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之草根崛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林茂
“唉,你跟随本官多年,一直尽职尽责,本官心里有数,举荐你的文书我已递到郡城,至于能不能成事,就看你的造化了!”
“大人提携之恩,在下没齿难忘,定当厚报!”
孙县令摆了摆手,“不必如此,老夫走后你要和阿丑他们多亲多近,要明白个远近亲疏,虽然本官没见过那个萧正,可听其所作所为绝非等闲之辈,莫要凭白树敌。”
何辉背后一层冷汗,攀附皇亲的小心思刚刚萌芽便被孙县令几句话敲的七零八落。
“属下觉得他们无凭无据缉拿守法良民,实在毫无道理,这就去将人打发了。”
孙县令挥了挥手,“去吧,别跟着瞎掺和!”
“是,属下告退。”
出门后何辉习惯性擦了擦额头,心里一阵阵后怕,怕的不是别的,他只觉得这么多年自己在大人面前像个透明人一般,有任何小心思小聪明都逃不过孙县令那双看似浑浊的老眼,仿佛会读心术一样,随时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种感觉真是......何辉摇了摇头,心里埋怨自己不长记性。
好人做到底,何辉叫过一个手下去给萧正送信。
皇亲的名头也没起作用,孙达一肚子气出了县衙,一路打听去了老柳村。
萧正闻听营丘来人,知道对方可能有所怀疑,不过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也没什么可担忧的,给了报信的县兵一小串铜钱,县兵大喜,这一小串足有二十文,算是发了笔小财,再三道谢告辞离去。
孙达来到老柳村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心里也理解了何辉的做法,换做自己,也不会和这样的人过不去,能把一个小村经营成这般模样岂能是易与之辈!
不过自己既然来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
被护卫队员带进村中,来到兵营,二百多人正在操场上呼喝训练,孙达见状心里苦笑,自己这趟算是白折腾,只要他萧正不是傻子,就绝不会束手就擒,如果来硬的,自己这二十几人一个也甭想走,前面那三十人都敢杀,也不怕多上些人命,孙达想到这里额外的冷静,犯不上为了别人的事,把自己的小命搭上。
萧正也没拐弯抹角,二十一个县兵每人二十个铜板,领头的孙达五十文,算是小小的心意,但是说到去营丘配合调查,却只有三个字:不可能!
孙达一看,自己也就别看不出眉眼高低,敬酒不吃吃罚酒了,很客气的说了声“叨扰”便领人离去。
杨文昌等人这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萧正也做了解释,并非不信任大家而故意隐瞒,只是不想弄得人尽皆知,尤其那些家眷,知道一点风声,便会哭天抹泪平添许多麻烦。
可是现在东莱造船已经结束,役丁们相继返回故里,萧正知道此事已经隐瞒不得。便将那二十余人的家属找来诉说了事情的经过,失去亲人的自是痛哭不止,即便是活着的,也已经落了草,前途未卜生死难料,一片啜泣嚎哭中,萧正等人只好耐心解劝,半晌后才纷纷止住悲声,无可奈何的接受了无法改变的事实。
有的家属提出想去看看死里逃生的亲人,被萧正劝住,现在他们自顾不暇,去了只能平添累赘,众人觉得在理,只好作罢。
张南的老婆临盆在即,对丈夫的惦念也越来越重,好在孩子出生没几天,张南风尘仆仆的赶了回来,见到母子平安,张南不由喜极而泣,自己终于有了儿子,完成了张家延续香火的重任,心里轻松了很多。
留在历城的几个小子陆续回了老柳村,萧正询问之后便去了东阿。
当时从历城回来萧正本想去赵家提亲,可一来赵敬贤对萧正惧而远之,另外还有魏氏兄弟,谁都别把谁当傻子,一会儿想不明白,两会儿想不明白,不代表一直想不明白,现在魏德恒眼珠子都红了,神经兮兮的,萧正琢磨自己一旦去赵家提亲,准保刺激到魏德恒,保不齐就会横生枝节,自己倒不怕,连累赵家就麻烦的很。
于是萧正只好作罢,现在也不知道赵婉是个什么情况,想来想去只好去找孙家林。
冬日的东阿县城比往常冷清了很多,萧正先来到自己的小店,生意虽然不如以前,但每月的收入还是比较不错。
门前有伙计在驱赶一些乞丐,见到萧正急忙笑脸相迎,“郎君您来啦!”
