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优秀青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大明的这些商人们也没有几个是省油的灯,这些官员们的操守同样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这些人勾搭到一起,提前几百年整出个大明版的三星,又该怎么办?

    沉默了半晌之后,杨少峰才开口道:“把所有参到民间商人的份子全都退回去吧,这事儿你担不起,我也担不起,甚至夏部堂也担不起。”

    李倦有些懵。

    李倦不清楚杨少峰到底在担心些什么,但是通过现在银行入股了份子的那些商家来看,得到的回报其实是远超过银行放贷的。

    毕竟,商人有手段,而银行的底子厚,基本上怎么折腾都是能赚到钱的,根本就不用担心亏损的问题。

    但是李倦的心里也清楚,银行和宝钞都是杨癫疯折腾起来的,如果没有杨癫疯在边市城和顺天府的一通折腾,估计宝钞依旧是擦屁股都嫌硬的废纸,银行也不可能存在于世上。

    现在既然杨癫疯这么担心,那肯定就有他担心的理由,自己这个捡漏的银行行长,还是应该多听听杨癫疯的意见才是。

    琢磨了半之后,李倦才开口道:“依着状元公的意思把份子都给退了,倒也无妨。但是状元公还是要把这里的道道跟我说清楚,否则我也没办法说服其他的同僚?”

    杨少峰嗯了一声,倒也没再继续为难李倦,而是将自己担心的那些可能都慢慢说了出来。

    等到杨少峰说完之后,李倦却笑了:“只怕是状元公想多了吧?”

    长舒了一口气,李倦又接着说道:“对于银行来说,有钱赚就行了,谁吃饱了撑的才会跑去掺和商人的事儿?”

    杨少峰却摇头道:“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规矩,但凡是贪墨在六十两以上的,一概剥皮实草。可是五月的时候,河南按察司佥事门忝是怎么死的?”

    被杨少峰这么一说,李倦顿时也沉默了下来。

    确实,规矩定下来就是给人遵守的,但是总有些人喜欢打破规矩——门忝怎么想的不知道,但是门忝被剥皮实草,而且还连累全家跟着一起死的结果却是明摆在那里的。

    永远不能高估官员们的操守,与其相信官员们会自觉的不贪不赃,倒还不如指望青楼的姐儿都是守身如玉的大家闺秀。

    沉默了一番之后,李倦才抬起头道:“既然如此,那本官回去之后就和夏部堂好生分说一番,绝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不过……”

    “不过什么?”杨少峰疑道:“莫非还有什么为难之处么?”

    李倦点了点头,答道:“这利息……既然状元公又替本官指出了一个大麻烦,那本官倒也不是知恩不报的鼠辈,现在便妄自做主,将利息降到一万贯!”

    杨少峰顿时怒了:“你是属狗的么?怎么就咬住利息这事儿不放了?我们的交情,难道还不值得一万贯?”

    李倦也急了:“说话就说话,你怎么还能骂人呢?别以为咱们有交情,你就能赖了银行的利息,本行长告诉你,做梦!”

    杨少峰冷哼一声道:“想要利息?你看到来时县衙门前的那个大铁门了没?你找人把它搬走,我就给你利息?”

    “哪儿有什么铁门?”李倦疑道:“我来时只看见了即墨县衙的大门,何曾见过什么铁门?”

    “对啊,”杨少峰冷笑着道:“那就是门儿都没有!”

    “八千贯!”

    李倦也拍了桌子:“别忘了,现在等着用钱的可不止你即墨县,也不是只有你状元公一个,还有浙江的海宁县和仁和县,这两个地方要用的钱,加起来可不是一百万贯的事儿!

    现在我也把话给你撂这儿,谈得拢咱们就谈,实在谈不拢,你愿意打断我的腿也好,还是干脆不贷这个款了也行,反正免息这事儿正如你刚才所说,门儿都没有!”

    正所谓老实人发火才是最吓人的,往常李倦表现的就如同咸鱼一般,从来也没见他急过眼,如今突然发火,就连杨少峰也被唬住了:“五千贯!行的话,咱们签借贷协议,不行的话,咱们就各自安好,一别两宽!”

    “成交!”

    不待杨少峰反悔,李倦就直接从桌子上拿起三份借贷协议,各自填上了五千贯的利息之后,又分别填上了自己的名字和银行的公章。

    签完之后,李倦将协议向着杨少峰跟前一推,说道:“现在就等状元公签字用印了,回头你我各自保留一份,第三份送往档案库备档,这也是状元公当初定下的规矩。”

    杨少峰这才反应过来,自己又他娘的被坑了——说好的古人都是傻子呢?怎么到我这里就变得精明了?

    是不是拿错剧本了?

    无可奈何的在协议上签字用印之后,杨少峰才开口道:“一百万贯,还要劳烦李行长尽快安排人送过来?”

