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葡萄牙人的东方策略

    回到葡萄牙人打通东亚贸易线的问题上来。在东方问题上,葡萄牙人显得比在北非问题上冷静的多了。在闯入珠三角的军事行动失败之后,葡萄牙人还尝试过北上福建沿海寻找机会。只是他们很快意识到,中央帝国统治下的沿海地区,与之前在非洲“斯瓦希里海岸”、印度“马拉巴海岸”的情况不同的是,这些沿海港口是真正处于一个“帝国”统治之下,而不是实质独立的贸易城邦。为此,葡萄牙人很快的改变的策略,试图以让大明王朝意识到他们存在价值的方式,获得与中国贸易的许可。

    想要获得贸易权,葡萄牙人必须做到三点:一是不再炫耀武力;二是不谋求贸易垄断权;三就是服从管理。葡萄牙人在澳门取得的成功,证明他们这三点做得还不错。在最初的时候,澳门并非葡萄牙人的专属港口,这个生成于珠三角西海岸的小型半岛,是广州地方政府对接海外贸易的一个窗口。换句话说,葡萄牙人最开始只是获准前往澳门进行贸易的商人之一。

    不过葡萄牙人的独特优势,还是使得他们在16世纪50年代获准在澳门半岛南部建立居住点,并最终成就了现在的澳门。一个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当时的广州地方官员受贿后,才批准葡萄牙人登陆的。尽管在具体的沟通过程中,这种做法很可能存在,但葡萄牙人能够在澳门立足长达400年,并且历经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背后的原因决非是一笔灰色交易那么简单了。

    如果说英国人在香港的立足,是凭借其强大的武力,那么葡萄牙人能够在明、清两代留在中国沿海,战略原因上则是封闭的中央帝国,需要一个窥探西方的窗口。这一定位,与1949年以后,香港没有被顺势收复的地缘政治背景如出一辙。香港也因为这个窗口作用,获得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并得以跻身“四小龙”




第543章 沿海状况(六)
    两个前殖民地在经济上的强弱反差,使得整个珠江口两岸的经济,在改g开放后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格局。

    对比深z、d莞的强势,珠h、中s的话语权无疑要弱一些。

    时至21世纪,尽管珠h面很希望,位置堪比x港岛的横琴岛,能够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

    并以向澳m出借土地为契机,成立了“横琴新区”,以试图更大范围的借力“两制”。

    但澳m本身潜力不足的短板,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补足的。

    如果葡萄牙最初在今天的新安县(x港)立足并成功。

    那么比之晚300年登陆珠江口的英国人,选择的就有可能是澳m半岛或者横琴岛了。

    从地理位置上看,前者对应的是今天的九l,后者则对应的是现在的港岛。

    依照英国人在x港的扩张路径,后世为了对接澳m经济辐射,与深z同年建制而成的经济t区——珠h市。

    亦很有可能以“新j”的身份成为英国殖民地的一部分。

    以此推论,当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到20世纪80年时。

    对接“英属澳m”而成立的特区,估计就是现在的“中s市”了。

    基于地缘比较层面的推导,意义并不在去探讨那段殖民历史,到底对珠三角乃至我国历史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而在于揭示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板块的中心点,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在地理条件相近的情况下,微观历史层面中的一些政治、技术影响,很有可能影响一座城市的命运。

    比如在20世纪初,我国铁路干线建设,就让郑z、石j庄两个新兴城市,成为了地区中心。

    而地缘z治地位原本更高的k封及正d,反而地位不及这两个新兴城市。

    基于k封长久以来所保有的z治地位,k封人会更有理由哀怨。

    并产生如果当年的技术人员,认定k封段的黄河可以修建黄河大桥,情况将会怎样的联想。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应该嘲笑后世那些地理相近的县市。

