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听了田则楚的解释,李鸿章以及观察团的人员都频频点头,看来海外华人对纺织业并不莫生。
田则楚又进一步讲解道:“目前我们纺织厂使用的机器设备全都是从法国购买,共计有12台蒸汽机提供动力,织纱机35台,织布机71台,纱锭6000余个。在员工方面,己招募了女工104人,培训了80人,男工56人,预计还将再招募女工20人左右,就可以满员,而等染色车间投入生产以后,预计还将再招募30左右,因此等纺织厂全部投入生产以后,员工大约在200人左右。预计在10天左右,纺纱车间、织布车间可以全负荷运行,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染色车间就可以投入生产。”
李鸿章道:“田厂长,不知此厂可生产何种布料,年产布匹几何,盈利几何”
田则楚道:“现在纺织厂主要是生产棉布,根据我们的估算,纺织厂全荷运行以后,月产棉布大约为6000匹左右,年产量7-8万匹,按照市场价格,大约可以价值15-18万两白银,除去各种生产开支,毛利预计在5-6万两白银,当然,这是不含税的价格。”
李鸿章点了点头,虽然这个纺织厂的规模并不大,但这个产量和价格基本靠谱,他当然是知道棉布的行情,这说明海外华人是进行了认真的市场调查。
其实现在的纺织厂只是穿越者的偿试,穿越者当然不会只创办这样一个小规模的纺织厂,只是穿越者还缺少经营纺织厂的经验,而且机器也不能全靠进口,早晚要实现自产化,因此第一步不宜将规模扩大,主要是出积累经验,并培训人员,等正式运行三五个月之后,再扩大生产,初步的计划是在今年年底,要将纺织厂的规模扩大一倍,基本实际布匹自足,而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则是要将纺织厂的规模扩大到十倍以上,不仅要完全实现自足,而且还要对外销售。当然这个规化没有必要对李鸿章这一行人说。
这时观察团里有一个人问道:“能够告诉我们,你们这个厂的员工工资情况吗”
田则楚道:“因为我们纺织厂还没有正式投产,因此现在的员工都是试用,月薪是1两白银,等三个月后转正,一般的员工将按技术水平不同,工资分为三个等级,一等工是1.2两白银,二等工是1.8两白银,三等工是2.5两白银,再向上就是组长、部门主管,不过在短时间內不会有人会晋升到这些岗位。我们是实行周工作制,
第三三七章 李鸿章来访(十四)
在纺织厂里参观了差不多有一个小时,李鸿章也颇多感慨。 在清廷进行的洋务运动期间 ,纺织业、航运业、开矿业、电报业是除军工行业之外,洋务派办理实业的四个重点项目。其中较为有名的纺织企业有左宗棠在兰州创办的兰州织呢局,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湖北纺织四局,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
虽然这些纺织企业创办的初衷都是发展民族资本,与外国争夺国内市场,分销洋商之利,在创办时期,也取得过一些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没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兰州织呢局是因为地理位置过于偏远,其实根本就不适合建厂,而湖北纺织四局则是张之洞一惯的眼高手低,刚开始创办的时候就好高骛远,贪大求全,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但投产之后却往往是名不副实,加上张之洞先后出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而他所办的洋务企业只能是在他任上的地方,结果张之洞在任的时候尚能维持经营,而张之洞一调任就每况愈下,最终不是停办就是转卖给私人。
而上海机器织布局本来是其中条件最好的,一来是李鸿章有极为丰富的办理洋务经验,更比张之洞务实,手底下又有一大批能干实事的人材,二来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有广阔的市场。而上海机器织布局最终沒能取得成功,有很大一部份原因还真是运气不好。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在1878年,甴侯补道彭汝琮倡议兴办筹建,但彭汝琮本身就是个贪官,在筹建中的招股、买机器、买地、建造工厂等环节中,问题不断,连协助他的会办郑观应都看不过眼去被逼辞职。于是李鸿章在1880年改派戴恒、龚寿图和郑观应重新筹建织布局,但仅过两年,1883年,上海出现金融倒帐风潮,接着又是中法战争,结果费尽周折,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9年12月才正式建成,前后竟用了12年的时间。
