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1913年,第一座利用合成法,生产“合成氨”、硝酸的工厂,在德国诞生。
一战后,这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为人类粮食产量的增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也让军火商们,可以更容易的扩大,他们的炸药产量。
然而,对于智利的硝石产业来说,这一发明,无疑是致命的。
有了便宜的硝酸盐,谁还会去高价买那些天然硝石呢
顺便说一下,讲了这么多,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化肥看起来和炸药之间,好像就隔了一层纸。
既然化学家们,有本事把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那么会不会有人想到方法,把化肥变成炸药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种多此一举的转换,并不会出现在军工产业中,但对于难以获得制式武器的恐怖分子来说,却有着特殊的价值。
化肥炸药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线中,是1995年4月19日,发生在米国的“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
在那次爆炸案中,有168人,死于利用了化肥制作的土制炸弹中。
而有调查表明,行动组织所使用的炸弹,化肥炸弹的比例高达60%。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化肥都那么容易,在手工作坊里被制作成炸弹。
曾经发生过一伙恐怖分子,用错化肥而导致恐怖袭击失败的案例。
在此,特向这伙恐怖分子的,化学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另一个需要致敬的对象,则是将军事、农业两个,看似风马
第786章 硝石战争(七)
千万不要以为,智利仅仅是在与玻利维亚的领土争端中占尽了便宜,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在智利,
同时也是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会发现智利在南部领土和海岸线的争夺上,同样优势明显。
而在这个方向与,与之博弈的可是一直以大国自居的阿根廷。
在西班牙统治时期,安第斯山脉分水岭,是智利与阿根廷的天然地理分割线。
问题是,这一原则,实际仅仅适用于,潘帕斯草原所对应的这段安第斯山脉。
在西班牙殖民时期,以阿根廷为核心的“拉普拉塔总督区”,是最晚建制的总督区(1776年)。
为了避免这个面朝大西洋的行政区,脱离利马的影响。
殖民当局一方面,将“上秘鲁”属性的玻利维亚,划给“拉普拉塔总督区”。
一方面,将麦哲伦海峡及火地群岛,留在了秘鲁总督区内,准确说是“智利都督府”的辖区。
至于荒凉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则如阿塔卡马沙漠一样,长期为相关国家也忽视。
阿根廷直到1870年,才开始对生活在这片荒漠的土著居民,进行征服工作。
上述历史意味着,在拉美国家纷纷d立,并开始明晰边界时,智利在理论上,
可以主张整个火地群岛,及麦哲伦海峡北侧的土地,为自己的领土。
然而,这种把手伸到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做发,注定会引起阿根廷的不满。
如果说,身处中安第斯山脉之上的玻利维亚,难以尽占原本划给它的北查科平原。
那么,太平洋属性的智利,想在阿根廷眼皮底下,拿到这么一大块土地,也是千难万难。
只是,既然有了这一依据,想让军事上强势的智利完全放弃,同样也是困难的。
荒凉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也许暂时没什么价值,但地缘z治意义重大的合恩角和火地群岛,价值早在大航海时代,就已是众人皆知了。
安第斯山脉延伸至南美大陆的最南端,被海水分割出了,包括“火地岛”在内,被统称为“火地群岛”的一系列岛屿。
