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机器狗去唐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山堂
再说了,他也是真心想要听听张华的指示,今后的工作也不容易偏离方向。
要不然等到张华出征突厥回来之后发现不对头,想扭回来都难了。
“其实你要做的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张家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推进华亭县海外贸易的发展,所以一切事务都是要优先配合这个目的,你也可以和马周多沟通,现在几乎每天都有船只在互助村和华亭县之间来往,很方便的。”
海外贸易的发展比较费时费力,但是收益惊人,并且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对于改变大唐未来的发展格局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张华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看那房遗爱和尉迟环刚回长安不到半个月时间,就风尘仆仆的重新回华亭县准备下南洋的事情就知道海外贸易在张华心中的重要性了。
张家的炼铁作坊、机械作坊、瓷器作坊、香皂作坊、水车作坊等各种各样的作坊都在华亭县建设了分部,为的就是让华亭县的造船业以及贸易业快速的发展起来。
“海外贸易属下明白,今后一定配合马县令的工作。”
许敬宗很清楚,海外贸易的主导是马周,这个看张华的安排就很清楚了。
“然后就是草原贸易,这个王玄策已经在榆林城筹划了好一段时间了,目前羊毛已经成为大唐和草原民族最大的贸易对象了;
但是这个还不够,我们要开始牛奶、羊奶等物品的收购,让草原民族依靠养羊和养牛就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东家,这岂不是在帮助草原民族他们富裕之后就意味着国力更加强盛,对大唐的威胁就更加大。伯爷不是边将,这养贼自重也没有办法实施啊。”
许敬宗已经从内心深处认可自己加入张家这件事,所以说话也很直接。
“不,谁说我要养贼自重的啊。延族,在你看来,草原民族富裕了就意味着国力强盛,就意味着对大唐的威胁变大了吗”
“东家,难道不是这样吗”
许敬宗虽然聪明,不过张华这种类似于后世的看待问题的方式,他从来没有接触过,不理解也很正常。
“我问你,草原民族,就以突厥人为例,他们为何对大唐的威胁很大”
“属下认为有三点,第一,突厥人几乎全民皆兵,并且都是骑兵,战斗力比较强;第二,突厥统一了大草原上大部分的民族,影响力很大;再有就是他们
第393章 谆谆告诫
华亭县,一大清早,黄浦码头附近的大街上便热闹非凡。
那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那扑鼻而来的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热闹的人群,四通八达的马路,华亭县已经有点后世小县城的感觉。
大唐其他州县来的人,刚到华亭县的时候都是有一点不习惯,但是很快便会喜欢上这座城市。
后面要是再回到原来的州县,反倒是可能不适应了。
“遗爱,此次南下,风险莫测,伯爷多次嘱咐,安全第一;如果事有不可为,不必强行为之。”
准备了这么长的时间,南洋贸易的首次下南洋之行,总算要正式启程了。
“马大哥,你放心,张大哥提供的海图已经在倭国和新罗、百济之行之中证明是准确的。我只要沿着这个海图上标注的航线来行走,一定是有惊无险的。”
房遗爱和尉迟环两个人现在一个南下,一个北上,分两路继续出海。
相对来说,南下之行是重中之重,关系着华亭县未来的发展根本,之前张华和马周多次强调过的,所以马周也不厌其烦的给房遗爱说明。
当然,北方之行也不是没有意义。
倭国有金银矿,特别是银矿,发掘的好,未来几十年给大唐提供的财富不见得会比下南洋少多少。
可以说华亭县现在是用两条腿走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南洋的气候据说和中原很不一样,一路上你一定要注意疫病的预防。伯爷说的不能喝生水,这个一定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否则一场疫病下来,什么都是空的。”
在古代医学不发到的情况下,不管是什么疫病,往往都是毁灭性的,带来的危害非常大。
马周虽然没有去过南洋,但是当初张华郑重其事的说起这方面的注意事项,这是很少有的事情,容不得他不重视。
“你放心。此次下南洋,一半的时间都在我大唐的沿海,可以随时补充淡水和食物,即使到了安南,那里也有一些港口可供使用。大食人的船队不时有到达广州的,到时候我在广州停留几天,找几个人在了解了解,大食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一定也能做到。”
大食,也就是阿拉伯人,他们的海上航行在发展航海业、造船业和帆船驾驶技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了航海所必需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的积累。
