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隋末之草根崛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林茂

    与此同时,来护儿率领水军逆浿水(注)而上,大破高句丽水师,兵锋直指平壤城。

    形势一片大好,胜利指日可待。

    时间来到五月中旬,辽东春雨绵绵,一下就好几天,泥泞的道路让士兵们苦不堪言,很多人给自己减负,偷偷扔掉军粮,将领发现后砍了不少脑袋,士兵们便趁着宿营的时候悄悄把粮食埋了,后来将领们一看实在管不过来也就不再追究,反正接二连三的打胜仗,打到哪就抢到哪,就地补给便是。

    面对气势汹汹的隋兵,接二连三的丢城失地,高句丽实在顶不住了,国王高元再次求和:愿意称臣,愿意割让萨水以北所有土地给大隋,永不反悔。

    杨广早有旨意,一旦高句丽请降,不可再战。宇文述有些犹豫,深知这不过是高句丽又一次的缓兵之计,和其他几位将领商议后,都不敢违抗圣旨,只好等候皇上的命令。

    众将犹豫之际传来噩耗,来护儿在平壤贪功冒进,不顾副总管周法尚劝阻,纵兵入城大肆抢掠,结果遭遇埋伏,大败亏输损兵折将,只余数千残兵退回隋军战船停泊之处与周法尚汇合,现已无力再战。

    宇文述当机立断,做出退兵的决定,由于接连的阴雨,军中不少士兵染病,好在还没有蔓延,粮草也已经所剩无几,又无法与来护儿两军汇合,高句丽还提出割地求和,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隋兵的士气一落千丈,缓缓后退。

    军中缺粮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将领一天只能混一顿稀粥,当兵的就只能饿着肚子,此时高句丽已经坚壁清野,并且烧毁了沿途的庄稼,隋军得不到丝毫补给。

    随着病死饿死的越来越多,隋军士气越发低迷,逃卒渐渐出现,大军已经有了崩溃的迹象,好在宇文述等人经验丰富,严加约束,否则大军早就溃散了。

    反复无常的高句丽人露出了锋利的獠牙,隋军的状态早落入他们眼中,遮掩的再好也有破绽,高句丽主帅乙支文德倾十余万主力而出,采取疲劳战术,沿途不停骚扰,一击而走绝不恋战,这支队伍撤走,再换下一支,总之不让隋兵有片刻安宁。

    牛秀从老家带来的几十号人已经所剩无几,也不知道是饿死还是病死,或者逃走了,他已经无暇顾及,连他自己能不能活着回去都不好说,此刻回味萧正当初的话,牛秀心里不是滋味,但他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大丈夫纵横沙场虽死无憾!

    &nb




第六十五章 柴咏东进
    辽东的惨败让整个天下为之震动。

    都以为大隋将士会以雷霆万钧之势踏平高句丽,谁也没想到会败,更没想到会败的如此惨烈、如此彻底,算上水师,折损人马四十余万,如果从准备东征开始算起,加上民夫、工匠前前后后损失的人数接近百万,大隋朝真正的伤筋动骨了。

    河南、河北、江南等地无数人家恸哭举哀,当然也有的不愿意相信亲人已战死他乡,望眼欲穿的苦苦等待,明知没有希望,可心里就是不愿意接受。

    各地义军却兴奋难耐,这是上天赐予他们的机会,原先是为了活命,不得不举旗造反,但是辽东百万雄师有如悬在头上的利剑,谁心里都没底,不知道什么时候大军凯旋就把他们拍成齑粉。

    因此都有一天没一天的混着,可现在不一样了,大好的机会就在眼前,古人不是也说了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趁此机会干一番大事,更待何时

    知世郎王薄意气风发,怎么样,我说我是知世郎吧,我说去辽东就是送死吧,信不信信不信信不信重要的话问三遍,就问你信不信!