整个群岛中,包含有两条重要的海峡:比格尔海峡和麦哲伦海峡。
前者位于“火地岛”的南端,又称“大火地岛”,与附属岛屿之间。
后者则位于“火地岛”与大陆之间。
合恩角,则位置整个群岛的最南端岛屿——合恩岛。
在大航海时代,上述两条陆间通道,几乎是沟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必经之路。
表面上看,走合恩角也是方案之一,但常年远洋的海员们知道,在南纬40°以南至60°的海域,
西风将变得非常的狂躁,被称之为“四十度咆哮风带”。
在强大风力的影响下,这一地区海面的波浪,常常高达四五米,且纬度越高风力越大。
海员们则形象的将这一特色描述为:“四十度以下没有法律,五十度以下没有s帝”。
不幸的是,合恩角的纬度为55°56‘,正是风力最盛的区间。
由于距离冰冷的南极大陆,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且位于两洋之间。
在冷暖洋流交汇的影响下,合恩角附近海域,还终年笼罩在大雾之中。
根据统计,仅在17-19世纪中的200年当中,就有超过2万名船员葬身于此。
以至于合恩角,成为了最著名的“海洋坟场”。
相比之下,受到陆地保护的比格尔、麦哲伦海峡,通行条件就要好的多了。
同时,海峡易守难攻的特质,让西班牙能够投入较少的成本,就能够严控对手的侵扰。
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后来称霸海洋的荷兰人还是英国人,都很难在太平洋地区,获得战略优势。
 
第787章 硝石战争(八)
从合恩角到马岛海域,所对应的这片南极大陆,被英国认定为“英属南极领地”。
而阿根廷则认定,这些南极领土属于自己领土、领海的影射部分,应该归属于自己。
虽然,南极洲的z治地位,后世被《南极条约》限定为“仅用于和平目的”,
但对于相关国家的领土主张,所使用的限定词仅为“冻结”。
在这种情况下,用三个在地理层面上,本来就应该归属于智利的小岛,
换取了1,709,400平方公里土地,即英属南极领地的,面积的声索权,实在是一件划算的事。
“新格拉纳达”与“大哥伦比亚”梦的幻灭玻利维亚的悲剧,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在地缘位置过于封闭,
在进入阿塔卡马沙漠争夺硝石之前,这个国家本质就是一个内陆国。
无论是在殖民时代还是d立之初,其对外贸易通道更多是依赖利马。
随着智利阻断它与太平洋的联系,这种劣势变得愈发的明显。
他的大部分被邻国占据的争议领土,都是在硝石战争后失去的。
不过,说玻利维亚是丢掉领土最多的拉美国家,那些原本在殖民时期,身为各自总督区z治中心的国家,
如秘鲁、墨西哥、阿根廷,说不定还会有人不认可。
毕竟,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它们原本认为自己在d立之后,有机会完整继承,西班牙人的地缘z治遗产的。
如果,按照西班牙人设置的总督区,并剔除掉互相制约的因素,来建立d立国家,少数有大国梦的墨西哥人,
可以认为应该对地峡国家、西属加勒比岛屿施加更多影响力。
阿根廷人则能够继续觊觎巴拉圭和乌拉圭。
至于秘鲁,就算对与智利建成联合国家缺乏信心,对同属中安第斯国家的玻利维亚,
也还是可以有想法的,双方曾在1835年合并,组成“秘鲁—玻利维亚联邦”,并于1839年重回d立状态。
说到这里,好像还漏了一个板块。
目前为止,南美大陆的最北端,还没有真正进入我们的视线。
这个方位最起码还有: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三个国家,属于前西班牙殖民地。
此外,这个总督区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那就是后来打通运河的巴拿马。
在殖民时期,这四个国家的地缘z治标签为“新格拉纳达”。
其脱离秘鲁是在1771年,成为d立总督区的时间,要比拉普拉塔早一些。
在21世纪,如果只以南、北来划定美洲大陆的话,巴拿马运河通常被认定为,是两片大陆的地理分割线。
而从地缘z治上看,巴拿马又往往与其它地峡国家一道,被打包进“中美洲”或者说“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的概念中去。
历史上,巴拿马地区与南美洲,能够在地缘z治上联系在一起,除了它的地理位置以外,
