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边城传奇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百梦千回

    孙少华抬头看了看杨戬,依旧挺直着身体,虽说老兵已经复退,现在自己已经是准老兵了,但他在领导面前丝毫没敢放松要求。

    “把你调到列车排,有什么想法吗”

    “报告教导员,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没有想法!”孙少华大声说。

    “这是我的想法,我得到可靠消息,明年省总队将允许两年兵参加升学考试,你好好利用冬天站里训练劳动少的时机,好好复习一下吧。”

    “真的!”孙少华兴奋得一下站了起来。

    杨戬笑着点点头,本来眼睛不大,此时眯成了一条线。

    站部距列车排有着七、八公里的距离,孙少华背着背包,拎着装着衣物的皮箱顺着并不宽敞的土路向前走着,翻过站部对面的缓坡,前面是连绵数里的山葡萄园,这是通城葡萄酒厂的种植基地,再向前走不远,出现了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子后面零星扣着几个塑料大大棚还有两个玻璃暖窖,其中一个还冒着缕缕炊烟,这就是王超国所说的班长梁天明和李参花约会的地方了孙少华走到附近路边停下脚步,特意向玻璃暖窖方向望了望。

    站在这里,能够远远地望见横跨在界江上的铁路桥和桥边中方一侧的哨所,那里就是列车排所在地了,也就在这时,前方路的尽头出现一个骑车身影疾速向这边驶来,孙少华定睛一看,应该是苏万春无疑了。

    “你小子怎么才来呀害得我背着行李扛着包走这么远的路。”孙少华去列车排报导之前,特意给在列车排的苏万春打了一个让他接人的电话。

    “嗨!别提了,排里人手少,刚刚替一个上厕所的老兵站了一会岗,所以晚了。呆在这干啥,皮箱放车上,赶紧走吧。”苏万春停好车子,催促着孙少华说。

    “听说班长梁天明和他对象被站领导堵在了这个玻璃暖窖里,还有人说是列车排的人告发的,你知道这事吗”孙少华指着玻璃暖窖对苏万春说。

    “不知道…”苏万春拎着孙少华的皮箱扳开自行车后车座上的铁夹子,扭身说:“愣着干嘛,过来搭把手啊!”

    看着苏万春匆匆忙忙的样子,本想再问上几句的孙少华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nb




第120章 “战友妻 不可欺”
    望远镜里看着很近,跑起来却很远。当孙少华气喘吁吁地跑到苏万春和李参花的身后时,俩人都吓了一跳。

    孙少华从俩人惊慌的表情里,更加印证了自己的猜测。他沉着脸,克制着愤怒的情绪,在努力地调整着自己的呼吸后,孙少华把苏万春叫到了自己身边,又拽着他转身走到身后不远处的路边才停下脚步。

    “看见你俩走在一块,我像吃了个苍蝇。”

    “我俩没啥,只是唠唠嗑。”

    “她是班长梁天明的对象,战友妻,不可欺。”

    “他俩原来就没有处过。”

    “是你告的密吧”

    “不是。”

    “是不是!”

    “不是!”

    “是不是!!”

    “你听我解释…”

    “我不听!…你这个卑鄙的小人…”咬牙切齿的孙少华实在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猛的一个直拳重重砸在苏万春的脸上。

    从苏万春不敢直视的眼神里,愤怒的孙少华愈发认定了自己的推测。班长梁天明在驻地搞对象一事,就是眼前这个苏万春因为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才向站领导告的密,继而因为违反军纪导至梁天明没有转成志愿兵,直接被站里处理复员。

    重重的一拳当时就把猝不及防的苏万春打懵了,“你小子敢打我…”从来没有吃过这种亏的他晃晃脑袋,气急败坏地反应过来后,随即回首给了孙少华一拳,接着,互不相让的俩人便厮打着倒在地上。

