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在天朝经济突飞猛进的阶段,关于“煤老板”们,挥金如土各种的描述,一度传遍街头巷尾。

    从这个角度说,s木县的主政者,愿意把钱花在全民医疗上,并不是件坏事。

    只不过,无论是挥金如土的煤老板们,还是想做点成绩的官员们,都有意无意的忘记了一件事:

    就算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煤炭资源还不会枯竭,但它的价格,却并未必能够一直坚挺。

    后来的情况,人们也都知道了,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煤老板这个词,一度消失在新闻媒体的视界里。

    而s木的免费医疗,同样变得难以为继。

    上述这种“初级资源依赖症”现象,有一个专属的名词——荷兰病。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

    &nbs




第779章 神赐之地(五十二)
    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经济从大航海时代伊始,其实就已经深入卷进全球化的浪潮中了。

    西班牙帝国所出产的白银,源自于阿兹特克和印加的遗产。

    在征服墨西哥和秘鲁之后,西班牙人所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在墨西哥高原和安第斯山脉中,寻找贵金属的矿脉。

    很快,在这两个板块发现的“萨卡特卡斯银矿”及“波托西银矿”,让西班牙在自16世纪后半叶起,

    一直到19世纪初,结束在美洲的殖民统治止,长期占据世界白银开采、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

    以16世纪末的情况来说,仅从波托西银矿一地开采的白银,就占据了全球白银开采量的60%。

    整个西属美洲的开采量,占比更是超过80%。

    然而,银矿并非是采之不竭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开采之后,秘鲁的波托西银矿开始枯竭。

    反过来,墨西哥的白银产量,则在18世纪增长了5倍,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出产地。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秘鲁白银”,在历史上地位显赫。

    但要是从后世的行政区划来说,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玻利维亚白银”。

    因为盛产白银的“波托西”,后世位于玻利维亚境内、阿尔普拉诺高原的东南部。

    当然,在波托西银矿的产出,影响全球银价的时期,整个波利维亚,

    都还是属于“秘鲁总督区”的领地,利马亦牢牢的控制着,这些白银的出口。

    因此在研究历史时,将白银视为16、17世纪时,秘鲁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没有问题,只是要搞清,这个秘鲁的范围。

    旧的矿脉会衰竭,新的矿脉也会被发现。

    在后来的“秘鲁共和国”境内,陆续又发现了很多银矿。

    只不过,随着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白银等贵金属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弱。

    后世的秘鲁,虽然在白银产量上,能够长期维持世界前三,但产值不过数亿美元,

    事实上,南美洲的白银产业,更多只是铜矿等,矿藏开采时的副产品。

    相比那些能够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铜、铝、铅、锌、锡等“基本金属”,

    白银最起码,已经没有办法成为“荷兰病”的起因了。

    西班牙人在大航海时代,因为掠夺美洲贵金属,而过上的富足生活,以及他们在工业时代的后知后觉,一直为研究者所诟病。

    以此来看,所谓“荷兰病”,其实更应该被称之为“西班牙病”。

    而让曾经靠构筑全球贸易网,而摆脱西班牙统治的荷兰,背上一个不思进取的“荷兰病”称号,着实有些冤枉。

    另一个可以帮助西班牙,夺取这项“荣誉”的证据是,荷兰人很快就重建了,被天然气破坏掉的经济体系。

    反观那些,前西班牙殖民地身份的拉美国家,绝大多数却都还患有“初级资源依赖症”,

    比如油价一下跌,就陷入政治、经济危机的委内瑞拉。

    现在,把视线拉回到19世纪下半叶的秘鲁身上。

    鸟粪石出口,固然为秘鲁带来了大量财富,但我一直在说,资源不是无限的。

    不幸的是,仅仅用了数十年时间,秘鲁的鸟粪石就陷入了枯竭状态。

    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秘鲁每年从鸟粪出口中获得的收入,甚至还不及1869年的万分之一。

