生的传奇,再也没有回到长安,几年以后病死在歧州。

    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李治终于又完成了他的计划,一个声名赫赫的贞观武将,终于再也威胁不到他了。l0ns3v3




第七章再次出兵
    程知节落寞的走出了长安,但是阿史那贺鲁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李治当然知道阿史那贺鲁的问题并不能小觑,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帝国的西部,才能得到长远的稳固。

    刚回到长安没多久的苏定方被任命为伊犁道大总管,再次讨伐阿史那贺鲁。

    经过了几十年的磨砺,苏定方在那些大唐明将都退出历史之后,终于迎来了属于他的时代。以前他只是配角,而现在,他是主角,他和大唐所有的名将一样,成为了全军的大总管。而经过这次讨伐,他完美的站在那些名将身边,毫不逊色。

    这次的监军是任雅相,副总管是萧嗣业。

    当时是任雅相和萧嗣业在同一个任职,任雅相为燕山都护,萧嗣业为副都护。

    任雅相是一个有文化的人,文武双全,能做得锦绣文章,也能提马挎枪耍双刀,这次的征讨他表现出了极高的战略眼光,所以后来才被李治任命为兵部尚书。

    同时他也是一个实在人,在他接到李治圣旨让他配合苏定方讨伐阿史那贺鲁开始,他就和萧嗣业一起积极准备。不管是粮草还是战马、兵器以及兵卒,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苏定方这次讨伐,并没有多少兵力,实际上李治给他的军队一共也就一万多人,这当然是作战部队,至于后勤问题和护送粮草的部队,由任雅相负责解决。

    为什么李治仅仅给了苏定方一万多人呢这是一个十分让人疑惑的问题。

    要知道阿史那贺鲁那里,起码也有几十万大军啊,这一万人,还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因为李治和苏定方都没有预料到,阿史那贺鲁这次居然联合了其他九个姓氏的部落一起来和大唐作战,这是史无前例的。

    早知道西突厥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它是由部落组成的,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可汗,而阿史那贺鲁,只不过是名义上的大可汗而已。

    虽然他为西突厥的可汗,但是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算盘,有的部落并不想与大唐为敌,因为他们觉得和大唐和平相处没有什么不好的。只不过就是听起来不好听而已。

    部落的可汗们对大唐俯首称臣,接受大唐皇帝的册封,然后就是大量的赏赐,还可以和大唐交换物品。用自己的牛羊马匹换取盐巴、丝绸、铁锅、生活用品,没有什么不好。不打仗了,他们的生活反而过的更好了。部落不断的得到壮大,实力大为增强。

    所以其他部落对打仗并不是十分感兴趣。

    打赢了受益的是你阿史那贺鲁,打输了受伤的是我们。

    但是整个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部落实力最强,所以虽然其他部落不愿意,也只能跟着他,不然就会被他吞没。

    前几次的讨伐,基本都是阿史那贺鲁孤军作战,所以用不了太多军队。

    大唐所有人都以为去年阿史那贺鲁刚刚损失了数万大军,剩下的兵力应该不会太多,所以不管是李治还是苏定方都觉得,大唐派出一万多人进行讨伐,应该就可以了。

    毕竟这是作战部队的人数,如果再加上任雅相抽调的辎重部队,总人数怎么也得有两万人了。

    足够了。

    但是当苏定方出发行进到半路之后就收到任雅相的密信,阿史那贺鲁这次居然凑了十万多人,整个西突厥的兵差不多都让他搬过来了。

    十万人

    这特么还打个屁!

