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无敌系统护校花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蜀荒

    世界音乐

    世界音乐(worldmusic)有时又称民族流行音乐(ethnopop)。广义的世界音乐可以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在西方,世界音乐指的是非北美和英国的流行音乐以及民谣,也指不同本土音乐的复合。某些风格的音乐元素比如牙买加的瑞格或拉丁流行音乐,已经深入北美和英国的音乐,因此被视作是其自有的音乐之源了。除此之外的其他音乐,从中国民乐到非洲民谣,均被视作世界音乐。worldbeat和世界音乐相比还是有一些不同,因其通常是西方音乐混合的产物。当然,由于worldbeat从各种本土音乐中汲取了其风格,乐器,以及韵律,所以仍归属于世界音乐。

    基本信息

    中文名:世界音乐

    英文名:worldmusic

    又称:民族流行音乐(ethnopop)

    相关推荐

    民族音乐

    世界音乐大奖

    世界民族音乐

    蓝调

    音乐风格

    校园歌曲

    新世纪音乐

    bgm

    萨顶顶

    美国乡村音乐

    谭维维

    音域宽广的实力女歌手

    rb

    x-raydog

    轻音乐

    布鲁斯

    美国流行音乐形式

    科尔沁夫

    音乐人

    拉丁美洲

    严肃音乐

    印第安音乐

    朱哲琴

    indie

    世界音乐是什么世界音乐排行榜前100首万物生歌词恐怖解析新世纪音乐

    发展史

    二战结束




第157章 开始了
    》(uprising)后来分别成为在牙买加、伦敦和南非骚乱者的战斗呼声。因此《牛津流行音乐之友》写道:“在(雷盖)被商业化之前,它是一种反叛的音乐“。1972年,“恸哭者“乐队与伦敦的“岛屿“(island)唱片公司签约,开始建立他们的国际名声。1977年,鲍勃马利赴美国及欧洲巡回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他的发式(流行于加勒比海人中间,把头发梳成很多像绳子似的小辫子)被很多雷盖乐迷们模仿,他的音乐更是影响了欧美很多白人和黑人歌星及乐队。1981年,鲍勃马利死于癌症,时年36岁。

    除了鲍勃马利,著名的雷盖音乐家和乐队还有彼特托许(peter tosh)、“黑色自由“(black uhuru)乐队、“阿斯旺德“(aswad)乐队、“第三世界“(third world)乐队等。 3、其他雷盖乐队

    70年代后期,当雷盖音乐在欧美找到了广阔的市场后,众多音乐家开始纷纷效仿。其中以英国的“ub40“乐队和“警察“乐队最为知名

    “ub40“成立于1977年,乐队阵容庞大,有8位成员,他们来自英国的伯明翰。ub40是英国救济福利组织的代号,由于建队时大部分成员都失业,需要填写ub40的社会福利救济表,他们便以此作为乐队的名称。1983年,乐队达到高峰状态,他们演唱的《红红的葡萄酒》(red red wine)独占排行榜榜首,在这首经典作品中,人们充分领受到了“雷盖音乐“那节奏张驰有度、旋律清新流畅的独特美感,直到今天,“ub40“乐队仍乐此不疲。

    “警察“乐队(the police)成立于1977年,乐队的三位成员是主唱兼贝司手斯汀(sting)、吉他手安迪萨莫(andy summer)和鼓手斯蒂瓦特科佩兰(stewart copeland)。他们将雷盖音乐和流行音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流行化。斯汀是乐队的核心人物,原名戈登马修萨姆纳(gordon matthew sumner,出生于1951年),乐队最著名的代表作《你的每一次呼吸》(every breath you take,1983,例43)就是斯汀在牙买加度假期间而创作的。1984年,乐队解散,斯汀开始他的独唱生涯并一路辉煌。在1999年推出的专辑《新日子》(brand newday)中,各种风格浑然一体,爵士乐、世界音乐、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了斯汀的音乐天赋。。。。。

