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铁血路:八千里路铁与血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平淡的平
比牡丹花印象更深刻的,就是私塾的先生了,这王老先生,也就六十来岁人,瘦弯着腰,常年穿着个长袍,爱生如子,只是性情有点古怪。
地方上家里很穷的孩子读不起书,他不但不收学费,还亲自跑到人家家里去,连拉带拽的把孩子拉来念书。
反倒是那些捣蛋油滑的富人子弟,给高价也不收,手里拿着四指宽的戒尺,站
40. 古怪的先生(二)
后来孩子们都习惯了,就先让先生多念几遍,过完瘾后,大家才开始跟着读。这个还好,更好玩是,先生念到自认为妙绝的句子时候,经常会自作主张的自己加上评语,这个评语是会念出来的。
比如学《四书》的《大学》时候,先生念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好!”,本来好好的一个文章,突然会多出一个“好”字出来,而且这个“好”,声音很大,这是先生自己即兴标注的评语。
再接下去:“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很好!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妙…太妙了”,除非你对这篇文章比较熟悉,不然还真会以为这文章里有这些喊好叫妙的字眼。
这个也还好,还有一个最好玩的是,先生越念得很嗨很投入时候,孩子们越紧张,为啥,因为,先生会手舞足蹈起来,有时候会念着念着,对着某一个孩子的后背重重的来一大巴掌,喊到:“好!”“太好了!”
那个可怜的孩子,悴不急防的挨了一大巴掌的,轻则咳嗽不止,重则被打得翻一个跟头,掉地上去,你还得不能哭,得赶紧挣扎着爬起来做好,别让先生看到。
有一次明诚躲不过,挨了一重招,被扇在地上难受的一下子爬不起来,恰好被转过身的先生看到了,非常的生气,说明诚在课堂上捣蛋,至于是不是刚才自己把他打倒的,先生竟然一无所知,真是怪了。
这把明诚委屈得,直掉眼泪,而其他的孩子则幸灾乐祸的大笑不止,有的笑在地上爬不起来,先生更是气得暴跳如雷,扯着明诚的耳朵,拉出私塾大门,赶将出去,这还不解恨,还要明诚把爹妈叫来。
还好有三狗和明月的作证,以及其他邻居孩子调油加醋的描述,明诚爹妈被逗得哭笑不得,才免除了对明诚的家规惩罚。
不过先生那里,还是得要去,带上礼物和明诚,上门虔诚地赔礼道歉,先生才会饶了明诚。
等走出先生家门后,先生夫人赶紧得,拿着送来的礼物,紧脚慢脚的追上明诚爹妈,把礼物还了,不停得道歉,你们莫怪莫怪了,先生就是那样的人,请多多理解……
因此,只要先生在课堂上念书渐入佳境时候,孩子们都得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紧张万分地直盯着先生空出的那只手,只要先生兴奋的一举手,正要打将下来,最近的那个孩子,赶紧溜到桌子底下去。
这个时候,先生一般会打空,或者手打在桌子椅子上,把自己的手打的生疼,大都时候,先生也不停下来,只是把手不停得往身上蹭磨(真疼啊),嘴巴也不停下来,继续直到念完为止,等念完了,他也就忘了这事。
并不是每次都能这样的,如果等先生念到文章的最后,可能也是最**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让先生打到人,文章马上结束了,先生会感觉这下子好像少了点什么
如果被他记起来的话,那个躲在桌底下的孩子就麻烦了,没让先生念得舒服没过好瘾,后果很严重;先生会气得去拿着戒尺,来打那个桌子底下的孩子。
那孩子一看,更是不敢站出来了,就在桌底下东躲西藏的,先生拿着戒尺,东追西赶的,把整一个严肃的课堂,搅得鸡飞狗跳的。
……
三狗明诚明月他们就在这样既好玩,又心惊肉
41. 嵩峰山上嵩峰寺
晚饭后,三狗明诚明月三人洗澡换了干净衣服,跟着母亲一起加入了进香的大队人马,那一路的人群,间隔一段距离就有个火把,感觉很新鲜。
