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之范进种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一起来盘他

    既然有了大义作为出行的理由,再加上算好了出行的日子,范进开始了最后的准备。

    他先是考虑进一步改进防具。通过曰本之行,范进命工匠协会收集作战部队的建议,充分改良头盔和臂盾。安排皮匠改良了头盔的悬挂系统,使之更好的排汗和便于穿戴。

    之前的臂盾在实战当中,发现没必要做的这么大,便将后续的冲压模具更换,调整为更小的鬼规格。因为范进目前没有稳定的足量的铁矿资源,自己也无法冶炼钢铁,四处搜刮来的铁料参差不齐。所以范进暂时将薄铁臂盾做的比较厚。近卫战士们已经算是长乐军军中臂力较为出众的了,但是在强行军的状态下依然无法持久持盾。因为壁厚太厚,导致重量加大。而在敌人的弓箭射来时,不用这么大的面积利用斜面也可以有效阻挡弓箭的伤害。

    同时头盔的设计有必要调整一下,现在的头盔还是太笨重了,帽儿盔虽然拉风,但是加长了的帽檐的确妨碍了士兵头部的灵活。范进从善如流,安排工匠协会出人统计军中的这些经过实战检验的修改建议,并汇总出修改细则。同时将这个流程规定下来,以后不管研发什么武器、防具,都能按照事前思考,战场检验,事后总结修改的方式,逐渐的完善。

    有了悬挂系统并且减重了的头盔,士兵们佩戴后非常舒适,得到全军上下一致好评。

    第二件事就是火炮的打造。马大眼跟着迪亚哥,已经将六磅炮打造出来,并且通过测试,发现射程和威力都远高于现在长乐军当中主流的三磅小炮。

    范进让工匠协会出方案,考虑如何快速的搬运和战场组装。这并不难,根据三磅小炮,这六磅炮仅仅是变更了口径,增大了材料的使用,整体结构并没有什么大范围的变动。况且范进当时做的角度尺和手轮位置调整,都能够顺利的嫁接到六磅炮上来。包括六磅炮需要的预装纸壳炮弹。

    就在范进为远征的队伍装配了威力更大的六磅炮而兴高采烈时,一件事突然让他冷静下来。那就是客军作战的补给问题。现在自己是一个从九品的文官,本来是无权带兵打仗的。虽然可以用家丁的名义带士兵们上阵。但是沿路的粮草、火炮的炮弹、,鸟铳的铳子儿、预装纸壳弹,滑轮弩的弩箭,等等许许多多的东西都需要自己考虑。

    此行范进打算带的战兵是八




第四十八章 少年军官团
    从青岛远去宣府,两千多里的路程,按照范进改进后的马车速度,要行走将尽一个月。

    此时后金大部正盘踞在蒙古和大明的边境,试探性的对大明进行袭扰。如果有机会,他们便会毫不犹豫的侵入大明领土,打劫一番之后离开。

    如果范进没有记错,此番后金众旗乃是由于辽东地区的人口和资源已经严重不足,无法继续发展以抗衡大明。便发挥强盗集团的思维,到了大明边境去打劫。不过在历史上,后金的这种不事生产专门劫掠的作风,在崇祯七年大明上下一团乱麻的局势下,竟然捞到了不少的好处。光是人口就劫掠了不下三十余万,更别说打劫了沿途的堡寨、士绅们所获得的钱财。

    正是有了崇祯七年的这次劫掠,让后金见到了大明的外强中干,到了随后的十年当中,更加明目张胆起来。只是大明内忧外患,在崇祯七年再往后的几年不断的发生自然灾害,不断的有农民因为失去家园而加入了农民军。日益壮大的农民军成了大明朝廷的心腹大患,逐步的蚕食着大明的元气。

    就是这样的此消彼长下,终于在十年后,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李闯打进了紫禁城,大明北方政权被拿下,没过多久改号为清的关外强盗集团又灭了李闯,自己坐稳了江山。

    将近两个月后,范进到达宣府时,虽然已是崇祯七年的八月,但是范进去的可不是最前线,自己兵少将寡,可不是千里迢迢来和后金搏命送人头的,那种大规模的消耗战还是留给大明的九边精锐们去做好了。

    范进的想法是,在崇祯七年的八月份,后金携带大量的宣、大地区的人口和物资,浩浩荡荡的沿着大明边境返回了辽东。而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大明竟然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力量,任由其大摇大摆带着物资人口逍遥东遁。

