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优秀青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而土豆这玩意不仅能用来制作粉条,还能炒着吃,烤着吃,可谓是亦菜亦粮的好东西。
最重要的是,土豆的产量极高,跟这玩意在一起的还有两种产量极高的粮食,一种叫做玉米,另一种便是红薯,都是亦菜亦粮的好东西。”
“古藉呢?”朱瞻基的眼睛开始放光:“还有,那本古籍上说的海外又在哪儿?难道不是郑和去的西洋么?”
杨少峰摊了摊手,无奈的道:“小时候看的,早就找不到了,兴许是被我拿去如厕了。
至于古籍上所说的海外之地,我倒是还记得一些,由倭国出发后一直向东,大概有十万八千里之遥。”
一听到十万八千里这个数字,朱瞻基的心就先凉了一半,转而也回过味儿来了:“你又在骗我!
殷商灭亡之后,商民自然也就成了周民,人还是那些人,不过是换了君主和国号,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又有什么区别?还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
就算他们真的跑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那又是怎么记录下来的?你识得殷商文字?记载着这些事情的典籍又是怎么传回中原的?又是怎么落到你手里的?”
杨少峰顿时变得目瞪狗呆——这二傻子怎么变聪明了?没那么好骗了?
想了想,杨少峰干脆换了副嘴脸,比划了一个道士常见的稽首礼:“无量天尊,刚刚是本座在说谎,实在不该。”
一见杨少峰这般模样,朱瞻基顿时打了个寒颤:“你正常点儿!”
杨少峰却痛心疾首的道:“都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刚刚贫道欺瞒居士,实在是罪大恶极矣。
不瞒居士,殷商遗民之事,乃是神农老祖托梦于我,否则的话,我又如何知道十万八千里外的事情?”
朱瞻基疑神疑鬼的瞧着杨少峰道:“那伏羲老祖还说什么了?”
“伏羲老祖说,海外殷商遗民已经忘了我中原教化,不通文字,不通语言,又与蛮荒之地的蛮人通婚,如今已算不得神州血脉,可为我大明劳工。”
刚刚说完,杨少峰就发现自己又被朱瞻基给套路了——神农老祖和伏羲老祖,那是一回事儿吗?
朱瞻基满脸的讥讽之色,指着杨少峰道:“一会儿神农老祖,一会儿伏羲老祖,你如此信口雌黄,就不怕他们怪罪于你?说吧,你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见杨少峰的眼珠子不停转动,朱瞻基就接着说道:“你也别编什么乱七八糟的理由了,我也不问了,你就直接说你想干什么?”
被朱瞻基当面揭破,杨少峰倒也没感觉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反而嘿嘿笑着道:“亦菜亦粮,产量还高,这种好东西你不想要?尤其是那么多的劳工,想想就心动啊。”
朱瞻基呵的一声冷笑道:“亦菜亦粮的好粮食谁不想要?免费的劳工谁不心动?可是那距离也太远了些,十万八千里,单凭着宝船,能过去?”
“大概能吧?”
杨少峰的心里忽然也没有底气了:“反正那一路上还有一大堆的小岛,多弄几个基地存好粮食,怎么着也差不多了吧?”
朱瞻基嗯了一声,却又摇了摇头,说道:“你先别想这事儿了。十万八千里可不是闹着玩的,皇爷爷和夏老抠都不会同意的。
还有,现在边市城的事儿刚完,京城的营建还没有彻底结束,倭国那边也刚刚有回报,现在又加上山东这一大摊子事儿,你还是老实一点儿吧,别光想着怎么折腾了。”
杨少峰也知道朱瞻基说的是事实。
边市城的营建,前前后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当时刚刚折腾起来差不多了规模,自己就跑到顺天府开始顺天府的营建,把边市城的那一摊子都扔给了刘航。
好不容易等顺天府的营建搞的差不多了,自己又和朱瞻基等人一起搞了一波倭国,除了弄回来一座银山和一大片土地之外,还带来了一大堆的麻烦事儿。
比如向倭国移民的事情。
表面上看起来只要把老百姓迁移到倭国就行了,可是怎么住?怎么吃?怎么耕种?
后来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被夏原吉接手过去归了户部,自己和朱瞻基却又开始折腾山东这边的一摊子破事儿。
如果再把唐赛儿要办的事情给算进去,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估计没个几年都完不了,现在就想着美洲那边的辣椒,也确实不太靠谱。
无奈的叹了一声后,杨少峰才开口道:“反正你把这事儿记下来,咱们以后有机会了,肯定要往那边折腾折腾。毕竟,没有辣椒的烧烤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粉丝的生蚝也差了几分滋味。”
朱瞻基疑道:“辣椒和粉丝,真有你说的那么重要?”