阿拉伯海员在长期的航行过程中,研究和详细记述了印度洋上的季风,并且在航行中巧妙地利用了这种季风从而大大缩短了航行所需的时间。
在古代阿拉伯的地理书籍中也记录了大量的海洋地理资料。
这个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可以说是和大唐相提并论的世界性大国。
和大唐有所不同的是,商业在阿拉伯帝国的地位非常高。
首都巴格达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码头。
此外,巴士拉、安条克、开罗、亚历山大、凯鲁万、撒马尔罕等城市也都是东西方中介贸易的重要商埠。
早在教创立时期,穆罕默德就认为,“商人是世界的信使和安拉在大地上的忠实奴仆”,并断定忠实的商人在复生日将“居于安拉宝座的荫影之下”。
《古兰经》也明确规定鼓励和保护商业是所有必备的义务和道德。
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形成,商业贵族也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
文化传统、地理位置、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商业的巨大收益,使阿拉伯帝国出现了与当时东西方封建文明不尽相同的工商业繁荣局面。
很多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从事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
 
第394章 下南洋
苏州。
“府君,最近一个月,州府下面各县都有不少人拖家带口的南下,这样下去,我怕今年苏州的人口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会下降,到时候吏部考核的时候可就麻烦了。”
苏州长史一脸愁容的给刺史汇报着最近的情况。
苏州作为江南道第一大洲,政治经济地位都非同一般。
事实上,随着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苏州的经济地位日益上升,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
苏州经济的发展与江南运河的修拓有密切关系。
江南运河奠基于春秋晚期,至隋代正式修成。
运河通航后,改善了江南地区的水陆交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从此以后,江南地区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天下利于转输”。同时,它也刺激了处于运河侧畔的苏州的经济发展。
苏州每年向朝廷交纳的赋税,据《吴郡志》引《大唐国要图》中称,为105万贯钱。当时,两浙地区13州,共纳钱665万贯,平均每州负担51万贯,而苏州的税额竟达105万贯,占两浙诸场收钱总数的1/6左右,超出各州平均数的1倍。
所以刘禹锡说“苏州口赋,首出诸郡”,白居易称“江南诸州,苏最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是客观的事实。
税额的增加,一方面固然说明统治阶级剥削的苛重,另一方面也表明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
但是,自从进入了贞观三年,苏州的发展明显迎来了一个停滞期。
作为苏州长史,对这些信息是最清楚不过的,所以今天才忍不住向一把手苏州刺史吐槽。
“从去年开始,就听说辖区有农夫偷偷的往华亭县而去,我还以为是一时的现象,难不成现在变得更加厉害了”
“是啊,下官还专门派人混进这些流民里面,了解他们为什么宁愿放弃安稳的生活也要去华亭县,结果……哎……”
“结果怎么啦”
“他们都说村里的谁谁谁当初连一口饱饭都没有吃过,但是去了华亭县之后,前几个月回来已经彻底变样了,就是当初村里最富有的士绅也不过如此。另外,上个月据说下面有个县有人在华亭县出海归来,带回来了大量的银子,出海就能挣大钱,许多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老百姓都蜂拥着往华亭县去了。”
“华亭县自从永定伯去了之后,情况就大有不同。前段时间本官见了一下州府的几个大商人,他们都说今年销往华亭县的丝绸比往年多了许多,搞得生丝价格都上涨了一层,本官还高兴的很,没想到这华亭县不仅购买东西,还吸引人搬迁,这个可就有点麻烦了。”
“府君,这些私自离乡的百姓基本上都是没有路引的,严格的说起来算是流民,我们要不要管一管”
“不行,不能管。要是这些流民去了别处还能管一管,但是华亭县不一样。不说那个永定伯本就不是好热的,现在的华亭县更是有无数的长安城勋贵在那里置业开商铺,要是老百姓想去华亭县而我们不让去的话,肯定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府君,那可如何是好呢,总不能眼看着苏州的人口变少吧”
