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如果让阿根廷人来看,土生白人就应该保持血统纯正,但在巴拉圭人看来,

    正因为拥有了瓜拉尼基因,才保证了他们不被阿根廷吞并。

    至于智利人,他们的情况与巴拉圭人类似,混入土著血统,并不会被认为是一件丢脸的事。

    在21世纪,智利有75%的人,在z族上属于混血。

    在殖民时代,混血属性的智利、巴拉圭人“土生白人”,都能够在本地区,享受较高的z治、社会地位。

    两个m族的另一个相似之处,体现在军事上的强势,并且对军政府时代,留有更多的美好记忆。

    一个经常为后世军迷所关注到的细节是,智利军服脱胎于二战中的德服,以至于看到智利阅兵的影相资料时,会有一种穿越感。

    这种对军事强权的崇拜感,甚至让智利成为了,二战后最大的德国战犯庇护地。

    有资料表明,二战后,有近万名德国战犯逃往智利。

    如果说,巴拉圭的大国梦,很大程度是一种海洋梦,那么拥有漫长海岸线的智利,就不存在出海的问题了。

    历史上,受益于这种天然优势,智利会比两个北方邻国,更注重海军的建议。

    智利能够在以一敌二的局面下,完胜秘鲁和玻利维亚联军,这一优势发挥了很大作用。

    另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智利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p诺切特。

    他在1973-1990年期间担任总统,同时也是其三军总司令,

    甚至他还是一位知名的地缘z治领域专家,著有《智利地理大纲》、《地缘z治学杂文》等书。

    看到这里,相信有人为玻利维亚捏一把汗了。

    可以这样说,无论是通过军事还是和平手段,玻利维亚想从智利手中,拿回一个出海口的愿景都很难实现。

    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地理基本面上,去看看秘鲁,为什么当年会和玻利维亚结盟。

    地缘上的相近性,并不是结成z治联盟的必须条件。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同属“东斯拉夫”,并且拥有共同历史的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从古至今的关系会如此的紧张。

    z治家们作出判断,更多是基于当时局面与形势。

    就阿塔卡马的争夺来说,看看争议地区的位置,其实就很容易明白,这种博弈局面,为什么会出现了。

    无论是在印加还是西班牙统治时期,阿塔卡马沙漠,几乎都没有体现过任何地缘价值。

    印加帝国在征服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脉后,所延伸的沿海国道,在经过阿塔卡玛沙漠时,也不得不绕道于山地之上。

    一如人烟稀少的北查科平原一样,西班牙人同样不认为,为这片不毛之地,划定一条明确的边境线有什么必要。

    这种情况,在世界其它干旱地区同样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撒哈拉大沙漠等地区,看到那么多横平竖直的边境线。

    必须为一片人烟稀少的,沿海争议地带划定边境时,最为公平的分配方式,

    是按照彼此在内陆核心区的边境线,向海洋自然延伸。

    阿塔卡玛沙漠整体位于南纬18°-28°之间。

    当我们在地图上标定出这个区间,就会发现,按照刚才所说的内陆边境自




第783章 硝石战争(四)
    要么选择与智利结盟,去挤占玻利维亚的份额。

    要么全力支持玻利维亚向南扩张,最起码阻止智利北上。

    最终,秘鲁选择了后一方案——做玻利维亚背后的男人。

    这种选择在地缘z治上,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即:不用直接面对同样野心勃勃的智利。

    即使玻利维亚获得再小的份额,也可以在秘鲁与智利之前充当缓冲国。

    反之,从玻利维亚的角度来说,秘鲁相对来说还更为可靠一点,最起码后者,

    不会把自己对应的沙漠地带全部拿走,并且愿意帮助自己对抗智利。

    于是,这片荒凉而又充满诱惑的沙漠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博弈局面:

