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大员岛就是我们永不沉没的海军基地,它们的地缘位置可想而知了。

    嗯,趁现在魏公公还在台上,我得到的情报是,今上的身体不好,情况不容乐观。

    我估计我们所剩的时间不多了,还有几天的时间,我们就要加入另外一场大战,统一大草原。

    在大战期间,我没有精力和时间来给你们讲这些东西了,大战过后,你们还有其他的任务。

    海上陆上,你们今后将奔赴各个战场,大家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

    你们一辈子不愁没有仗打,所以不能不了解各国的情况。

    接下来,我要讲的是世界各个大国,在大航海时代崛起的过程。

    希望大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哪些部落和国家可以被吞并,哪些国家要把它肢解掉,我希望每个人写一份报告上来。

    言归正传,对于古老而又封闭的中央之国来说,大员是为数不多,能够与这个波澜壮阔时代交融的点。

    然而放眼全球,大员的得失在这时,却又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以至于荷兰人丢失“福尔摩萨”的消息传至欧洲,甚至都没有能够成为话题。

    如果让欧洲人选择,那片位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新大陆,会更值得关注。

    结下来,我将讲解




第六百零二章:大国崛起(二)
    这个古王国分别是:左上角的“卡斯蒂利亚王国”,红底金城堡。

    右上角的“莱昂王国”,白底紫狮子。

    右下角的“阿拉贡王国”,黄红竖条纹。

    右下角的“纳瓦拉王国”,金色链网纵横相交的十字。

    需要说明的是,也许是因为国旗的设计太过复杂。

    西班牙民间在非正式场合使用国旗时,也经常使用去除国徽的版本。

    不过很显然,只观察这样的国旗,对我们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

    如果再加上后来脱离了西班牙的葡萄牙,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的这一千年来的地缘z治史,就是这五个王国的博弈史。

    不过这五大王国并非是同一时间出现的,“收复失地运动”中,也并非只出现过这五个王国。

    在西哥特王国崩盘之后,伊比利亚半岛最先兴起的jd教王国,是没有出现在上述榜单中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国”。

    在公元8世纪初的阿拉伯征服中,后来被称为“摩尔人”的绿教,并没有能够征服整个伊比利亚半岛。

    半岛西北边缘的坎塔布连山脉,成为了西哥特人最后的保护者。

    依托这条山脉,西哥特人抵御住了摩尔人的进攻,并重新建立了“阿斯图里亚斯王国”。

    受这段光荣历史的影响,坎塔布连山脉之北至海岸线的这条狭长地带。

    也有机会以“阿斯图里亚z治区”之名,跻身于西班牙十七个z治区之列。

    建立阿斯图里亚王国的西哥特人,并不认为这是他们事业的终点。

    在随后的数百年间,他们和半岛北部随后兴起的其它jd教国家一起,开始了漫长的收复失地运动。

    基于位置关系,阿斯图里亚王国南下之路并不平坦。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是一个以山地高原为主,四周环绕沿海低地的地形。

    整个中心高地,被称之为“梅塞塔高原”。

    在阿斯图里亚地区之南,就是高原上最大的一个地理单元——旧卡斯蒂利亚盆地。

    北部的坎塔布连山脉以及半岛中部的“中央山脉”,是这个形状近乎完美的锅状盆地的南北边界。

    横穿整个盆地,西向从葡萄牙北部城市,波尔图入海的“杜罗河”则是盆地的中轴线。

    在随后的岁月里,阿斯图里亚王国,一直在试图越过坎塔布连山脉,向伊比利亚半岛腹地渗透。

    十世纪初,差不多花了两百年时间,阿斯图里亚王国的“收复失地运动”,取得了重大突破。

    将jd教的控制线进逼到了杜罗河一线,并一度控制了整个“旧卡斯蒂利盆地”。

    领土大幅扩张之后,阿斯图里亚的位置就显得过于边缘了。

    为此,王国的都城,开始从坎塔布连山脉北部的奥维耶多,迁往山脉南部的“莱昂”。

    王国也因此改名为“莱昂王国”,并在后世西班牙的国徽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地缘z治角度看,阿斯图里亚王国变身为莱昂王国,并非只是名字变更和领土扩张那么简单。