    考虑到鸟粪收入之前,在财政收入中的高占比,很显然,秘鲁政府已经陷入了破产的境地。

    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荷兰人那种拔乱反正的能力的,最起码19世纪的秘鲁没有。

    当时的秘鲁政府,所能想到的就是,尽快找到另一种可迅速变现的资



第780章 硝石战争(一)
    硝酸钾就能够很好的起到熟化作用,以至于这鞣制皮革,在民间常常被称之为“硝皮子”。

    当然,后世的化学已经揭示了,土硝或者说硝酸钾本身,也是一种无机肥。

    只是土硝这种东西,很大程度就是粪肥的副产品。

    在有机肥盛行的年代,即使有人发现它,可以用来促进植物生长,也不会有人费力收集来肥田的,不如直接用粪肥。

    用来制作火药或者硝制皮革,能够产生的效益要大得多。

    那么,智利硝石的成分,是和国人常说的“土硝”成分一样吗

    它的主要用途,是否也是用来制作火药呢

    想搞清这点,首先必须弄明白“火药”的分类。

    我们“四大发明”中所陈列的火药,准确说是“黑火药”。

    如果从技术背景来说,黑火药的配方,的确是在13、14世纪初传入西方,并开始制霸战争的。

    不过,欧洲人是通过蒙古人西征和与绿教徒的战争,学习到黑火药及火器技术的。

    频繁的战争所带来的思想及科技革命运动,让西方人在黑火药武器的制作上,很快走到了我们的前面。

    “黄火药”是后世化学的产物。

    第一种黄火药,被称之为“苦味酸”,化学名称:

    2,4,6-三硝基苯酚,是1771年由英国的p?沃尔夫首先合成。

    这种黄色结晶体,最初只是作为黄色染料使用。

    100年后的一次偶然爆炸事件,使方得军方发现了它的军事价值。

    “黄火药”或者说“黄色炸药”,遂成为了近代火药的代名词,以区别之前的黑火药。

    虽然,苦味酸威力巨大,但使用安全性一直有问题。

    军队需要一种更安全可靠的炸药,来帮助他们在攻击敌人的时候,更好的保护自己。

    除了歪打正着,成为第一种近代火药的“苦味酸”之外,在这个科技大爆发的年代,

    众多化学家也在尝试不同的配方,以制作出安全炸药来。

    这当中贡献最大的,就是后世人们熟知的“炸药之父”诺贝尔了。

    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中文化学名称为“硝化甘油”,这种物质其实不是诺贝尔最先合成的,

    而是在1846年,由意大利化学家a索布雷首次合成。

    诺贝尔家族的贡献,在于发明了硝化甘油的安全生产法,并将之制成为安全炸药,准确说,诺贝尔是“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者。

    深感这一发明,为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诺贝尔,在临终之时捐献出部分遗产,设立了诺贝尔奖。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现代还有不少炸药品种被发明出来,比如;人们熟知的tnt炸药。

    化学名:三硝基甲苯。

    说到这里,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管是古代科技的产物“黑火药”,

    还是近代科技的产物“黄火药”,它的成分里,看起来都有一个“硝”字。

    用化学的视角,来解读这个“硝”字,所谓“硝”本质就是“硝酸盐”,能被称为“硝石”的物质,具体包括:

    硝酸钾、硝酸铵、硝酸钠钙、硝酸钙等硝酸类物质。

    再深入一点来说,硝酸盐中能够帮助其合成炸药的元素,是成分中的“氮”,更准确的定义是“硝态氮”。

    如果,一种矿物中含有硝态氮,那么,它就有机会成为炸药的原材料。

    智利硝石又被称为“钠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纳。

    基于智利硝石被发现的年代,与黄火药被合成的时代相重叠,的确有理由相信,

    这种盛产于阿塔卡马沙漠的矿藏,可以充当生产炸药的材料。

    然而,智利硝石真正让相关各国为之疯狂的价值,其实并不是体现在做炸药原料上。

    &



第781章 硝石战争(二)
    只能说,在资本主义或者说商品经济环境下,经济出现周期性过热及回调是必然的。

    对于资源性国家来说,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出口锐减,打击往往是致命的,因为他们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来提振经济。

