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大明狂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随清风去

    难怪她名字中间带着一个术字,看起来很突兀,这可能是辈分用字,身为女儿有这样的待遇,也算是超前了。不知道是她自己加的,还是生来就有的。

    也难怪她一个女儿身就敢这样游历和交游,原来身上有徽商基因。这年头出门游历的行商大都集中在几个地域,例如南直徽州、浙江龙游、江西江右、西北山陕,其中徽商是最有名的。

    范弘道纵然是穿越者可以预知未来,但也无法预测到自己的命运,此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有可能会陷入“修罗场”的处境,因为张居正张家和辽王宗族是死仇加世仇。

    这时候的范弘道听到辽王,就故意整顿衣冠,起身作揖道:“失敬失敬!原来是辽王之后,是不是该尊称你一声郡主”

    朱郡主潇洒的挥了挥手,笑眯眯的说:“随意,本人并没有封号,皇帝小气不给,但别人也有这样叫的。你非要这样称呼,本人也就只好勉强受着了。”

    皇帝小气不给这是什么说法范弘道发现,知道了对方的身世后,自己的好奇心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更浓厚了。

    问题又回来了,辽藩被废,朱术芳这种女人虽然也姓朱,也号称是宗室之后,但和一般平民没什么两样,甚至比一般平民所受限制还要大。

    大明朝有分封宗室藩王的体制,这么多年繁衍下来,全国各地姓朱的宗室有几十万,大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货色。朱术芳凭什么敢在京师大摇大摆,还霸占着条件这么好的县衙官舍。

    对此朱术芳坦然答道:“为什么住在这里理由很简单,从这里进内宫方便之极,当然不舍得另选他处了。”

    “你经常进内宫”范弘道敏感的抓住了关键点。

    朱术芳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非常淡定的说:“经常去见圣母太后而已。”

    范弘道顿时就明白了,圣母太后指的是当今万历天子的生母李太后。原来这位朱郡主是抱上了李太后的大腿,所以才会具有这些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特权。别的不说,只说她这姓朱宗室擅留京师,就够喝一壶的,但朱术芳却全然无事。

    这样看来住在官舍就完全可以理解了,确实是因为便利。

    皇宫格局是明显分内外的,北半部是内宫,南半部是外宫。一般大臣都喜欢住在皇宫西南的大小时雍坊,因为距离西华门和南边承天门比较近,进宫上朝都方便。

    而朱术芳需要进出内宫,与大臣的路线是完全相反的,当然住在皇宫西北边更方便。而大兴县县衙就位于皇宫北边。

    每得到一个答案,范弘道的好奇心继续膨胀一分,现在新的问题是,你一个被废辽王的不起眼女儿,又是怎么巴结到李太后的

    但范弘道很理智的知道,好奇心害死猫,他与朱术芳还没熟到连这种**都可以肆无忌惮询问的地步。更何况也许还会涉及宫闱秘事,一个外人知道太多不见得是好事。

    &nb




第80章第七十八章 无知无畏
    第七十八章 无知无畏

    盐业是门很有技术含量的生意,同样从事盐业,有的人能够发大财,成为一方巨富,有的人却为此倾家荡产。

    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情,却有不同的命运,这其中最关键的奥妙当然在于官商关系。官商关系处理得好,就是坐地生财,处理不好,那就是千难万难。

    在各大盐区负责盐业管理的衙门是都转运盐使司,也就是口头俗称的盐运司。不过盐运司虽然负责具体事务,但要接受巡盐御史的监察。

    盐运司品级要比巡盐御史高,可是巡盐御史的权威却比盐运司重。因为巡盐御史是钦差体制,是朝廷派来监督盐业的特派员,某种程度上具备民间传说中的“见官大三级”光环。

    知道范弘道成为了河东巡盐御史的亲信属员,手握一万盐引的朱术芳请范弘道过来拉拉关系,也是人之常情。

    只是还没等她想好怎么开口进入主题,范弘道却先直率的戳破了这层窗户纸。感觉主动权丧失之余,朱郡主还有些微的不爽。

    因为她觉得自己并没有这么势利,更不想被别人看成是这么市侩的人,她认为自己请范弘道过来,主要还是为了“重修旧好”,至于盐业的事情那都是修好之后自然而然的事情。

    范弘道机巧有余细腻不足,当然感受不到朱郡主这种小小的矫情心思。而朱术芳忽然就意兴阑珊,很没意思,一点儿也不想谈什么盐业的事情了。

    “郡主于我有恩,大丈夫当然是恩怨分明。此去河东,若有能帮上忙的,自然可以通融。”范弘道很坦率的表态说,“但有一点要说在前面,在下绝对不会做违法乱纪之事!”