    “别打了!!求你俩别打了!好吗!”李参花凄厉地大喊着。孙少华扭头一看,李参花正站在不远处,眉头紧锁,眼中噙泪,一幅梨花带雨的神情。

    就在孙少华一愣神的工夫,身下的苏万春得到了机会,腾出手,一拳砸在他的下巴上,孙少华猛的一阵剧痛,趁机被苏万春用力一拱,掀翻在地。

    从地上爬起的苏万春,撒腿就向列车排的方向跑去。

    “小兔崽子敢偷袭我…”孙少华恼羞成怒地起身刚想追,却被李参花迎面拦住。

    “还疼吗”李参花从兜里掏出手绢,上前想去擦拭孙少华嘴角的血迹,孙少华一脸怒气地闪身躲开,狠狠瞪了她一眼。

    眼前的李参花已不是去年初夏见面时的装束,发辫不见了,取面代之的是刚刚到肩的长发,逆光里,发梢闪着丝丝光亮,穿着短身的红色羽绒服和紧身的蓝色牛仔裤,脚蹬一双棕色高跟棉皮鞋,脸上似乎还化了妆,唇红齿白,一幅娇俏可人的模样。

    “你现在和苏万春处对象呢!”孙少华打量着李参花,冷冷地问。

    “没有,我是刚才路过你们排点的时候,碰巧遇着

    他的。”李参花认真的解释着。

    “那你原来和我们班长梁天明处过吧!很早我就听说过的。”孙少华接着质问道。

    “没有!我和他根本就没处过对象!!李参花因愤怒或是羞愧涨红了两腮,她大声地辩解着,说话尾音带着通城和晋安地区特有的腔调。

    “那么他因为啥复员啊!”孙少华余怒未消地质问着李参花。

    “我怎么知道啊跟我有啥子关系呀你干嘛对我那么凶啊”李参花委屈愤怒地反驳着。

    孙少华没有和女孩子吵架的经验,李参花坚决的反驳和不认帐也让他心里充满了迷惑,如果说不是这个原因,曾经那么渴求留在部队的班长到底是啥原因复员了呢孙少华感到自己的思绪乱成了气象万千,再次抬眼看了看楚楚动人的李参花想了想,叹了口气,眼下实在没有了进一步沟通的心情,便擦了擦嘴角的血,默默转过身,把李参花晾在一边,看着渐渐消失的苏万春的背影默默向列车排走去。

    相似的家庭背景,共同的在部队好好打拼一番的思想诉求,加之这一年来对自己军旅生涯之初的关怀帮助,孙少华对班长梁天明的复员感到深深的惋惜和不舍,刚才曾一度怀疑苏万春在其中使了坏,可无论从苏万春还是李参花言语态度上似乎又不是这么回事,那么到底因为啥呢

    在总共没有几个兵的列车排里,班长吴铭很快察觉到了俩人关系的不对头。一天晚饭后,他把俩人叫到了屋外,拉起俩人的手迭放在一起说:“战友战友亲如兄弟,何况还是延州地区的老乡呢又不是争房子争地争老婆,有啥解不开的疙瘩呀”吴铭言辞恳切,俩人都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关系缓和了,但别扭仍在。一天下午,孙少华在下岗前,准备接岗的苏万春提前来到了哨位旁,正式接岗以后,苏万春并没有立即上岗,而是把孙少华拉到了哨位附近的高倍望远镜旁边,一本正经地对他说:“换成我以往的脾气,你无缘无故地打我,我是不会放过你的,但我考虑咱俩是老乡,又有着老底子在,我就原谅你了一大半…”

    “行啦,咱俩打架,就算你吃了亏,我也没占着啥便宜。”孙少华不耐烦地打断苏万春的话头,瞪了他一眼接着说:“老人有句话:瓜下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意思是瓜地里不能弯腰提鞋,经过李子树的时候不能抬手整理帽子,部队的条令条例和站规站纪明白要求不准战士在驻地搞对象,你小子明目张胆的在驻地领着地方女青年在路上晃荡,即便是没搞对象,不是也引起其他人的怀疑吗打你怎么了,打你就是让你长记性。”

    “我俩…在商量共

    建的事。”苏万



第121章 第一课《盘古开天地》
    虽说七九河开,**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但谚语普指的是北方,关内的时令总是要晚些,即便是被称作省内小江南的晋安,直到清明过后,春的气息才日渐浓厚起来。