萧正点了点头,“怎么这么多讨饭的”
“哎,世道不好呗!”伙计压低声音,“知道郎君您心善,可咱帮不起啊,今天给了一个人的,明儿能来一群!”
萧正点了点头没再多言。
在店铺里稍作停留,萧正便去了赵记木器坊,托孙家林给赵婉捎了封信,随即便返回老柳村。
天气越来越凉,萧正准备了冬衣棉鞋,还有一些干菜油盐,由张南和李栓柱带领三十多名队员押送。现在张北等人落草在队员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虽然有些吃惊,但没谁感到奇怪,都觉得能保住命已是了不得的造化。
因为孙达的到来,都知道事情几乎败露,所以这次去往黑松山没走历城,而是由肥城进入鲁郡,然后走博城和嬴县,虽然多是崎岖山路,但路程上却近了一百余里,而且沿途没有郡城治所,盘查的也不会太严格。
李三娃等人上次收拾了张扒皮,很是担忧了一番,不过李狗子打探
第五十四章 风起云涌
时间来到年末,战争的脚步也越来越近,征讨高句丽的百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朝廷开始清查未能按时运粮、按时报到的民夫和府兵。
追与逃,压榨和被压榨的戏码随处可见,官民的矛盾日益尖锐,终于,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齐郡人王薄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在长白山举起了反隋的大旗。
开始的时候,附近县城的官员不但没有气恼,甚至还有些喜悦和兴奋,剿灭土匪保境安民,那是分内之事,而且胜了也可能惹一身骚,那些御史言官没准儿就弹劾你昏聩无能致使辖区盗匪横行,可这谋反就不同了,实打实的诛族大罪,而且打出的口号还是反对东征,和自己半点关系没有,这要是能顺利平定叛乱,升官发财还不是手到擒来!
周围章丘、长白,甚至济水北岸的临济等县空前团结,纷纷出动县兵衙役围剿知世郎,可知世郎也不傻,知道现在自己实力弱小,于是不和官府硬碰硬,领着手下数百人在长白山一带到处乱窜,随着他的乱窜,无向辽东浪死歌也随之传出,造反的口号开始向周边流传。
而随着王薄的流窜和无向辽东浪死歌的传唱,响应者也越来越多,饱受压榨的齐鲁大地像火药桶一样,“砰”的一下被点燃。
平原的刘霸道反了,本来他家境殷实财力雄厚,哪怕世道再坏,他也温饱无忧,可连续两年的加赋和天灾,活不下去的乡邻越来越多,一个个眼里渐渐冒出了冷森森让人胆颤的光芒,刘霸道只好舍了些粮食开了粥厂,平日里的一些酒肉朋友赖在家里赶都赶不走,而且酒肉朋友还有酒肉朋友,眼见人越聚越多,像狗皮膏药一样粘在身上揭不掉,思索再三,刘霸道一咬牙拿出钱财招兵买马,举起了造反的大旗,没办法,再不反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他的人脉、财力远超王薄,队伍很快聚集到数万人,自称“阿舅军”,声势十分浩大。
信都的高士达是个老绿林,深知绿林这碗饭并不好吃,一入江湖深似海,往前,路只会越走越窄,后退,死路一条!现如今各地烽火连连,高士达毫不犹豫的丢了匪号在高鸡泊一带举起了义军的大旗,手下众头目高赞大当家的英明,日后定能成就大事,高士达热情高涨开始扩充队伍。
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一些本来落草的土匪纷纷像高士达一样抛却原来的身份,来了个华丽的转身,举起了义军的大旗,比如清河的张金称、瓦岗的翟让等等。
总之,这个冬天大隋朝盛世的遮羞布被各地义军无情的撕开,河南、河北、河东火苗遍地。
消息汇集到临朔宫,大臣们不敢隐瞒,如实向皇帝杨广禀报了各地的情况。
所有大臣都以为各地民众造反会让圣上冲冲大怒,可谁想杨广居然没当回事儿,略一思索便不急不缓的问旁边的御史大夫裴蕴:“爱卿以为如何”
裴蕴为人玲珑剔透,向来会揣摩杨广的心思,知道这会儿皇上爱听什么,毫不犹豫的回道:“回圣上,疥癣之疾不足为虑,待王师踏平高句丽凯旋之时,随手便可将之化为齑粉。”
杨广一笑,“卿言正合朕意。”
老纳言苏威躬身施礼,“启禀圣上,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老臣以为切不可掉以轻心,还当早做安排才是。”
