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优秀青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朱高煦斜着眼睛道:“那些穷酸措大,又岂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杀又不能杀,骂又骂不过,他们还他娘的写书骂人,似那武大一般,被那姓施的编排成什么样子了?

    就凭你一个人,你能骂得过一个两个,十个百个,难道你还能骂得过全天下的读书人?”

    杨少峰道:“小侄一人力薄,可是小侄门下还有数十个学生,他们也是一大助力,自然不惧那些穷酸措大们?

    更何况,他们能拿着子曰诗云的当做武器,恰好侄儿这个六首状元也不是白给的。

    孟子曰,有恒产者有恒心。

    他们想要驳倒侄儿我,首先就得证明孟子他老人家的话是错的,其次他们还得证明他们比小侄更有学问。”

    一听杨少峰提到有恒产者有恒心,朱高炽和朱高燧还有朱瞻基就明白杨少峰的意思了。

    杨少峰打的主意很简单——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孟子·滕文公上》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梁惠王上》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尽管孟子师从孔伋,算是宗圣曾子的再传弟子,而且孟子也在元朝的时候被追封为儒家“亚圣”,但是孟子的思想却和孔子扎推崇的天下大同完全背道而驰。

    孟子推崇的理念是小农经济模式。

    这一点,通过《礼运大同篇》和《孟子·梁惠王上》就能看出来。

    《礼运大同篇》中所载,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如果简单的归纳一下,大概可以认为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形态一共有如下几个要素:

    1.生产资料全民公有;2.通过禅让制或民主制选举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天下;3.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社会关系高度和乐融洽;4.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各得其所;5.社会分工明确,男女有别,各司其职;6.人人品德高尚,大公无私;7.人人反对浪费财物,热爱劳动,各尽其力;8.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没有丑恶现象。

    在孔子看来,这个理想的社会形态,在尧舜时代已经实现了。而后来的社会发展,人心不古,大道既隐,由公天下退步到家天下,是一个很让人无奈的现实,孔子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制,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然而与孔子的看法相反的是,孟子认为人民之所以“放辟邪侈”,是由于无恒产所致,于是提出要“制民之产”,即赋予人民一定的个人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也正是因为如此,孟子才会极力推崇小土地经营方式:“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操蛋的是,中原王朝自古以来的读书人都有一个很神奇的本事——曲解经义,过度理解,好好的经都能给念歪!

    就跟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一样,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话被这些读书人们有意无意的忽视掉,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则成为这些人饱食终日常用的借口。

    我啥都没有,我还有仁义道德的恒心——瞧我多么伟大啊,裸官何及我?

    在杨少峰看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跟读书人有没有什么关系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话是孟子说的,这就足够了。

    亚圣孟子,份量够不够?

    连亚圣理想中的社会形态都没有实现,有什么资格说孔圣人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更别说孔圣人的后人干的那些破事儿,早就已经随着唐赛儿那场轰轰烈烈的造反传遍了天下,这些读书人还有脸拿着孔圣人来说事儿?

    或者再换一个简单点儿的说法,喷就完了!

    天下的读书人是多,读书人也是真能喷,如果大明朝的喷子们战斗力说第二,估计除了来自于后世键盘侠团体的杨少峰之外就没人敢认第一。

    但是这又如何?

    渠道!

    渠道为王的不止是后世,其实放在任何一个时期,渠道这玩意都很重要。

    儒生喷子们就算再怎么能喷,总得有个渠道吧?

    诗会那玩意儿再怎么能喷,面对的也总是那些儒生,跟那些普通百姓有个球的关系?

    但是杨少峰早就撺缀着朱老四折腾报纸,这玩意面对的可是整个大明!

    而且报纸这个玩意儿可是由朝廷和皇室双重背书发行的,整个大明所有的学堂都能免费得到一份,哪怕先生不讲报纸,但是能被报纸影响到的人群又有多少?

    学堂里面的生员,跟那些考了无数次科举,已经尝到了甜头的金举人银进士们不同,这些生员往往还都有一腔热血,冲动起来抛头颅洒热血都是寻常事,他们会在乎那些穷酸们?

    他们只会为了捍卫理想而奋斗!