    信!很多人回答了他,杜伏威、辅公祏、孟让等人纷纷响应,以前还在观望的一些小股土匪、义军也纷纷加入王薄或者其他义军队伍。

    老百姓已经被天灾**逼的没有了活路,义军的出现让他们仿若在黑暗中见到了一缕光明,日后不论如何,起码现在跟着义军就不必再向官府缴纳租赋,也不用再服劳役兵役。

    不少读过书的寒门士子也被王薄等义军首领半强迫半劝说的掠到军中,当然,一直心不甘情不愿的,但是现在,他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读书人的加入,让义军的队伍有了明显的变化,纪律也变得相对严明,不再随意杀戮劫掠百姓,也不再和历城的官军死磕。

    在几名谋士的建议下,王薄率领义军从华山后撤,沿鸡山附近南下亭山,进入亭山境内后又兵分两路,一路围困亭山县城,一路开始扫荡亭山境内村镇,打出的旗号是劫富济贫,很多老百姓夹道欢迎。

    可义军的组成终究是复杂的,流民、土匪、逃卒都有,没有丝毫的纪律性可言,做起事来往往毫无底线,甚至还不如官兵,好歹官兵有将领的约束,尤其是在城镇还不敢太过分。

    这所谓的义军就不同了,一旦少了约束,破坏力极其惊人,亭山境内一片狼藉,不单是富绅地主遭殃,普通的老百姓也没得好,上上下下纷纷咒骂义军毫无人性,还不如土匪,很多人听见义军动静就举家逃走。

    王薄也曾严厉约束部下,可当面答应的好好的,转头就忘,按照谋士的建议是决不轻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了规矩怎能成事

    王薄觉得在理,抓住几个刺头当众抽了一顿鞭子,甚至还砍了几个,谁知接下来几天,不少归顺的土匪不告而别,拿着抢来的金银财宝,带着手下兄弟重又回山上做了逍遥大王。

    按照手下谋士的意见,这些人走了也不可惜,走了更好,免得破坏了队伍的纪律,也败坏了义军的名声,可王薄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自己手下的兵和官兵没法比,三个都打不过人家一个,就靠人多呢,都走光了怎么办,尤其那些有厮杀经验的土匪,他还打算培养成主力。

    于是施行了没几天的纪律成了摆设,义军有如蝗虫一般,所过之处寸草不留,什么都抢,金银铜钱自不必说,还有吃的穿的女人通通不放过,总之,见什么抢什么。

    齐郡郡丞张须陀把新招募的乡勇经过训练后和官兵混编在一起,以老带新,春耕一结束便开始率兵扫荡历城附近,大大小小的绺子被清理的一干二净,一时间历城方圆五十里内成了世外桃源。

    张须陀也声名渐起,得到本地富绅门阀和老百姓的认可,现在夏收在即,老百姓忍饥挨饿大半年了,如今好不容易有个收成,都红了眼睛,一些府兵郡兵,还有乡勇都想回去收庄稼。

    张须陀左右为难,齐鲁之地极其缺乏劳动力,很多土地都已经荒芜,天灾**,种个庄稼真的不容易,眼下能阻止这些士兵回去吗错过了夏收冬天吃什么还要出现多少流民灾民最后一咬牙,张须陀让士兵们回家夏收,义军则趁此南下去了亭山。

    或许是受了流言蜚语的影响,或许是因为济北郡太穷了,尤其东阿一带屡受水灾,大野泽的裴长才、石子河率领队伍从西南方向的梁山进入寿张境内,劫掠后没有北上,而是选择了南下进入东平郡。

    东平郡驻守的



第六十六章 开始转移
    萧正终于下决心转移,不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这样等下去毫无意义。

    “这一走可就没了退路啦!”杨文昌感叹。

    “早晚的事!”萧正道,“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小弟决心已定,三位兄长可愿随小弟同去”

    不论是萧正的人品,还是他对局势超乎寻常的判断,杨文昌等人都很佩服,外面的环境也不好,因此三人心里早有了决断,尤其柴咏从黑松山回来之后,三人更加坚定了跟随萧正转移的想法,此刻听萧正询问,都点了点头,萧正大喜拜谢。

