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优秀青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杨少峰愣道:“刚才我不是说过了么?奴尔干都司还有大片的土地,嫌冷的话,交趾那边也有大片的土地。
再加上安排百姓进入工坊做工,有了赚钱维生的路子,哪儿还有问题?”
“粮食呢?”
朱瞻基反问道:“无论你怎么辩解,最终都绕不过粮食的问题。
尤其是你安排百姓做工,让百姓富裕起来,他们生孩子的速度也就会越快,对于粮食的消耗也就会越大,而土地还是这些土地,到时候多出来的人又该吃什么?吃土么?”
被朱瞻基这么一说,杨少峰顿时也愣住了——似乎,没毛病?
后世有袁老爷子折腾出来的杂交水稻,大明哪儿有人研究杂交水稻?
当然,也不是真的就没有人折腾。
甲申之前有人下手研究杂交作物——只不过还没等研究出来什么,地就被人烧了,下手研究的这个人也挂了,只在他家的家谱里留下了一鳞半爪的记载。
至于永乐年间,在这个没有人下手折腾杂交水稻或者其他高产作物,在土地和红薯、玉米都没有被引进大明的年代,如果粮食的产量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那么后果确实就会像朱瞻基说的那样儿。
造反。
沉默了半晌之后,杨少峰才道:“那你说该怎么办?停了这一切,然后任由百姓自生自灭,定下更严苛的律法防止土地兼并么?”
朱瞻基茫然的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但是我不想让这一切停下,相反,我倒希望这一切能继续推行下去。”
略微一停顿,朱瞻基又接着说道:“就算大明真的要走进那个逃不开的死胡同,我也想试试能不能在这个死胡同里撞开一个口子,哪怕撞死在南墙上呢,也总强过什么都不做,然后静静的等着那两三百年一次的轮回吧?”
杨少峰忽然发现自己又被朱瞻基这个二傻子给带偏了:“即墨的地少,交趾和奴尔干都司的地多!
还有,自西域以西,是不是还有许多国家?记不记得上次跟定国公他们商量的,修路筑城直到欧罗巴,中间会有多少新纳入大明疆土的土地?
而且想要干掉那些蛮子们,一家家的打下来,总得有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吧?
咱们先不说中间会死掉多少人,就说这百十年的时间里,咱们会不会发现更多的土地?能不能弄出来更高产的粮食?”
第二百五十八章 没一个好鸟
杨少峰忽略了一个问题。
论到讲些歪理邪说之类的东西,朱瞻基确实不成,根本就不是常年混迹于论坛和贴吧的杨少峰的对手。
但是,朱瞻基好歹也是朱老四从小培养起来的隔代继承人,必要的眼光还是有的,起码杨少峰能看出来的一些东西,朱瞻基同样能够看的出来,甚至比杨少峰这个键盘治国的高手看的更加透彻。
比如打仗,抢地盘,未来可能会有的高产粮食,这一套又一套的理论看上去十分和谐,然而也仅仅是看上去罢了。
自古来,打仗就不是什么简单的事儿,否则孙武子也不至于扯什么《孙子兵法》了,直接像杨少峰现在说的这样儿头铁莽过去不就行了?
而且通过打仗来消耗人口,其实还要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
百姓愿意打仗吗?
很显然,军府和兵部,还有那些武将勋贵们是愿意打仗的,因为打仗就意味着军功和封赏,至于生死,反倒没多少人在意了。
但是普通百姓却未必愿意打仗。
因为打仗跟普通百姓的直接关系并不大,甚至还有些反面的关系军功封赏和普通百姓没关系,反倒是要替兵部准备军粮之类的玩意,而且被征发为民夫之后还有丧命的风险。
甚至以于,就连普通的士卒也未必愿意打仗。
因为主动向外的战争和活不下去而造反不同,正常的战争里面,士卒们就算战死在沙场,得到的抚恤也没多少,而且很有可能拿不到抚恤家人怎么办?
除去百姓和普通士卒之外,还有一个团体不喜欢打仗。
文官体系。
这个文官体系跟其他的没关系,纯粹是因为立场的原因所导致的。
毕竟,一旦发生战争,就意味着军方的话语权大增,其他的所有事情都要为军事让路,同样也就意味着文官的话语权变弱。
甚至于,就连皇帝也未必喜欢打仗。
因为战争很可能培养出一批狠茬子,而从周到明,这样儿的教训简直不要太多,尤其是赵大的黄袍加身,更是一个典型中的典型。
当然,现在老朱家的皇帝还好一些,起码朱老四这种动不动就喜欢砸人家场子的皇帝绝对不介意打仗,而朱高炽这个表面上软弱和善的太子,实际上也不是什么善茬,更别说朱老四从小培养起来的朱瞻基了。
沉默了半晌之后,朱瞻基才开口道:“你所说的这些,尤其是打下更多的土地,如果要实现的话,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最多最多也就是几十年的时间。”
见杨少峰有些懵,朱瞻基便解释道:“现在皇爷爷还在位,开疆扩土自然不是什么问题,父亲也没有问题,包括我,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可以拼上大明所有的国力来推进这些事情。
但是后面呢?就算是下一任的继任者也能保持这个路线,可是再下一任的继承者呢?就算继承者依旧愿意,军府,兵部,还有文官,尤其是百姓,他们还愿意吗?