    拉丁音乐。。。

    概括

    本节所谓的拉丁音乐(latin music)指的是从美国与墨西哥交界的格兰德河到最南端的合恩角之间的拉丁美洲地区的流行音乐。

    拉丁美洲是一个多民族的组合,因此拉丁音乐是以多种音乐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多元化的混合型音乐。无论是欧洲的白人音乐、非洲的黑人音乐还是美洲的印第安音乐,甚至是东方的亚洲音乐,都对拉丁音乐作出过不同的贡献。它们经过长期的沉淀,在以欧洲文化为主体的基础上,同时又大量的吸取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



第158章 非洲黑人
    。

    非洲黑人音乐的最大特色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良好而丰富的节奏感。他们使用各种打击乐器,产生出复杂而丰富的节奏、节拍。这些非洲支系的美洲黑人音乐节奏,大致上是以二拍子为基础,但又不像进行曲那样的单纯、刻板。通常是以两种、三种,甚至还有三种以上的节奏型同时重叠进行的混合节奏,不断地加入切分,产生出充满活力的律动感。

    综上所述,拉丁音乐主要是由以上三种文化结合而成。这三种文化的结合,如果从旋律、节奏方面来看: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声音阶模式,欧洲音乐的影响表现在扩展音阶、增加和弦上,黑人则增加了更多的变化和修饰;在节拍和节奏上,印第安人坚持短句长休止,用单调的击鼓声作伴奏,欧洲人的节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3/4拍与6/8拍的双重节拍,非洲黑人的影响主要是在几乎不变的2/4拍内加入切分音。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拉丁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纯粹的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2印第安音乐的“混合化“,产生出类似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品种;3“混合再混合“,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其进一步发展;4“三次混合“,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化的乐器和制作,使其更加国际化。

    1979年,格莱美颁奖晚会上出现了最佳拉丁唱片奖,后又分设各种拉丁音乐奖。从此,拉丁音乐开始遍布全球,使其真正的走向国际舞台。

    拉丁节奏

    从拉丁音乐的来源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拉丁音乐是一种以节奏为中心的流行音乐。它的节奏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强弱规律,而是作为一种音乐的灵魂使其上升到主导地位。因此,在了解拉丁音乐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它的节奏。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拉丁节奏及风格。

    (1)桑巴(samba)

    桑巴源于巴西,它是以黑人所具有的美洲节奏为基础,大量地溶进欧洲旋律而产生的舞蹈音乐形式。其特征是2/4拍,音符短促地滚动节奏。传统桑巴可分为农村桑巴和城市桑巴两种。农村桑巴比城市桑巴切分性强,城市桑巴节奏变化较少,但快捷、灵巧。现代欧美所流行的桑巴,于1920年左右形成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

    (2)伦巴

    伦巴,起源于非洲,19世纪初出现于古巴,于20世纪初发展并流行起来。30年代初,伦巴传入美国及欧洲各国,同时融入爵士乐成分,使其风靡一时,伦巴的基本节奏型为:xxxxxxxx,传入欧美后出现了 0 xxxx 0x 0x的变体,并采用沙球、响棒、康加鼓等拉美打击乐器加强节奏。传统伦巴速度中庸,每分钟约40至50拍,通常为4/4拍,后来也出现快速的2/4拍的伦巴。

    (3)曼波

    曼波,由伦巴与爵士乐中的摇摆乐相结合而成。形成于1940年左右,并在40至50年代风靡世界。演奏曼波音乐的乐队一般规模较大。乐队中有铜管、萨克斯管、钢琴、贝司等摇滚乐队中的常用乐器,也加入沙球、响棒、康加鼓等拉美打击乐器。音乐的构成常以固定低音及和弦序列为基础。