步入正轨之后,成绩到是不错,产量逐年上升,年产量一度达到24万布匹,营业兴旺,获利很高那知在1893年10月19日,上海机器织布局发生火灾,烧毁了全部厂房、仓库、宿舍,机器,总计损失不下白银150万两。当时上海《申报》评论说:机器织布所以挽回固有之利,关系绝大,经营缔造,煞费苦心,乃已成之功,竟致毁于一旦,有心时事者能不扼腕咨嗟哉。
不过李鸿章到并沒有灰心,于当年11月,又委任盛宣怀负责恢复织布局,并重新募集资本100万两,并改为官督商办经营,并改局为厂,将上海机器织布局更名为华盛纺织总厂,大火后仅11个月,在1894年9月新工厂又投产了,而且新厂的规模更大、设备更好,有布机1500台,纱锭7万枚。盛宣怀还计划在镇江、宁波等地设10个分厂,最终达到布机4000张,纱锭32万枚,年产量可高达240余万匹。
可惜就在这时甲午战争爆发,一年以后中日签定《马关条约》,规定外国人可以在华设厂,于是一时间洋商纷纷到上海开办纺织厂,华盛纺织总厂无法应对洋厂的激烈竞争,年年亏损,免强支撑了几年以后,最终在1900年,经清政府批准后,盛宣怀以210万两白银的价格买下华盛纺织总厂,改名为集成纺织公司。至此,上海机器织布局也彻底变成了盛宣怀的私产。
现在回想起这些经历,李鸿章也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再想想洋务运动历经30余年,兴办的各种洋务企业不下百家,而现在存留下来的不过寥寥数家而己,其余不是停就是转卖给私人,要说30年洋务一事无成到是有些过分,但也确实是乏善可陈。
想到这时,李鸿章的兴致也有些黯然,其他人不明就里,还以为他是年事太高,精力不济,而且纺织厂也参观得差不多了,于是田则楚将李鸿章及观察团一行人请到休息室去休息。
坐了一会儿,李鸿章也对纺织厂应场的赞扬了几句,这时田则楚道:“李中堂,我们纺织厂现在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称,李中堂是第一个参观纺织厂的人,因此想请李中堂给我们纺织厂起个名字,并题几个字,这也是我们的光荣,还请李中堂能够赏个脸面。”
李鸿章怔了一怔,没想到对方会提出这样一个要求,因此李鸿章看了看秦铮,想看看他的态度。
秦铮呵呵笑道:“即然是田厂长的要求,就请中堂给面子吧。”
见秦铮这样说了,李鸿章才点了点头,笑道:“既是如此,那么老夫也就不客气了。”想了一想,道:“实业兴邦,富国裕民,就是实裕两个字吧。”
田则楚点了点头,其实起名就是图个彩头,李鸿章取“实裕” 两个字,无论是字面还是寓意都不错,因此道:“谢谢李中
第三三八章 李鸿章来访(十五)
就在穿越者和观察团举行会晤的同时,外事部的部长李三杰也接见了随行的三个报社的记者,并答复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观察团来天津访问,主要是以协商谈判的事宜为主,对穿越者提问,只是付带,而记者就不同了,都憋着在天津搞到大新闻,因此都准备了一大堆问题,除了对穿越者的来历感兴趣之外,还对穿越者以前的社会构成,政治制度,生活习惯等等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另外还对穿越者回归以后的打算、目标,以及在这次谈判中,穿越者的目标等等,甚致有记者问出穿越者是否打算在中国恢复汉人的王朝这样忌禁的话题。
不过负责接待记者的李三杰早己经见惯了旧时空里各种记者的刁钻问题,应付起这个时代的记者,自然是得心应手,不仅是有问必答,而且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长篇大论,或正面回答,或傍敲侧击,或大打太极推手,还不时的开个玩笑,冒几句新词来。
这些答复在旧时空里,肯定是会被贴上官话、套话、客气话的标签,但在这个时代,却是十分新鲜的说法。由其是无论穿越者的答复內容如何,始终都是面带微笑,没有一点不耐烦的样孑,就这一点,己让来访的记者们大为感动了。虽然报纸在中国己经存在了30余年,但社会地位并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报纸是由洋人引入中国的新鲜事物,传统的士大夫对此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而另一方面,在报纸刚引入中国的时候,人们普遍都将其视为朝报的变相。