    离开老柳村,萧正赶往东阿,先去了美食家,让张福胜尽快遣散伙计关闭店面,有要兑店的就兑出去,不必在意价钱。

    张二婶听了萧正的话大惊失色,“这,这好好的咋就走了”

    萧正没有隐瞒,从李三娃等人开始说起,直到目前的局势,张福胜虽然理解,心里却颇为不舍,真没过够这样的日子。

    “小正,要不你们先转移,我和你二婶在这看一段儿,义军再厉害,怕是也打不下这县城吧”

    “二叔,我只是把情况和你交代清楚,你和二婶怎么选择是你们的自由,转移这条路不好走,危险重重,不但是你们,老柳村里任何人我都不会强求的!”

    “这话说的,二叔咋会不听你的!”张福胜有些尴尬,脸色讪讪的解释道。

    “二叔,我说的是心里话,跟我走会很危险,你们考虑好再做决定!”

    见萧正说的诚恳,张二婶道:“中,我和你二叔琢磨琢磨。”

    张福胜闻听摇了摇头,“不用琢磨了,走!”

    张二婶刚要张嘴,张福胜一瞪眼睛,“闭嘴,这家还是我说的算!”

    “二叔,如果走,三天后回老柳村集合。”

    “这么急”

    萧正点点头,“现在形势一天三变,我最担心的就是目前活动在东平郡的裴长才一伙,他们若是北上,寿张、阳谷根本无力阻挡,老柳村会非常危险!”

    “好吧,我下午就去找房东。”

    离开美食家,萧正又去了刘铁匠那里接回了三个学徒,话没说的太多,只说自己要和乡亲们离开东阿,刘铁匠心里明白萧正的意思,对三个徒弟好一番叮嘱。

    临走时刘铁匠让人从库房抬出一个大麻袋,“兄弟,此去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哥哥这里没什么给你的,这袋子黄河澄泥就送你吧。”

    萧正知道,这是炼铁熔炉内壁最好的材料,心里很是感激:“刘大哥,这怎么好意思。”

    “哎,一袋子泥罢了,不必客气。”刘铁匠道,“兄弟,一路保重吧!”

    “刘大哥,那萧正告辞了,日后有暇就到黑松山去。”

    离开铁匠铺,萧正去了孙家林那里,拜托他给赵婉捎了封信,信中萧正详细解释了自己为何要走,同时希望赵婉能安心等待,时机成熟后定会派人去接她。

    随后萧正派人给搬迁到郓城的牛家送了封信,又亲自去程家庄通知老程。

    老程直嘬牙花子,“兄弟,没处够啊,你走了,我这程家庄也就危险啦!”

    “程大哥,你要愿意的话,就随兄弟一起去,咱兄弟还在一起混,但是此地,我是真不能待了!”

    萧正知道,程咬金虽然对他挺佩服,可还没佩服到纳头便拜生死相随的地步,一无根基二无权势,前路茫茫,谁稀里糊涂跟你混况且老程和杨文昌他们不同,目前还有自保能力,所以萧正虽然说的诚恳,心里却不抱任何希望。

    果然,老程没接去不去的话茬,“好吧兄弟,天下无不散之宴席,既然你决定了,哥哥也不能强留,你若混好了,哥哥没准哪天就去投奔你!”

    “萧正敬候程大哥!”

    “兄弟,多保重,记住了,人不狠站不稳,心太善了也不好!”老程有些动容。

    萧正心地良善,为人正直,对朋友更是以诚相待,从不斤斤计较偷奸耍滑,老程颇为不舍。

    “兄弟,此去路程可不近,你还带着老柳村老老少少那么多人,哥哥派些人帮你吧!”

    萧正很受感动,不过还是拒绝了,“不必了,程大哥,我之所以选择现在走,也是因为当前的情况对转移比较有利,北面、东面大部分土匪都投靠王薄去了,剩下的小绺子威胁不大,另外,现在即便离开老柳村,咱也是合法的大隋子民,走官道的话问题不大,最多被当做流民驱赶,绕城而过就是!”