主要是因为它,是西班牙人征服南美的起点,即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的探险队由此出发。
“新格拉纳达”这个名称,源自于西班牙。
前面我讲过,位于伊比利亚半岛最南端,曾经有一个“格拉纳达王国”。
这个王国的名称,更准确说是“格拉纳达埃米尔国”。
作为伊比利亚半岛上最后的绿教王国,对它的征服,标志着延绵700余年的“西班牙光复运动”结束。
不过,西班牙人将南美北部的殖民区,称之为“新格拉纳达”,本身并没有太深的象征意义。
仅仅是因为它最初的征服者,以及波哥大城的建立者,成长于西班牙格拉纳达地区的小镇“圣菲达”。
每
第788章 新大陆(一)
从这点来说,新大陆的这个帝国,倒算是人类历史上不多见的,横跨南、北球的国家了,虽然赤道以北的领土很少。
不过,印加帝国将厄瓜多尔并入帝国范围内后,基本就止步了。
当时控制哥伦比亚的,主要是被称之为“奇布查人”的美洲原住民。
在西班牙人入侵之前,奇布查人还没有建立,像印加帝国这样的,政权覆盖面积巨大的广域王国。
而是分布为,9个氏族特征明显早期小王国,波哥大的前身,就是奇布查人的城镇。
这也是后世在美洲文明的序列中,没有定位出“奇布查文明”,只能称之为“奇布查文化”的原因之一。
基于地缘位置的关系,奇布查人能够同时接收到,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影响。
这使得他们既会像印加人那样,开凿梯田、种植土豆,包括铸造金器、铜器。
也能像玛雅人那样播种玉米,诞生发达的贸易经济。
由于降水较多,亚马逊森林部落所主食的木薯,同样会出现在奇布查人的食谱中。
总的来说,处在两大文明之间的“奇布查文化”,在z治结构上主要模仿印加帝国,在宗j文化上,则与玛雅人更为接近。
如果不是被西班牙人打断了进程,还是很有机会,在北安第斯地区,塑造独特文明和跻身帝国行列的。
当然,也不排除印加帝国,在控制厄瓜多尔的山地之后,继续向哥伦比亚境内扩张。
不过,西班牙人的到来,让这一切假设都变得没有意义了。
在整个西班牙殖民时期,利马对于“新格拉纳达”地区的统治都是薄弱的。
除了地理距离以外,这很大程度与这地一区之于,海洋的地缘属性不同有关。
就地缘属性来说,秘鲁与最后留在“秘鲁总督区”的智利,都属于太平洋地区。
而委内瑞拉全部,哥伦比亚、巴拿马的半数海岸线,所面对的则是加勒比海和大西洋。
如果说,秘鲁总督还可以要求圣地亚哥的贸易,必须经由利马。
那么,对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乃至巴拿马的大西洋贸易,就无力这样要求了。
至于基多,这一被纳入印加帝国不久,便被西班牙人的征服的中心城市,在大部分的殖民时期,与波哥大的z治关系更为紧密。
与利马、布宜诺斯艾利斯、墨西哥城,这三个,曾经在殖民时代的地区z治中心,在后殖民时代的,曾经有过的想法一样。
波哥大以及哥伦比亚在d立之初,也希望能够,完整继承“新格拉纳达”的地缘z治遗产。
1819年,包含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巴拿马四地在内的“哥伦比亚g和国”成立。
为了与21世纪的哥伦比亚g和国区别,这个野心勃勃的g和国,一般被称之为“大哥伦比亚g和国”。
“哥伦比亚”这个国名,源自于哥伦布,这样做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与旧殖民统治做一个切割,建立一个全新的z治体。
就像“上秘鲁”在d立之时,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之名,建立玻利维亚一样。
戏剧性的是,“大哥伦比亚g和国”的建立者,就是玻利瓦尔本人,因此,反而不能用自己的名字。
然而,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
与其它地区z治中心,所作的类似努力最终失败一样,这个“大哥伦比亚g和国”,也仅仅存在了13年。
在玻利瓦尔逝世之后,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相继宣布d立。
尽管有两个重要国家退出,但巴拿马还在哥伦比亚的控制下。
基于巴拿马有开通运
第789章 新大陆(二)
在安第斯地区,嚼食古柯叶的历史由来以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