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钦陵一愣,他拧着眉头看着薛仁贵,然后大脑飞速的运转,结果悲剧的发现,好像薛仁贵说的没错。如果自己真的损失二十万人,那吐蕃的实力将会大大削弱,整个吐蕃加起来一共才多少兵力最多也就六十万人。他一下子就带来了四十万,剩下的二十万根本就不能动,一部分在边境,一部分负责保卫都城。

    如果真的损失二十万,那可是吐蕃三分之一的兵力,到时候如果大唐再次发兵,那吐蕃可就危险了。

    要知道大唐可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组织兵力很容易,随便一道征兵令下去,就能召集几十万大军。

    到时候他钦陵即使有再多的功劳都没有,只会成为替罪羊。

    薛仁贵看到钦陵在思考,就知道他已经被说动了。心里终于稍稍松了口气。

    那薛大总管以为应当如何啊钦陵虽然依然语气生硬,但是明显有了松动。

    很简单,你我罢手撤兵。这样你的大军没有损失,我的大军也得以保存,大家回去都好交代。

    哈哈哈,钦陵笑的很嚣张,他没有想到薛仁贵会提出这样的想法来,这简直是痴人说梦。他好不容易把大唐的几万大军困住,眼看胜利在望,怎能可能就此收手罢手言和亏你薛仁贵说的出来!我凭什么要罢手言和如果就这样放过你薛仁贵,回去之后我才不好交代,别人还以为我钦陵和你薛仁贵串通一气呢。

    薛大总管,你觉得你的这个提议我会同意吗如果你站在我的位置,你会这么容易就撤兵吗

    不会!薛仁贵淡淡的说道。

    那你是什么意思钦陵怒了,如果是你你不会撤兵,那凭什么让我撤兵你这不是把我当傻子吗

    我刚才问了,吐蕃出兵土谷浑的目的何在

    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当然是为了地盘。

    那如果不打仗不死人就能得到地盘,你还打吗l0ns3v3




第五十二章都退下
    那还打个屁!有这样的好事谁还会把脑袋别在裤腰上上阵杀敌!

    现在就有这样的好事。

    哦,怎么说钦陵听到这里总算是听出点味道来了。薛仁贵这是求和来了,并且带来了厚礼。

    不过这也正常,没有厚礼,我凭什么要答应你的求和!

    你我撤兵,土谷浑我大唐不再插手。

    钦陵一惊,大唐不再插手土谷浑,这可是天大的好事。这样的话,土谷浑就会彻底的并入吐蕃,那地盘可就大多了。而且大唐不再插手,没有了后顾之忧,不管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还是吐蕃在西域的影响,都会大大增强。

    你如何确保大唐皇帝不再插手毕竟,你不能代表皇帝的意志。

    这点你可以放心,只要有我薛仁贵的名字,大唐皇帝就会认。

    用一个土谷浑换你几万大军的生命,还有你薛仁贵的命,是不是太便宜了点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他干脆来个狮子大张口,我坐地起价,你就地还钱,做生意就是这样,你来我往,不断试探底线,然后达到一个双方都认为合理的价格。

    我这是最后底线,如果你觉得不划算,那咱们就接着打,反正已经到这个地步了,最多我的大军全军覆没,你的大军被重创。大家谁也别想全身而退。

    威胁我钦陵冷笑一声,薛大总管,你以为你能走的出去我这大营钦陵脸色一变,既然你已经来了,那就别走了,把命留在这里吧。只要你一死,你的大军立刻就会崩溃,只要我大军压过去,就能轻松取胜。你在唐军的时候可能会让我损失不小,但是你在这里,你的大军还有几分战斗力,这可不好说啊!

