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机器狗去唐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山堂
有些地方或者房屋你走进去之后,给你带来的感觉压抑无比;反之,有些地方给你带来愉快的心情。
风水不好轻则容易生病,重则不可估计。这一点在科学上也可以解释通,比如你居住的地方,阴暗、潮湿、或者楼房内不见光,人呆久了自然而然就会身体不好。
所以南山书院能够坐落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张华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伯爷,按照你的规划,这书院分成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商业区和科研区是个区域,其中教学区和生活区是第一阶段建设的重点,我们专门成立了南山建业来负责相应的施工。”
许敬宗是张华安排的南山书院的建设统筹人,负责书院的所有建设协调工作。
这项工作绝对是一个劳心劳力的活,不过许敬宗却是乐在其中。
“马上就要入冬了,你们一定要在下雪前先把房子的框架搭建起来,室内的装修可以后面再搞。”
在这个保暖措施有限的年代,冬季施工的难度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大雪纷飞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办法在室外作业。
勉强做起来,也是影响建筑质量的。
特别是南山书院的建设大量的使用水泥,冬天气温降到了零下之后,室外施工的话,水泥的搅拌就是个课题。
但是在室内却是可以通过烧炉子等方法来解决。
“伯爷,你放心,你看这些建筑,基本上都已经搭好了框架,这两天用水泥浇筑之后就算是完成了一半的建筑任务了。
伯爷,按照你提到的钢筋混泥土建设方案,南山建业做过了尝试,效果确实非常好,梁柱坚如磐石,关键是速度非常快。
不过,钢筋的成本太高了,除了图书馆之外,其他的建筑我们都是用竹片来代替钢筋。”
“用竹片替代钢筋”张华打断了许敬宗的话,实在是习惯了后世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张华,很难想象这种竹片混泥土结构是什么玩意。
“是的,伯爷!虽然张家炼铁作坊的炼铁技术非常的好,但是要制作这种钢筋,难度还是非常的大,产量有限,成功又高。
南山建业做过了对比,这竹片混泥土的柱子虽然比不上钢筋混泥土的坚韧,但是差距非常有限。用来建设两层楼的教学楼,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许敬宗生怕张华有什么误会,赶紧解释了起来。
“一层楼的房子用竹片混泥土,顶上配合瓦片封顶。二层楼以上的房子还是尽量用钢筋,不要怕花钱,质量第一。”
这个是时代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一层楼的平房结构,南山书院也不例外。
少数规划二层楼的,成本高一些张华也能接受,至于三层楼高的图书馆,贵点就贵点吧。
&nbs
第一个台阶,500章了
这是南山的第二本书,第一本《重生之完美如意》写了一年多,将近200万字顺利完本。一转眼,机器狗也已经500章,过百万字了。
在这里,南山感谢各位书友们的陪伴和支持,你们的推荐、收藏、打赏和评论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感恩有你。
 
第501章 氏族志
今天张华早早地起了床,骑着马来到了长安城。
杜如晦的肠痈已经基本上算是治好了,现在已经可以下地了,这给不少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宫里的御医就不用说了,全部被李世民一顿指摘,搞得一帮上了年纪的太医羞红了脸。
太医院派来的五名年轻医者也早早地住进了互助村,跟着郑贺学医。
不过,他们注定是没机会直接拜在张华门下,只能做苏生的师弟了。
也算是郑贺手下留情了,要不然直接让他们做苏生的弟子。
天地君亲师!
在这个年代,老师、师祖的地位绝对不是一般的高。
心情好的时候打一打弟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也打一打弟子,谁也不能说什么。
人家的父母甚至还会觉得打的好!
张华搞出了这么大的动静,李世民自然也是要把他叫进宫里好好的问一问。
“陛下正在给太上皇请安,你在这等一会吧。”
张华在宫里也算是个名人了,当初可是隔三差五就去和李渊打麻将的。
所以拿着腰牌一路顺风的来到了御书房门外。
“哟,这不是永定伯嘛,稀客啊。朕不召唤你,你是想不起进宫了吧”
张华没等太久,一个响亮的声音就从背后传来。
李世民现在是越来越不把张华当做外人了。
“陛下说笑了,我这不是忙着给陛下解决点小问题嘛。”
人家是老大,怎么说话都没错,张华自然不会闲着没事干去和李世民顶嘴。
“小问题。”李世民越过张华的身子进了书房,“你的口气倒是越来越大了啊,御医已经宣布无药可医的肠痈,你治好了,也只是小问题”
“也是杜相福气好,碰巧我听说过这种方法,再加上郑贺手法好,所以杜相的肠痈才治好了,微臣可不敢居功。”
“得了,你当朕是嫉贤嫉能的人吗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克明和玄龄是朕的左膀右臂,你能够治好他的不治之症,功劳就是功劳。”李世民说完就坐在了太师椅上。
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
在明代时,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
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
这些的特征都是为了显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所以张华在家里一开始使用,就引起了长安城勋贵们的跟风,李世民也直接让张华制作了一批太师椅放在了宫里。
在两晋以前,我们的先人一直处于席地而坐时代,没有高型坐具。
“椅子”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济渎庙北海坛祭器杂物铭》碑阴:“绳床十,注:内四椅子。”
但是椅子形象早于名称一百多年,而见于南北朝。
随着佛教的东渐,佛教文化和佛教艺术的涌入,佛国的高型坐具也进入了中国新的家具种类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其生活方式,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杂居”局面,为高型坐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至五代时期也是从跪坐的生活习惯转变到垂足而坐的时期,这时的生活方式有了“官”、“民”之分。
人们起居习俗不一致,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趺坐及垂足坐均同时存在。
张华的出现,算是把这个过程给大大的提前了。
“你给朕好好的说说,这手术治疗的方式在军中有没有推广的意义”
在大唐这个尚武的年代,朝廷几乎每年都有战争,区别只是规模大小差别。
第502章 冰冻三日