    倾尽各种资源争夺高t站的努力,因为这种偏差真的有可能影响一座城市的命运。

    最起码,这种努力比之力保“贫k县”资格的做法,要有价值的多。

    对于葡萄牙人来说,找到商业上的合作伙伴并不成问题。

    毕竟在我朝以海禁为基本g策的大背景下,东南沿海利益受损严重。

    如果有国家愿意尝试,叩开我朝的海上贸易大门。

    部分在南海贸易链条上,处于灰色地带的我朝商人,包括地方官员是很乐见其成的。

    说到这里,就要回顾一下朝庭的海禁政策了。

    一般一提到朝庭的海洋政策,大家更多想到的是“海禁”二字。

    事实上在我朝,海禁的历史并没有那么长,也没有哪个朝代从头到尾都会实施海禁的。

    很多时候战争会成为海禁的理由。

    比如被视为海洋政策比较开放的南、北宋,出于防御金辽等北方之地的目的,曾经封禁过前往渤海湾的贸易线。

    元朝在征爪哇之时,为避免走漏消息也短暂禁止过南海贸易。

    清朝初年的海禁政策,也是为了迫使大员郑氏屈服。

    更多的时候,海洋政策的制定与“垄断”有关。

    官方即不希望海上贸易处于失控状态,进而影响自己的权力集中度。

    也不希望由商业阶层,来主导因此而产生的巨额经济利益。

    如果说农业经济,主要是通过土地和人口普查来做到z治管理的话。

    那么海洋贸易的管束,则主要是通过在规定港口贸易,以及颁发牌照,甚至直接由官营机构运营,来加以垄断了。

    比如唐、宋、元、明,及清朝初年,都有“市舶司”这样的机构,专职负责对外海上贸易之事。

    虽然每个朝代的海上政策松紧程度不一,但总得来说,天朝对于海外贸易是持比较谨慎态



第544章 沿海状况(七)
    所谓“t皇”一称,其实正是在“大化改新”后,被从天朝引入倭国政治体系的。

    最先在z治上采用这一称号的,是唐高宗李治。

    公元674年,在武则天的建议下,李治与武则天开始分别使用“t皇”、“t后”的称号。

    这一改称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抬高武则天的政治地位。

    只不过倭国在模仿之时,并没有这方面的需求,所以只是单纯的引入了“t皇”尊号罢了。

    作为历史的非常态,技术上要求更高的z央j权制,实施起来的难度是非常大的。

    倭国在依托t皇制建立“z央j权”道路上,遇到了地方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

    12世纪末,t皇及z央贵族最终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

    从1185年至1867年,一共682年,倭国就此进入了由地方军事贵族,武士阶层掌握实权的“幕府”时代。

    这意味着,倭国走z央j权尝试以失败而告终。

    “封建”本身并不意味着混乱,真正的混乱源自于权l中心的不确定。

    从这点来说,不管是站在权l顶点的是“t皇”,还是幕府的“将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能掌控大局的政治中心。

    幕府时代鲜明的“军政府”属性,无疑加重了权力中心的不确定性。

    伴随着权力的争夺,幕府时代中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混乱时期:

    从1336年至1392年,是初代幕府“镰仓幕府”,向二代幕府“室町幕府”更迭的“倭国南北朝”时代。

    从1467至1585年,则是更加知名的,二代幕府向末代幕府——“德川幕府”转进的“倭国战国时代”。

    武士阶层在倭国的上位,以及其所引发的权力斗争。

    不仅对倭国国内政局的稳定造成了影响,同时也对中、倭关系造成了深远影响。

    对于倭国来说,来自天朝的商品,是其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从天朝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排斥在朝贡体系之下,以“公对公”形式开展贸易往来。

    问题在于,倭国境内军事封建势力林立的现状,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这一官方贸易体系的稳定性。

    那些在权力争夺中失意,无法从官方贸易体系中获益的军事贵族。

    希望独自组织力量,前往我国沿海贸易,而这种混乱局面,又恰恰不是中国方面原意看到的。

    鉴于从14世纪30年代到16世纪末,倭国国内基本都处在混乱的战争状态。

    对应这一阶段的我朝政府,更原意采用一禁了之的简单方式,来避免为此伤神。

    然而,这种针对倭国贸易的封禁,反过来又加剧了东南沿海的混乱。

    并且影响到了中国商人的利益,以至于造成了延绵200余年的倭寇之乱。

    顺便说下,在地缘政治层面,中倭关系的走弱,却为另一个东海国家——琉球,赢得了发展良机。

    在我朝建立之后,当时还处在三国分治阶段,三山时代的琉球,便主动加入了天朝的朝贡体系。

    在1429年,随着统一琉求王国的建立,大明帝国与琉求的贸易往来进入了高峰期。

    通过琉求输入倭国的中国商品,一方面为琉求获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让倭国产生了吞并之心。