    促成这一转化的君主阿方索三世,认为自己已经在反击异j徒入侵的事业中占得先机,并有能力成为所有伊比利亚jd教国家君主。

    不过这个梦想最终却并没实现,因为在王国突破中央山脉之际,西班牙国徽上的另一面盾牌——纳瓦拉王国的崛起,对旧卡斯蒂亚盆地的地缘z治格局造成了重大影响。

    建立纳瓦拉王国的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欧洲民族:巴斯克人。

    王国正式立国的时间是在公元9世



第六百零三章:大国崛起(三)
    后世的人们听闻这片巴斯克人之地,多是通过以巴斯克分离主义组织“埃t”。

    以及只招收巴斯克人,却重未降过级的西甲俱乐部“毕尔巴鄂竞技队”。

    然而事实上,世人认知中的“巴斯克“,却并非唯一的巴斯克人行政区。

    在它的东部还有一个面积更大点,覆盖一段埃布罗河谷的“纳瓦拉z治区”,首府为潘普洛拉,实际也是巴斯克人的领地。

    只不过相比前者,纳瓦拉人似乎更认同,他们在西班牙国旗中地位。

    以至于1979年,巴斯克人邀请他们,共同组建巴斯克z治区的时候,纳瓦拉人并没有同意。

    山地民族属性,以及长久以来危机四伏的地缘z治环境,造就了巴斯克人强悍的战斗力。

    不过从一个边缘民族跻身核心z治圈,还是需要机遇的。

    如果说阿尔巴尼亚人,能够抵御住斯拉夫人的压力维持m族d立。

    很大程度是受益于,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扩张。

    那么巴斯克人能够和纳瓦拉王国联系起来,并出现在西班牙z治核心圈,也要感谢一下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与阿尔巴尼亚人转变x仰,倒向绿教一方不同的是,巴斯克人选择了,和其它日耳曼系jd教国家一起,推进“收复失地运动”。

    就后世的情况来说,拥有海岸线的“巴斯克”,比之“纳瓦拉”要更有发展空间。

    这一点,从人口数据上也可以看出。

    前者的面积只有后者的70%,但人口却是后者的4倍。

    其中巴斯克人口不少于210万,仅身处沿海的首府,毕尔巴鄂人口就多达百万。

    然而在中世纪及以前情况却并非如此。

    面向大西洋的出海口,价值并不如埃布罗河这样的大河河谷潜力更大。

    这点从9世纪——12世纪,这个巴斯克人开创王国被称之为“潘普洛纳王国”,之后换名为“纳瓦拉王国”也可以看出。

    如果说,阿斯图里亚王国的扩张空间,在旧卡斯蒂利亚盆地的话,那么巴斯克人的方向就是埃布罗河河谷了。

    事实上,巴斯克人应该比同时期的其它m族,更有资格得到埃布罗河河谷。

    古希腊人是伊比利亚人最早的“发现者”。

    伊比利亚半岛、伊比利亚人的名称,则源自于埃布罗河的古名——“伊比鲁斯河”。

    换而言之,以巴斯克人后来的位置来说,他们的祖先有可能就是,来自于最初被古希腊人发现的伊比利亚部落。

    随后被不断入侵的外来民族,压缩至伊比鲁斯河上游地区。

    当然,这一历史,对于身处乱世的巴斯克人来说毫无意义,重要的是,它现在有没有实力压倒竞争对手。

    纳瓦拉王国在伊比鲁斯河谷的竞争对手,并不仅仅是北上的绿教,还有南下的法兰克人。

    8世纪中,法兰克国王夏尔马特之子,矮子丕平建立“加洛林王朝”。

    趋于强大的法兰克王国,开始对外强力扩张,并用了半个世纪时间,建立了“查理曼帝国”。

    在这个过程中,近在咫尺的伊比利亚半岛,也成为了法兰克扩张的方向,一如当年与迦太基相争的罗马。

    高举着s战旗帜,很多法兰克贵族,希望能够越过比利牛斯山脉之南有所建树。

    这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两个边疆区(伯国):一个是比牛斯山脉西南麓的“阿拉贡”;一个是山脉东南麓的“巴塞罗纳”。