“孔颖达是怎么回事,他还不明白朕的意思吗朕这么信任他,让他编纂,他就这么报答朕”
张华还是第一次看到李世民这么生气的样子,帝王之威让张华也感受到了一阵压力。
毕竟是手握无数人生死大权的人物啊。
“陛下,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误会孔祭酒一向是声名远扬,知书达理的典范呢。”
孔颖达是孔子的第31世孙。生于北齐后主武平五年,八岁就学,曾师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
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到了唐朝,最终做到了国子监祭酒的位置。
李世民曾问孔颖达说:“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是什么意思”
孔颖达回答道:“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
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
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测,度不可知。
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李世民对孔颖达的回答十分赞许,之后才把编纂的重任交给了他。
古代的编书和现代的可是完全不同的情况,这种工作不仅位置很清高,还能经常有机会面见帝王,更有机会流芳百世。
所以对于文人来说,帝王让他负责编纂某本书籍,可以说是一种信任和看中。
“哼,典范,他孔颖达是世家中知书达理的典范吧,心中还有朕这个天子吗”李世民说完直接就把书往张华脚下一扔,吓了张华一跳。
无妄之灾啊!
张华捡起了书,一眼就瞟到了的开头:崔卢王郑……
不用多说,张华一下就明白了李世民生气的原因了。
想一想后世耳熟能详的“赵王钱孙……”
这是宋朝的时候留下来的,现在的唐朝被称为李唐,但是居然不是以李姓为第一位,这里面反应出来的东西可就有意思了。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
关陇集团入隋后开始解体。李唐起自关中,唐初关陇集团消失,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也已经没落。
但是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时,仍有一定很强大的势力,左右着天下的局势。
不说其他人,就是李世民生产的大臣房玄龄、魏徵、程咬金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山东士族依然保持着他们的社会地位。
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李世民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皇族之上。
历史上,李世民也是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
不过,有了张华这只蝴蝶,大唐现在的国力比历史同期要好很多。
单单一个粮食无忧,就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今年收到了李靖大败突厥的消息之后,李世民就让孔颖达去负责修订了。
很多后世的人不一定能够理解对古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魏晋南北朝时,谱籍是选官的根据,划分门第是看历代做官的情况而定,列为门阀的,都是累世冠冕之家。
可以说,在那个时候做官,是要看你的出生门第的,而就相当于官方被你的出生门第背书。
当然,李世民让孔颖达去重新修订,肯定不是为了让世家扩大影响力。
按照李世民
第503章 温水煮青蛙
历数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是最厉害的,特别是清朝。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士族经过了各种战乱之后,影响力已经基本消失。
当然,更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已经非常的成熟,几乎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唯一标准。
可以说,科举制度,对于中央集权,提高帝王权利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陛下,不知道你对科举怎么看”
张华没有直接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是反过来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目前朝中很多官位都是采取的世袭制,朕也知道世袭制存在较多的弊端,如果某位官员的儿子丝毫没有管理的才能,将一方土地交给这样的官员管理,只会影响到当地百姓的生活,很有可能百姓会怨声载道,也会影响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虽然科举是隋朝首创的,但是朕是支持推广科举制度的。”
“陛下圣明,科举制度让寒门子弟有了入朝为官的希望,目前,朝中的大部分大臣都是官宦子弟,很少有出身寒门的达官显贵,科举制度用于选拔人才,既体现了为官的公平性,同时,也让众多有才能的人能够在科举考核下大显身手。
再者,底层人士寒窗多年,终于有机会入朝为官,他们为官更加廉政,因为自己的出身就是贫民,所以他们更深知百姓疾苦,做决策时,更会优先为百姓所着想。”
李世民认可科举制度,这倒是不让张华觉得意外,历史上李世民就是以实际行动支持科举制度发展的。
“你说的朕何尝不懂但是科举是一年一考,对于非长安考生来说,每年必须经过初考,然后进长安参加终考,如果没考上,又要回原籍准备来年考试,可是交通不便,这样大部分时间都耽误在路上了。
并且由于家学和血缘的缘故,世家子弟在科举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而平民很难与他们竞争。
这让科举很难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李世民显然是个合格得帝王,对于各种政策的优缺点都有自己的认识。
事实上,大唐此时的科举制度的缺点还不止李世民说的这些。
比如,现在的科举名额偏重长安,长安录取的名额明显较多,所以各地举子纷纷移籍,犹如今天的高考移民,不能进入长安,则长安周边的万年县也可以,也比其他地区名额多。
还有,根据唐代法律,如有高官推荐,则考生不用参加初考。
因此,有些考生会制作行卷,就是将自己的诗文抄写在长卷上,拜谒高官,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
大家都听说过的李白就这么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即是干谒。
而白居易拜访顾况,笑称“长安居,大不易”,也是干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