    好钢用在刀刃上,范进这里会有人去宣府打通商路,但不是范进自己。他要在朝廷最最需要的时刻,崇祯帝觉得最最危急的关头出现!没错,范进的想法就是先去京师外围,在有记载的后金通过之处设下埋伏,随后漂亮的打一场歼灭战,获取军功来提升自己的地位。如果有可能,那后金劫掠来的那么多资源和人口,甚至是马匹粮草等,是不是可以挑些有用的带回青岛呢

    范进早就想好了埋伏的地点——居庸关。当年可是有记载后金有为数不少的队伍从这里经过,然后惹得京师上下震动,朝廷官员甚至有劝崇祯南下南京小朝廷避祸的。好在最终仅仅是白白担心,那些后金人抢了就跑,虽然有不少队伍经过,但基本上没有太大股的军事力量,无法对整个京师发动军事行动。东西都到手了,还拼命干啥

    当时范进见到这段历史时就不断在想,如果大明有一支军队,埋伏在那居庸关附近的群山当中,利用地利的优势,打一个伏击,随后炒作一下,变成一个大胜仗,或者说“未曾有过之大捷”,那岂不是大大削弱了后金侵入带来的正治危害还有打击了黄太吉他们的嚣张气焰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该咋发展咋发展,只因当初没有范进。

    这里面何时从居庸关附近出现,何时让朝廷知道“莱州有人千里勤王”,又是何时得到后金打劫队伍的“配合”来场漂亮仗,这些都是学问。在旅途中的范进也是没有办法,只有到了京师后,将随队一同出征的情报人员派出后了解情况再说。

    这些人来了之后,就不会再离开沿途的各个地方。将来会有“吉州商馆”或是其他的形式给予他们在当地的“合法”身份。连从九品莱州教谕都可以拿银子捐出来,更别说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商贩了。

    等到时候完全确认宣府那边的战事已经结束,才会派出相应的人员过去建立据点。没办法,范进现在啥都缺,一切都以效益最大化为核心主旨。

    从青岛,经过青州府、济南府,过了宁津和沧州后,就是京师地界了。

    从七月初三出发,到现在是七月二十,整整走了十七日,队伍已经摸到了京师边上的吴桥镇一带。

    长乐军的队伍非常怪异 ,除了近百辆马车扬起的漫天尘土外,便是沿路一言不发,闷头行进的长乐大兵们了。马匹的力量有限,虽然是双马拉四轮马车,但马匹依然会有疲惫的时候。因为路程实在太远,范进不敢过分驱使马力。

    正常的行军,是所有人员一概上车快速行进的。但每隔一个时辰,范进都会要求士兵从车上下来,要么小跑,要么徒步,总之是要让马匹不可过分的使用。一旦路上累毙几匹,这么远的路可就有的忙活了。

    现在长乐军的四轮马车,已经是经过升级的了。这二级的四轮马车车体的重量是低于最开始那种粗制滥造的产品的。此外这这马车继承了原来第一型所有的优点,又有自己的特色。全铁轴承的使用,让转动更为灵活,传动效率更高,而且使用寿命非常长。这也是为何范进敢于玩儿这么远距离的调动的根本原因。其次利用水力锻床锻造出了强度较好的材料,改良了转向机构,使得马匹的转弯半径变得更小,这为扩充马车的空间做了基础。

    而且范进尝试着加入了类似板簧的钢板叠加机构,放在了车的主轴上,权当做“板簧缓冲”装置,虽然此时没有轮胎和橡胶,但是软木包铁的车轮,配合上这“板簧缓冲”装置,竟然也使得范进的四轮马车跑起来格外的平稳。此时官道也好,小道儿也好,基本上都是土路,而且没有得到良好修缮,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改良之后,在马车上休息也真正成为了可能。

    因为沿路上时间非常充裕,范进便把所有可以带上的少年,全都叫到了一起,一同出来。一方面是多些艰苦磨砺,另一方面是让他们在自己面前,时时可以教育他们,节约时间。

    这里面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那就是在自己身边,每个少年的特点都将更好的了解到,为今后安排更多、更重要的事情作为铺垫。谁适合干后勤组织,谁适合上阵杀敌,谁更适合运筹帷幄,等等不一而足。而且在青岛这些少年



