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明末之中州崛起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山孤舟

    “何以见得”

    “这个李亭年纪甚轻,又无任何功名在身,说他文武双全,只怕实在太过。”

    张国维点点头道:“一开始我也是这么看。”

    方以智一皱眉,张巡抚的话,‘一开始我也是这么看’,难道他对李亭的看法还有变化

    难道李亭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那个三步走方略你怎么看”张国维一脸凝重地问道。

    “大人,我曾听人讲过一个故事。”

    “说来听听。”

    “有一群老鼠商议,如何对付老是吃它们的猫。一只聪明的老鼠提出,给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铛。这样,猫行走的时候,铃铛就会响,听到铃铛声的老鼠不就可以及时跑掉了吗所有老鼠都同意这是个好办法。”

    说到这里,方以智顿了一下,看看张国维正凝神听。

    “可是一只老鼠问,‘那谁去将铃铛挂上呢’所有老鼠都不再说话。”

    “哈哈哈哈,贤侄说的透彻。”张国维一阵哈哈大笑,

    “不瞒你说,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李亭之三步走方略,可谓最根本之策,实在说的透彻。一先打建虏,二诛灭流寇,三再灭建虏。我们一强一弱,两面敌人。要制服流寇,必要先让建虏无力犯我,待剿除完流寇之后,再行彻底解决建虏之威胁。

    他的办法说的再透彻,可是却窒碍难行,却也只能沦为笑谈。

    他这个先要打的建虏不敢犯我,正是要给猫帮上铃铛之举,贤侄之比,实在妙矣。”

    两人说着,已经落座下来,仆人送来清凉的饮品。

    “不过,要是有人真能做到呢我大明毕竟不是老鼠,那建虏也不是猫。”喝着饮品,张国维轻轻说了一句。

    “大人你是说李亭有那样的能力竟能战胜建虏”方以智也是大惊,建虏之兵现在入境几乎如入无人之地。纵横直隶山东,哪有兵将能抵挡的住

    就连撤退之际,带着几十万他们新抓的奴隶,抢夺的牛羊,行军慢如蜗牛,朝廷军队也是只有看着他们撤退,根本不敢一战。

    他李亭何德何能,名不见经传,竟能打败建虏

    哦,不,他自己的要求是打残建虏,打的他们几年内没有犯我之实力,我们就无须北顾,安心剿匪即可。

    这不是痴人说梦吗

    张国维摇摇头道:“我不是说李亭能不能打退打败建虏,我是在想,有些人是比我们想的要厉害。

    你做不到,甚至你想不到的事,他也许就能做到。

    所以,以我们个人之能,去揣度别人能做什么事,本就荒唐。”

    张国维脸色凝重接着说道,

    “李亭能否打仗,我实未知。不过,他来无锡一个多月的时间,已经在那个米市赢得赫赫大名。有人说他简直有翻云覆雨,鬼神莫测的之能力,他想让米价涨,米价就涨,他想让米价跌,那米价立刻就下跌。

    我已经派幕僚去无锡暗暗查访于他。

    这个人,是不是文武双全还不知道。他在商界展现的诡谲才华,令人眼花缭乱,听后才觉神鬼莫测。”

    方以智心内一惊,李亭竟有这么厉害我们竟不能以自己的能力来揣度他能做什么事张大人的评价这……这也太高了吧

    ……

    看着方以智迷惘的神情,张国维手一挥,一个精明的赵师爷被叫进来。

    “赵幕友,你给方公子介绍一下这个李亭在无锡米市所做之事。”

    “是!东翁!”

    赵师爷站定,讲起李亭所在无锡米市搅起的风云。

    “……他刚到无锡,挂出招牌,放出风声,表明自己也要做米行的生意……这个时候,正值新米要上市之际。不少米行正忙着处理陈米。

    这时候,市面上,各种风闻在传,这个年轻人对于米市一点不懂,甚至连稻谷都没见过。”

    “岂不是米市之上那些人刚好要欺负他,找些陈米卖给他”方以智笑问道。

    “方公子果然聪明无比,那些商家正是如此。他一连买了三四天,足足买了有5多万石陈米。这个时候他才停下采买。”

    “可是他发现上当了”