    这么简单的问题你以为我会想不到薛仁贵波澜不惊,如果没有妥善的安排,你以为我会只身前来你也太小瞧我了。

    薛仁贵的话钦陵自然是相信的,虽然他不知道薛仁贵还有什么手段没有使出来,但是他肯定,薛仁贵之所以敢只身前来,肯定还有后手,不然那就太愚蠢了。

    两军打仗根本就没有信任可言,只要能取胜,什么阴谋诡计都用的出来。

    经过这两次对阵,钦陵已经充分的见识到了薛仁贵的手段,这就是一个为了取胜不择手段的家伙啊。

    呵呵,好,薛大总管果然有勇有谋,那就按照你说的,咱们双方同时撤兵,这土谷浑嘛,以后就是我吐蕃的了,大唐之后不得染指。

    谈判结束了,薛仁贵走出了吐蕃的大营,一切都结束了。

    他深深的叹了口气,这是他的耻辱,是大唐的耻辱。

    可是没办法,他只能这样做。

    他身后的将领不敢出声,生害怕打扰了大总管。

    对于这次征讨的失败,他为薛仁贵感到冤屈,如果郭待封那个混蛋能够老老实实的按照计划进行,大军根本就不会这么被动,更不会让大总管受到这样的屈辱。

    把大唐的属国拱手让人,这可是大罪啊!唉,大总管的一世英名,算是让郭待封彻底毁了。

    吐蕃撤军了,薛仁贵也带着大军下了大非川,班师回朝。

    看到薛仁贵的奏折李治大怒,把太极殿上的案几都踢翻了。

    他没想到薛仁贵居然被打败了,还败的如此之惨。最后为了活命,居然和吐蕃谈判,连土谷浑都让出去了。

    把大唐的脸面都丢尽了。

    他当然知道这实际上并不是薛仁贵的错,都是那个混蛋郭待封,不听命令,擅自行动,才导致了这样的大败。

    可是事已至此,薛仁贵难逃其咎。

    大军还没回来,言官弹劾的奏折就如雪片般飞向了李治的面前,让他不看都不行。

    从心里来说,李治并不想处置薛仁贵,毕竟他对大唐来说太重要了。现在老将已经不堪大用,新的将领又过于年轻,不是能力不足,就是威望不高,没有一个能顶替薛仁贵的位置。

    有薛仁贵在,大唐有了定海神针,大唐的军队依然可以横扫千军。

    如果没有了薛仁贵,短时间之内,大唐的大军将会处于守势,再没有了能带兵之人。

    可是不处置薛仁贵又不行,这场失败对于大唐来说损失太大了,不仅是死了多少人的事,而是大唐失去了一个属国,同时也失去了对西域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更重要的是,这对大唐来说,是一场严重的外交事件。西域诸国,对大唐的敬畏之心会大为减弱,以后想要再不战而胜,难度就会大的多。

    大唐在西域的影响力,将大为下降,这都是麻烦。

    因为这次失败,大唐的对外政策必须进行调整。

    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这样巨大的损失,必须有一个人来承担罪责。

    皇帝是没错的,那就只能是薛仁贵错了。至于那个郭待封,根本就承担不了这样的罪责,他最多算是个附属品罢了。处死他根本就没用。

    薛仁贵还没到长安就接到了李治的圣旨,薛仁贵统兵无方,使我大唐天军遭受重大损失,有损国威。自今日起,贬薛仁贵为庶人,收回一切恩赏,夺取所有爵位。

    众人都惊呆了,虽然他们知道薛仁贵肯定会被问罪,但是没有想到皇帝的责罚居然如此重。直接贬为庶民,这是不是太严重了

    他们所有人都知道,这次的失败,根本就不是大总管的错。相反,如果没有大总管,他们这几万人根本就回不来,全部都会死在土谷浑。

    我不服,大总管没有错,为什么要受到如此严厉的惩处一个将领反应过来,揪着来人的衣领怒吼着。

    对,我也不服,大总管没有错!

    我也不服!

    ……

    都给我退下!!

    薛仁贵怒吼一声,干什么找死呢老子好不容易把你们带回来,这么快就想死了

    薛仁贵把所有人都喝退,一群口无遮拦的杀才,不知道祸从口出啊,我没错那就是皇帝错了

    这么说不是找死吗

    他的结局是注定了的,皇帝知道他薛仁贵没有错,可没办法,他是大总管,只能处置他才能堵住悠悠众口。l0ns3v3



第五十三章继任者
    薛仁贵理解李治的难处,皇帝并不代表着可以为所欲为,相反,很多时候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是李治也有为难的时候。

    朝堂就是一个巨大的漩涡,是是非非太多,稍不留神就被会殃及。

    薛仁贵自己清楚的很,朝堂之上看自己不顺眼的人太多了,希望自己跌跟头的文臣数不胜数。

    只不过前几年他们一直没有遇到机会,只能选择隐忍。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机会,可以借题发挥,他们不可能放过。

    纵然李治想维护他薛仁贵,也必须考虑文臣的态度,毕竟人家的理由十分充足,几乎是丧权辱国啊,这和叛变有什么区别不仅要杀头,起码也要夷三族。

    他相信你如果没有李治的维护,他绝对不会是被贬为庶人这么简单,杀头都是轻的。

    能保住性命,已经是李治的极限了。

    不管怎么说,他薛仁贵都是大总管,这次失败他必须负责。

    庶人也挺好,打了这么多年的仗,也累了,好好休息吧。

    当年的轰轰烈烈都已经是过眼云烟,就让我忘记过去,做一个凡夫俗子吧。

    薛仁贵走了,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接下来的大唐王朝该往何处走,成为了让李治头疼不已的问题。