    (4)萨尔萨

    萨尔萨,一种结合了古巴黑人音乐、美国爵士乐以及南美民间音乐的舞曲音乐



第159章 充实
    。

    在以后的25年中,17位音乐家或离或进,但桑塔纳却是永恒的倡导人,他指引着乐队的发展方向。那些年里,桑塔纳不断地寻找新的元素及影响力,使他们的风格不受拉丁音乐的限制。70年代早期他们对爵士乐产生兴趣,并将其渗透到乐队的作品中。1973年,桑塔纳与著名的爵士萨克斯管演奏家约翰科尔特兰合作录制了专辑《给投降者的爱》(love devotion surrender)。此后,桑塔纳不断地将摇滚乐、爵士乐和拉丁音乐相结合,使乐队的风格更加丰富多彩。

    无论是随乐队一道录音和演奏,还是作为一名吉他演奏家,桑塔纳时刻都在追求他音乐上的兴趣和个性,其理想主义的风格从未放弃。70年代后期,他暂时回到更具原始摇滚风格的音乐上,80年代又重拾对爵士乐的兴趣,80年代后期,他又热衷于像约翰李胡克那样的布鲁斯曲风。但是不管怎样,桑塔纳的音乐从未离开过拉丁音乐的根源,而且他的音乐演变历程不断地拓展着他的音乐视野和情趣。

    拉丁音乐以其独具特色的节奏动感和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使其倍受世界乐坛的关注,拉丁音乐家也层出不穷。近几年流行乐坛中出现的瑞奇马丁(ricky martin)、马克安东尼(marc anthony)、安立奎依格莱西亚斯(enrique iglesias)等明星都是极具个性的新生代拉丁音乐代表。

    新时音乐

    概述

    80年代,当流行音乐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局面时:爵士乐各种流派重返舞台;摇滚乐各种风格丰富多彩;索尔音乐更是冲破了各条防线不断扩散。这时出现了一种安静、温和的情绪音乐--新时代(new age,又译“新世纪“)音乐。

    新时代音乐经常采用严肃音乐中的“简约派“手法,不断重复同一曲调。有时也结合大自然的声音等各种音响。早期的新时代音乐以电子乐器和高技术的录音手段为特色,后来又不断地加入各种音色奇特的民族乐器,并融合了世界各地(尤其是亚非地区)的民族音乐元素。从形态上看,这种音乐并不刻意强调音乐中的某一点(如旋律线和节奏感),而是更加注重音乐的整体效果(如音色的变化和织体的布局)。虽然新时代音乐有时候也采用某些摇滚乐的手法,但实际上它却是和摇滚乐,特别是重金属、朋克和较强劲的主流摇滚相对立的。它是对喧闹的、尖叫的、强劲节拍的摇滚乐的一种“解毒剂“,也是人们企望从生活压力下的紧张心理中寻求缓解的一种反映。90年代以后,新时代音乐的范畴被众多唱片公司泛化,各种比较浅显的电子轻音乐都被冠以这一称呼,像爱尔兰歌手恩雅那样的一些具有类似风格的音乐也被纳入这一范畴。此外,美国的《公告牌》还特辟了新时代音乐排行榜,以此来促进这种音乐的发展。

    喜多郎

    早在70年代便开始致力于研究电子合成音乐的喜多郎,是new age音乐的首席代表,他的作品有着日本new age音乐开路先锋的独特风格。将古典、流行、爵士融



第160章 迷
    “英格玛“(又译“谜“),一种通过西方流行音乐节奏表现出来的美国式圣歌。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遥远而神秘的非洲部落,和神圣而庄严的宗教回声。很多人只是听到了神秘的声音,却极少了解“英格玛“背后的故事。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形式呢

    “英格玛“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音乐类别的组合,它已成为一种音乐的代表,一种概念性的、极具个性的世界音乐。它的“灵魂“人物是迈克尔克里图(michael cretu),一位极具天才的音乐家和制作人。克里图,1957年5月18日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1965年,进入当地的一家音乐小学读书,主修钢琴。1975年,克里图和全家移民到了原西德的汉堡,并考入了法兰克福音乐学院。1979年加入宝丽金(polygram)唱片公司,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和制作。1985年,他与“维真“(virgin)唱片公司德国公司签约,开始与一些著名歌手合作,其中最成功的是帮助桑德拉(sandra,德国著名女歌手)制作了非常成功的专辑。1988年2月,克里图与桑德拉结婚,然后他们移居到了伊维萨岛上,1989年他开始在自己的家庭录音棚里制作自己的音乐。