第四十九章 遭遇强敌
    范心带着手下十五个少年军官团的预备军官们,拜别义父后,便鱼贯而出。

    长乐军的军装在裁制时,考虑到这一个特殊的群体,便将衣裤裁剪的很是得体。但铠甲和臂盾等物便由于都是水力锻压成型,无法单独定制,此刻穿套在他们身上略微显大,不过丝毫不影响他们敏捷的身手和矫健的身姿。

    范进心里刚才闪过的念头仍无法捉摸,便有些失神的望着这些义子们纷纷出去的背影发愣。

    范心的秉性乐观,心细而又胆大。他之所以成为第三小队的队长,不仅因为他身高马大,小小年纪竟有接近成年人的身高,而是因为范心事事都能考虑到别人前面,而且为人仗义,为了兄弟们出头从不含糊。依靠这两点,这些少年都是他的死忠。

    跟着范心,只有他们欺负别人,从没有被欺负的可能。范心在如何指挥这些小兄弟们这件事上得心应手,拜别义父后,他们没有领取马匹。带足了一日的干粮和罐头、箭支,预装铳弹等物,范心便出发探哨了。

    他按照义父的交代,每个人带了足足五发飞炮。要不是这玩意儿体积还是过大实在无法再携带了,范心都想每个人带上它十个八个的。这东西虽然样子有些大,也扔不远,但是在近战的情况焦灼时,往往几发飞炮扔过去,肯定会打开局面。这是小兄弟们演练了多次的。

    就在他们排成一队,随即立即潜入这太行山内。居庸关所在的太行余脉军都山地,林地茂密、道路崎岖,所以自古便是关隘设置的所在。

    若不是范进开足了金手指,知道后金肯定会走居庸关外,这个时代除了脑袋被门掩过的人外,没人想到这里会有一支伏兵,虽然可战之兵人数还不足千。

    范心和众小兄弟沿路按照范进所教,用航海罗盘定好所在方位,随即沿着北偏西的方向继续查探。遇到道路、河流,他们就会稍作停留,随后注意观察太阳方位,以确定当前的时间。

    就在他们忙于绘制地图、记录数据时,一个不易被人觉察的身影,随着他们一同没入了这太行大山。这不是别人,正是从曰本轮值回来的李国栋。

    他回来后,将从曰本收回的银子、铜,锡,粮食等物交予李老三,又给百业协会传达了下个月曰本和吉州所需要的货物清单。其实除了蜡烛、肥皂和罐头外,两个地方也都提到了丝绸和棉布。这些东西范进目前掌握不了,而且萨摩藩和吉州当前还都不是成熟的大市场,如果一个没弄好,让朝廷注意起来,自己的麻烦就大了。

    所以百业协会的人忠实的执行着范进的安排,将蜡烛等订单下放到匠作坊,而丝绸啥的则不去管它。

    李国栋做完那些后,便觉得在青岛待着实在穷极无聊,不如北上去找范将军。便轻身上路了。

    他沿路利用当年“城阳三害”的本领,在路上打劫了几个大户,免费获得了五六匹马,随后便马不停蹄的沿着范进前面设好的据点,一路向北驰来。出了济南府不久,就与范进等人汇合一处了。

    这次少年军官团除了一些实在无法抽身的,几乎是倾巢而出。范进也按照他们之前的组织分配,按照一个个小组的形式带到了这个战场。

    但是别的小队还好,不知为何,范进格外担心这个第三小队。所以他便派李国栋,暗中的观察和照应,如有特殊情况,立即回来报告。

    范心等人按照范进所教授的内容,逐步将自己所负责沿线的地形探查完,发现已经到了中午,便安排众人寻得一上风有水之处,休息吃饭。他们找了一个地势比较高的地方,一来避免敌人突施偷袭,二来可以在吃饭和休息的同时,很好的观察到周边的情况。

    范心命范烈去先行警戒,其余人赶紧吃完替换范烈。

    范烈为人瘦小枯干,但是眼神儿清澈,头脑灵活。见范心又把这个差事交给自己,便撇了撇嘴,道:“怎么又是我”

    众人一边坐在地上,一边嘻嘻哈哈的拿出罐头和饼子,纷纷起哄:

    “兄弟,就你了!谁让你眼神儿好啊!”