秦之所以二世而亡,非亡于苛政,而是亡于天下无可征战之地,汉非亡于天灾**,而亡于独步当世,天下再无抗手。
就像是时间足够,天下所有人都愿意,可是当天下间的土地都打下来之后呢?百姓依然会快速增长,土地依然会出现兼并的情况,粮食依旧会不够吃,到时候又该如何是好?”
“那你干脆切腹自尽吧!”
杨少峰毫不客气的怼了朱瞻基一句,然后又接着说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眼前的破事儿一堆堆的还没有解决,你想着百十年后的问题?”
朱瞻基反过来嘲讽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你说的这些,哪个不需要时间?哪个又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
杨少峰呸了一声道:“你给我等着,等我从仁和还有海守那边忽悠了百姓过来,我就开始整大棚种菜,等于多收一季的菜,你服不服?”
“大棚?”
朱瞻基敏锐的抓住了杨少峰话里的重点,疑道:“莫非是温汤种菜?宫里倒是有,不过产量并不大,别说多收一季,就算是多收个三五季,好像也没什么用吧?”
杨少峰顿时就乐了:“你要这么说,那我可就不愿意了。打个赌吧,赌注一千贯,今年冬天给你弄出来几百斤的新鲜蔬菜,就是这即墨的土地里种出来的。”
“真的?”
朱瞻基好奇的问了一句,然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十动然拒:“不赌!”
尽管眼见着一千贯就这么飞了,心疼不已的杨少峰还是解释了起来:“早就跟你说过要多读书。
种菜和种庄稼,其实都是一回事儿,需要的不过是光照,温度,湿度,施肥,除虫。
边市城那边的煤泥不值钱,咱们自己用的价格跟往外卖的价格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所以这温度的问题算是解决了吧?有了透明的玻璃,还用担心光照的问题么?
这两个最要命的问题都解决了,剩下的问题,那还能叫问题?
更重要的是,马上就要入冬了,这也就意味着市面上已经没有多少青菜了,寻常百姓家里倒是没什么,那些达官贵人呢?
这些人不差钱,差的是享受大冬天的有新鲜的蔬果可以享用,你觉得这些人还会在乎钱么?”
被杨少峰这么一说,朱瞻基顿时也来了兴趣:“当然不差钱啊,别说是他们了,就是宫里,冬天的时候也没有多少蔬果可以享用,如果你真能折腾出来,最起码光禄寺肯定要采办许多的,光禄寺不差钱。
而且有了光禄寺的带头作用,那些达官贵人们自然也就会跟上一起,到时候咱们就算是躺着都能数钱了!”
兴奋的在地上转了个圈子,朱瞻基又接着说道:“如果冬天能种出来新鲜的果蔬,是不是也能种出来粮食?这不就等于多了一季收成? 手机端::
哪怕是这么种出来的粮食不如正常种出来的收成好,可是多了这一季收成,百姓手里的粮食就会更多一些,日子也就更好过一些?”
望着心心念念不忘粮食的朱瞻基,杨少峰顿时无奈的道:“刚才怎么说的来着?煤泥,玻璃,这两样东西,哪个是普通百姓能折腾的起的?指望用这种法子种粮食?亏你敢想!”
嘲讽过朱瞻基之后,杨少峰又接着说道:“大棚这个东西就适合用来种菜,而不适合用来种粮食。
实际上,达官贵人们拿钱来买了菜,玩大棚种植的百姓就能多赚些钱,赚来的钱买粮食,岂不比大棚种粮食更为划算?”
朱瞻基摩挲着下巴道:“好像是这么回事儿?可是粮食呢?粮食依然需要有人种才行,如果天下人都学你一般折腾大棚,那还有什么人愿意种地?”
杨少峰呵的冷笑一声道:“玻璃!玻璃这玩意什么时候烂大街了?什么时候普通百姓也能玩得起了?
咱们玩大棚种菜,那是真金白银砸下去的,其他的别说普通百姓了,就算是那些豪商巨富,又有几个能砸得起玻璃的?更别提玻璃一旦破损,就有可以赔的血本无归。
省省吧,还是先别想那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了,好好琢磨琢磨该怎么从仁和还有海宁那里弄百姓过来才是正干。”
朱瞻基却道:“我觉得这事儿还是不太靠谱。
别忘了,现在即墨缺劳工,人家仁和还有海宁那里同样也缺劳工,真要是修补海堤,需要的劳工缺口只怕比即墨还要大一些。”
杨少峰道:“他有地么?贱籍的百姓那么多,来了即墨就分地的政策摆在那里,他们就不心动?”