    如果换成一般的将领,恐怕早就慌了阵脚,搞不好就直接上书皇帝请求回师了。自己一万人,人家十万人,就是此刻回去,李治也说不出什么来。

    毕竟从人数上讲,就是大唐兵卒再厉害,一个打十个,怎么算都打不赢。

    可是苏定方并没有慌乱,他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了自己的处境。

    阿史那贺鲁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军队他又看了一遍任雅相的密信,原来是把其他部落的兵也抽调过来了。

    如果是这样就没什么好怕的。

    突厥部落离心离德,本就互相猜忌,谁也不服谁。

    这样凑起来的大军必定人心不齐,互相掣肘起来,战斗力会成倍的削弱。

    十万人

    听着很吓人,但是真正打起来,恐怕连一半人都凑不齐。

    要知道,打仗并不是说你有十万人,我有一万人,然后找一个地方大家一起上。而是分兵把守各个重要据点。

    打起来的话苏定方完全可以在局部形成人数优势。

    而且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要用武力,劝降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苏定方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可是扬名立万的绝好机会。

    一万人打十万人,打赢这样一场战争,他就能和李绩、程知节他们一样,成为闪耀大唐的名将,他苏定方的名字会传遍大唐的每一个角落,会成为所有人敬仰的对象,会被史官大书特书。

    这样的诱惑是巨大的,这样的风险是值得冒的。

    虽然现在的苏定方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他依然充满了野心,他的胸膛依然火热,他是一个冒险主义者。

    为了保密,也为了军心,他并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别人,只是给李治上了一道密奏,分析了一下现状和自己取胜的决心。

    然后给任雅相写了一封密信,让他保密。他相信任雅相理解他的意思,知道军心稳定的重要性。

    接到苏定方密奏的李治大惊失色,十万人

    阿史那贺鲁你这个混蛋倒是舍得下本钱啊!

    苏定方,你也是个疯子,手里一万人就敢去打十万人,要是给你十万人你不还得上天啊!

    李治惊讶归惊讶,但是冷静下来又看一遍苏定方的奏折,觉得取胜也不是不可能。

    既然你主意已定,朕就相信一次,如果这次你赢了,不仅是你的骄傲,也是大唐的骄傲。

    苏定方,让朕看看你的实力吧!

    苏定方并没有停留,而是急行军,快速的向西突厥扑过去。

    阿史那贺鲁这次人多势众,所以他并没有躲藏,而是耀武扬威的等着苏定方的到来。他要用一场胜利来宣誓自己做为一个可汗的伟大。l0ns3v3



第八章惊疑
    这些年他被大唐压的喘不过气,每次大唐的军队气势汹汹的过来,他都只有逃跑的份,实在是太窝囊了,别说手下人有意见,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堂堂的突厥可汗,连打一仗的勇气都没有,只知道逃跑,有什么本事来领导伟大的突厥。

    去年,程知节消灭了他两万大军,整个突厥都对他怨声载道,说的根本就不配做突厥的可汗。

    所以他才联络其他九个姓氏,用十万之众来挑战一下大唐,以取得一场难得的胜利,维护他可汗的地位。

    这是一场关乎他地位的战争,所以他根本就不能躲,反而要摆好架势等着大唐军队过来。

    现在不是唐军找他,而是他找唐军。

    虽然心里有点忐忑,但是想到自己有十万人,他一下子又挺直了腰杆。

    苏定方来了,来的速度远超阿史那贺鲁的想象。

    刚进入突厥境内,就苏定方就遇到了突厥的处木昆部落,一万多人。

    没什么好说的,必须打,苏定方需要一个胜利来鼓舞士气,同时也需要用一场胜利来震慑突厥的其他部落。

    围三缺一,一个老套而实用的军阵,仅仅用了一个时辰就把处木昆部落打的人仰马翻,没有招架之力。

    处木昆部落的大将濑独禄看着手下跑的跑,死的死,伤的伤,没有一点斗志,欲哭无泪。

    太倒霉了,为了不和唐军相遇,他专门挑了一个偏僻的地方躲起来,想着唐军最终的目标是阿史那贺鲁,他躲在这里可以坐山观虎斗。

    这个地方是他精心挑选的,觉得唐军不可能从这里进入突厥。

    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准备,所以苏定方杀过来的时候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敌人不可能吧,这里怎么会有唐军

