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明末之中州崛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山孤舟

    这能怪谁

    沈莹想了想道:“你以后接着去,我给你写几个纸条,你带给他,我有问题想问他。”

    “好,小姐,你放心,我一定让他好好写……”

    ……

    五天后,周边稻田里,已经开始收割,米价一直没有变,还是维持在9钱五厘一石的价格,当然这是米行的价格,真正的米店,价格已经到一两三钱的价格。

    他这里,价格表做的更加细致,梅香也是天天过来,不再是收集资料,只是做当天的价格备注。

    只是她这次每天都带来几个小纸条,字体写的很清秀,一股飘飘欲仙的感觉。

    这不是梅香的字,是那个沈小姐的字。

    上面也没什么私密,都是问一些米价的事。

    李亭也写好纸条,然后跟梅香讲好,让她回去再解释给沈小姐。

    “汝何以能控米价”

    “米价不是谁能控制的,米价是由供需形成的。供应就是指米市有多少米,需求就是有多少人拿着钱来买米……”

    李亭从价格的形成开始讲起,梅香毕竟这一行多年,很多事只是从没想过,哪怕年纪小,李亭一点,很多事都明白过来。

    “哦,原来是这样。”

    “我能做的顶多是造成小范围,小市场的恐慌或者贪婪,造成一部分人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但终究,米市会回到他的基本面,就是看供需……”

    问题一个个来,李亭不厌其烦地讲给梅香,梅香再回去讲解给她的小姐。

    ……

    六月初十。

    运河来了第一批新谷的船,价格比所有人想的不一样,折算成米价一两银子一石,这一下,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新米一下子就这么贵。

    李亭当天新写一张纸条,让梅香带回去,上面写着八个字:立即买,绝不要犹豫。

    李亭手里的最后钱也放出去,让高福带着去将粮船一船一船的买回来,再次租赁货栈,再次装卸。

    有人犹豫,等待着更多新米的到来,这价格肯定会下去的,米市上有人有着坚定的信心,新米哪有这样的价格,简直是胡闹吗

    李亭天天看着价格行情,图像显示,价格的确是新高,而且高过以前多年最高的区域,也就是说,这样的价格将是价格飞升前的前兆。

    这样的信号不买,还等什么

    运河上船只越来越多,先是无锡周边,然后苏州,常熟、昆山、太仓等等周边之地的船只往这里汇集。

    但是价格一两银子一石左右,即使有调整也只是几厘上下,还有人在观望,李亭最后的几万银子,已经转化为货栈的新谷子。

    收拢资金,控制价格,李亭选择在这个时候,将他的陈米抛出去,绝不让价格在这个时候飞涨上去。

    9钱一石的陈米,直接抛出来,这一下,新谷子不好卖了,李亭的这些米大多还是好好的,一钱的价格,对于很多人来说,陈米也是可以接受的。

    新米没有涨,可也没有下跌,李亭的陈米选择这个时候抛售,让有些久等新米,却被高价失望的商家看到希望。

    20000石。

     




第九十七章 一群笨蛋
    正值暑天,几乎要将人热昏一般。

    运河之上,船只都少了许多。

    这时,一只乌篷船从无锡城内来到稻花香米行门口。

    沈莹带着梅香站立在门口,她身穿淡白长裙,拿着手帕,不停地擦拭着细细的汗珠。虽天气酷热,可是红里透白的脸蛋上,依旧洋溢一股喜悦之情。

    最近,整个米市上,不少人都在说起沈家丫头的行动,每次买谷子,都能恰好买在低位。

    不少人议论,若是再过两年,沈家在米市又将重回大户之列。甚至有传言说,虽是女流之辈,却是巾帼英雄之能。这些传言总能传到沈莹耳朵里,每次听完,虽感觉惭愧,但也是极为欣悦的。想到另有其人的功劳,她心里总是说不出的激动,这次她可算是没有错过这次机会。

