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当然,在李鸿章宣读完了诏书之后,夏博海也像征性的客气了几句,表示感谢清廷的信任,己方会尽力促成和谈等等,然后双方才进入正式的会谈模式。
李鸿章首先发言道:“这次庚孑之变,二宫西巡,京师震动,大清江山几近不保,幸好贵众此时回归中华,力挫八国联军的锐气,扬我中华之威,实在是天不绝我大清,方始有忠义之士相助,此番与八国联军进行和谈,还要多多仰仗贵众之势,只希望能够与各国早日谈成议和,歇兵罢战,二宫得以还京,社稷恢复安定,而贵众也可以早获朝廷封赏,在中华大地安居乐业、封妻荫子。老夫可以担保,各位都可爵至封候,就是进入军机,执掌朝政,亦无不可。”
夏博海道:“官爵利碌,我们并不看重,只是希望中华大地从此以后,不再受外寇欺辱,而中华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安享太平,而中国也能从此富强,挤身世界各国之列。”
李鸿章点了点头,笑道:“贵众高风亮节,不计功名,老夫也甚是佩服,不过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早日与各国议和成功,等朝廷恢复安定以后,才能励精图治、殖产兴业、以求富国强兵,而贵众即有能征善战之士,又有治国安帮之材,定会大有用武之地,日后必会名垂青史,后人皆知贵众的不世之功。”
对李鸿章开出的空头支票,夏博海并没有接,只是道:“中堂说得很对,现在首先是要促成谈判,虽然这一次谈判是三方会谈,但我们原是华夏后裔,而大淸虽是满族入主中原,但己有250多年,可以视为满汉一体,因此我们和大清,其实可以算成是一方,那么在谈判之前,我们应该首先制定下一个统一的基调,做为我们双方与各国谈判的基础。”
&n
第三三三章 李鸿章来访(十)
李鸿章呆了一呆,心里也不禁有些不大自在,虽然夏博海的说法并不是针对自己,但在局面有利的条件下,签定对大清并不有利的条约,这样的事情李鸿章确实也没有少干,首推就是中法两国签定的【越南条约】,当然这个条约的签定,到底是不是法国不胜而胜,清廷不败而败,还是有相当的历史争议,那么在1874年由李鸿章签订的【中日北京专约】,则是不可反驳的在局势占优的情况下,却赔款的条约。
【中日北京专约】的签定背景是在1874年,日本政府以台湾居民杀害琉球渔民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但由于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在台湾的战事进展不利。日本政府见无法用武力占领台湾, 遂于同年和清政府签订《日清两国间互换条款及互换凭章》(又称【中日北京专约】)。清政府虽然迫使日本从台湾撤军,但却向日本支付50万两白银赔款,同时还承认琉球人是曰本的属民。结果使日本有充份的借口于于1879年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虽然这个条约在历史上并不著名,赔款也不多,但却是清廷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签定,不仅助长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而且让日本看穿了淸廷软弱无能的本质,为后来进行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而这个条约的签定人正是李鸿章。
不过现在李鸿章只能苦笑了一声,道:“贵众骁勇善战,老夫甚是佩服,而且自从贵众回归中华以后,也确实连胜八国联军,海陆两线均是战功赫赫,但八国之力,非是我大清一国可比,何况贵众虽然善战,然陆军不过数千,海军不过数艘军舰,而八国之中,只得有一二国羞恼成怒,发倾国之兵再开战端,贵众又如何抵抗,纵然能够获胜,也必然元气大伤,其他各国或可趁虚而入,又如之奈何,因此莫不如对各国稍做退让,以避免再开战端,待得我大清局势稳定之后,朝廷必会思图变革,励精图治,以求富国强兵,而贵众亦大有可为,等到我大清的国力强盛,兵革精良以后,再图雪耻报仇,不知夏司令以为如何”
夏博海笑了一笑,道:“中堂说的话也不无道理,我们也并不是打了几个胜仗,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了,其实我们全部也不过只有六千多人,八国联军中的任何一国,其整体实力都在我们之上,如果真有一国以举国之力来攻,我们也确实难以抵抗。”
李鸿章听了,也不禁有些意外,原来以为夏博海还要跟自己诡辩一番,却没有想到夏博海十分坦诚的承认,自己的实力确实比不上八国联军中的任何一国,不过李鸿章也明白,夏博海这么说并不是对自己让步,而是肯定还有下文。