“嗯!”杨少峰用力的点头道:“必须重要啊,最关键的是那边的土地啊,把大明所有的百姓都给扔过去,那边都能装得下,你说那么大片土地却掌握在一群劳工的手里,你的心就不痛吗?”
“痛!”
“还有那些勋贵和地主们,他们手里的钱财,咱们不用生蚝扇贝咸鸭蛋之类的玩意弄过来,你的良心就不会痛吗?”
“很痛!”
“还有即墨的百姓,以后靠着咸鸭蛋就能赚那么多钱,咱们不把他们的钱坑过来,你的良心就不会痛吗?”
“似乎,更痛了些!”
“行了,你慢慢痛,咱们明天还有正事儿要办。”
将盘子里的最后一个生蚝干掉,朱瞻基才问道:“什么正事儿?修路?还是继续出海打鱼?”
杨少峰的脸上显出一丝狰狞,笑声中带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都不是。”
第二百四十九章 说最狠的话
即墨的官差并不像顺天府的官差一样会敲个门啥的,砸门踹门才是这些人最喜欢用的叫门方式。
任五眼睁睁的瞧着自家大门被即墨县的衙役们一脚给踹歪,自己还得陪着笑:“官爷?”
即墨县的衙役班头从鼻腔里挤出了嗯的一声,昂着头道:“县太爷说了,所有即墨的青壮,凡是十六岁以上的,都得出徭役去修路修学堂,现在赶紧带上户籍册子跟我走。”
任五躬身陪笑道:“官爷先进来喝口水,小人收拾起来慢,正好您先歇歇,小人让浑家去通知一下街坊们?”
“通知个屁!”班头的态度愈发恶劣:“有什么慢的?带上户籍册子跟我走就行了,剩下的啥也不用带,吃的喝的都不能带,赶紧的!”
任五这下子心里就更没底了,从身上抠抠索索的翻出来几枚钢板,然后变了一个铜板消失在班头手中的戏法之后才小心翼翼的问道:“官爷?”
班头的脸色明显好看了一些:“别问,问我也没有用,这是太爷的吩咐。”
任五这次没敢再多问别的,无奈之下只得收拾好了衣裳和户籍册子,然后跟个受屈的小媳妇一样老老实实的跟在班头的身后,向着自家隔壁而去。
等到真正的集齐了人,跟着班头来到所谓的工地之后,任五整个人就更加的懵逼了。
似乎,整个即墨的青壮都被咸……县太爷给拉了壮丁?
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任五更加的看不懂了。
几个书生打扮的人在县丞老爷的带领下走了过来,然后把自己这一群人分开后安排给了那些书生,每个书生大概领着几十个青壮?
一股怪异至极的熟悉感让任五想起来往年挑选鸡崽鸭苗时的场景。
自己这些人就是小鸡崽儿?
就在任五发愣的时候,带领着任五这些人的书生就开口说话了:“一会儿你们跟着我去工地上,咱们的任何是打地基,从这里一直沿着这条白线往前打,什么时候看不到白线了,什么时候咱们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任五悄然打量了一眼白线根本就看不到尽头。
“都注意一下,”书生又接着喊道:“现在说的,是跟你们自身相关的,都把耳朵给我竖起来仔细听着!听不懂的举手喊报告,得到我的允许之后才能发问!
第一,待会儿所有人排好队,拿着户籍册子来我这里登记好你们的名字和户籍信息,这个是要到银行给你们开立户头的,马虎不得!
第二,大家伙儿来服徭役并不是白干活,每个人每天能拿到十五文钱的工钱,这个工钱会存到你们在银行的户头上面,等到了发薪水的时候,你们就可以去银行取出来!
第三,一会儿会有人给你们发两套衣服还有口罩,上工的时候不许穿自己的衣裳,必须戴着口罩干活,否则扣钱!
第四,县太爷说了,只要你们好好干活,等回头工地上面都完工了,会把官府里一部分的官田还有那些无主的田地放出来给你们!
第五,工地上管三顿饭,早上一顿,中午一顿,傍晚收工的时候还有一顿,以后早上在家里来之前不要吃饭,把那口粮食省下来给家里!
现在,我的话说完了,有不明白的赶紧问!”
任五想着书生的吩咐,硬着头皮举手叫道:“报告!”
书生将目光投向任五,问道:“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面对着书生,任五的腰不自觉就垮了下来:“官爷,俺们还有工钱?那为啥不直接把工钱给俺们?”
书生瞧着任五道:“有工钱!之所以不直接把工钱给你们,是因为怕你们乱花!县太爷说了,这钱给你们存在银行,想要支用的时候就去银行取。
还有,给你们办回来的存折千万千万要保管好,去银行取钱的时候得带着户籍册子和存折一起才能取出钱来,丢了可没地方补去!”
任五小心翼翼的道:“那分地的事儿?”
“你干完活了?”书生没好气的瞪了任五一眼,说道:“等到工地上面的工程都彻底完工才会发田,在此之前,谁也别想!
