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末之中州崛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山孤舟
道士的舞蹈结束,紧接着来了一群和尚,身披袈裟,手持木鱼,手里不停的敲着,嘴里大概念经般。
他们念了一阵,就连四周的官兵都觉的有些乏味,看上去远没有刚才的兴奋。
这时候,一个孙悟空打扮之人,手持金箍棒,蹦蹦跳跳来到这群和尚面前,金箍棒舞动的风雨不透,顿时城头之上,彩声雷动。
那孙悟空还不时拿起金箍棒,冲着城下不时点指一番,露出轻蔑的眼神。
李亭知道,反正崇祯想不出办法,就以此装神弄鬼,用来以神灵之力欺骗自己。
他大概还幻想着真有奇人异士能真正将铁拳军打跑吧
李亭看了一阵,心里只有一个词来形容如此荒唐之举,‘黔驴技穷’耳。
中国历史上,这种荒唐之举反复出现,不为别的,就是他们毫无办法,只有这等办法聊以。
鸦片战争之际,湖南提督杨芳被派到广州对付英国之军舰。他见英舰炮火强大,落点甚准,认定那是妖法作祟。
于是,他就想到破除妖法之举。
如果打仗时候用马桶,便能够以邪制邪。
他当即下令,收集当地马桶,放于小船之上,布满海上江面,对着英舰炮口,以此来破城炮火之邪术。
英国指挥官看到水面上的马桶,臭气熏天之余,还真是有些错愕,当即下令开炮,将那些小船打的七零八碎。
他们的军舰沿着珠江口,一路向广州打去,一路之上根本锐不可当。
结果,当然是清兵打败。
所以面对强敌采用这些招数是为何,关键是自己实在没办法,幻想着能够有回天之力吧
李亭看着城上的胡闹,一直乐呵呵的看着。
城头之上,见铁拳军迟迟没有进攻,以为他们的法术起了作用,顿时,如同打了鸡血一般。
一刹那间,城头之上,钟鼓齐鸣,笙箫作响,道士再次舞动起剑术,和尚在后边高声的唱起来。
不时,有歌声飘到李亭耳朵里。
李亭看了一阵,又有一个面目狰狞的黑大汉,着上身,来至在城头之上,站立在这群和尚道士前面,点指着城下,嘴里似乎叽哩哇啦的叫骂着。
“这个大概也是什么异人”
李亭没兴趣研究下去,他已经举起自己的线膛枪,对着那个大汉胸口,稍稍一瞄,手里扣动扳机,嘭,一声枪响之后。
李亭的枪管里火光闪动,白烟冒起。
这时,但见那个黑大汉,当场栽倒在城头之上,再也没了叫骂。
“进攻!”
李亭一声令下,用枪点指着城头,厉声喝道。
“将他们的这群有‘神通’之人解决,迅速破开永定门!”
……
黑大汉已死,那些和尚道士并没有停,还在求着天神的帮忙。
就在这时,城下轰隆隆震耳欲聋的炮声连番响起,伴着呼啸声,一个个红色彩虹,从地上同时拉向城头。
不知多少炮弹,一时间
第357章 文华殿之崇祯
文华殿上,崇祯帝一身庄重的黄袍在身,眼光狠厉的扫视着殿内只剩下仅余的不到10个大臣,剩下的根本没随他进宫,反而等在路上,或者就守在家里,等候着向李亭投降,以好延续高官厚禄。
此刻,铁拳军已经冲到就在紫禁城外,荷枪实弹,正虎视眈眈看着紫禁城。
只要正阳门下的李亭一声令下,千万大军定能一下冲进紫禁城。
但是,李亭那里枪声炮声都停了,也没有攻城的打算,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崇祯知道,现在只有薄薄的紫禁城城墙根本挡不住李亭的大军。
现在,莫说出城,就连紫禁城已经出不去了,他剩下的只有两个选择,一则死也,二就是投降。
现在莫说宫外,就连宫内也是大乱,有人虽不敢直接对他下手,但是尊重已经当然无存。
现在紫禁城内,太监们有些正收集财物,将宝物偷偷藏起,有些人却召集太监,维持着秩序,他们不是为崇祯维持,而是准备迎接他们新的主子。
刚才崇祯过来之际,叫一个太监搬椅子,那个太监竟然陡然变色道:“你个朱由检,眼看死到临头,竟还要使唤我等……”
话还没讲完,崇祯感觉胸口犹如巨石撞来一般,这比李亭的大炮还要厉害,一下子砸醒了他。
他已经不是一国之君,他已经没了任何的权力,哪怕在紫禁城内,他的话已经并不好使了。
这里的太监、宫女,甚至卫士等,都不知道藏着什么心思,他已经不敢去想,他只有带着依旧跟随自己的人直接来到文华殿。
他知道,只有这些人才是真正忠于大明朝之人。
即使这样,望着这群最后的忠臣,他终于放心大胆的说出他的心里话,都是你们这些人害了朕,害了大明朝。
“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咆哮完之后,崇祯紧闭牙关,扫视一周,仅有的臣子们,各个低头不语,有些已经泪流满面。
泪水也从崇祯脸庞滑落,好一阵子,他语带哽咽的继续说道:“朕即位以来,夙兴夜寐,披肝沥胆,就为大明之中兴日夜操劳。
当年,朕才17岁,就铲除阉党魏忠贤,以为大明中兴有望,重用袁崇焕督师辽东,实指望能五年平辽,结果呢,崇祯二年,东虏之兵,就如今天一般,围着北京城。
让朕何以给天下交代让朕何以给列祖列宗交代当时只要东虏攻破城墙,我大明也许……也许崇祯二年就如今日一般。”
“陛下,袁崇焕实该杀!”