明月毕竟小了一岁,老老实实的跟着母亲走,而三狗和明诚则是像小老鼠一样,在人群里穿来穿去的,和其他的同龄孩子一起嬉笑打闹。
很快都被各自的母亲叫去拉着走了,一来是夜路,怕孩子掉到路边的田坑、水沟里,二来这种进香朝拜的行为是很庄重的,不能在路上大声喧哗,打闹更是不敬了。
走了七八里后,开始爬山,这嵩峰山,感觉是长在底下几座大山身上一样,先是要爬底下的大山,夜里打着火把爬山又是另一种感觉,和一大群人在夜里肃穆地爬山,更是另一种感觉。
孩子毕竟是孩子,走了几个小时的夜路,爬了一会儿山,还久久不能登顶,就觉得没意思起来了,加上睡意袭来,年幼的明月困得上下眼皮打架,眼睛都睁不开了,脚下拌蒜,走着走着就摔一跟头。
明月妈背不动她,还好有好心的男香客来帮忙,他们有些挑着箩筐,箩筐里放着香火纸钱的。
本村的一个男香客把香火纸钱挪到一个箩筐里,空出一个箩筐放明月,这样,明月就在摇摇晃晃的箩筐里睡的香甜无比。
爬一段山路后,挑着箩筐的香客换肩,把明月这头的箩筐换到背后去,可一不小心没抓住箩筐上绳子,一滑,整个箩筐滑落了下去,装着明月的箩筐,打着转飞奔着滚下山去,当时差点把明月妈吓得昏阕过去,大声喊到救命啊救命啊。
万幸的是,这段山路是之字形的,箩筐没滚多远就滚到了下一条山路上,这山路也走满了人,听到了上面的救命声,还有大家急喊到接着箩筐接着箩筐,路上几个人合力拽住了这个的箩筐。
明月妈连滚带爬的跑了下来,抓过箩筐就伸手进去摸人,太好了,人还在里面,再仔仔细细的摸,很好,手脚都还在,可这人怎么就不吭声呢
急着一把就把明月给抱了出来,在火把的照耀下,明月还打着细小的鼾声,正睡得香甜呢;明月妈才脚一软连抱着明月一屁股坐在地上,破涕为笑。
之后,明月虽然还是放在箩筐里给人挑着,但明月妈极不放心,一路上一只手抓住那个箩筐绳子不放,直到山顶。
三狗妈帮忙着照顾着已经头重脚轻的三狗和明诚,把装着香火的包裹背在肩上,双手一边一个拉着两个孩子,一路磕磕碰碰的挪到了山顶。
到了山顶,豁然开阔,月朗星稀,山风习习,一下子就把两孩子吹得全醒过来了,回头看看脚底下连绵的群山,不由得四眼相对瞠目咋舌。
再抬头望望天,好低矮的天空啊,感觉手一伸,便可把星星就摘了下来,但还是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啊。
寺庙修建在山顶的背风处,庙里的帮手(义工)早几天就从山下挑了好多席子被子上来,连着铺在大殿里,大家困了,就可以躺下来休息一下,毕竟这还是半夜。
开始三狗他们以为这是在六月上伏,睡觉那需要盖被子啊,可没一会儿,就发现冷得要死,这山风吹得好冷啊,赶紧钻进了被窝里,不管耳边不停的脚步声和说话声,不一会儿就熟睡过去了。
42. 嵩峰山下念小学
拜了佛,吃斋饭,菜一般是些白菜豆腐、南瓜豆角、冬瓜茄子的家常素菜,都是义工们辛辛苦苦从山底下背运上来的。
孩子们都在父母的告诫下,盛多少就吃多少,不能浪费,不能洒到地上,不然不仅仅是不敬佛祖,也不敬这些辛苦的义工们。
饭后几个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出庙门转悠,印入三狗第一眼的就是,好大的一棵银杏树啊,大到什么程度,树的腰身感觉有村里吃围席的大圆桌子那么大。
昨天晚上怎么没看到,估计是黑蒙蒙的没怎么注意,现在看到,庙门外还有一棵超级大的松树,两边各有一棵大银杏树,包括原先看见的那一棵。
松树是从底下山谷里长上来的,枝繁叶茂的,被山风吹得呼呼作响;银杏树则是长在山顶上的,很粗大却不高,好像感觉自己如果长太高了,会被强劲的山风给吹断掉一样,就自个儿横着长身体了。
这三棵大树在庙门处,像极了三根香火,随着古庙屹立了几百年,晨钟暮鼓山风激荡,看繁花落去,听百鸟声鸣;赏一方天际,闻一林清净。
庙门对出方向,听说是浙江的江山县地带,转过头看庙的身后,就是罗城,站在这里看这个盆地,好像一个大沙盘,四周的高山围着,底下是一片田地,还有些小丘陵。
在母亲的指点下,三狗他们极目所处,只能看到自己村一丁点的模样,在翘鸡险的山下,隐约看到好像有几处房子,其他的大部分被前面一片丘陵给挡住了;看不到自家的房子,未免有点遗憾。
.......