“爱卿的意思,是让朕回师剿匪吗”杨广站起身慢悠悠的说道。
“圣上不可,征讨高句丽乃国之大计,岂能半途而废,一干乌合之众不必兴师动众空耗国力,还请圣上明察。”没等苏威回话,裴蕴急忙插言。
苏威狠狠瞪了裴蕴一眼,道:“臣不敢,臣的意思是圣上可下旨让各地留守鹰扬府汇同郡兵、县兵就地剿匪,以防贼众做大。”
杨广觉得这个建言还是不错的,点了点头,“准了。”
有些想出言启奏的大臣见状知道圣上不想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便都把话咽会到肚子里。
其实杨广接到奏报后心里想的很明白,假如这些人真是普通的老百姓,那就正如裴蕴所说,不足为虑,一些穷苦百姓折腾不起多大风浪。
而且杨广相信有比自己更着急的,因为这些贼寇往往都打着劫富济贫的口号,那么首先受到威胁的就是那些富人,尤其是那些世家门阀,因此不用自己下旨出兵
第五十五章 是走是留
萧正是个没有什么野心的人,确切的说是个比较懒散的人,甚至有点佛系青年的意思,尤其后世太平年月生活习惯了,现在就更加排斥这兵荒马乱,可是他也知道,眼下的局面容不得自己有丝毫懈怠,这不是开玩笑,是真会死人的,英烈祠里一块块小木牌在时刻警醒着他!
无向辽东浪死歌乍一唱响,萧正就知道太平的日子彻底翻篇,接下来就是烽烟四起战火连绵,要想在这乱世之中保得身家性命,护佑自己在乎的亲朋,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丝毫马虎不得。
不论看影视剧的时候,还是看小说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有金戈铁马挥斥方遒的梦想,萧正也不例外,可事到临头方知自己几斤几两,尤其经过这一年多的磨练,萧正知道那些名垂青史者必有其过人之处,哪怕最后下场惨烈如李自成、洪秀全等人,也都是了不起的一世枭雄,不论是才智还是阅历、魄力,萧正觉得自己和人家比不了。
当然,萧正也没妄自菲薄,谁也不是一下生就什么都会,生活、苦难才是最好的老师,只看你用不用心。
尤其作为一个穿越客,多了一千多年的知识和见识,这就是巨大的优势,在那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天只要你睁开眼,电台、电视、报纸、网络各种渠道,小说、影视剧、广播剧各种方式,将各种各样的信息送到你眼前、耳边,所以,哪怕你不是刻意留心,你的阅历和知识也都在不知不觉的增加。
具有如此优势,萧正的信心也在逐渐增长,若是一个穿越客混成酱油党,岂不贻笑大方男人嘛,可以平凡,但怎可平庸
杨文昌、柴咏、许仲林三人现在几乎成了萧正的智囊,大事小情几乎都反复商议才做出决定。
读书人往往都有着远大的抱负,未必都愿意蜗居在小小的老柳村,可现实是无奈的,再远大的理想也需要机会,再出色的才华也需要舞台,现在不要说机会和舞台,活下去才是最实际的。
读过书明事理远比普通百姓想的多看的远,三人对眼下的时局自有更深的判断,县城未必坚固,郡城也只能躲避一时,颠沛流离更是朝不保夕,思之再三老柳村倒成了目前最好的容身之所,毕竟这里有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因此三人一直尽心尽力,对萧正多有助力。
“三位兄长,小弟已经给黑松山去信,天气一旦转暖,便让他们搭棚建屋,做好安置村民的准备,依你们看,咱们什么时候转移合适”
对于老柳村下一步是走是留,萧正真不敢轻易做出决定,一千多人的生存生活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萧正虚心向三位先生请教。
柴咏闻听就是一惊,“转移,贤弟为何有此想法”
杨文昌和许仲林也疑惑的看着萧正,显然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怎么好端端的提起转移呢
“说实话,三位先生,对土匪小弟还真不怕,不是说大话,一两千人也奈何不了咱们,可那些义军则不同,动辄就上万甚至十几万。”萧正苦笑,“咱们是真对付不了,拿人堆也把咱们堆死了!”