    然后他就看到漫山遍野都是唐军,正气势汹汹的杀过来。

    根本就无法抵挡,很多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杀死。

    苏定方的冲击对他们而言是毁灭性的,整个处木昆部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杀的丢盔弃甲,四散奔逃。

    最后只能向苏定方投降。

    这种如秋风扫叶般的气势让大唐气势如虹,一个时辰就打败了和自己人数差不多的一个部落,真是太快了。不仅是处木昆部,连苏定方手里的兵卒都觉得不可思议。

    苏总管真是厉害啊!

    这次胜利极大的刺激了唐军,也深深的让李治感到震撼,他知道苏定方很厉害,缺没想到如此厉害。

    苏定方,朕以前有些小瞧你了。

    任雅相佩服的五体投地,萧嗣业惊的说不出话来。

    这是打仗啊,苏定方仅仅用了一个时辰就俘虏了上万人。

    他的兵力也不过一万人啊。

    仅仅这一仗,就让苏定方声名大躁。

    阿史那贺鲁完全没想到,这个苏定方居然如此厉害,感觉比程知节还要疯狂啊!

    事实上苏定方确实有些疯狂,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打了无数的仗,每次都是听从别人的指挥,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打,总是少了点成就感。

    他也有自己的打仗哲学,也有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可惜他不能说出来,因为统兵的不是他,有那些名将在,他只能做一个听话的副将,按照大总管的意思尽力完成分配自己的任务。

    现在他终于熬出了头,终于可以想怎么打就怎能打。

    这是他对自己打仗哲学的一次全新实验。

    在对阿史那贺鲁的战争中,苏定方全方位的显示了自己的战争天赋,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定方。

    处木昆部落的失败让阿史那贺鲁大惊,他没有唐军来的如此之快,更没有想到处木昆部落败的更快。

    那里可是有一万多人啊,就这么没了

    苏定方,好厉害的一个人。

    对于苏定方,阿史那贺鲁谈不上熟悉,但是也经常听到这个名字。

    大唐皇帝让这个人统兵,看来这个人不简单啊。

    阿史那贺鲁从处木昆部落的迅速失败嗅到了一丝危险,他觉得自己好像有点轻敌了。

    可是底下来报,苏定方分明就只有一万人啊,处木昆部怎么也有一万人,怎么可能连一个时辰都撑不过呢就是排着队让你杀一个时辰也杀不完啊!

    那就只有一个结论,苏定方的大军,绝对不可能只有一万人。

    底下人探到的,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或者很可能就是苏定方故意释放出来的**阵。

    这么想就解释的通了,处木昆部的失败绝对是苏定方以数倍的大军碾压过去的。

    阿史那贺鲁这么想也没错,他现在一个寻常人的角度这么想完全没有问题,因为他这里可是有十万人,大唐的皇帝就是再骄傲、再有底气,也不可能派一万人来,这不是底气,这是狂妄。

    可是他没想到,苏定方真的就只带了一万人,而且完全没有遮掩的意思,直奔而来。

    苏定方越是这样,阿史那贺鲁越是惊异,他觉得苏定方在某个他不知道的地方埋伏着一支伏兵。

    于是在发现了苏定方的大军之后,阿史那贺鲁并没有全军出动,而是留下了一支军队以防不测。

    他凑够了三万人,迎接苏定方大军的到来。

    从兵法上说,阿史那贺鲁做的很正确,既然怀疑有伏兵,那肯定是要留个后手的。况且他兵多将广,仅仅对付苏定方的一万人,根本用不着倾巢而出。

    打仗,并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要保持一个合适的比例。

    不然就会得不偿失。

    因为那不仅仅是人数多少的问题,随之而来的管理,调度,粮草等等都会压力骤增。
1...6465666768...1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