……
大明的官员显然没几个好鸟,仁和县和海宁县的知县更是坏鸟之中的佼佼者重修海堤,用人的需求不比即墨小,你姓杨的想要来本官的治下糊弄百姓去做劳工?
腿给你打折!
杨少峰顿时怒了!
王八蛋,替你们分担百姓,你们不念着本官的好儿也就算了,还他娘的捆住百姓不让百姓来即墨做劳工?
彼其娘之!
朱瞻基瞧着跟二狗子一样转圈的杨少峰,心里却是说不出的痛快:“咋样儿?当时我就说吧,人家仁和还有海宁县同样缺劳工,不光是你这里缺。”
第二百五十九章 招人恨啊
许霞先生曾经说过,钱能解决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除非没钱。
就像朱瞻基说的那样儿,海宁县和仁和县能扣着百姓一时,难道还能扣着百姓一世?
就算他们真是王八吃秤砣一般的铁了心扣着百姓不放,对于手里握着一百万贯贷款的杨少峰来说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毕竟,顺天府那边就有大量的劳工,远在交趾的李彬还在不停的搜罗劳工,就连倭国那边也能提供大量的劳工过来。
而在这些劳工里面,像交趾劳工和倭国劳工都是完全不用给钱的,最多也就是个包吃包住。
除此之外,那些喜欢上了在工地干活挣钱的大明百姓是需要给工钱的,每个人每天十五文的工钱,这个没办法少。
而且杨少峰还打算给一部分表现极好的鞑靼劳工和瓦剌劳工转正,让这些被瓦剌抓来的鞑靼人,被鞑靼抓来的瓦剌人,也能和大明的百姓一样拿工钱,甚至慢慢的拥有大明的户籍。
毫无疑问,这些人现在是在大明出苦力没错,可是好歹也是能吃饱穿暖,对比起以往在草原上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穷日子,现在的生活无疑就像是在天堂一般。
这些人会感激给了他们活路的大明,会感觉给了他们吃穿的杨少峰,但是这些人却会暗中记恨着当初把他们抓来大明的阿鲁台和马哈木等人。
很显然,随着越来越多的“草原劳工”转化成大明百姓,阿鲁台和马哈木也会越来越乖巧。
当然,杨少峰敢拿着干仁后小松和足利义持的脑袋对天发誓,自己做的这一切绝对是出于公义,而不是出于坑人的私心。
人心这个玩意儿,向来就是个很复杂的东西。
……
邓真几乎都快要麻木了——现在已经丝毫看不出来有什么官老爷的架子,也不像个读书人,黝黑的脸庞反倒是像个真正的苦力民夫一般,就连身体也照比往常壮实了许多。
杨少峰这个人确实挺可恨的,比如说经常牵着一只牛犊子大小的獒犬在工地上晃悠,比如经常在工地上骂骂咧咧的,比如经常和皇太孙两个人在工地上烤羊腿烤生蚝烤虾烤一切他们能想到的东西。
尤其是最后一点,那是真的招人恨——工地上的饭菜再怎么香,骨头汤再怎么好喝,也没有烧烤诱人……
然而再怎么心中暗恨,实际上也是没有半点儿鸟用,人家该遛狗的照样遛狗,该烧烤的照样烧烤,从来都是一副我从我素的模样。
而邓真又不得不承认,除了放浪形骸和有失体面这么两个罪名之外,自己根本就没有找到能弹劾杨少峰的地方。
在工地上混了几个月,跟许多即墨的百姓都混熟了的邓真,其实心里很清楚,杨少峰这个人看上去不是什么好东西,实际上也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即墨的百姓偏偏就吃他这一套。
在许多百姓看来,官老爷嘛,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要是天天跟普通人一样喝糠咽菜,那才不正常呢!
尤其是咸蛋知县这样儿的,你管人家遛不遛狗的干什么?人家没放狗咬人吧?你管人家烧烤不烧烤的干什么?人家没从百姓嘴里抢食吃吧?
反倒是这些在工地上出苦力的青壮,顿顿有肉有菜,大鱼大肉的吃多了,日子比往常种地的时候不知道要强了多少!
还想怎么样?
同样的问题,朱瞻基也问过杨少峰,而且是拿着杨少峰当初教训伊逍和白庚的说法来问的杨少峰“子曰,先之,劳之,曰无倦。现在咱们这么干,是不是有点儿招人恨?”
杨少峰当时也是很确定的点头,然后继续死性不改的跟朱瞻基一起跑到工地边上大吃大喝。
再怎么招人恨又有什么关系?
什么时候办什么事儿,在什么山就得唱什么歌儿——现在是需要身先士卒去带动百姓劳作的时候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