    时令到了四月中旬,几乎是在眨眼之间青林镇的山山岭岭桃花、杏花杜鹃花竞相绽放,万山红遍的气势让人流连忘返,接着再一遍春风,再一遍春雨,山就全遍绿了,远看山起雾,近看山如烟,鸭绿江两岸草长莺飞,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一年之际在于春。徜徉在初春的季节里,孙少华的心情格外的好。一是在新兵下连前,他被站里正式下令,成为列车排的副班长,警衔也由一道细杠的列兵,变成了一粗一细的下士,每当见到新兵见到他恭敬的立正喊道“孙班长好!”时,也从内心深处升腾起做为老兵和有了明确具体职务副班长的那种优越和自豪感。

    孙少华的好心情还来源于他已从杨戬那里得到明确具体的消息:省总队决定两年兵可以考学!至于考省武警指挥学校还是教导大队预提干部培训班他还没有想好,在经历了一冬的深入系统复习后,他对考学提干一事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孙少华的好心情也来源于张芸巧的回信。这是自从岁末年初收到她的贺卡,他在等到学校开学时回了一封信以后张芸巧的再次回信。信的内容不短不长,对孙少华信中提到的几件事都做了一一回应,比如说考学问题,她很积极正面的予以鼓励和支持,并引用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对子给孙少华打气。

    工工整整的字体,略显稚嫩的字迹带着笔锋透过信纸的力度,孙少华看着信,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在延州师范图书馆门口遇见张芸巧时的情形,怀抱着书本,清秀单纯、戴着窄边眼镜的高个女孩,像一杯清水般的透明,不谙世事,她甚至没有陈香那样并不复杂的心机,或许生活在她的眼中只有好与不好之分,对于不好的那部分,只要简单的规避一下就可以了的那么简单,纯净的让人怦然心动。

    孙少华在给张芸巧这封信的末尾,提到了他们在延州见面时砸碎她钢笔的那个话茬,信中他开玩笑地说:那么贵重的钢笔我怕丢了,只好存在了商场里,下次回去一定带给你。他没想到,张芸巧对此事也做了回应,说不用你亲自送,我会亲自取的。亲自来取千里迢迢到部队来看到这,孙少华不禁浮想联翩起来。

    没有人追吗孙少华不相信,特别是在大学那种**和情绪可以充分表达的空间和氛围里。他把信反复看了好几遍,收拢着自己的情绪,得出这样一

    个说服自己的结论:这或许是人家女孩交流情感、表达思想的一个方式,自己可别自作多情的想多了。

    时令进入到四月下旬,淅淅沥沥的春雨一直下个不停,这天下午,排长周易锋忽然找到正在班里复习的孙少华,说经过和站领导的请示研究,准备派他到列车排附近的月亮湾村小学校任一段时间的代课老师。

    “没有其他人选了吗”孙少华一万个不想去。

    “月亮湾小学是咱们排的共建单位,老校长病重住院,唯一的正式老师正在休着产假,李参花自己实在忙不过来,你在咱们排学历最高,是最合适的人选。再说了,单位如果有什么突发情况,会随时把你召回的。”排长周易锋言辞恳切。

    “还有,你可以边教书边复习啊,两不误的。”周易锋又急着补充说。

    “是…我服从领导安排。”孙少华不情愿地答应下来。

    这边周易锋刚走,苏万春立刻把孙少华少华叫到一边,神情紧张地问:“你到底答应啦”

    “要不你去”孙少华没有好气地说。

    “我到是想去…”苏万春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想了想懦弱地对孙少华说:“那个…李参花是我的准备发展的对象,你可别对他有啥企图啊!”