    在我朝解决倭寇这乱的历史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戚少保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了。

    从公元1559年成军义乌起,至1567年,戚少保退出抗倭前线为止的8年间。

    戚家军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倭寇接战数百次,无一败绩,成就了一段抗倭神话。

    然而这一胜利的背后,却隐藏着很大的无奈。

    因为针对来自海洋的威胁,最好的防御手段,并不是在自己的领土与之决战。

    而是通过强大的海洋实力,将风险控制在海上,甚至把防线推进到对手的海岸线。



第545章 我们的航路(一)
    但澳m对接大陆的独一无二优势,却让葡萄牙人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益。

    有资料记录表明,仅1625年一年内,由f律宾输入澳m的白银就达1400万两。

    要知道,我朝在隆庆开关时税收,包括之前,每年不过数百万两白银。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开放海禁,为我朝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这些通过贸易输入天朝的白银。

    很大程度并没有为z央财政所用,而是在东南沿海,成就了数量庞大的利益阶层。

    无论是火炮还是白银,都没有能够帮助我朝,打破自身的周期律。

    只是这个问题,并不在我的解读范畴之内。

    与之相比,大家更应该关注在同一历史时期,宽广的海洋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最起码,先后抵达太平洋的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应该没有理由让葡萄牙人独美与中国的贸易的。

    这三国在我国和周边国家的历史进程、地缘z治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

    在葡萄牙人的大航海事业中,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是最大的挑战者。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了解欧州人的性格、动机,和他们的本性,为我们以后制定正确的策略。

    有必要介绍一下他们口中所谓的航海家,其实也就是一手拿刀枪,一手拿s经的殖民强盗真实嘴脸。

    接下来我会讲讲他们的事迹,希望为我们以后制定详细计划有帮助。

    言归正传,相比后来直接侵蚀葡萄牙势力范围的荷兰。

    一直在伊比利亚半岛,给予葡萄牙巨大压力的西班牙。

    反而要好应付些,最起码罗m教y还能够居中。

    为这两个tz教国家做调解,并为之划出一条瓜分世界的“j皇z午线”。

    作为地理大发现的先行者,有足够的利益让伊比利亚双雄分配,是两国能够大体上相安无事的重要原因。

    至于那些后来者,就只能通过一场场战争,而不是j皇的谕令来强行插入了。

    然而j皇z午线并不是一条完美的分割线,事实上,无论是最初的版本。

    还是调整后将巴x大部切割给葡萄牙的版本,本质都只是在大西洋上划出了分割线。

    西班牙的扩张方向,被限定为大西洋以西,葡萄牙则取得了从f洲进入东方的垄断权。

    只是一旦其中一国,从自己的扩张方向完成了环球旅行,势必会引发新的矛盾。

    最终率先打破僵局的是西班牙。

    1519年,麦哲伦率领着一支由五条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了环球探险之旅。

    讽刺的是,这一机会原本是属于葡萄牙的。

    以麦哲伦的本意来说,本来是希望能够由西向东,完成横穿太平洋的环球探险的。

    坚信地球是圆的探险家认为,在横穿这片未知海域之后。

    将从新大陆的另一面登陆,并与哥伦布发现的大西洋航线对接。

    优先选择葡萄牙的原因,在于麦哲伦是一名葡萄牙贵族。

    从1505年,其本人甚至亲身参与过葡萄牙在印渡的战争,并前往m六甲考察过。

    然而任何试图从外部获得经济支持的探险活动,都需要有给予投资者一个经济上的理由。

    对于已经绕过好望角,打通前过印渡、香料群岛,乃至更遥远中国航道的葡萄牙王室来说。
1...165166167168169...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