    实际上这个重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李治,无法得到解决。

    当李治用高超的手段干掉长孙无忌后,他忽然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问题,谁来成为长孙无忌的继任者

    不管长孙无忌如何贪恋权力,不管李治如何不愿意,他都必须承认,长孙无忌的存在确实让大唐帝国一直在正确的道理上前进着,他处理国事的本事无人能出其右。

    现在长孙无忌死了,李治心中的那份担忧和小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现在满朝文武已经倒向了他,大唐帝国的实务,他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处理了。

    当他对一件事做出决定而其他人唯唯诺诺的没有意见而执行的时候,李治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这才是做皇帝的感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没有人反对,他说一不二。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在面对那些如山的奏折时是那么的力不从心。不管是打仗还是赈灾,不管是内政还是外交,事无巨细,都需要他拿主意。

    国事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使他烦闷不已。

    这个时候李治终于发现了长孙无忌的作用,有他在,李治根本不用操心这些事,长孙无忌都能处理的井井有条。

    可是现在,当他想寻找一个像长孙无忌这样的人时,发现根本就没有人选。

    许敬宗心眼很多,本事也有几分,但是做起事来始终有些小家子气,胸襟不够宽广,看待事情过于简单,做一个部门的一把手可凑合,可是和长孙无忌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而且他并不得人心,毕竟从心里来说,许敬宗有点暴发户的意思在里面,他是跟着李治和武媚才坐到现在的位置上的,是一个政治投机者,而不是一个实干家。

    朝堂之上不管是资历还是能力,比他强的大有人在。

    不能服众是他的一个大缺陷。

    而且许敬宗对政事的处理并不能让李治满意,很多事达不到他的心理预期。

    至于李义府,这个家伙嘴上倒是会说话,但是真到了动真格的时候,还不如许敬宗呢。

    而且李治发现这两个人总是和自己的皇后走的很近,武媚的话比他李治说的还有用。

    我可是皇帝啊,你们两个蠢才不听我的话反而对我老婆俯首帖耳,这是什么意思

    算来算去,也就一个上官仪还勉强能够算一个能干事的人。而且上官仪这个人,比较孤傲,和大部分人走的并不近,这样他做起事来就能秉公执法,不会结党营私,让李治感觉很踏实。

    所以长孙无忌死后,大唐的朝堂实际上有三个宰相,共同撑起了大唐的内政。这三个人分别是许敬宗、李义府和上官仪。

    从这三个人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武媚的人,一个是李治的人,而许敬宗,则是武媚和李治两个人的人。

    从这一点来说,足已看出来许敬宗左右逢源的本事。

    能够让武媚和李治同时满意,这可不是一般的高明。

    但是这三个人加起来依然赶不上长孙无忌一个人,很多时候面对朝廷的重大事件,三个人根本就束手无策,只能让李治拿主意。

    可是李治不是神人啊,我给你们高官厚禄是为了让你们替我分忧的,不是让你们来做一个傀儡的。什么事都让我拿主意,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每到这个时候,李治总是不由的想起长孙无忌来。当年长孙无忌虽然嚣张跋扈,但是遇到重大的事件,他还是会恪守为臣之道,向李治报告,并附带上自己的建议,让李治进行最后的选择。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李治最后做了决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而长孙无忌给出的几个选择,都具有可行性,不管李治如何选择,最后都不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因为没有了这样的便捷,使李治每日的工作量骤然加大,让李治烦不胜烦。

    每天的唉声叹气让武媚都有所察觉,她敏锐的发现,李治来自己宫里的时间明显变短了。

    刚开始她以为是自己年纪大了,容颜渐衰,所以李治不愿意来见她。但是她问过王福满,得到的解释是李治真的是太忙了,前所未有的忙。

    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那些前来汇报工作的大臣一波接着一波,根本就不给李治喘气的机会。

    武媚后来也去找过李治几次,发现李治在忙,根本没有时间和自己说几句话。

    至于说一夜温存这样的亲密之事,好像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这样下去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武媚看着专心于政事的李治,一股不祥的感觉涌上心头。她仿佛又从李治身上看到了李二的影子,那个醉心于政事,食女子如玩物的英明皇帝。l0ns3v3
1...8586878889...1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