    这么一来,一方只能通过诗会这种最为传统的方式来口口相传,另一方却掌握了报纸这种大杀器,两者的战斗力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

    更加重要的是,报纸这玩意想都不用想,肯定是皇家垄断的,到时候谁的文章能刊登,谁的不能刊登,肯定是由朱老四做主,变相的就等于是朱瞻基和杨少峰做主。

    难道杨少峰还会傻到将报纸拱手相让,由那些穷酸们做主?

    如果那些穷酸们敢私下里开设报纸,那就罚款呗,反正夏老抠从来不会嫌弃哪怕是一文钱的进项……

    当然,做为一个优秀的人,杨少峰向来不会挟私报复,更不会搞什么封杀之类的玩意,毕竟道理越辩越明,杨少峰总不会彻底封锁那些腐儒的发言渠道。

    但是,从那些腐儒投搞,再到被发到报纸上面,这里面有多久的审核时间,可是完全由报纸这个渠道方说了算的——万一哪个审稿的死太监没认真干活呢?

    有了这个时间差,已经足够杨少峰和门下的那几十个学生翻遍故纸堆去找出圣人言论来反怼那些腐儒了!

    如果不是大明的百姓基本上都不识字,杨少峰甚至想把大字报这种神器给祭出来!

    听完了杨少峰打算利用报纸这个渠道来碾压那些读书人之后,不光是朱高炽三兄弟愣住了,就连已经学坏的朱瞻基也愣住了。

    人还能坏成这样儿?

    但是杨少峰很快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了他们,人到底能坏成什么样儿!

    摸着下巴琢磨了半晌之后,杨少峰又接着说道:“我记得太祖高皇帝曾经立下祖制,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许建言。

    也就是说,这天下间的农工商贾谁都有资格向皇爷爷上表,唯独这些喜欢胡咧咧的读书人是没资格的?”

    朱瞻基很快也反应了过来:“既然不能上表,那他们要么老老实实的通过投稿的形式在报纸上发声,要么就去玩他们的诗会小圈子?”

    杨少峰“啪”的一声,打了个响指后笑道:“没错啊,跟咱斗,就得按照咱们的规矩来办,这不是很公平的事儿么?”




第二百六十二章 做官是最简单的事情?
    朱瞻基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所谓的公平到底是怎么个公平。

    就像是杨少峰说过的,单挑,你挑我们一群,群殴,我们一群殴你一个,大概这就是杨少峰所谓的公平?

    杨少峰不在乎朱瞻基怎么理解公平,因为在杨少峰自己看来,当选手的同时再当裁判,似乎是很正常的事儿?

    尤其是文人这种生物,自古来就是一个很操蛋的群体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他跟你讲律法,你跟他讲律法,他跟你讲政治。

    杨少峰之所以打算靠着报纸来打压那些文人,就是因为报纸是目前整个大明覆盖范围最广,传递速度最快的一种手段。

    因为报纸的背后是朱瞻基,再后面是朱老四,这也就意味着报纸可以通过驿站分发到大明各地,这是那些读书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事情。

    至于祖制……

    大明的皇帝们有一个算一个,似乎都没太把《皇明祖训》当回事儿,基本上就是有用的时候就拿出来说一说,没用的时候就当没看见。

    要是在乎《皇明祖训》的话,朱允炆就不会恢复御史台,不会削藩,朱老四也不会起兵抢了侄儿的江山自己坐,后面更不会把那些藩王们当猪养。

    琢磨了半晌之后,杨少峰才摸着下巴道:“那些穷酸腐儒们的问题解决了,宗权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没有?”

    朱瞻基一脸无奈的说道:“似乎很简单就解决了,但是真的解决了么?就算你解决了那些读书人,可是你怎么保证百姓愿意信任官府?”

    杨少峰满脸戏谑的道:“陈二的例子还不够明显么?你当天下读书人都是什么大家大户的出身么?

    事实上,就连那些出身于大家大户的读书人,又怎么能保证自己的利益和权力?除了拼命巴结正房之外,可还有其他的法子么?