    “两天”,李倦伸出两根手指,比划了一个剪刀手:“一百万贯而已,济南分行就能调得出来,就算是加上调动卫所护送的时间,两天的时间也足够用了。”

    旁边一直看戏的朱瞻基却痛心疾首的叫道:“我的银子!亏死我了!”

    杨少峰顿时狂笑起来,指着朱瞻基道:“大明律禁赌,你身为皇太孙,自然不能参与其中,否则如何为天下人表率?”

    朱瞻基这下子就更心疼了!

    以前屡赌屡输,这次连杨少峰提出来的赌注都没听,自己就拒绝了,现在倒好,明摆着能赢钱的机会,就这么飞了!

    飞了!

    怒气上冲的朱瞻基干脆就把李倦给恨上了:“为何不同意他无息贷款的条件?”

    李倦将两份贷款协议贴身收好,又死死的捂着贷款协议,答道:“回殿下,夏部堂说实在不行,倒也可以同意状元的要求,无息贷给他一百万贯。

    可是下官琢磨着,既然有了海宁县和仁和县,那状元公所提出来的条件也就不算得什么,自然不该答应他无息贷款的要求。”

    斜了朱瞻基一眼,心情莫名好起来的杨少峰倒也没有反悔,而是笑眯眯的对李倦道:“现在公事儿已经办完了,咱们聊点儿别的?”

    李倦嘿嘿笑了一声道:“私事儿的话,其实咱们没什么好聊的?如果说顺天府的动静,想必状元公也都知道一些,无非就是朝鲜国主李祹又遣使贡马,鞑靼部又有一些头人想要跑到顺天府定居,都是些陈芝麻旧谷子的小事儿,不值一提。”

    杨少峰却摇头道:“现在我是即墨知县,这些事儿跟我就没什么关系。我现在比较关心的是,当初某些人给我杨某人起的外号,比如杨癫疯?还有,魏国公的腿……”

    “呵,呵呵,”李倦强笑一声,接着便站起身来,一边向外走去一边说道:“本官事务繁忙,就不在即墨多留了,一百万贯的贷款,这两天就有人送来,告辞!”

    ……

    直到李倦的身影消失不见,朱瞻基这才瞧着几欲抓狂的杨少峰道:“任你奸似鬼,还是喝了夏老抠的洗脚水啊。这五千贯,不冤,就当买个教训了。”

    杨少峰呸了一声道:“你才喝他的洗脚水!你天天喝你媳妇的洗脚水!还买个教训?什么教训要五千贯?这要是算下来,一个百姓得出几百文钱呢!”

    “但是你也有钱了不是?”

    朱瞻基劝道:“一百万贯不是小数,现在有了这一百万贯,咱们原本许多打算好的事情就可以开始干了,也不用再拖下去了。”

    杨少峰嗯了一声,眼珠子转了几转之后才开口说道:“刚才,李倦说浙江海宁、仁和二县遭了水灾,堤坝被毁,死伤百姓千五百余?”

    朱瞻基点了点头,答道:“是有这么回事儿,怎么,你又有什么打算了?”

    杨少峰一脸的沉痛之色:“海宁和仁和二县也是我大明之地,百姓也是我大明子民,我这个即墨知县虽远隔万里之遥,却也是感同身受,恨不能以身相代!”

    “你到底想干什么?”朱瞻基一见杨少峰这副表情,顿时就知道杨少峰没打什么好主意:“有话说,有屁放!”




第二百五十七章 逃不过的轮回——土地和粮食
    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

    人才!

    从古自今最缺的是什么?

    人才!

    偏偏即墨这个地方不缺才,只缺人。

    或者说,杨少峰现在缺的是能干活的劳工苦力,而不是所谓的人才。

    “仁和县和海宁县不是遭灾了么?”杨少峰正色道:“百姓接下来的日子可就不太好过了。正好,咱们找老郑借几艘宝船运人,或者让他们走陆路过来即墨,咱们缺人的问题解决了,百姓也有了活路,岂不是一举两得?”

    “不成吧?”

    朱瞻基有些迟疑:“会有人愿意来?”

    杨少峰道:“有枣没枣打一竿子懂不懂?能哄来一个是一个,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不是?”

    朱瞻基刚刚点头,接着却又摇头:“不对。”

    杨少峰道:“哪里不对了?”

    朱瞻基摩挲着下巴,嗯了一声道:“地方上遭了灾,还有常平仓和预备仓,百姓能活得下去,又有谁还愿意背井离乡?”

    一听朱瞻基提到常平仓和预备仓,杨少峰顿时也郁闷了起来。

    自从大明立国开始,朱重八就定下了预备仓的制度,每个县的东、南、西、北四角都立一座预备仓,里面存储着够一县之人食用两年的粮食以备荒年,由各县的富户看守。

    朱老四靖难之后,一方面是因为国库空虚,另一方面也是战乱所致的原因,再加上天灾渐渐开始多了起来,以至于预备仓里并没有多少粮食。

    而永乐十六年以后,夏原吉终于可以扬眉吐气的喊一声老子有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地的预备仓又开始满了起来,而朱老四又开始折腾社仓,义仓,总之就是存粮存粮再存粮,务必要达到任何一个州县受灾之后还能有三年的存粮可用。

    而正是朱老四的这种搞法,使得杨少峰现在很头疼。

    仁和县还有海宁县受灾是事实,但是人家县里的预备仓里有粮食也是事实。

    有粮不慌的唯一后果就是老百姓不愿意背井离乡——等着官府赈济不舒服吗?