    “你这里不同,小弟走后,哥哥要多加小心,辽东战场的一些逃兵很快会回到家乡,这些人一旦加入义军,义军的战斗力将会迅速提高,程大哥要多加留意!”

    老程一愣,随即点了点头,“放心吧兄弟!”

    “另外,圣上留下大将军吐万绪镇守怀远,明显在为第二次东征做准备,加捐加税,征募士兵民夫很快会开始,经此惨败,估计会有很多人不想去送死,逃避徭役的,抗捐抗税的,拒绝当兵的......这些人没别的选择,要么加入义军,要么上山落草,形势会越来越乱,程大哥也要及早打算才是!”

    “啊第二次东征”老程张大嘴巴,“这,这怎么可能,才死了那么多人,征的话也要等几年缓缓吧”

    萧正摇摇头,“圣上的急功近利是出了名的,算了,不说这些了,你记在心里当回事就好。”

    “好吧。”老程心里七上八下,脸色有些沉重。

    “程大哥,保重!”

    &nbs



第六十七章 固执己见
    一千六百多人,加上各种车辆,队伍绵延数里,沿着官道迤逦而行。

    这是一支奇怪的队伍,说是流民肯定不是,不但有装备齐整的随行卫队,还有那么多的车辆,而且所有人脸上都没有菜色,该是日子还过的去。

    说是官军,更不是,没有打着旗帜,也没有官府的任何标识。

    沿途的流民、村民纷纷侧目,都好奇的打量着这支队伍。

    萧正有些心惊肉跳,这么多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颇感压力,不住的叮嘱张南和李曾,斥候要打起精神,放的远一些。

    大丫护着两个妹妹待在车里,很是乖巧听话,虽然理解不了这次转移的原因和意义,但她知道哥哥很不容易,一直都面带严肃紧皱眉头,她知道自己帮不上哥哥,只能看护好两个妹妹,不过眼见哥哥那么累,都有些憔悴了,大丫心疼的很。

    此次选择的路线是众人经过再三考量确定的,出东阿后过济水,由肥城南进入鲁郡,进入鲁郡后不能按照原来的路线走博城,那里近乎戒严,所以转移的队伍要渡过汶水在博城和梁父中间穿过,穿过之后再过淄水,本应走嬴县进入临朐,但是经过萧正和杨文昌等人的商议后否决了,在嬴县南四十里处有个铁山镇,那里是大隋最重要的铁厂之一,四处设有关卡,戒备森严,仅驻守的鹰扬府就是满员的两个共计两千四百人,加上平时看护和押运的兵丁,总兵力不下五千人,这是目前包括义军在内所有势力都不敢招惹的存在。

    当然,只要不去招惹他们,人家也没那闲心出来理会你,而且人家也不隶属任何地方郡县,外面闹成什么样和人家无关,只要别去捋虎须就成。

    所以萧正等人决定还是避开些好,最后决定过淄水后走新泰,然后沿着沂水北上进入临朐。

    这条线路虽然绕远了些,但众人都觉得是最佳的选择,避开了大股的官军,避开了北面的义军,这就避过了最大的威胁。

    一路无话,村民们也都知道路上不安全,因此都咬着牙坚持,能多走一里是一里,能早一天到达就早一天安生。

    可是渐渐的,萧正发现自己犯了个严重的错误。

    面对流民中可怜的老弱,尤其是孩子,萧正心存不忍,便施舍些粥米,虽然杨文昌他们一再劝阻,萧正仍然固执己见。

    可这个口子一开不要紧,身后尾随他们的流民越来越多,几天的时间,人数已经有三四百了。

    萧正他们一扎营休息,几十个小孩子端着小碗便围拢上来,他们现在就认准了萧正一人,谁也不找谁也不怕,吵吵嚷嚷的叫着萧正哥哥。

    萧正一听这叫声就头大如斗,可还是狠不下心来。

    一个小男孩儿端着破碗,颠颠跑上前,“萧正哥哥,我饿了!”
1...23242526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