所谓朝报,也称为邸报,是指中国古代一种以简讯形式报道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谕、朝旨、书诏、法令为主,有官吏的任命、升迁、黜废、奖惩,大臣和各地方官员的奏折、公文等,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闻轶事等的印刷品,俱有一定的现代报纸特征。
一般认为朝报最早出现在汉朝,不过当时朝报只是做为官府的公文,在内部流通。而朝报开始在民间发行时,则是在唐朝,到了宋朝的时候,朝报己经成为民间公开发行的印刷品,一直到清朝,官府基本都默许了朝报的发行。不过由于朝廷的大部份信息在原则上是不公开的,因此朝报的消息来源一般都是中央各官署的下级官员、高级官员的差官和新贵的家人,甚致还抱括太监,而这样的消息,当然是真假兼半,难以分辩,不过一般的重大消息还是比较准确的。
而卖朝报,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并不高,被视为塘驿杂役之专业,所传消息亦不尽可信,故社会轻之,难登大雅之堂。因此报纸在中国发行的初期,除了洋人及与洋人做生意的华商以外,几乎没有什么阅卖者,而在报社工作的传统文人,也大多都是科场不如意,无法进行仕途的人,也难以被重视科甲出身的士林认可,报纸的主笔、记者都被视为不名誉的职业,认为报纸“常毁人名誉,有伤阴骘,不是好人家子弟的正当出路”,左宗棠就曾痛骂“江浙无赖文人,以报馆为末路”, 虽然是偏见,但也道出了这个时代的实情。
既然报纸的社会地位不高,那么报馆的记者想做正式的釆访,难度可想而己知了,向李三杰这样痛痛快快的接受釆访,而且有问必答,每答还内容丰富,态度亲和,是从未有过的事情,因此几名记者都记下了厚厚的一大本釆访记录,大感这一次真是不虚此行,回去以后一定为大受雇主的赞扬,同时也对海外华人的好感大增。
接待记者的时间用了两个多小时,李三杰一口气回答了二十余个问题,才宣布结束,而记者们还仍然意犹未尽,最后李三杰将穿越者简介的小册子送给每个报社一本,同时还承诺,在上海谈判期间,穿越者还将举行一个新闻发布会,将邀请上海所有的著名报纸参加,记者们这才满意的结束了这次专访。
当然,这些活动李鸿章都没有参与,而是向穿越者提出,希望穿越者能够安排自已参观更多的地方,目地是想多走多看,好更了解这伙海外华人。
而穿越者对此也沒有拒绝,在当天上午,秦铮陪同李鸿章一行人参观了印刷厂、木工厂,这两个工厂都是穿越者在天津购买下来,并且进行了改造的工厂,现在都引入了一批机器,不过这两个工厂的规模都不大,印刷厂的员工只有155人,而木工厂的人数多一些,也只有287人。而秦铮对李鸿章的解释是,开办这些工厂,不能急功近利,贪大求全,而是要权衡好投入与收益的平衡,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不宜盲目扩大生产,而应以积累经验和培养技术工人为主,等条件成熟之后,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
李鸿章听了,也不禁感叹不己,“急功近利,贪大求全” 正是洋务运动的失误之一,洋务派开办企业,从来不管投入和收益的
第三三九章 李鸿章来访(十六)
而就在第四天,李鸿章收到了清廷的回电,清廷在回电中授意,可以接受穿越者提出的谈判条件去和各国进行谈判,并尽力协助穿越者,不坠国威、不损国利,并且还指示李鸿章,在谈判期间可以便宜行事,朝廷并不摇控,但要求李鸿章尽力促成谈成议和,并且
第三四零章 李鸿章来访(十七)
第二天一早,穿越者安排车辆,将李鸿章、观察团,连同穿越者派往上海的工作组和赵维忠等一行人送到大沽口,而且还是甴秦铮亲自陪同相送。
而车队到了大沽口之后,秦铮还按照先前的承诺,开放岳阳舰,让观察团一行上舰参观,当
第三四一章 李鸿章来访(十八)
马丁內斯道:“不如贵方组织一支足球队,跟着你们的谈判团一起去上海,我们就在上海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吧,到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来观看的,就是不知道你们敢不敢。”说着,马丁內斯把头一仰,一付看不起王海龙的样子。
原来这次天津之行,马丁內斯感觉到十分憋屈,先是在来的时候,被穿越者的两艘军舰来了一个下马威,而在离开的时候虽然把对方的军舰看了一遍,但却什么都没看出来,还被冷嘲热讽了一番,如果是陆军也就罢了,但海军一向都是大英帝国引以为傲的,只是一个“两强标准” 就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英国的军舰开到那里都不会掉份的,马丁內斯那吃得下这个憋。
