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优秀青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非得跟百姓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事事身先士卒,做好表率,起带头作用?

    扯蛋!

    和中堂说的好啊,官都救不了,还救什么民?

    官员没有个官员的样子,还指望着他们能好好对待百姓?

    至于现在干的这些招人恨的破事儿,不过是做个样子给百姓们瞧瞧,让他们知道读书到底有多重要,省得一个个的沾了便宜还唧唧歪歪的。

    邓真不清楚杨少峰的这些理论,更不知道和中堂的至理名言,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等着月底的时候结了近半年的工钱,然后骂骂咧咧的回京城去了,顺便把一路上其他州县的官员给喷了个遍——凭什么即墨的百姓就能大鱼大肉,其他地方的百姓就只能吃糠咽菜?

    就是因为这些辣鸡官员们无能!喷他们!

    只不过,刚刚回到京城,在朝堂上过了一把喷人的瘾之后,邓真又被朱老四给叫到了宫里。

    然后邓真就被朱老四扔过来的奏章给吓到了。

    《论土地兼并与王朝兴灭疏》

    题目很吓人,内容更吓人,署着朱瞻基的名字,就让这份奏疏变得分外吓人,吓得邓真只看了一篇开头的内容之后就几乎不敢再往下看!

    朱老四却饶有兴致的盯着邓真道:“怎么不看了?邓爱卿是去过山东的,朕倒是很好奇,山东的情况,或者说天下的情况,是不是真的像这封奏疏里说的那样儿?”

    眼见着邓真有些迟疑,朱老四又接着道:“莫非邓爱卿有什么顾虑?”

    邓真想要伸手去挠满是冷汗的后背却又不敢,当下也只得借着躬身行礼的机会让后背稍微舒服一些,然后才开口说道:“启奏陛下,臣……”

    朱老四呵呵笑道:“邓爱卿尽管说,我大明祖制在此,向来不会因言而罪人,爱卿又何必顾虑太多?”

    邓真道:“启奏陛下,历朝历代的田地变化,无论宫中还是户部,想来都是有备档可查,奏疏内容如何,一查便知。”

    朱老四脸上的笑容不变,语气却略微重了几分:“朕想要听的,是爱卿在这一路上实际看到的,却不是那些冷冰冰的数字。

    如果真想看数字,奏疏里面有,爱卿只需要翻到最后面几页,就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田亩、丁口数据的变动,又何必来问爱卿?”

    邓真躲无可躲,当下只得把心一横,粗略的将奏疏看完之后梗着脖子道:“启奏陛下,奏疏之中所言,在山东可得印证,自山东一路北上京城,同样可得印证,并无半分虚假!”

    “哈哈哈!”朱老四忽然笑了起来,从椅子上站起身来,然后绕过桌子,走到邓真的身边后夸赞道:“好!

    国朝养士百年,终究还是有人敢说真话,总不至于所有人都歌颂盛世,粉饰太平!朕心甚慰,甚慰!”

    夸完了邓真,朱老四却又绕回到了椅子上,指着邓真手里的奏疏道:“爱卿一路所见,果真如这奏疏里面所说么?”

    邓真横下心来,咬牙道:“启奏陛下,不止山东,便是别处,也是如这奏疏里所言,家中有些钱财的,自然可以供养家中子弟读书,待有人做了官或者行了商,家中钱财更多,便可置办更多的土地。

    可是这土地总是有数的,有人得了一亩地,就会有人失了一亩地,越是贫苦的百姓便越是贫苦,所谓穷不过三代,大多不是三代之后能够发家,而是三代之后便彻底绝了香火,再也活不下去了。”

    朱老四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邓真的说法,然后又接着问道:“爱卿以为奏疏里面所言的法子,如何?”

    邓真躬身道:“启奏陛下,臣以为奏疏之中颇有可取之处,却又有许多地方过于理想,根本就无法实现。”

    也不待朱老四开口询问,邓真就直接解释了起来:“譬如大棚种菜,又比如两季稻的说法,这两种法子固然是好,但是地力却无法支撑,关中便是明证。

    又譬如吸引百姓入城做工,让更多的百姓不再依赖土地,这法子固然是好法子,可是同样没有考虑到粮食的需求。

    臣自山东一路北上,即墨、河间两地已有大量百姓抛弃田地去做工,以致于田间荒芜,杂草丛生,所需粮食只能靠从外地购买调入,一来影响外地的粮价,二来两地米贵,居之不易,包括京城,自然也是如此。

    还有,引进高产作物的想法固然是好,可是依臣之愚见,高产的作物,必然需要更肥沃的地力才能支撑,若是没有给土地休养恢复的时间,那再高产的作物种子,只怕也高产不起来吧?

    关中之地当年如何肥沃,自秦时起便是天下的中心,可是如今又是什么样子?”