李邦华流着泪,跪倒在殿下哭嚎道。
户部尚书倪元璐也跪倒在殿下,哽咽着说道:“陛下,我大明之亡,实非陛下之罪,万历年间,天启年间,国库日空,加上阉党祸国,陛下登基之际,再无多余钱粮可用,加之天灾横行,实非陛下之罪啊。”
“哼!”崇祯冷哼一声道,“不,是朕用人之失,先是袁崇焕,后有杨鹤,让东虏,让流寇一步步做大,从而再难剿灭。杀东虏则流寇起,制流寇则东虏袭扰于后。
最后这李亭,更是趁着国家空虚,更不把朕放在眼里。朕任命他河南总兵之后,他嚣张跋扈之际,一路杀河南之亲王郡王,将朕之宗室看做猪狗一般。不光在河南、在湖北,他之兵锋所到之处,都是先拿亲王郡王开刀,最近山东之地,他同样也是如此。
这都是朕之错,早知今日,哎,当初就不该让李亭升任河南总兵。”
说到这里,他叹口气又道:“若是没有李亭,只怕现在东虏之兵,也要兵临山海关,随时也可杀入京师吧”
不过现在再后悔都已经晚了,崇祯擦一下脸上的泪痕,冲着眼下之大臣道:“李亭进来之际,你们告诉他,善待我的子民。你们好自为之吧。”
说完,他扭头冲着身旁的太监王承恩道:“煤山,你可准备了?”
“回陛下,老奴亲自准备好一切应用之物。”
“好,起架煤山。”
“陛下……”
殿下众臣子已
第358章 要求禅让
“当然是真的!”
就在这时,又有一个声音从外面传来。
随着这声音,一个高个年轻人,身穿红色军服,身上背着枪,在其身后,是一队手执长枪的士兵,排成一队站立门口。
“李亭”
崇祯还有诸位大臣,浑身皆是一哆嗦,这个魔头怎么进宫来了
李亭从在正阳门下,就有各路要投降之人直接涌过来,李亭自己根本就处理不过来,转身交由身旁的张凯等人一并处理。
他眼下之要事,不是打破紫禁城,那个毫无意义,以他之实力,想打早就打进去了。
再说一打的话,紫禁城损毁太过严重,实在是损失太大。
这时,骆养性竟然直接出现在面前道:“李总兵,里面很多人想投降找不到门路,你看我该怎么办让他们投降吗还是让他们直接抓住朱由检”
李亭看看骆养性,已经好久没见他,这小子竟还在,没被崇祯砍头,实在也是不易。
“好!无论如何,我要带人传话给崇祯,要他不必寻短见,他这皇帝,还可以继续做。”
“什么还是由他做皇帝”
“是在万里之遥的海外,那里地盘堪比大明两三倍之大。大明还可以在那里存在。”
“哦好!好!好!李总兵有仁有义,骆养性没交错朋友。”
说着话,骆养性吩咐一声,有人带着李亭,还有刚刚赶到的洪承畴就直接进了宫。
这里面很多内应,李亭进去之后,根本没有遇到任何抵抗,那些正骚乱的太监也立马停止骚乱,跪倒在地,连大气都不敢喘。
李亭根本就没理睬他们,径直走过,直接来到文华殿,先让洪承畴进去,然后他在出现在大殿之上。
李亭进来之后,整个文华殿已经被团团包围住,里面所有人,这个时候,其实连跑都已经没有任何可能,他们除了自杀,其实只能听从李亭的安排。
当然,这个时候,其实连自杀,也是困难重重的。
不过,李亭来说,还是希望保存大明的,这更是为了尽快能够开发澳洲那荒芜之地。
终究会有一批人,是心向着大明的。
教育,让一个人的价值观在30岁成熟,正如十几岁口味成熟。
在此之后,基本都很难转变。
李亭这南洋商社既给大明带来很多新东西,带来新财富,同样也带来很多的思想冲击,这让一些人根本难以承受。
因为这会跟他们的价值观不符。