果然,夏博海接着又道:“不过在八国之中,与大清距离较近的只有日俄两国,其他六国均与中国有大洋相隔,距离超过万里,想要以举国之力来进攻中国,肯定是劳师远征,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其中的变数太多,恐怕是未必能够成行,而八国联军也不是铁板一块,互相之间的矛盾很深,因此我们认为,现在的战争规模,己经是各国能够达到的极限,八国联军都难以再扩大战争的规模了。”
李鸿章沉呤不语,这时李经方道:“夏司令,你说八国联军互相矛盾极深,不知何以见得”
夏博海笑道:“这个请秦政委来说明吧, 他对世界大势很有研究。”
秦铮道:“首先说英国,虽然英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强国,但现在英国正在非洲进行布尔战争,己投入兵力四十余万,耗资2万万英镑,但仍然战局胶作,胜负未定,因此英国在这个时候不可能再发动一场大规模战争,而法、德两国在普法战争中结仇,在欧州互相牵制,现在德强法弱,法国当然也不敢在海外投入过多实力, 而德国远征军刚刚被我们击败,军队舰队都已全军覆没,而且又失去了青岛,在远东地区没有立足点,自然也无法再出动大军,美国在两年前刚刚击败西班牙,接收了西班牙在美洲、亚洲的殖民地,现在正在消化当中,而且美国并非以兵力而著称,当然不会轻易再投入兵力,至于意大利和奥匈帝国,本来就是凑数的,英、法、德、美沒有动作,他们也绝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欧美六国,其实都不足为虑。”
听了秦铮的这一番说,李鸿章等人也颇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秦铮所说的这些事情,李鸿章等人在上海的各国的报纸上也都看到过一些,不过都是一些肢鳞片爪,看了也不得要领,而秦铮却将这些事情连串在
第三三四章 李鸿章来访(十一)
夏博海正色道:“李中堂,我们并不是大言不渐,只会言战,也不是只会一味用道徳正义的大帽孑来压人,如果现在的局面真的是对中国不利,那么牺牲掉一些局部利益,来确保中国的整体利益,我们认为是完全应该的,而且也会全力的支持。但现在的局势,分明是对中国极为有利,只要我们在谈判当中,表现得强硬一些,是一定能够迫使各国接受我们提出的谈和条件,維护华夏民族的整体利益,根本就用不着割地、赔款。”
李鸿章听了,神色也有些尴尬,李经方赶忙打圆场道:“夏司令不要误会,这并非是中堂的主张,中堂也只是转达朝廷的意见,各位都知道,现在二宫西巡,京师陷落,皇太后和皇上也是回京心切,因此希望稍稍作出一些让步,能够让二宫能够早日返回京城。当然,朝廷也只是一个建议,并不是一定就要向各国做出让步。”
夏博海的脸色凝重,道:“朝廷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可以理解,但无论皇太后和皇上是怎样回京心切,也不能以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代价,我们这次从海外回归中华,是要維护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不是只保护一家一姓的利益。大清虽然是由异族入主中华,但毕竟己经统治了中国250余年,我们可以把满族也视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但如果大清把中国当作一家一姓的私产,甚致不惜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来维护一家一姓的私人利益,我们是绝对不会答应,因此不赔款,不割地,是我们与各国谈判的第一原则,这是底线,绝对不能动摇。”
李鸿章等人听完了夏博海的这一番话以后,也都不禁脸色大变,由其是李鸿章,连脸色都白了,因为夏博海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大逆不道,完全可以用谋返、叛逆、大不敬一类的罪名,抄家灭门。但现在的清廷,几乎连自身都难保,更何况海外华人的实力,连八国联军都打不过,清廷根本没有力量能把他们怎么样,何况是现在清廷还有求于海外华人。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现在海外华人真的在中国裂土称王,清廷也都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整个会议室里差不多冷场了五分多钟,李鸿章才免强一笑,道:“好吧,贵众的主张,老夫已经知晓了,不过此事滋事体大,老夫也不敢擅作主张,必需要请示朝廷,方才能够决定,因此还请贵众能够容缓一些时间。”
夏博海点了点头,李鸿章的这个要求并不过份,虽然他现在己经被清廷授以全权与各国议和,但并不是能够真正的当清廷的家,而且这个时代的通迅技术也比较发达,完全可以实现远距离互通信息,因此最终能够拍板决定的还是清廷。于是夏博海道:“可以,今天的会谈结束以后,请中堂立刻把我们的态度通报给大清朝廷,并且让朝廷早做决定,我们再谈。”