还有,我劝你们最好不要打什么偷偷摸摸先占下耕种的小主意,小心是替别人做了嫁衣裳!还有没有问题?”
瞧着书生越来越黑的脸色还有越来越不客气的态度,任五满肚子的问题最终还是憋了回去,没敢再问出来。
书生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对着众人喊道:“现在,立刻,马上,排好队,拿出你们的户籍册子,开始登记你们的名字!”
……
朱瞻基一脸懵逼的在站工地上,望着眼前被人带去排除领号然后开始干活的百姓,对杨少峰道:“一大早就拉着我跑来看百姓挨你学生的训?这就是你说的正事儿?”
杨少峰咬牙切齿的答道:“没错。我堂堂六首状元,被他们传成咸蛋知县,咸蛋太爷,我不要面子的?我想好了,这次我要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我要累死他们!”
瞧了瞧面目狰狞的杨少峰,再瞧了瞧旁边早就支起来的大锅还有那两头刚刚被人送上西天的二师兄正在杨家庄子来的那些人手上变成一块块的肉,朱瞻基顿时感觉自己有些蛋疼。
说最狠的话,办最善的事儿?这人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愣愣的瞧了半晌之后,朱瞻基才将目光从工地上挪了回来:“似乎,感觉没有多难的样子?和杨家庄子那套差不多?”
不待杨少峰回答,朱瞻基又自顾自的说道:“不对。即墨这里可以这么搞,是因为即墨和边市城差不多,边市城有牛羊,而即墨这里有海鲜和咸鸭蛋。至于其他的地方,却未必能这么搞?”
杨少峰嗯了一声道:“差不多吧。别的地方没有海鲜没有咸鸭蛋,但是会有别的东西啊。
比如四川那边就有食铁兽,其他的方可没有吧?比如这沿海的地方都有鱼虾螃蟹,可是草原上没这玩意儿吧?
说来说去,修路的意义不就在这儿么,互通有无,让不同地区的东西流通起来,得利的是百姓和国库,咱们自然也会跟着占些好处。”
朱瞻基忽然回过神来:“不对啊,说来说去,这等于是你们在占我家的好处?里外里还是我最亏?”
“好像是这么回事儿?”
摇了摇头,忽然被问住的杨少峰才反应过来:“不对,差点儿被你给绕进去。咱们这事儿是因果关系,根本就不能混为一谈。
如果我们不折腾,你家哪儿来的这些好处?是我们先折腾,你家才有了好处,而不是你家有好处我们才折腾的。”
朱瞻基愣愣的道:“是吧?好像是这么回事儿。可是我还是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劲儿。”
“哪儿有什么不对劲儿的,”杨少峰伸手指着工地道:“即墨的百姓富了,国库多收税,皇爷爷的内帑多收钱,咱们兄弟两个还有老徐和老薛他们也都挣钱,不偷不抢的,有什么不对?”
朱瞻基很想说一句我就是感觉不对劲,但是想了想,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而是岔开了话题:“你真打算等他们把路都修完了再分地?
这可不是从即墨到鼇山卫那几十里路的事儿,修一条到京城的,还要再修一条通往济南的,这修起来可就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那么多的土地全荒着?”
杨少峰摇了摇头道:“怎么可能等全都修完?我估摸着真要是等全部的路都修完了再分地,这些人敢该弄死我了。”
朱瞻基顿时好奇了起来:“那你打算怎么办?”
“先修一条!”杨少峰道:“现在这条路是通往济南府的,估计一年两年的就能完工。
修完了这条路之后,顺便把即墨县城到鼇山卫的路给修了,然后就把该分给百姓的地都分给他们。
至于剩下的,那就慢慢看吧,从即墨到京城的,或者从即墨到应天府的,再或者干脆修即墨到周边那些州府的,反正让他们慢慢修呗。”
“不是原本只计划修三条路?”朱瞻基有些理解不了杨少峰的想法:“怎么忽然又要不停的修了?钱多烧的?”
“然而并不是。”杨少峰道:“习惯了在工地上做工的百姓,其实很难再适合耕种的生活了,尤其是工地上面挣钱比耕种来得更容易。
另外,咱们之前不是已经说过了么,路修的越多,对于大明的好处也就越多。反正夏老抠让我截留五年的税收,不拿来修路干什么?留着给下一任的县令来贪?”
朱瞻基摇头道:“不对。你修路是好事儿没错,但是你只是即墨的知县,不是山东布政使,连青州知府都不是,你还要修那么多的路?”
“你当我愿意?”杨少峰忍不住翻了个白眼:“我现在是即墨的知县,当然要考虑即墨百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还是那句话,路越好,即墨的发展就越快,百姓就会越富裕。百姓越富裕,咱们兄弟赚的就越多,这是因果关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