    很明显,以前是没有办法的,就像是袁绍和袁术一般。

    但是现在不同了。

    有了报纸,那些不甘受到宗族剥削的读书人就会先跳出来支持,而这些人的数量,是远多于那些嫡出正房的读书人的。”

    朱瞻基若有所思的悄然打量了朱高煦和朱高燧一眼,心思却又飘到了其他方面。

    很明显,朱高炽一开始所说的宗权问题,其实并不仅仅是指的乡间的宗权,也不是单纯的指皇权不下乡的问题。

    而是还有着另外一层考虑。

    大明的宗室问题。

    如果将大明的所有宗室看做是一个大的家族,那么毫无疑问,朱老四这一系现在就是嫡出正房,其他的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都只能算做是偏房。

    包括朱高煦和朱高燧在内也是一样,现在朱老四还在位,他们两个还能算是嫡出,但是等到朱高炽登基之后,他们两个就只能算是偏房了。

    如果再往深了想,等自己登基之后呢?自己的孩子登基之后呢?

    一代代的皇位传下去,现在地位尊崇的朱高煦和朱高燧一系又该算什么?

    偏偏现在大明的宗室政策是养猪政策。

    短时间内可能还看不出来什么,但是等上个百十年呢?汉王和赵王也不过是普通的藩王而已,他们就会甘心么?

    望着欲言又止的朱瞻基,杨少峰顿时也想明白了这里面的关键之处。

    沉吟了半晌后,杨少峰才开口说道:“咱们先不讨论孟子的小农经济到底如何,也不讨论实现大同世界的难度,咱们就说眼下的情况。

    按照现有的条件来看,通过银行的存取款限制就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

    至于剩下的一小部分,完全可以通过辽东和奴尔干都司来解决别忘了,奴尔干都司那里虽然冷,但是土地肥沃,咱们再给愿意分家去奴尔干都司的百姓们一定的安家费。

    这也就意味着,百姓可以通过分家的形式来摆脱宗族的制约,真正的做到独门独户。

    朱高煦眼睛一亮,随即却又有些黯淡。

    杨少峰的说法自然是没问题的,而且确实能够让百姓通过分家的形式来解决宗权过大的问题。

    但是这个法子却是适用于民间,而不适用于宗室。

    民间的百姓分家也就分了,了不起就是各过各的。

    但是宗室怎么分家?分封不是分家,而整个大明,又有谁敢提出来真正意义上的分家?想造反么?

    杨少峰却又接着说道:“别忘了咱们跟老徐他们当初的计划极西之地,小国林立,蛮夷遍地,关键那些蛮子们还蠢笨无比,空占了那许多好土地却不懂耕种。

    等以后咱们有机会了,就带着大军往极西之地一行,打下来多少地方算多少地方,到时候大家伙儿分一分,岂不乐呵?”

    “胡说八道!”

    朱高炽先是瞪了杨少峰一眼,心中却是不断的盘算起来。

    让老二和老三滚的远远的去开疆扩土,打下来的土地封给他们两个,似乎不亏?

    还有比拿着别人的土地做人情更划算的么?

    当然,这事儿还得往后推,最起码在自家父皇还活着的时候不能实行,否则父皇所有的火力都对准自己,自己这副小身板能抗得住么?

    如果再把其他的藩王都给弄进这个计划里面,那又该是一副什么景象?

    只要自己占据了中原正统的位置,剩下的那些藩王们爱死哪儿去就死哪儿去,有能耐就当土皇帝,没能耐就只能算他们倒霉?

    打定主意之后,朱高炽脸上的忧色顿时一扫而空,反而笑眯眯的望着朱高煦和朱高燧说道:“你们两个家里的娃子,现在都在读书,却不知道水平如何?”

    朱高燧顿时警觉起来:“干什么?”

    朱高炽脸上的笑意更盛:“还能干什么?你们家的娃子,那就是我的侄儿,你说我能干什么?

    当然是看看他们的水平如何,毕竟是要治理封地的,不好好培养培养,你们两个是打算把娃子们当猪养么?”

    朱高煦倒不像朱高燧想的那么多,恰恰相反的是,自打放弃了抢太子大位的打算之后,朱高煦反而活的更加滋润,行事上也更加随意,与朱高炽之间多了几分兄弟之情,说话也就多了几分随意:“不是我打算把他们当猪养,而是一个个的跟猪一样蠢,养不机灵。”
1...126127128129130...2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