一旦李亭登基,李亭将会给中土之地,带来比现在大十倍的变革,那时候,更会有无数人,会在激烈的纠结着,痛苦着,看着社会跟他们预想不一样的发展,而心痛不已,哀叹人心不古。
对于那些人,与其那他们活在亡国之痛中,生活在思想强烈的冲击中,还不如一并打发去澳洲,跟随着崇祯,一起去开发澳洲之地。
一旦华人占据那个地方,百年之后,那里只能对华人更加的友好,永远是华人的后花园一般,掌控着那里的资源。
“陛下,大明道统之永存,正是我之主意。”
李亭昂首站立,侃侃而谈道,
“有一个地方,幅员几千里,人烟稀少,可耕可牧,可存活几千万之人,现在那里人烟稀少,没人耕种,更是少人放牧。
若陛下带人前往,无数大明之忠臣义士,必然愿随陛下奔波万里,去守护大明之道统。
这对于大明是何等之幸运,对于陛下,虽难保大明在中土之地,可也能开拓于海外之疆,岂不是大功一件
将来千秋百年之后,陛下不是开国之君,也会成为开国之君,正如魏孝文帝一般,从北疆来至在洛阳,从而流芳百世。而陛下从中土远拓海外万里之地,一样是天大的功劳,将来史书所载,定是一桩丰功伟业。”
“而诸位大臣,若是愿同陛下一同前往,一则是尽忠于大明,二则是开疆拓土有功,将来也是一样,千秋百年之后,一样是中兴大明之勋臣。”
李亭站立殿下,侃侃而谈。如今之大明,已经山穷水尽,再
第359章 再兴大兵
李邦华倪元璐早就猜测李亭进宫所图非常。
在崇祯问他们之际,他们先问李亭,就是要看看他到底包藏什么祸心。
“你跟明抢有何不同”
李邦华实在看不惯李亭,人家禅让也是要三番两次的推让一番,有好多程序要走。
今日之李亭,实在是跟流氓差不多。
可是,他实在错怪了李亭,李亭哪里知道,就连禅让也是要推让一番,大臣的劝进更是要连番推让,最后实在是“盛情难却”,最后才得以登基的。
李亭只是想着,反正已经兵临城下,一个禅让让政权的合法性更强,尽量让一些遗老遗少们闭嘴。
“好!朕同意禅让!”
宝座之旁,崇祯终究没有听到李邦华倪元璐什么意见,同意了禅让。
听到崇祯同意,李邦华倪元璐眼中含着愤恨之色,却又十分委屈的神情道:“陛下,天下尚有一半在大明之手,只要有人登高一呼,必能与李亭这叛贼血战到底。
陛下若禅让,会寒了大明那些最后义士之心,陛下,三思啊!”
“禅让之后,朕能有澳洲之地,可为大明延续道统,尔等也可追随朕去那里,中土之地,若是能少些杀戮,终究是百姓之福……”
崇祯也许怕李亭反悔,急忙答应着,但是终究有些心虚,不敢正视殿内李邦华倪元璐这些最后的忠臣。
李邦华悲愤不已,但是崇祯之话,再无可转圜之余地。他猛的向前飞奔,正要一头撞到柱子之人,没想到,早就有人站立在那里。
这时,他看着洪承畴已经请回崇祯继续高坐宝座之上,不是让他继续做皇帝,而是让他写圣旨,颁布禅让诏书。
李邦华仰天一声长叹,痛哭道:“我大明三百年社稷,竟落得这帮下场。当年洪武皇帝何等英武,今日之子孙,竟是这等……哎,竟是这等……”
他终究没有说下去,旁边倪元璐等几个最后的忠臣,一起伏地,嚎啕大哭起来。
……
洪承畴毕竟是翰林出身,还有其他一些投降的大臣,在他们的帮助下,禅让诏书写好,用了玉玺之后,直接颁布天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