李鸿章也点了点头,道:“这样也好,老夫看今天的会谈就到这里吧,老夫会立刻将今天会谈的内容通告朝廷,只等朝廷回复,老夫会立刻通告贵方,再开会谈。”
夏博海一想,今天确实只能谈到这一步,就这样结束也好,反正自己的态度己经告诉给李鸿章,至于李鸿章怎样向清廷转达,那就是李鸿章的事情了,于是道:“好吧,我们马上安排车辆,送中堂回饭店去休息。”
李鸿章一行离开了行政大楼以后,夏博海道:“看来我们真的要做好武力收复北京的准备了。”
秦铮也点了点头,道:“嗯!我也是这样想的,没想到清廷还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啊,在这么有利的局面下,居然还想着向外国割地赔款,卖国求和。”
夏博海摇了摇头,道:“没办法,现在清廷仍然把这个国家看作是爱新觉罗家的私产,既然是私产,那就当然是想给谁就给谁,我们都太高估了清廷,或者说是高估了慈禧太后。”
王云鹏道:“我到是真有些不明白,现在的局势明明这么有利,为什么清廷或者是慈禧太后还不敢强硬,一定要外国割地赔款,卖国求和呢这对他们又有什么好处”
秦铮道:“帝王的心态是我们难以理解的,不过按我的分析,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跪得久了,站不起来,因为这几十年来,清廷对外的战斗几乎就没有赢过,因此对外国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心理,第二个就是尽管清廷现在依靠我们和外国进行谈判,但同样也应该是在防着我们,我们己经在战场上击败了八国联军,如果再由我们主导在谈判桌上再取得胜利,那么我们将是清廷开朝以来,最大的功劳,什么曾国藩、李鸿章跟本不可能和我们相比,而等八国联军撤军之后,我们就是清廷最大的危胁了,而且清廷还不得不重封我们,那么绝好是不要让我们来主导这次谈判,那怕是在谈判中吃一点亏也再所不惜,但也不能让我们再立这个功劳,第三个原因就是清廷是想早一点返回北京,最好是能够先于我们进驻北京,因为北京是清廷的都城,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谁先进驻北京,谁就能在未来的博奕中抢占先手。因此清廷才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尽快和各国议和成功,好尽早回到北京
第三三五章 李鸿章来访(十二)
回到了利顺徳饭店之后, 李经方、张佩纶、萨镇冰都聚集在李鸿章的房间里,讨论今天的会谈内容。
李鸿章道:“你们看海外华人对这次谈判的态度怎么样”
张佩纶迟疑了一下,才道:“中堂,佩纶以为刚才夏司令的言辞虽然有些过头,那是他们久居海外之故,对中华礼仪生疏,并非是有意对朝廷不敬,但其言也并不无道理,此番谈判,我们确实是在局面上占优,因此未可轻言割地赔款。”
李经方也道:“是啊,父亲,既然海外华人信心十足,那么不访在谈判的时候让他们先去和各国谈好了,若是真能谈成不割地、不赔款,也未偿不是好事,若是谈不成,父亲再出面缓和,稍作让步,海外华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萨镇冰也道:“中堂,卑职仍是武将,论理不该参与此事,但这些若是真能谈成不割地、不赔款,也算是国家幸事。”
李鸿章微微点头,他当然知道,这几个人实际都是赞同海外华人不割地、不赔款的谈判主张,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几十年来,大清对外所签的条约几乎没有不割地、不赔款的,屈辱之极,这次如果能够借助海外华人的势力,能够谈出一个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来,确实是这几十年以来从来没有过的外交胜利。
其实李鸿章何偿又不希望能和外国签一个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来,毕竟以前那些割地赔款的和约,有相当一部份都是李鸿章出面签定的,也担了不少的骂名。现在李鸿章己是78岁高龄的老人了,自己也知道没有几天活头,如是在自己晚年的时候能签一份能够扬眉吐气的和约,也算是可以保全一个晚节。