    秘鲁的情况是,他们之前过度依赖鸟粪经济,那么在这场战争中,与之争夺阿塔卡马沙漠的智利,

    是不是也有这种“初级资源依赖症”吗答案是肯定的。

    不要忘了,“智利”同样是前西班牙殖民地身份。

    甚至在西班牙殖民统治结束之时,两国都还同属于一个总督区。

    有鉴于此,智利似乎没有理由,不患上这种“西班牙病”。

    “铜”是小农经济和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的“基本金属”之一,同时也是智利最为富贵的财富。

    在21世纪,智利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产铜国及出口国,他的铜储量全球占比达30%。

    国际铜价的涨跌,直接影响着智利经济的兴衰。

    经济危机所导致的铜价下跌,使得智利同样需要,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至于当时的玻利维亚,经济同样受困于国际银价的下跌。

    对于这些资源性国家来说,如果不想费力工业化的话,多找几样出口型资源分散风险,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身处经济危机中的国家来说,战争是一个,转移民众视线和国内矛盾的好办法。

    同时,战争状态下所必须强化的独裁体制,亦能抑制反对声音、保证政府的稳定运行。

    当然,从技术上看,战争只是暂时压制了矛盾,矛盾最终能够解决,取决于能够从战争的结果中获益。

    很多时候,能否获益并不能光看领土得失,最起码短期内是这样。

    查科战争就是这样一个负面例子,由于英、美石油公司的失误,不管是看起来吃了大亏的玻利维亚,

    还是战后分得更多领土份额的巴拉圭,都没有从这场战争中,获得直接经济收益。

    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债务,让两国在战后,都陷入了长时间的动荡。

    就19世纪70年代的情况看,硝石的存在以及价值是确切无疑的。

    这项稀缺资源在18世纪60年代,就已经被发现,并引发了欧米垄断矿业财团,及相关三国的争夺。

    这意味着,最终的胜利者,并不会出现如“查科战争”那样的尴尬结局。

    “硝石战争”不同于“查科战争”的另一个特点,在于这是一场三方博弈的战争。

    在一场三国战争中,双方结盟对抗另一方属于基本模式,尽管结盟的对象,可能会在战争中发生变化。

    具体到“硝石战争”来说,秘鲁与玻利维亚属于结盟的一方,而智利则独立对抗这两个北方邻居。在西班牙统治末期,秘鲁和智利,都属于“秘鲁总督区”的剩余部分。

    玻利维亚则和拉普拉塔国家一起,被打包进了“拉普拉塔总督区”。

    从这点来看,似乎秘鲁和智利应该关系更近,更有理由结盟来压制玻利维亚。

    然而,行政划分从来不是,严格按照彼此的原始地缘属性来做的。

    之前的内容已经分析过,将玻利维亚与阿根廷捆绑在一起,初衷更多是希望,

    这个远离利马的沿太西洋地区,不要与西班牙在南美的统治中心过于疏离。

    这种做法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

    在天朝行政设计中,区划原则被归纳为八个字:“山川形便,犬牙相入”。

    所谓“山川形便”,指的是在行政区划中,尽量顺应原有的地理结构特点。

    “犬牙相入”则是从地缘z治角度入手,让诸行政板块互相牵扯,以利于中央政府的管理。

    从地理基本面



第782章 硝石战争(三)
    在印加文明覆盖的中安第斯地区,情况同样如此。

    秘鲁和玻利维亚,至今仍然存有很高比例的印加后裔。

    至于智利的原住民,在历史上更多是为所谓“印欧混血”m族的产生,提供母本基因。

    在z族上认定自己属于白人,并且出生于新大陆的美洲人,一般会被统称之为,“克里奥尔人”或者“土生白人”。

    不过,纯粹从血统上说,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界定。
1...234235236237238...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