    朱术芳试探道:“若遇非常之时,便要有非常之举,总不能拘泥于条例。”

    范弘道认真的说:“做人做事,或可有通融之处,但必须有底线,违法乱纪不可做。”

    此后范弘道想起什么,又询问说:“在下仍有所不解,郡主你也是千金之躯,看着又不似是缺钱的人,大可坐享尊荣就是。何必栉风淋雨辛勤在外,为了钱财奔波于江湖”

    朱术芳含糊答道:“并不是我想赚钱,是我只会赚钱,除了这些还有什么用处”

    范弘道若有所思,这朱郡主也是话里有话,听这意思,好像经商背后还有隐情。又问道:“左右也是饿不死,你若不去经商,又能怎样”

    “还能怎样那就成了一个百无一用的女子,一个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宗室女子,说不定哪天连京师都不能住下去了。”

    范弘道笑道:“那也不会太坏,比起天下大多数人来说,你已经足够舒适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两人之间没有熟悉到无话不说的地步,很多内幕也就不便追根问底,比如朱郡主到底为什么追求成为“有用之人”

    随后闲聊一会儿,范弘道就要起身告辞。朱术芳挽留道:“已经到了午时,范先生又何必着急离开略备薄酒,还要请范先生留步。”

    “已经多有叨扰,郡主的好意还是心领了,在下确实不得不离去。”范弘道婉拒了朱郡主。因为张大小姐那边还有一场,早点过去早点完事,去的太晚就有些怠慢了。

    再说前几次进了城后,总是天黑前出不了城,结果只能自掏腰包住宿在城中。几次经验教训下来,范弘道当然不愿



第81章第七十九章 如此伟大?
    第七十九章 如此伟大

    范弘道发问后,对面竹帘后面半晌没有动静。张童秀张大小姐此时已经语塞了,而且她还发现,自从认识了范弘道以来,语塞几乎成为家常便饭。

    她确实佩服范弘道的部署和算计,刚才称赞范弘道也是真心的。可是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得到称赞后,难道不应该继续谦虚几句么哪有如范弘道这样问话的

    刚才范弘道的询问,就好像有人夸奖你做事做得好的时候,你听到后却回应道:“再详细说说我哪里做得好”

    张童秀握住粉拳,暗暗告诫自己:“不要生气,不要生气,他就是这样的狂生,不值当被他刺激得生气。”

    既然范弘道想多听几句吹捧之词,那么她就捏着鼻子多说几句好了,又少不了一块肉,就当是上次拒绝范弘道求助的报应吧。

    于是张大小姐重新开口道:“我大明天子统御万方、奄有四海,朝廷政令通传天下,是不是这样”

    如此政治正确的话,有什么可质疑的虽然不懂张大小姐想说什么,范弘道还是很政治正确的答道:“自然如此。”

    “可是实际上又如何”张小姐继续说:“范先生你也出身于微末,乡村又是什么状况,大概也是耳闻目睹。有人说,皇权不下乡、政令不出县,这句话只怕也不是无稽之谈吧”

    范弘道作为略懂历史的人,对这句话当然并不陌生。这句话并不是说皇帝和朝廷无法统治到乡村一级,不然征发差役和征收税银是从哪来的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其实是指朝廷派遣官员基本上只派遣到县这一级,也直接统治到县这一级。而县以下的广大乡村地区,很大程度上是靠自治的。

    这种自治以宗族为纽带,以乡绅为龙头,形成了一套完善而成熟的规矩,和法律条文几乎具备同等效力。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大明律例,乡村地方也能依照这套规矩熟练运转。

    而活跃在乡村里的士绅阶层,就成为这种体制的最大受益者。上面官府朝廷需要依靠这些士绅来治理乡村,下面百姓庶民又要依赖这些士绅来沟通官府。

    所以这些士绅一方面是各处乡村的实际统治者,另一方面又是代表乡村与官府交涉的人物,同时把持垄断知识,以读书科举为纽带,组建四通八达的关系网。

    上面这些道理范弘道都懂,但是他不懂张大小姐为什么要在这时候说出来,与称赞自己又有什么关系

    张大小姐见范弘道能理解乡村政权状态,就不用在这方面多费口舌,又道:“乡村里是这个样子,但是城市之中又是另一种样子。

    都市街巷坊厢里的居民,多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彼此非亲非故,更别提宗族势力,故而人心远不如乡村凝聚,也更缺少乡绅这样的地方领袖。”

    范弘道点点头,他发现张大小姐很有政治洞察力,分析的一点也没错。

    张童秀终于步入正题,语调也渐渐变得昂扬:“妾身原先也不甚重视街坊,还是范先生你高瞻远瞩,竟然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借助恶事造起声势,这是其一;然后妾身又听说你想组建新型盟社,同样是一招妙棋!妾身已经想明白了,此种盟社其实可类比为乡村里的宗族,若能把持盟社,那无异于乡村中的头面士绅!