    “英格玛“的另一个主角就是克里图的妻子桑德拉。“英格玛“唱片中的所有女声演唱都由她来完成。桑德拉全名桑德拉劳尔(sandra lauer),1962年5月18日出生。她在12岁就推出了个人专辑,16岁时组过一个叫“阿拉伯风格“(arabesque)的演唱组,在当时的日本非常走红。1985年,桑德拉开始与克里图合作,并成功地确立了自己的歌坛地位。

    克里图打破常规,从欧洲流行音乐中解脱出来,开始着手于自己最喜爱的音乐的制作。他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秘鲁的排萧和修道院的圣歌旋律完美结合,配上洒脱而又懒散的迪斯科节奏使其独具特色。1990年10月,“英格玛“的首支单曲“sadeness,part 1“首先推出,这首歌成为他们最著名的热门单曲。紧接着推出的专辑《公元前2000年》(mcmxc.a.d)成为德国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专辑,一共销售了1200万张,在41个国家登上了专辑排行榜冠军。在90年代流行音乐稳步前进的时候,“英格玛“并没有追随标准的成功规则,而是运用了笛子和中世纪的圣咏配以电吉他、铜管乐等现代乐器,传达着现代人的气息和情感。这张专辑中的经典歌曲如《我的过错》(mea culpa)、《**的原则》(principles of lust)、《信仰之河》(the rivers of belief)都非常出色。1991年,《公元前2000年》推出了一个“限量版本“,增加了四首曲目,不过都是在原来专辑歌曲的基础上重新混音并延长而成。限量版唱片的封面设计与原先几乎相同,但是用一种灰暗的绿色背景代替了原来的黑色。总的说来,《公元前2000年》是90年代流行音乐史上的一张杰作。

    1993年,“英格玛“推出它的第二张专辑《变换的十字架》(the cross of changes)。由于第一张专辑的成功,第二张专辑未正式出版便已得到140万张的预订单。这张专辑不仅拥有上一张专辑的气质,而且还是一个进化。它的封面设计非常独特:是一个黑色的圆以及一个具有人特点的机器物走在前面,画线看上去模糊不清。《变换的十安架》共有9首歌曲,并且每一首歌的开头与上一张专辑相似,只是在各种背景下出现了明显不同的男声。但是,这张专辑没有超过上一张专辑的成绩。在《变换的十字架》中诞生



第161章 烦死
    1993年,“英格玛“推出它的第二张专辑《变换的十字架》(the cross of changes)。由于第一张专辑的成功,第二张专辑未正式出版便已得到140万张的预订单。这张专辑不仅拥有上一张专辑的气质,而且还是一个进化。它的封面设计非常独特:是一个黑色的圆以及一个具有人特点的机器物走在前面,画线看上去模糊不清。《变换的十安架》共有9首歌曲,并且每一首歌的开头与上一张专辑相似,只是在各种背景下出现了明显不同的男声。但是,这张专辑没有超过上一张专辑的成绩。在《变换的十字架》中诞生了两首热门歌曲:《真理的眼睛》(the eyes of truth)和《回到纯真》(return to innocence)。特别是《真理的眼睛》涉及了更多的交响乐成份,它明显倾向于带有现代节奏的拉普人(指生活在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北部的居民)圣歌的歌曲结构。作为一个合唱,这首歌使人感到非常舒服,其中的一个理由是“英格玛“已经将兴趣的触角伸到了古老的北欧音化。1994年《变换的十字架》也出了一个“特别版本“,增加了3首曲子,每首曲子增加了重新混音的部分。由于它没有在美国发行,所以在世界上一些唱片店中很难找到“特别版?“这张唱片。
1...4041424344...8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