    朱老四点了点头,嗯了一声道:“爱卿所见,倒是和夏爱卿、杨爱卿的意见不谋而合。

    瞻基和那杨癫疯只想着折腾,许多深处的东西却没有想到,正是需要邓爱卿和夏爱卿这样老成持重的臣子辅佐。”

    邓真的心里怂然一惊,接着便深深的低下头,死死的打量着脚上的靴子,似乎上面的花纹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朱老四却是呵呵笑了一声,吩咐道:“朕乏了,爱卿若是有什么好的想法,不妨递个奏疏给朕。”




第二百六十章 新的老大难问题
    如果论到对于各种新事物的见识,就算十个朱老四捆在一起,哪怕是把老朱家的那些皇帝们全部算在一块儿,也未必能及得上一个杨少峰。

    如果论到对于政治还有人心的把握,估计十个杨少峰捆在一起,也未必能玩得过一个朱老四。

    键盘侠之所以是键盘侠,重点在于键盘,而不在于侠。

    杨少峰撺缀着朱瞻基上的奏疏,朱老四自然是仔细看过,也仔细揣摩过的,甚至朱老四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情况按照杨少峰和朱瞻基在奏疏之中所说的推演下去,结果基本上不会出什么错。

    但是对于杨少峰和朱瞻基两个人提出来的一些解决方案,朱老四除了嗤之以鼻之外,基本上可以总结出来两个字。

    幼稚!

    边市城的情况有其特殊性,很多适合边市城的法子,未必就能适用于其他地方。

    即墨也是一样。

    理论上来说,即墨其实和边市城、顺天府这两个地方是一样的,基本上就是靠着朝堂的扶持,还有杨少峰不断折腾出来的新花样才能发展起来的。

    换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朝堂上的支持,没有杨少峰手里的王命旗牌和尚方剑,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像边市城和即墨的这种发展速度。

    比如和青州紧挨着的兖州,靠什么发展?

    边市城有牛羊,即墨有海鲜,兖州呢?有曲阜算吗?

    也就是说,真想要解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靠的必然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换到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适用的解决方案,甚至是朝堂出手的制度才行,单纯的靠杨少峰和朱瞻基现在的折腾法,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解决的希望。

    不搞到天下大乱就是好的了!

    当然,杨少峰和朱瞻基的折腾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瞎折腾,毕竟从某些方面来说,兄弟两个的折腾还是给朱老四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将农业人口转化为工商业人口,尽可能降低百姓对于土地的依赖,然后对外吸血,对内补贴。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确实是一个新的道路,也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方案,但是真要实行起来……

    朱老四忍不住揉了揉有些隐隐作痛的右腿终究没有人能逃得开生老病死,早些年南征北战落下的病根,终究没办法彻底祛除。

    一想到自己终究会死,朱老四心里就忍不住有些窝火。

    一窝火,朱老四就打算折腾朱高炽。

    凭什么老子替你冲锋陷阵,你却能安享太平?

    滚去即墨头疼那两个蠢蛋吧!

    ……

    “就这么着,为父就被你皇爷爷给赶出京来了,连带着你二叔三叔一起,都被你皇爷爷给赶来了即墨。”

    听完朱高炽的诉苦之后,朱高燧也是神色不善:“我招谁惹谁了?我好好的在京城混吃等死,莫名其妙的把我赶来这破地方干什么?”

    朱高煦的脸色就更不好看了:“大哥是不得不来,你是倒霉,那我呢?

    我在杨家庄子住的好好的,山上养的那几头羊眼看着就要长大了,还没来得及吃呢,结果就被赶来了即墨,我上哪儿说理去?我的封地是青州没错,可是治所是在益都,而不是这鸟不拉屎的即墨好吗!”

    望着一个比一个绝望,一个脸色更比一个难看的兄弟三人,杨少峰和朱瞻基只能一个劲的陪笑。

    朱瞻基还不得不出言安慰:“父亲,二叔,三叔,即墨以前是穷了点儿,现在可算不得穷,这里好东西不少,二叔三叔一定会喜欢?”

    “你可拉倒吧!”

    朱高煦直接就急了:“什么好东西?是那些海鱼还是那些生蚝之类的玩意?好吃,我承认,但是要说这玩意儿有多好,却也不见得!

    还有,你们两个好好分析分析,你们皇爷爷把我们赶到即墨到底是因为什么?你们父亲是擅长算计,我就只会打仗,你们三叔就会混吃等死,让我们来即墨干什么?”

    朱瞻基迟疑着道:“大概,是想让父亲和二叔三叔一起来看看,到底能不能彻底解决那个大难题?”

    一听朱瞻基提到大难题,朱高炽顿时就呵的轻笑一声,嘲讽道:“那个大难题?那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更大,你们为什么没看到?”

    见杨少峰和朱瞻基都是一脸懵逼的表情,朱高炽就轻轻的吐出来两个字:“宗权!”

    杨少峰更懵逼了。

    天下间最大的宗族,就是朱老四他们家,没有之一!