杨文昌手捻须髯,道:“贤弟是否多虑了,眼下义军虽然声势不小,可还是在长白山一带活动,距咱们东阿尚有数城相隔,而且朝廷大军已经开拔,百万之众大破高句丽指日可待,回师之时便可扑灭烽火,咱们只紧守村寨即可,何须弃之而走呢”
“文昌兄所言甚是!”许仲林道,“贤弟不必烦忧,诚如文昌兄所言,如今义军多在长白山一带活动,与我们相距甚远!”
“另外,离他们最近的就是历城,那是齐鲁第一郡的郡治所在,关乎整个齐鲁的大局,倘若有失,整个齐鲁都会为之震动,
第五十六章 言谈甚欢
三人相谈甚欢,却见柴咏始终沉吟不语,萧正不由问道:“柴兄所思为何”
柴咏看了看萧正三人,缓缓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柴某倒觉得萧贤弟的想法不无道理。”
哦萧正三人疑惑的看着柴咏。
“从大势来讲,大隋朝这艘船,恐怕不是那么稳啦!”柴咏低声道。
萧正一愣,柴咏怎么敢非议朝廷想想又释然了,怀才不遇的文人发几句牢骚,对朝廷吐槽几句也属正常。
杨文昌和许仲林颇为惊讶,柴咏何出此惊人之语
“你我兄弟知无不言,柴兄有什么话但讲无妨!”萧正怕柴咏说这些话有所顾虑。
柴咏摆了摆手,“贤弟误会了,愚兄只是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可是眼下的朝廷......”柴咏摇了摇头,还是没把矛头直接对准杨广。
“各地义军绝非一时之患,哪怕圣上回师,恐怕也无力回天,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忽略了这一点,武力镇压不过是治标不治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柴咏一脸忧愁,“因此,愚兄觉得,不论东征结局如何,朝廷是指望不上的!”
“柴兄也不看好东征”萧正问道。
“不好说,胜负难料!”柴咏摇摇头,“按说双方兵力悬殊,胜败显而易见,但是打仗哪是兵力多寡而决定的,若是谁人多谁就能胜,还哪来的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开皇年间的东征也是信心满满,最后还不是惨败而归就当前而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缺,仅仅靠着兵多就能取胜”
柴咏站起身,“一旦东征失败,后果极其严重,对大隋朝来说,将是致命的!”
杨、许二人听罢不由皱眉深思,东征真的会失败吗
“我们必须做最坏的打算,不能指望朝廷!”柴咏道,“眼下义军和官兵都在积蓄力量,张须陀要整合郡兵府兵,甚至需要请示朝廷招募乡勇,义军需要归拢队伍,整合内部各个山头,还要劫掠粮草,增强实力,但最迟两三个月之内,双方必有一场大战。”
“历城城坚墙高,张须陀百战之将,义军虽然人多,但短时间内却形不成什么战力,尤其没有攻城经验,应该是拿不下历城,如此西进的路便被封死,这时候如果向东退回长白山已经不可取,因为那附近刚被他们洗劫一番,回去也没有任何意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