    摩挲着下巴琢磨了半天,杨少峰才开口道:“我记得那边有不少是贱籍的百姓来着?就算现在给了他们民籍,估计那边也没有多少地可以分给他们。

    正好,咱们即墨这里就是不缺地,收官的那些地早晚都得分出来,分给谁不是分?”

    朱瞻基嗯了一声,随之却又皱起了眉头,说道:“记得边市城么?当时边市城刚建起来的时候才多少人?等后来,整个边市城又有多少人?

    还有杨家庄子,永乐十三年的时候,庄子上才几个娃子?现在庄子上又有多少娃子?还有顺天府,几乎都是一样的情况。

    还记得不记得你让我翻过历朝历代的户籍变更情况?

    我发现,任何一个朝代,从建国之初的田地荒芜,丁口凋零,再到丁口密集,百姓无田可分,大多不会超过百十年的时间。

    实际上,自周以后的历朝历代,大多只有两三百年的国运,像强汉一般撑了四百年的,基本上找不出来。

    打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又去翻了其他相关的档案,发现了一个更惊人的问题!”

    杨少峰丝毫没有在意话题已经跑偏,反而饶有意味的盯着朱瞻基道:“什么问题?”

    朱瞻基道:“东西的价格越来越贵,越来越多的土地向着权贵、士绅、豪商等人的手里聚集,百姓越来越穷,到最后穷的吃不上饭,大概也就剩下揭竿而起一条路了。”

    “然后呢?”

    “然后就改朝换代了。”朱瞻基满脸的无奈之色:“似乎就是一个死胡同,无论怎么走,最终的结果好像都是一样的。我现在特别担心,大明会不会有一天也会走到同样的死胡同里?”

    杨少峰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又接着问道:“你想到解决的办法了没有?”

    朱瞻基摇头道:“没有。边市城开始出现的时候,我以为边市城是一个解决的方法,后来发现不行。

    等到顺天府皇城开始营建的时候,我以为顺天府的方法应该能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发现还是不行。”

    想了想,朱瞻基似乎干脆摊开了底牌:“再后来,咱们到了即墨之后,我以为你指使唐赛儿干的事儿能解决,可是实际上,能缓解一时,却无法彻底解决。”

    杨少峰嗯了一声,却问了几个毫不相关的问题:“草原上的羊腰子,补不补?咱即墨的生蚝,补不补?”

    朱瞻基疑惑的望着杨少峰道:“这些跟我说的事儿有什么关系?”

    杨少峰呵了一声道:“你说,边市城的羊腰子,在草原上值几个钱?运到顺天府又能值多少钱?即墨的生蚝在即墨值多少钱?一文钱能买四个!可是这玩意儿运到顺天府,又值多少?如果是边市城呢?”

    尽管不知道杨少峰问这些问题的目的,朱瞻基依旧老老实实的答道:“羊腰子在边市城自然是不值钱的,两文钱一个的价格虽然不便宜,可是总比顺天府十文钱一个要便宜的多。

    生蚝这东西自然也是一样的,包括岭南的荔枝,边市城的煤泥,焦煤,毛毯,朝鲜的人参,其实都是一样的。”

    杨少峰道:“没错,辽东、山东之类的地方需要什么?需要边市城的煤泥,而边市城和顺天府,又需要即墨的生蚝。

    许多在本地卖不上价格的东西,往往运到别的地方之后却能卖上高价,百姓能得利,商人能得利,国库能得利。

    更重要的是,你刚才也说了,百姓之所以会造反,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这也就意味着活不下去了——反正都是死,造反还有一线生机,不造反就只有等死,换你,你会怎么选?

    而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把百姓的注意力从土地上移开,无论是做工,还是经商,或者是读书、从军,总之就是要替百姓找活路。

    百姓有了活路,哪怕是难一些,也不会想着造反,这问题基本上也就解决了。”

    想了想,杨少峰又接着道:“当然,我们现在还不用太过于担心这个问题。

    就像是在交趾干的那样儿,大明的军队替百姓找到了能耕种的土地,比如奴尔干都司,那么大的一片地,空着也是空着,倒不如给百姓耕牛和种子农具,让他们去开荒耕种,最后得利的是百姓没错,但是国朝却也因此而变得更稳。”

    朱瞻基沉吟着道:“还真是这么回事儿。不过,还是刚才我说的那个问题,当百姓慢慢的富庶一些之后,人口的增长必然会加快,而即墨的土地却是有限的,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1...123124125126127...2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