三狗明诚明月三人几乎每天结伴走上六七里地路去上小学,夏天还好,天亮得早,抓点吃的在手上,边走边吃,可以赶到早课不迟到;下午放学后走将近一个小时路回家,还能上山放羊和砍柴。
到了冬天,就有点苦不堪言了,天不亮就得起床,黑乎乎的赶路,有时候会打个火把,有时候走得急,就摸黑走路了,好在这条路已经走的很熟悉了。
要是碰上个冬雨,从暖烘烘的被窝里,费好大的决心钻出来,冻得直打哆嗦,一只手藏在口袋里,一只手打着油布伞,一步一滑的走在泥泞冰冷的泥巴路上。
三狗家这个时候弟弟妹妹已经到了读私塾的时间了,家里供三个人读书,实在是很辛苦,入不敷出。
三狗爹更是被家庭负担压弯了腰,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还让大儿子去读什么小学他也只是低头笑笑,不回答啥。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三狗的一双布鞋平时舍不得穿,夏天时候还好,把布鞋揣在怀里,到了学校,在小水沟里洗个脚,穿上布鞋进校门。
可在这冬天泥泞的路上,三狗更舍不得穿他的布鞋了,尽管光脚踩在冬雨下刺骨的冰泥里,那感觉,跟刀子割肉一样,不过一会儿后,脚就感觉不太出来了,冻麻了。
泥巴路走不快,明月一个女孩子更是慢,眼看这样的速度就要迟到了,明诚就索性背起妹妹走,不管鞋不鞋了,他们还好,书包里多带了一双鞋到学校去换的。
背得累了,三狗就接手过来接着背,这一发力全身就热起来了,脚也热起来不冷了,明月叫了几次说把自己的鞋子给三狗穿,给了也穿不了啊,大小不对,明诚要把自己备用的鞋子给三狗,三狗
43. 小学岁月
以前没玩,现在一玩起来,发现守城和三狗明诚那是一个口味的,臭味相投啊,在学校里经常捣蛋,好在学习都很不错,老师就比较宽容了。
后来,守城就常常叫上明诚明月三狗他们一起去家里吃午饭,守城家里的也很喜欢他们,但毕竟是别人家,不能老去吃饭,后来三狗他们就经常找个理由啥的推掉了守城的热情邀请。
可守城不干了,要他爹也做了个大竹筒,也拎着饭菜到学校里,午饭跟着三狗他们一起吃,玩主要是跟明诚三狗一起玩,明月毕竟是女孩子,感觉大了,一般是和其他的女生扎堆。
到了明月读高小时候,就到女子班里去了;那个时候,初小读1-3年级,高小是4-6年级;初小是男女同班,到了高小,男女就分班了。
那时候的初小,学的是《新国文》(现在称《启蒙国文》),有六本;《中华修身教科书》(现在称《修身国文》),有八本;而明月分班后念的是《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现在称《女子国文》),有六本。
和三狗他们一样,守城也是读过私塾的,所以在初小里的《新国文》,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
《新国文》前面两本,都是些识字和生活常识,对于三狗他们,太浅显了;比如:好童子,能作事。朝起,自著衣履。夜眠,自铺被褥。当食,自取碗箸。如学校,又能勤读。
到了第三本,开始有些小故事和道理;比如《勿贪多》那篇: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到四五本时候,开始涉及到国家历史地理及人体等基本知识,这些会引起大家一点兴趣,总的来说,还是很简单的。
最后一本第六本时候,会讲到一些自然科学,甚至是外国的汽车轮船等,虽然有点好玩,但对于孩子来说,也就是一会儿的事,毕竟他们在私塾念的字很多了,知道很多东西了。
相对而言,除了国文外,还有算术,这个是以前没有正规学过的,所以,三狗他们对这个很新鲜,不过也都是十一二岁的孩子了,对于低年级的算术也是很快就掌握了;而且当时的算术考试,经常只有几道题,只要算得对,总是一百分的。