    乌篷船停好,正对着那些石头栏杆。一个华丽的少妇,在两个丫鬟的搀扶下,走下乌篷船,走上石头台阶。

    这个少妇,正是她的大嫂,沈家现在实际的管事人。

    沈莹接着大嫂进了她的屋子,一旁丫鬟倒茶的倒茶,取冰的取冰,制作消暑的饮品。

    两人寒暄一阵,她大嫂进入了主题。

    “妹妹,你一直不订婚,一家人都为你担心着急。这不,连你二表哥都来信了。”

    沈莹一皱眉,却没说话,她大嫂虽说着也是满脸的不悦。

    “就他也要给你介绍他能介绍什么人无非是他的狐朋狗友之类,真是荒唐!我们沈家何等人,竟要跟他的朋友结亲吗”

    说着话,大嫂拿出一个牛皮信封,啪地一下摔到面前的桌子,带着一丝愠怒的表情。

    “这个信我们看都不要看!”

    那信明显被拆开过。

    看来家人都不满意,就连大嫂也是被气的不轻,看来二表哥介绍的人实在太……

    “不过,小莹,你不必担心。你大表哥也听说你二表哥给你胡乱介绍人,气的不得了。他在苏州参加那个复社文会,已经写信来了。

    过几天,他就会到无锡,他要亲自跟你介绍。”

    大嫂脸上明显露出欢愉的神情接着说道:“小莹,过几天,可是复社文会来我们无锡,听说就在原来东林书院那里。

    复社你是知道的,那么多年轻公子,各个都是举人进士,将来可都是要点翰林的。若是嫁给复社中的人,那将来,必是一品诰命。

    你想想那时候,该是多么风光我们沈家也算是光宗耀祖。”

    大嫂说的有的对,有的不对,沈莹也懒得去跟她解释复社是怎么回事。

    “小莹,你这么漂亮,咱们沈家也算是大家,还有你大表哥在后面站着。看上那个就是那个,只要你点点头,没有成不了的亲,总比那榜下再捉婿好的多……”

    大嫂一直不停地说着,沈莹心思却如飘远一般,耳边只是嗡嗡的声音。

    小时候,大表哥来家,一家人看戏,是那个《千金记》。

    一家人逗趣她,说她将来要嫁个什么人家,她一指戏台上的楚霸王道:“嫁个那样的。”

    “为什么”

    “他好威风!”

    “哈哈,那个是楚霸王,当然威风。”

    从此,她就老被家里人调侃,将来要嫁楚霸王。

    可自从那个时候起,家里人尤其表哥带的读书人也越发讨论起边关危急,建虏犯边等,她在心里,便有一个英雄梦。若是男儿,她必做英雄。身为女儿身,便要嫁给那个大英雄。

    渐渐长大,她也没见过一个英雄,传言中,建虏越发嚣张,流寇越发厉害。

    复社之人,他们的文会,所到一城,当地都能轰动不已,所有百姓,几乎都来看,都来听他们的宣讲。她很小就见过,一点没有普通人眼中的神秘感,更没有她心中一点英雄的样子。

    那些宣讲,从小就听,听的她从小就会背了。

    不是修身,就是养德,要么就是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忠义之辩,春秋大义,讲来将去,就是那些东西。

    除了这些,就是他们一个个慷慨激昂地要么打建虏,要么杀流寇,办法说了很多,一个有效的都没见过。

    她不再提起那个英雄,那个盖世无敌的楚霸王,没人再说,可是,一旦有这些事谈起,她总是心底会浮现一个盖世英雄的模样。

    那个英雄,盖世无敌,纵横天下,让这世界重回太平。

    她愿意做虞姬,可是,哪里有哪霸王

    ……

    “小莹,你听到了吗”大嫂在喊她。

    “听到了哦。”沈莹红着脸应道。

    “3天后,原来东林书院那里,他们复社之人有文会,大表哥给我们一家人都准备好地方,你可要去。”

    “哦……好吧。”

    ……

    “李公子是好人,不准你说他坏话!”