    “以为我是你呢那么不讲究!”孙少华怒了。

    月亮湾村在列车排的东南方向,距列车排有着不到四公里的路程。翻过界江边上的一个漫坡,远远就能看见犹如月芽般的山坳里,掩映在杨柳绿荫中百十户人家的小山村,月亮湾小学校就坐落在村的东南角,旗杆上飘扬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让孙少华意外的是,个头不高、一头灰白头发的五十多岁老校长抱病和李参花一道亲自在村口迎接他,远远望去像是爷孙俩,老人领着他参观了学校的校舍和教室,还认真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最后在李参花的一再劝说下,才拖着病痛的身躯离开了学校。

    再次见到李参花,孙少华的脸上难免写着种种的不自在和尴尬,倒是李参花落落大方,仿佛那点并不愉快经历只是一个并不真实的梦,梦醒了,并没影响到现实的生活。

    “老校长得的啥病啊”目送着老校的背影,孙少华悄声问着李参花。

    “肝硬化,晚期。”李参花看了一眼孙少华,幽幽地说。

    &n



第122章 盘古开天的斧子是从哪里来的?
    按照教案,孙少华又领着学生学习了生字和生词,初拿粉笔的他很不适应,笔锋和字的结构不好把握,好在写着写着就习惯了。

    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孙少华看看手表,还有五分钟就下课了,他想了想,顺口问一句:“大家还有没有不清楚的问题呀”

    一时间没有人响应,正当他准备收拾教案和课本准备下课的时候,那个被称之为“活见鬼”的霍建功突然怯怯地问了一句:“老师,盘古开天的斧子是从哪里来的”

    同学们听了一愣,接着嘻嘻哈哈地笑起来,课堂秩序大乱。正当李参花站起身想制止时,缓过神来的孙少华摆摆手让她坐下,同学们也渐渐安静下来,静静地望着他。

    “尼玛,这不是挑战我智商的极限吗”孙少华心里暗暗说道。他平复一下心情,仔细想了一会,眼睛巡视了一圈后说:“这位霍建功同学问的好!这样吧,老师这么回答你的问题。盘古开天辟地是我们中国远古时代的一个神话传说,那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水平很低下,自然界里有很多现象他们无法理解,只好借助想象、借助神话来解释,所以说即便是当时的人们想象的再丰富,现在看来这个想象的解释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盘古开天的这把斧子,是石斧铁斧谁给他造的他又是天地第一人,之前的世界是混沌的,那么是外星人造的!这就更说不清楚了。”

    孙少华说到这,话锋一转,看着聚精会神的同学们接着说:“如果把发展到现在的人类社会比做一个人的话,远古时期就是人类的童年,就像现在的你们,叔叔也是从你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当时,叔叔的家也跟同学们住在相似的边境地区,那个时候叔叔认识也很浅薄,认为边境地区就是天涯,没有比这里更荒凉的存在,直到慢慢长大后,我才知道,世界这么大,才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增长自己才干和见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学们,对于我的这个解释,你们满意吗”

    “满意!”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喊道。

    “第一次就讲的这么好!”站在教室外的操场上,李参花兴奋地对孙少华说。

    “你过奖了,我刚才站讲台上,紧张的要命。”孙少华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李参花看了看孙少华,若有所思地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这山沟沟,也是我今生的梦想。”说罢,扭头看着远方,一脸的怅惘。

    盘古开天的斧子是从哪里来的孙少华在后来上网方便的时候曾经好信的寻找过答案,百度的解答五花八门:天地混沌所化的,有的说比盘古更高的神扔给他

    的,还有的说是伴生武器,开天后破裂化为三物,一为太极图,一为盘古幡,还有一为东皇钟等等,又过了若干年后,他再查,有个神回复说是在淘宝上买的,25元一把,直接把孙少华晕倒。

    白天给孩子们教课,晚上回到单位复习文化课,这段时间的每一天,孙少华都过得充实和丰富,也在付出中品味着收获的快乐。不单是三年级的孩子们,包括一二年级和更高年级的孩子们一直保持着对这位解放军代课老师的尊敬、甚至崇拜,特别是是那个活见鬼霍建功,李参花介绍说:这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很早就没了母亲,父亲长年在外地打工,只和奶奶相依为命,对于这个10岁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旷课迟到是家常便饭,可自从孙少华代课以来,再也没有发生过迟到、旷课的事。
1...3940414243...12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