    “倒也不是。这时,一个传言说,李老太爷很生气,派人从河南来,要把他直接押回去。而李亭公子也跟他家人闹的很凶,怎么也不回去。

    又过了一天,李亭公子说他还继续收陈米,只是,三天之后,他就停止。”

    方以智想了想道:“那些想处理陈米的岂不是全部去找他”

    “呵呵,正是,那些想处理的大户一起去找李亭,一石的价格竟下了两钱,这三天,他采买的陈米就将近35万石。”

    “看似陈米,价格便宜了许多,其实一样也是赚的。”

    “方公子,果然看的透彻。事后很多米行的东家掌柜的也想到这一点,只是那时候,李亭已经完全收完了陈米。”

    “那这传言,只怕都是假的吧”

    “李公子采买完,立刻就来辟谣,说那些都是




第九十九章 东林文会
    六月二十八。

    无锡城东,弓河之畔,已经停靠了无数的船只。

    梅香跟着沈小姐从弓河下了船,早有沈家的下人接着她们,往东城门内走去。

    这里离东林书院很近,只需走一会就到。

    四周的各条街道上,黑压压的人群正往这里汇集,年轻人居多,一看就像准备去应试的秀才们。旁边街道上,有些书店门口,有着伙计正高声叫嚷着:“押题啦,押题啦,今年乡试之题目啦。”

    大多数人连头都不回,径直走过这些书店。

    在众多汹涌的人潮中,也有身着艳丽的女眷混在其中,一看就是非富即贵的家人。有些女眷也叽叽喳喳一边走着一边高声议论着:“听说钱谦益老夫子这次要来。”

    “是吗那可是不得了啊。”

    “张溥也要来。”

    “是吗听说张公子才是复社的头目。”

    “什么叫头目是他创建的复社呢,又不是贼寇,怎么叫头目呢”

    ……

    吵吵嚷嚷中,梅香跟着小姐随着人群汇集到东林书院这里。

    东林书院自从天启六年被魏忠贤拆毁之后,其实一直没有复建,已经十三四年,一直都是城内的一片荒地。

    现在这里,只是一片樟树林,清凉的树林中,有一空地,有人说那空地,正是原来的道南祠。

    只是现在,已经搭建一个高台。

    高台前面的树林里,黑压压的人群屏住呼吸,正听上面“科举达人”传授他们的考场经验。

    毕竟复社,终究是因科举而形成的组织。

    没有科举经验的传授,岂能有这么多的秀才举人来听他们的宣讲

    梅香跟着小姐来到高台西侧的一处屏风围起的隔断,这里姹紫嫣红,都是各家女眷。

    这个时代,尤其江南一带,十分看重女性的才华,因此这些贵夫人小姐,也来听复社的宣讲,也就不足为奇。

    夫人小姐们其实大多没人理会高台上的宣讲,她们也正忙于互相认识,互相攀比谁的衣服好看,头饰漂亮。

    也有不少米行同行的家眷,纷纷表扬起沈莹不光长的漂亮,这次生意做的如何如何漂亮,连那些男人都佩服不已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沈莹虽客气答复着,心里依旧感觉很美。

    叽叽喳喳中走动一阵,才回到各自提早安排好的位置。

    沈莹是在很靠前的地方,梅香站立一旁伺候着。

    她刚刚坐定,她旁边的空位上,她的二嫂带着小翠也来了。

    她跟二嫂关系尤其不好,她出去开米行,很大原因也是因为不想看到二嫂。

    二嫂大概听到不少沈莹会做生意的表扬,脸色更加难看,坐立那里,连头都不扭向沈莹。

    沈莹见二嫂如此在这样的场合,心里也是气极,随也扭头看向另一边。

    主子关系不好,仆人更是糟糕。

    小翠与梅香更是一见面就会吵架。

    今天也是如此。

    小翠趾高气昂地来到梅香前边,一手叉着腰,一手点指梅香道:“梅香,是不是你说的米价涨是因为米少啊。”

    梅香毫不示弱道:“对啊,就是我说的。”

    “哈哈哈,米少亏你还在米市。货栈里的谷子都放不下,还说米少……哈哈哈……明明张公子说是因为朝中有奸臣……”