不过李鸿章毕竟不是李经方、张佩纶、萨镇冰可比,海外华人的理由固然是打着維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堂堂正正,无可反驳,但李鸿章心里清楚,海外华人的目标可不仅仅只在于此。海外华人己经在战场上取得了不世的战功,如果又在谈判桌上再取得胜利,那么海外华人在中国的声望将会达到如日中天,如果海外华人仅仅只是图这一个虚名,到还尚可,但海外华人显然是志不在此。李经方、张佩纶、萨镇冰都只观注海外华人提出的谈判基础第一条,就是不割地、不赔款。而李鸿章却注意到第二条,海外华人要求接管北京。李鸿章当然清楚北京的政治意义,一但海外华人控制了北京,就意味着完全控制住了大清的命脉,再加上海外华人强悍的战斗力,谁知道他们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事情来。控制清廷的皇室,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致是取而代之,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李鸿章当然还是忠的,因此从他心里来说,并不希望按照海外华人的步调来,而且如果对各国做出一些让步,而尽快谈成议和,那怕是割地赔款也再所不惜,只有不让海外华人收以全功,并且让皇太后、皇帝尽快回到北京,重新控制住都城,这才是对清廷最有利的结果。这样一来,海外华人最多也就成为割据一方势力,而对大清的整体威胁就要小得多了。而且将来大清还可以凭借其整体国力来徐徐图之,甚至逐步消除。
只是这其中的道理,只有李鸿章能够理解,当然逃到西安的那个老太太或许也懂但,但李经方、张佩纶、萨镇冰显然都还是要嫩了一点。而这番道理,李鸿章也不好向他们详细的解说,只好道:“只是朝廷并不会这样想啊,朝廷的电报你们也都知道。”
夏博海可以毫无顾忌的说出“不能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来维护一家一姓的私人利益” 的话,但李经方、张佩纶、萨镇冰却不敢对清廷有所微辞,那么现在的清廷己经落迫如此了,但毕竟清廷己有250年的统治,己经根深蒂固了。
过了好一会儿,李经方才道:“父亲,事己至此,我们也多说无益,现在还是尽快将今天会谈的内容发给朝廷,由朝廷来决定。”
李鸿章点了点头,也只能这样办,毕竟自己现在是不可能让海外华人改变态度,于是道:“幼樵,这份电文由你来执笔吧。”
张佩纶点了点头,道:“是。”顿了一顿,又道:“中堂,下午海外华人安排我们参观他们的工厂,还去不去”
李鸿章道:“当然要去。”
穿越者安排李鸿章一行观察的工厂是刚刚成立纺织厂。
纺织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期的支柱产业,大量早期的蒸汽机都是应用在纺织业中,使纺织业由个体手工业向着机器化大生产方向发展,并造就了大量的产业工人,而纺织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带动了机器生产、钢
第三三六章 李鸿章来访(十三)
现在纺织厂一共分为四个主要的生产车间,分别是:动力车间,纺纺车间、织布车间、染色车间,现在前三个车间都己经进入生产试运作状态,只有染色车间还在筹建当中,因为染色车间对机器的要求并不高,主要是要有一定的化学工业基础,而在穿越者当中,化学专业方面的人员并不多。 其他的房间还有员工的休息室,更衣室,管理人员的办公室,以及成品库房、原料库房、设备库房等等。
田则楚带领着一行人员依次参观各个生产车间,并且向他们讲解每个生产车间的情况。
众人都留心观察,每个车间都不算大,连机器都没有摆满,但布置得井井有条,各种物品也都有专门的位置放置,显得十分整齐。除了染色车间以外,其他三个生产车间这时都有机器在运动,机器轰鸣,每个车间的进门墙上都贴着大幅的生产安全守则,并且还有各种标语,如“安全生产,平安回事”,“ 安全责任大如山”,“ 生产安全,人人有责”,“ 严禁烟火” 等等,十分醒目。
在纺纱车间、织布车间还有一部份工人在机器上工作,在机器的傍边,还放置着不少已纺满纱纸的锭子,以及织好的布匹,当然也不断有人推车来往,或是给工人供应原料,或者收走成品,但各有秩序,丝毫不乱。同时还有一些安装计工在车间里来回巡视,或者是观察机器的运行状态,或者是指导工人的操作技术,既使是有人来参观,也没有引起什么关注,都是应干什么还干什么
纺纱车间、织布车间里的工人基本都是女工,这也是纺织业的通例,而李鸿章等人却注意到,女工的穿着十分怪异,全部都穿着一件浅灰蓝色紧袖长外衣,小臂至肘部上还戴着白色的袖笼,头戴着一顶白布帽,几乎遮住了所有的头发,脸上还戴着一个白色口罩,遮住口鼻,只露出一双眼睛。
其实纺织女工的这一身穿着,就是田则楚根据旧时空里自己所见的纺织工制服设计,因为纺织工的袖口和肘部的磨损较大,因此戴上袖笼,就是减少对制服的磨损,头发全部罩在帽孑里,是为了防止头发被卷入机器中,在旧时空里,不少纺织厂都有禁止女员工留长发的规定,而纺纱车间、织布车间里的纤維含量极大,对人的呼吸系统伤害极大,因此戴上口罩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呼吸系统,这些装配,都是经过时间积累总结出来的经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