不过马丁內斯也知道,现在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并不算强,而且国内暂时也无力支援远东,而海外华人的海军毕竞是击败了德国舰队,实力不容小视,本来马丁內斯也只能认了,但看到海外华人的士兵也在踢足球,马丁內斯的心里顿时生出了一念头,不如和海外华人来一场足球比赛,在足球赛场上击败海外华人,也可以出一口气。由其是这场比赛是在上海举行,各国的军队都在,那么影响力就更大了,英国海军多少也能找点面子回来。于是马丁内斯才向王海龙提出这个要求,当然,马丁内斯也自信,自己肯定可以在赛场上击败海外华人,毕竞这个时代的英国足球水平是世界最高的。
其实在旧时空里,王海龙也是一名资深的足球爱好者,什么五大联赛、世界杯、欧州杯、欧冠,只要是有空,他都会看,甚致是在深更半夜起来看球。而且王海龙可不是只看热闹,他对足球的技战术还有相当的研究,也以专业球迷自居。见马丁内斯一付胜卷在握的样,心里也不禁有气,虽然在旧时空里,中国的足球水平不怎样,但这不表示中**队的足球水平就不行,毕竟都是业余选手,而且这个时代还没有职业足球,就不信英国人的足球水平能高到那里去。在旧时空里,英超联赛搞得风生水起,但英国队的成绩也不怎么样。
于是王海龙道:“有什么不敢的,走,拍扳的人都在下面,我们一起去说。”
听完了两人的讲说以后,秦铮、李鸿章、麦克利尼也都不禁有些哭笑不得,不过麦克利尼多少也明白马丁内斯是玩精神胜利法,不过他是外交人员,知道足球场上的胜利毕竟不是战场的胜利,或许可以提高本方的士气,但对谈判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自己是主动挑战的一方,而且又见马丁內斯这样一付信心十足的样子,麦克利尼自然不能拒绝,转向秦铮道:“秦政委,您认为呢”
秦铮虽然也喜欢看足球比赛,但只是一般的爱好,他也明白马丁内斯极力促成这场比赛的用意,不过在旧时空里,中国也己经过了靠体育比赛的胜利来提振民族自尊心的时代,说白了就是你觉得这场比赛重要就重要,觉得不重要就不重要,难不成球踢输了,就要向外国人割地赔款吗因此秦铮点了点头,笑道:“如果马丁内斯上校真有这个意向,我们当然可以组织一支足球队去上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增进我们两军的交流。 ”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在旧时空里,只不过是一句客套话而已 ,而在马丁內斯听来,却以为秦铮的信心不足,因此提前示弱。于是马丁內斯的决心更加坚定,对麦克利尼道:“阁下,这件事情希望您来安排。”
见马丁内斯这样坚决,而且麦克利尼也觉得秦铮刚才说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似乎是真有些低气不足,而且真要踢赢了,虽然对谈判并没有帮助,但也能扬一扬大英帝国的军威,反正也没有坏处,于是对秦铮道:“好吧,既然双方都愿意,那么我回到上海之后,会立刻向各国反应,并且追加确实,而在这一边,也请秦政委确定参加比赛的人数。”
秦铮还没有说话,王海龙己插嘴道:“不用确定了,就算30个人吧。”
一支足球队一般为20人,加上教练组和工作人员,30人是足够了,这一点常识秦铮还是知道的,于是点了点头,对麦克利尼道:“麦克利尼先生,先前我们商定好了,可以带20名士兵保卫代表团,算上足球队的30人,一共就算50名士兵吧。”
麦克利尼点了点头,道:“好的,我回到上海以后,会立刻给您回复,并且会在上海组织赛场,不过俱体的比赛时间,还是等贵方的代表团到了上海以后再协商,相信这将会是一场非常精彩的比赛。”又转头对李鸿章道:“届时中堂阁下一定要出席观看。”
他们都己经谈定了,李鸿章自然也顺势而行,笑道:“老夫自会出席,一观双方的球技。”
话说到里,所有的事情也都己经结束了,李鸿章向秦铮拱了拱手,道:“秦政委,我们就此告别了,老夫在上海静候贵众到来。”
秦铮也点了点头,道:“中堂,一路通风。”
其他人也都纷纷互相告别,最后马丁内斯还和王海龙握手道别,道:“舰长阁下,我们不能在战场上一较高低,就让我们在球场上分出胜负吧。”
王
第三四二章 军事计划(上)
足球赛的事情解决了,总算开始进入正事,肖建军道:“现在本来就多事,没想还加了这一出。”
夏博海道:“其实也还好,这件事也不大,不过就是一场足球赛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