当时学校也很宽松,只要国文和算术都能考到90分以上,就可以跳级,念过私塾国文底子好的三狗他们,国文和算术很轻松得考九十多分,每一学期都能跳一次班,有点时候还能跳几级,就这样,很快就可以读高小了。
其实,按他们的年龄也该读高小了,整天跟一班小屁孩在初小里一起念书,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不过学校也有学校的规定,你得先过了考试再说。
到了高小,明月转去女子班读,国文专读《中华女子国文教科书》(《女子国文》),其他所增加的历史地理等,大家是一样的。
高小的《女子国文》开始慢慢有点难了,比如有《慎微》、《和睦》、《自立》、《礼貌》、《交友》等,既注重私德,也重视公德;其他还有古人如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亲太妊、妻子太姒三位的美德。
除了国内的人物,也有国外的知名女性,如《海伦》、《盲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等;还有一些涉及家政女红的,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婚姻》、《良妻》、《
44. 西山中学再聚首
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三狗爹决定让三狗去县城里读中学,这事在小山村里简直是个大新闻了,本来三狗能考上已经是个新闻了。
村里人都认为,这也太浪费钱了,而且还不一定养得起,放着一个小劳动力不干活,还往里贴钱养他,简直不是农家人的正常做法。
三狗爹没有理会这些闲人闲语,亲自和三狗挑着米、背着被褥走几十里路到西山中学去报到,这么远的路,是不可能每天回家的。
所以,要住在学校,得要带上被褥,至于米,是给到学校食堂,换成饭票子,每天打饭吃的。
一路上,看着渐渐长高的儿子,可还是瘦弱的肩膀挑着重担,汗流浃背把后背衣服都汗湿了,脸上的汗和着马路上的灰尘,一道道黑的;尽管劳累,也在咬牙坚持。
看得三狗爹既欣慰又心酸,孩子有出息,能读书,又懂事,当爹的哪个不高兴啊可这孩子又是投胎到这个贫寒的家庭里,真的是苦了他这么多年,还真没有好好的过上几天舒服日子,当爹的不由得既惭愧又心酸。
也好,小时候多吃苦,长大后才不会忘本;少时吃苦老来享福,总比少时享福老来吃苦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道理三狗爹在戏文里、在老人家嘴里听到,觉得很有见地。
泥腿子进城,那时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三狗觉得到处都是新鲜物事,城楼那么高,街道那么宽,两边的房子那么密,人群是那么的多…..看得目不暇接的。
把三狗送到学校,办理了入学手续,找到宿舍,把床铺了,把米挑到食堂过秤了后,三狗爹就要赶着时间回家了,学校里没有家长住的地方,在城里虽有住宿的旅馆,可三狗爹哪舍得花那个钱,就匆匆往回赶了。
看着三狗送他出了校门,就叫他回去,不用送了,回头望了望孩子,嘴角动了动,想交代几句,想想该说的都在家里已经说过了,就算了,不多说了,多看了孩子一眼后,就扭头走了。
三狗看着父亲望着他,以为父亲要跟他说点什么的,就停下来,眼望着父亲,可没想到父亲只是望了眼他,就扭头不言而走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