    屋外传来丫鬟梅香愤怒的声音。

    “二表少爷介绍的人,绝没有好人!”大嫂的丫鬟声音更大。

    ……

    “住口!”大嫂冲着外面怒吼道。

    两个丫鬟停住了争吵。

    沈莹看了看开口的信封,她怎么也没想到,二表哥竟然介绍的是李亭,他们可只有一面之缘。

    “你二表哥昏了头,在信里说,那个李亭公子人也不错,有点英雄气概,你应该会……他愿意做这个媒人。”

    大嫂简单说了说,还没等沈莹开口,便接着说下去道,

    “你去看看那些复社之人,那个不比他强他只是一个富商,虽有些钱,总不会比我们沈家还有钱吧连个功名都没有将来可怎么办”

    沈莹好奇的是二表哥怎么说那个李亭有英雄气概,她只是感觉李亭可怕的是对这米市价格的预判和操纵。这一次,若不是他拼着命的将那陈米在湖北的那些消息到来之前全部卖掉,这米价,天知道会到那里。

    可是,这些跟英雄气概有什么关系

    不过,那个李亭公子还是不错的。

    若是在复社那些人跟李亭公子比,她总感觉李亭似乎更好一些。

    至于原因,她也说不清,反正感觉就是好。

    不过大嫂都这样说,看看也无所谓,那些人她都见过,再看也不会多长一个头出来。

    ……

    见沈莹终于答应去看看,大嫂如释重负。

    开始说起各种事情,家里面,她跟二嫂又有那些事吵架了,到底是因为什么,丫鬟之间的矛盾,孩子之间的是非,吃饭咸甜,最后又说起沈莹能干来。

    “小莹啊,你不知道,现在城里的米店,价格涨到什么样了要不是你开着米行,咱们家都快吃不起饭了。”

    “呵呵,咱们家吃不起饭黄甲没往家里送米吗”

    “送了,反正是太贵了,你不在城内,你不知道。一石米,一两五钱银子,这以前哪里有这么贵

    我们家以前开这么多年米行,哪有这么贵的米价啊”

    大嫂不停的抱怨着。

    ……

    “朝中有奸臣,所以米价大涨。”屋外,大嫂的丫鬟说道。

    “胡说!李公子说米价大涨是因为米太少了。”梅香不敢示弱地说道。

    &nb



第九十八章 好奇的方以智
    苏州。

    天气依旧酷热。

    江南十府巡抚张国维跟个老农似的,带个草帽,面部晒的黝黑。

    他是刚刚巡查堤坝回来,汛期到来,这是他必做之事。

    他回到书房,摘下草帽,进来一个30岁上下的年轻人拱手施礼道:“张大人,小侄已经看过战报,谢大人成全。”

    这个年轻人叫方以智,乃是湖广巡抚之子。

    马上快要乡试,他正要启程赶赴南京,参加今年的秋闱。

    路过此地,因担心湖北的战势,直接来巡抚衙门问个明白。

    他这种贵公子,自然一路通行无阻,战报看个清清楚楚。

    看过之后,虽说湖北战势还是一团糟,但他父亲尚好,放下心来,正与巡抚张国维辞行。

    张国维微微一笑道:“你去南京,可还在无锡逗留吗”

    “自是要盘恒两三日,听说复社在东林要在办文会,小侄也要向那些前辈请教科场之事。”

    “也好,多问问那些老前辈,他们定能教你。”

    “我明日也要启程去常州一带,也要路过无锡等地,我们一同前往罢。”

    “那太好了。”

    “这有一封信,你先看看。”

    张国维说着话,从身后的书柜中取出一封信来。

    “这是史可法大人给我的信,信中提到一个年轻人,你看一下。”

    张国维一边说着,一边将信递给方以智。

    信是史可法大人前些时日寄来,信中谈了一些时局之事,还有他一路见闻。字里行间,对着国家忧心忡忡。

    不过信中还专门提及一个年轻人李亭,说是特别年轻,年纪不到20岁,是他在凤阳府怀远县禹王庙所遇到。

    李亭关于国家的目前的困局,他提出一个方略。史可法大人极度赞同,认为若能实施此方略,国家就能安定下来。

    李亭现在要去无锡做米粮生意,他请张国维以为国选材的角度,多多关注于他。

    方以智世家公子,一家子做官的极多,从小耳濡目染,算是对各种事很熟。

    他看完信,微微一笑道:“大人,以小侄看,史大人恐怕是一厢情愿罢了。”
1...3334353637...1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