    “……”范烈懒得和他们纠缠,整理好身上的武器,又紧了紧臂盾和恰西克弯刀,直接走到了一个比较隐蔽,但是又能很好的观察到四方的位置。

    这些少年其实都是孩子心性,平日里范进在跟前,他们一个个的不敢有任何的嬉笑神情,此刻到了野外,大家又都是放松的时间,一个个便开始了嬉笑打骂,让范心有些头大。

    那边的范烈还时不时的吆喝:

    “怎么吃这么长时间啊,还有完没完啊,老子也饿的很”

    正当大家乱乱哄哄的时候,范心觉察出一丝异样。他好像感觉到了情况有些不对劲。

    远处的范烈似乎也感觉到了不寻常,他按照《长乐操训宝典》里面的说明,立即俯身到地面,侧起脑袋,让耳朵贴紧地面仔细倾听。

    片刻功夫,直觉地面隐隐传来隆隆震动,似乎是大队人马即将到来。

    他立即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大喝一声:“全体都有,敌袭!骑兵数量不少,快做好预备!”

    这些少年平日里虽然接受的操训非常完善和细致,但毕竟还是一些半大孩子,本来也并没有做好遇到真正遇到敌军的准备。

    在过往的时间里,范进反复的灌输着后金军队的勇猛不在长乐军之下,尤其是后金的骑兵,更加灵活诡变,机动性强。而且他们的弓箭射击非常精准,如果稍一不注意便会被射中要害。

    范心当机立断的踢灭了火堆,随后将人收拢起来。手中吃了几口的罐头和干粮不得不再塞回布袋。

    只是范心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当他把火堆弄灭时,余烟袅袅,细长的青烟之上,飘到好远去。

    远处的李国栋心道不好!本来敌方有骑兵过来时,李国栋已经有所察觉,但是少年们距离较远,而且位置很隐秘,这样是不易被发觉的。按照常理,野地行军无论是哪支军队,都要派出的轻骑查探前路,不一定是大队人马。但是后金军队是从大山丛林里面走出来的原始民族,他们对于围猎、追踪非常有一套。

    因为但凡是这种野蛮的部落,若没有追踪猎物和及时发现敌情的警觉,可能早就葬身在辽东莽莽的原始森林里了。

    当这些哨骑发现了炊烟后,定会回军报告。如果途中干掉他们这些少年还有些许的生存希望。但是李国栋平息凝气的侧耳倾听,好似不止十几匹马,倒像是后金军队早已狂妄到了哨骑明目张胆成群结队的地步。

    其实李国栋误会了后金军,这倒不是他们托大,而是在刚刚的宣府攻略上,后金抢了个盆满钵圆,大部分人都是满载而归。他们将抓来的汉民作为包衣奴隶,随着他们的队伍携带着“战利品”缓缓从宣大地区东行返回辽东。而由于这一支队伍选择的居庸关外,道路崎岖,骑兵很难施展开,此处还深入敌腹,分头行动可能还有危险,最后便命令哨骑集结在一起,统一出动。现在大明主力军队已被后金击溃多支,这荒山野岭的不见得会有大股的明军。

    后金军队没有所谓的职业军或正规军,这些人平日里可能是劳作的农夫、猎人,战时动员起来,组成强盗联盟。而且所谓的八支旗军也并非铁板一块,互相间因为利益或实力分割等问题积怨颇深。走到居庸关外的这支队伍是一个千人队,按照后金的势力划分属于和硕贝勒,正红旗代善下面的一个队伍。带队的参领被称作甲喇额真,他此次领着四个牛录的队伍,共有兵丁一千二百余人。

    带队参领名叫苏力可加,是代善颇为仰仗之人。前番去宣大劫掠,苏力可加作战勇猛,战战为先,给予了大明军队颇大的杀伤。

    在七月的时候,苏力可加随同正红旗进入了大同境内,攻占了得胜堡。在得胜堡前面,苏力可加力战大明参将李全,杀得这位威震西陲的李将军回寨自保。最后苏力可加用计围而不攻,参将李全宁死不降,结果自杀身亡。随后苏力可加继续围攻怀仁县以及井坪堡、应州等地。

    大明总兵曹文诏和山西总督张宗衡,在怀仁坚守到八月份,不甘于一直被动挨打的曹文诏点齐精兵,开始向怀仁外的后金军队挑战。但后金精锐尽出,苏力可加又诡计多端,曹总兵险被其用计射死,最后曹文诏失败而回。再往后,京师西陲和北面的灵丘以及其他屯兵的城堡大部分都已经失陷,里面驻扎的明军虽然奋勇抗击,但结果不是战死,就是自缢,虽然没有一个投降的,保住了民族气节!但也难以阻挡后金军队凯旋东归的道路。
1...2021222324...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