    两位丫鬟就要吵起来。

    沈莹与二嫂两人冷眼交锋过一次,却不说话。彼此任由吵闹,都期待自己的人能够获胜。

    一群贵夫人俏小姐,眼光纷纷看向这里。

    虽是女眷,但也有这些人家的男宾不时过来问候。

    这时,一个贵气的公子过来,厉声喝道:“吵什么吵”

    顿时两位丫鬟不敢再吭声,这个贵公子正是沈莹的大表哥郑元勋。

    清官难断家务事,郑元勋虽能对丫鬟发威,对于表妹和表弟妹,他则没有太大的权威。他也知道,两人一直不对付,只得将表弟妹劝到旁边去。

    这里本来是他为表妹安排的,总不能一下子在这里让姑嫂二人再吵起来吧。

    时间不大,一个极为艳丽的姑娘被重新安排到二嫂的位置。

    人群中一阵悄悄私语声,将这位艳丽的姑娘介绍到沈莹的耳朵里。

    她叫柳如是,乃是



第一百章 张溥宣讲
    钱谦益下去,这时,人群一阵大哗,就连女眷这边,所有人一起看向高台。在后面的人正拥挤着往高台围过来,所有人似乎得到信号一般,今天的压轴大戏,张溥公子要登场了。

    张溥何许人也

    张溥生于苏州太仓,虽是大家族出身,但他是庶出,幼年时,家中财产为兄长张辅之抢夺。

    家族中人都看不起他,就连家中的奴仆也讥笑他“塌蒲屦儿何能为”

    张溥发愤图强读书,他洒血书壁,日夜苦读,对经典书籍,一遍遍抄写,抄一遍烧掉,再抄写,再烧,直至六七遍,直到能够完全背诵为止。

    他的书斋,就是后世有名的“七录斋”。

    天启四年,年仅22岁的张溥召集苏州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平日以文会友,又评议时政,一时间风头无两。

    天启六年24岁的张溥参与苏州抗税暴动,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名动天下。

    崇祯元年组织群众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从此,天下士子无不侧目。

    他又将应社还有各地文社组织起来,称作复社。

    无论他走到哪里,“一城出现,无不知有复社者”。影响力遍布南北各省,号召力也是强大到令官府头疼地步。

    他是这个时代最大牌的巨星,说出话来,影响力自是非同凡响。

    如今,张溥已经走上台,手晃白纸扇,头戴公子巾,一身青色缎子直摆,还未开口,眼睛扫过高台一周,

    喧闹的人群自是静寂下来。

    张溥纸扇一收,缓缓开口道:

    “诸位无锡乡亲,诸位学子,今天我们在东林书院举行文会。这书院乃是无数读书人心中的圣地!我高台所在之地,就是曾经的道南祠!这是无数读书人求道正道之地,是东林士子与乱臣贼子争斗之地。

    如今,这偌大的东林书院,已经变作一片荒地。我们学子心中的圣地,已经成为一片荒林。魏忠贤虽死,可是奸臣依旧盘踞朝堂。堂堂大明,依旧奸佞横行。

    这东林书院不在,奸佞横行之日。

    我们心中的道,读书人的道,却应该还在吾等心中!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什么是道

    文天祥遗书中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依张溥看来,文天祥所言,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得道。

    “我们是否能做到,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建虏依旧肆虐于北,流寇袭扰于内。你们能无愧否”

    “朝中奸佞满堂,正义之士纷纷下野,你们能无愧否”

    高台四周,所有人都沉默下来,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读书正是为了天下苍生,可如今天下愈发大乱,百姓愈加困苦,他们岂能无愧

    在张溥的质问声中,一个个低下头,根本不敢看向张溥凌厉的眼光。闪舞

    “你们看吧。正是朝中充满奸臣,流寇才纵横四方大地。正是朝中充满奸臣,建虏才屡屡犯边,正是朝中充满奸臣,才有现在米价飞涨,民不聊生!

    “流寇有人未曾见过,建虏也只是听闻。但是米价上涨,你们可都知道吗”

    “知道!知道!”

    高台前的秀才们,很多也是贫苦人家出身,如今米价大涨,他们自然感受最深。

    听的张溥这样说,刚才的惭愧全部转化为心头的愤怒,一个个群情激愤,振臂高呼。
1...3435363738...13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