    阿拉贡的名字,得自于伊比鲁斯河中游左岸河流“阿拉贡河”。

    巴塞罗纳的直接扩张方向,主体是比利牛斯山脉,向伊比鲁斯河下游延伸出的一片丘陵:加泰



第六百零四章:大国崛起(四)
    不过在欧洲,这种所谓的“帝国”,往往会因为继承一世而终。

    因为大帝们在死后,总是会遵循传统,把国土公平的分给几个儿子。

    西班牙的情况也是如此,在短暂的统一之后,还远未完成收复失地运动的西班牙,于1035年,再次陷入了分裂。

    在桑乔大帝死了,除了原有的纳瓦拉王国以外,得到阿拉贡地区的继承人,将之升级为了“莱昂王国”。

    体量过大莱昂王国则被分为了二块,在1035年,东部成为了“卡斯蒂利亚王国”。

    后世的旧卡斯蒂利亚盆地,行政上被称之为“卡斯蒂利亚-莱昂z治区”,正是源自于这一背景。

    厘清西班牙光复运动中的那些z治标签,以及所对应的地缘板块,有助于帮助你们在相关资料时,对号入座。

    在莱昂、卡斯蒂利亚、纳瓦拉、阿拉贡、b塞罗那(j泰罗尼亚),这五个地缘z治板块先后脱颖而出后。

    随着收复失地运动的推进,整个伊比利亚jd教世界的整合工作,也开始分化为二条主线。

    分水岭原则,又一次在地缘z治整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比利亚半岛的南北分水线,并非处于半岛的中线。

    而是半岛西北边缘的坎塔布连山脉东,向南延伸至东南边缘的贝蒂科斯山脉东。

    也就是说,整个梅塞塔高原上的河流,最终都西流入了大西洋方向。

    这条分水线的存在,使得由北向南推进“收复失地运动”的西班牙北部jd教国家,被自然分割为了两个方向。

    梅塞塔高原及其以西的伊比利亚大部,为一个整体。

    南北分水岭与比利牛斯山脉之间,则是以伊比鲁斯河谷,及东部沿海低地为核心的三角地带。

    其中后者是阿拉贡和b塞罗那的扩张方向。

    体现在后世西班牙的行政规划上,主要包括阿拉贡、j泰罗尼亚、b伦西亚三个z治区。

    上述地缘背景体现在z治层面,就是阿拉贡与巴塞罗那,在1137年的合并。

    基于加泰罗尼亚在经济上的沿海优势,这个联合z治体的控制权,落在了巴塞罗那手中,史称“b塞罗那王朝”时期。

    不过由于阿拉贡在z治上拥有“王国”的身份,“阿拉贡王国”遂成为了这个联合z治体的z治标签。

    就像在“海峡帝国”时期,获得英格兰王位的“法国人”,更愿意突出自己这层身份。

    而不是那些,置于法兰西王权之下的法国爵位一样。

    比阿拉贡-j泰罗尼亚的整合,原本同根生卡斯蒂利亚-莱昂王国之间的整合要更早。

    自卡斯蒂利亚崛起之后,这个新生王国就掌控了二者整合的主导权。

    11世纪末,卡斯蒂利亚王国越过中央山脉,向梅塞塔高原南部扩张。

    并最终在13世纪控制了包括特茹河、瓜迪亚纳河上游在内的高地区。

    这一被称之为“新卡斯蒂利亚”的区域,行政上包括现在的马德里、卡斯蒂利亚-拉曼两个自治区。

    从领土面积上来看,卡斯蒂利亚所取得的成就,无疑是最大的。

    问题在于,这个高地国家,要想成为伊比利亚的主宰者,还需要收获一块农业、商业潜力巨大的沿海低地。

    在阿拉贡-j泰罗尼亚整合东部边缘,绿教还控制有半岛南部边缘低地时,西部的大西洋岸线,应该是卡斯蒂利亚的自然辐射区。

    从新、旧卡斯蒂利亚西流而出的三条大河:杜罗河、特茹河(塔霍河)、瓜迪亚纳河,将帮助卡斯蒂利亚王国,完成这一整合工作。



第六百零五章:大国崛起(五)
    11世纪前期,在北部jd教诸政权,因纳瓦拉王国的崛起,而开启整合进程时,半岛南部的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却开始分裂。

    导致分裂的重要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东地中海的阿拉伯人,与西北非土著的柏柏尔人之间的矛盾。

    基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进入伊比利亚的所谓绿教“摩尔人”。

    大部分都是归依了绿教的柏柏尔人,掌控政j大权的阿拉伯人则为少数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结构性矛盾,必将会引发政权的分裂乃至颠覆。

    只不过在宗j识别高于一切的中世纪,m族或者部族矛盾,往往是以j派矛盾体现出来的。
1...183184185186187...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