    朱重八定下的宗法制度很恶心太子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亲王爵位,亲王之长子世袭亲王,余子皆封郡王,郡王之长子世袭郡王,余子皆封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子皆封辅国将军,辅国将军之子皆封奉国将军,奉国将军之子皆封镇国中尉,镇国中尉之子皆封辅国中尉,辅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奉国中尉之子皆封奉国中尉,不分长子、余子。

    到了永乐朝,因为朱老四自己就是藩王起兵夺了侄子的天下,所以就把朱重八定下的规矩给改了改原本朱重八是封了八大塞王守疆拱卫朝廷,但是朱老四上位之后,这些手握大权的塞王亲王甚至于其他的藩王们就倒了霉,开始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

    基本上等于养猪。

    朱老四这么一折腾的后果很喜人,最起码有明一朝,除了宁王系心心念念的想要造反以夺回自己应有的权利之外,剩下的藩王都乖的不行不行的。

    哪怕是等大明唱凉凉的时候,除了朱聿键这个铁头憨憨,剩下的那些藩王们依旧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的封地当猪,连起兵勤王的意思都没有。

    但是现在的大明,除了拳赛和足球之外,剩下的娱乐项目依旧不多,而且拳赛和足球的影响力也仅限于顺天府及其周边的地区,其他的地方依旧不怎么感冒。

    这也就导致了皇室宗亲们特别能生的现象除了努力造小人,还能干什么?

    当然,宗室彻底变成猪,特别能生,甚至一度达到几十万规模的情况还没有发生,最起码离永乐朝还远得很。

    但是,哪怕略去老朱家的宗亲问题,宗权依旧是一个要命的大问题。

    想想连李二都瞧不上眼的五姓七望,再想想皇权不下乡的说法……

    甚至于,哪怕是杨少峰也不得不承认,现在一片欣欣向荣之色的即墨也未必就真如表面上一般平静,可能有许多问题都是潜藏在了水面之下,或者被宗族势力给按了下去!

    而且宗族问题和土地问题还有不同之处。

    历朝历代都规定不许擅用私刑,然而又有什么鸟用?

    族里宗老说话,就是比官府和朝堂说话管用,很多事情根本就是通过宗族之间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官府!

    让人无奈的是,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和乡里观念向来就很重,自打宗族这个概念出现之后,基本上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甚至于可以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土地问题和宗族问题更像是伴生的问题,两个问题都足够让人头疼!

    大明没有解决,举着屠刀杀杀杀的建奴同样也没能解决。

    而更加操蛋的是,人家建奴还要靠着宗族来管理生活在中原的好几亿奴隶,根本就没想过解决问题!

    真正的解决了宗族这个老大难的,是直到种花家成立之后!

    一想到种花家,杨少峰顿时就有了一些想法,嘿嘿讪笑了两声之后对朱高炽道:“义父所言极是,宗权问题自然也是一个老大难,只不过跟土地的问题比起来,这宗权问题反倒是一个小问题了。”

    朱高煦撇嘴道:“再扶植一个唐赛儿出来么?就算你扶植出了一个唐赛儿,再扶植出了一个李赛儿,可是又有个鸟用?今天杀了一批,明天又长出了新的,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

    杨少峰却没理会朱高煦的挖苦,反而将目光投向了朱瞻基,说道:“义兄还记得顺天府的陈二么?”

    朱瞻基一愣,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却又有些不敢确认:“你是说,让所有百姓都来银行存钱,借此避开宗族的管制?时间长了,他们自然不会理会宗族的那一套?”

    杨少峰也被朱瞻基的脑回路给搞懵了银行跟宗族有个蛋的关系?

    除二之所以不理会陈家的宗老,是因为受过宗族的气在先,银行保证了他的钱不会被他人取走在后,两者相加,才出现了这个局面,单纯的凭借着银行,又能有个蛋用?

    朱高燧却皱着眉头道:“若是宗族里逼着他们去银行兑现呢?莫要忘了,似顺天府陈二一般的虽然不少,可是跟这天下间的宗族比起来,却也不多?”

    朱瞻基摇头道:“倒也不见得。百姓之所以依赖宗族,究其根本,还是百姓信不过官府,再加上千年以来的习惯,所以才出现了这般局面。

    义弟曾经说过一句话,说是这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百姓们依赖宗族,自然也要供奉着宗族,否则宗族又怎么能庇护他们?

    话又说了回来,如果官府靠谱,那百姓们又怎么会愿意拿着自家的钱来供奉着宗族?”



第二百六十一章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朱瞻基的话音刚落下,朱高燧就半眯着眼睛道:“要改大明律,怕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吧?朝堂上暂且不去说,光是民间和士林……”

    杨少峰一听到士林两个字,顿时就来了精神:“三叔想岔了。民间似陈二那般的百姓多如牛毛,至于士林,一群土鸡瓦狗,在侄儿看来,不过是插标卖首罢了。”
1...125126127128129...2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