    朝廷政权与底层民众之间,从来都是



第82章第八十章 路线之争
    第八十章 路线之争

    张大小姐听到范弘道如此回答,心里不免有点小小的失望。 上次会面时,范弘道态度十分激进,但是今天却又稍显沉稳。

    范弘道之所以要缓一缓,一方面是因为马上要出发去山西了,暂时没有精力放在京师,自己可没有千里之外遥控局势的本事。

    另一方面,范弘道对张大小姐的理论狂潮猝不及防,觉得自己需要点时间梳理消化,先得理顺其中思路。

    此后又过一日,郜御史打发人来传话,叫范弘道过去。于是范弘道便去了都察院,在郜御史公厅中,除了郜御史本人之外还有三个文士。

    连带范弘道一共四个文人,都是郜御史这次出差征调来的属员。包括范弘道在内两个是行人司备案的秀才,还有两个是从户部抽调过来的书吏。

    看这阵仗,算是出发前的动员大会了。当然其他还有十余名差役,只是地位低下,没资格上厅议事而已。

    如果有大点的行动,这些人力当然不够用。但是到了地方后,尽可以从地方抽调人员,所以也不必担心人手问题。

    郜永春郜御史春风满面,环视众人后踌躇满志的宣布:“尔等都是老夫选拔来的干才,如今人员齐备,关防也已经发下来,明日便可出发!望尔等齐心协力,不负重托,报效朝廷!”

    以大明制度,一般官员用的是官印,形状呈正方形。而钦差用的叫关防,形状呈长方形,与普通官印有所区别。

    御史出京巡察等同钦差体制,无论巡按御史还是巡盐御史都这样,所以没有官印只用关防。一旦关防发了下来,就意味着开始履职了。

    原来今天就是走个过场,对这些场面话范弘道没多大兴趣,脑中渐渐神游天外,琢磨着应该找谁借点钱去。出门在外,如果手里无钱,这心里总是没底。

    虽然这趟是公差,一路都有官府负责开支,但自己也该带点私房钱,常言道有备无患,谁知道会遇到什么事情。

    正当范弘道胡思乱想时候,另一个叫韩延昌的秀才表现很积极,主动问道:“老大人出行,驻所在解州盐池,不知要走哪条路去”

    郜御史是巡盐御史,监察的是盐政,所以驻地不会是什么省城府城,而是产盐的地方。河东盐全部产自解州盐池,所以巡盐御史驻所也只能是这里。

    解州盐池位于山西省的最西南角,又是与陕西、河南交界之处,距离京师不算近,至少不像山西省北边的大同那么近。

    对于行程安排,郜御史当然心中有数,但是他暗中察言观色后,忽然对明显走神的范弘道有点不满。

    老御史心里不由得想道,这厮是不是出现了居功自傲的苗头这还没出发,就开始懒懒散散,可不是好事。

    所以老御史便决定,要给韩延昌一个表现机会,叫范弘道产生些许危机感,不要以为只有他可用。

    于是老御史用鼓励的口气反问道:“想必贤生成竹在胸,可有所谋划”

    “在下查阅典籍图册,自京师去山西有三条路,北路去大同边关方向,与解州南辕北辙,可以不用备选。

    剩余两条路,一是南下至涿州,折向东边涞水,再过马头关进入山西,再折向南过雁门关至太原府。最后沿汾河河谷一路向西南,可抵达解州。

    而是南下至正定府再折向东,自井陉横穿太行山,进入山西,再至太原府。后面路程还是沿着汾河河谷直抵解州。在下建议,可以选最后一条路。”

    “善!”郜御史仿佛听到了什么了不得的妙策,拍案大加称赞道:“可以看得出,贤生真是用心了,这份用功当真可嘉!若都如你这般勤于王事,老夫又何愁差事办不好!”

    老御史的声音有点大,将深思缥缈的



第83章第八十一章 嚣张跋扈(上)
    第八十一章 嚣张跋扈(上)

    九月下旬,依旧秋高气爽,范弘道不看黄历也知道宜出行。他一大早就背着箱笼,前往城中会同馆。

    这会同馆是朝廷所属的衙署,负责中外接待工作,同时也肩负着驿站的任务。甚至可以说,会同馆可以看做是大明天下的驿站总站和总枢纽。

    京官出外差,都是从会同馆出发,由会同馆安排人力车辆送到下一驿站。然后就是一站一站的接力,直到抵达目的地,这就是传乘制度。

    但凡大一统王朝,都会有完整的驿传网络,星罗棋布遍布全国的驿站和急递铺,这是国力的象征。如果国力不足,那就根本维持不住东西南北纵横万里的驿传网络。

    而王朝的崩溃,也往往是从驿传网络的衰微开始出现预兆。范弘道知道,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就是一位被裁的驿卒掀翻了大明江山。

    范弘道到了位于皇城东边的会同馆,在厅里与郜永春等人汇合。然后郜御史便打发另一个属员韩延昌去和会同馆交涉,安排车辆出行。

    郜御史当然不能亲自出面去讨要马车,而几个属员里,范弘道年轻气盛怕是做不好这种交涉事情,所以让看起来老成沉稳一些的韩秀才去办。

    不多久,韩秀才回来了,面带难色的禀报说:“那馆中大使说今日畜力紧张,只肯给四辆大车。”

    他们这一行人,连属员带差役加起来足有十多人,再加上行李,四辆大车确实也不大够用。
1...2324252627...1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