“苏州的人口往华亭县流动,是因为苏州离华亭县比较近,本身华亭县就有很多人早年是从苏州过去的,管我们是管不住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的州府吸引人口到苏州的,现在华亭县对丝绸、瓷器等物品的需求很大,那我们就鼓励商人多生产这些东西,这就需要更多的人手……”
华亭县的发展,慢慢的像是一个星星一样,辐射着江南
第395章 出征前的讲课
互助村张家蒙学。
今天是张华出征前最后一次来到这里授课,刚好李承乾和李泰也过来了,张华便干脆让他们一起到蒙学听自己讲课。
经过了两三年的发展,张家蒙学已经今非昔比。
张家蒙学经过几次扩张,讲课的场所已经不是那个简简单单的一个院子。
扩建了的张家蒙学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
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
在蒙学的园林中,无论是小桥流水、假山回廊,都与讲堂构成了一副浑然天成的画面。儒道互补,庄重典雅,张家蒙学已经到了蓄势待发的时候。
张华站在讲堂上,扫视了一圈讲堂的情况。
只见两璧嵌“忠、孝、廉、节”四字石刻,这是李泰让李世民亲自手书的。这四字实际上正是儒家在整个封建社会的训言。
张华在蒙学里讲课的内容虽然都是后世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但是儒家经典仍然由谢玄和季洋等老师负责讲授。
毕竟儒学能够在中华大地徜徉千年,必定是有他的独到之处,没有必要完全否定他,只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可以了。
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整、齐、严、肃”,与“忠、孝、廉、杰”碑相映衬,张家蒙学的灵魂的脉络始终清晰明了。
从跨入蒙学大门,从雅致、端肃的建筑群中,张华就能感受到蒙学严谨和闲逸的读书生活,欣赏到张家蒙学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就会发现,“整齐严肃”的讲堂与“鸢飞鱼跃”的园林构成了一幅对照鲜明而又浑然一体的有趣画面。
在未来,张华打算在沣河北岸再建设一座书院,让张家蒙学的讲课内容能够有更大的平台发扬光大。
“再过几天,我就要去军营准备出征了,此去突厥,至少是要明年才会回来,在这段时间,我希望大家的学业不仅不会落下,还能更加的精进。”
其实历史上,不算前面的准备时间和后面的扫尾时间,大唐征东突厥的战争也就进行了不到半年,顺利的一塌糊涂,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
当然,这也和颉利对战局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以及李靖用兵高超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这次居然有机会出征草原,张华到时候准备好好的和李靖建议一下,给草原来电狠的。
单单打败东突厥可能比较简单,花费时间比较久,但是要长治久安的话还是要下一些功夫的。
“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解一个内容,如果大家能够在未来三年内能够做出我说的东西,那么为师一定有重赏。”
张华看到讲堂里的李承乾、李泰以及陈安、阿青、阿牛、阿虎等人,脸上露出了微笑。
说起来,除了李承乾在学术上没有太高的天赋,李泰在物理、数学方面都是个天才,阿青还有房遗玉以及李丽质也都在物理、数学或者化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虽然张华准备扔出来的东西,对于这个时代的技术来说,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也并不是不可能制作出来。
“我不知道有谁还记得我给大家上的第一堂物理课”
“张师父,你指的是你用碳炉烧水的那节课吗”
自从李泰跟着张华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之后,眼光已经从太子之位慢慢的转移了,现在是张华认识的人当中物理学的最好的。
“没错,就是那节课。我当时提出过一个问题,蒸汽能够推开壶盖,那么是不是可以利用蒸汽的力量推动其他的东西呢我不知道你们回去之后有没有去考虑这个问题,但是为师是一直在思考的。”
&nbs
第395章 出征前的讲课
互助村张家蒙学。
今天是张华出征前最后一次来到这里授课,刚好李承乾和李泰也过来了,张华便干脆让他们一起到蒙学听自己讲课。
经过了两三年的发展,张家蒙学已经今非昔比。
张家蒙学经过几次扩张,讲课的场所已经不是那个简简单单的一个院子。
扩建了的张家蒙学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
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