    在秘鲁认定自己拿到“塔拉帕卡”地区的情况下,有关硝石矿的博弈,演变成了玻利维亚与智利,

    对南纬21°50′——26°段阿塔卡马沙漠的博弈。

    智利与玻利维亚争夺这一地区,被称之为“安托法加斯塔”地区。

    在各方调解之下,玻、智两国于1866年签订协议,约定以南纬24°为两国国界。

    单纯从玻利维亚内陆边境线向外延伸的角度看,这条边境线,看起来被定在23°会更为合适。

    不过,在秘鲁控制“塔拉帕卡”地区的情况下,玻利维亚如果不再向南扩张一点,得到的份额就实在太少了。

    更何况,在这场博弈当中,玻利维亚已经把南纬23°——24°线之间的安托法加斯塔港,经营为了自己主出海口。

    鉴于争议区内各方资本混杂,一时无法厘清,所以在最初的协议中,南纬23°线与25°线内的税收,暂时由智、玻两国平分。

    1874年,双方进一步对协议进行补充,约定智利彻底放弃,南纬24°线以北地区的全部权利。

    玻利维亚则给出一个,25年内不对境内,智利公司提高税收的承诺。

    当时,安托法加斯地区的硝石矿,主要由智利和英国组成的合资公司控制。

    然而,经济危机带来的财政收入锐减局面,使得双方在硝石收入上的矛盾越来越大。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玻利维亚人开始加征税收,直至将硝石矿收归国有。

    战争即需要理由,又不需要理由。

    说需要是因为,你必须有一个理由,说服自己的国民和有能力介入的旁观者。

    说不需要是因为,如果你需要战争来改变国运,总是能找到自认为合适的理由的。

    对于智利人来说,他们从来没有满意过,阿塔卡马沙漠三分天下的局面。

    这当中最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智利拥有更强大的军力。

    从地缘属性上看,智利在地理和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安第斯国家”,而是一个因大航海时代,而出现在地缘z治舞台上的太平洋国家。

    这一属性,使得智利更加的注重发展海上力量。

    至于智利的两个对手,刚刚才获得太平洋国家身份的玻利维亚,甚至还没有建立正式的海军。

    秘鲁海军的吨位,还不到智利的一半。

    在飞机、导弹等空中打击武器尚未出现之前,军舰的吨位和舰炮的火力,在海战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这种被称之为“巨舰大炮主义”的战争思维,在彰显一战后,世界各国实力对比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中》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条约中,除了对主力战舰的吨位以及舰炮口径,做出最高限制以外,米、英、倭、法、意五个,

    一战胜利国的海军的主力舰,即: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总吨位比例,被设定为10:10:6:3.5:3.5。

    尽管这个条约,后



第784章 硝石战争(五)
    在智利掌控制海权,并拥有更强大军力的情况下,秘鲁人的首都仅仅支撑了两天,便宣告投降。

    1883年10月,智利与秘鲁政府签订和平条约,得到了原本为秘鲁控制塔拉帕卡地区,

    同时承诺在10年之后,将突出部性质的塔克纳地区归还秘鲁。

    至于玻利维亚,还有谁会关心他们的得失呢

    抛开地缘z治上的得失不说,这场战争,对于三国海上力量的建设,亦造成了深远影响。

    为了永远不可能放弃的海洋梦,玻利维亚长期在的的喀喀湖,维持一支人数,约数千的“内陆海军”力量。

    痛定思痛的秘鲁,则长期与智利在海军建设上展开竞赛。

    这种竞赛导致智利、秘鲁两个不大的南美国家,在海军实力上能够与巴西一起,跻身南美前三。

    至于到底谁更有优势,也许还要通过一场战争,才能够验证了。

    对于初级地缘z治爱好者来说,攻占一国首都却并不吞并对方,往往是很难理解的事。

    产生这一疑问的根源,在于将地缘z治问题,简单理解为土地的归属问题,而忽视了居民的控制、融合成本。

    实际操作中,为被征服地区,建立新的“国族”认同感,才是z治家所面临的最困难问题。

    虽然进行z族清洗,或者m族大迁徙,看起来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之一。

    但这样做,即使没有后世社会,所考虑的人道危机问题,在技术上的难度也是非常之大的,尤其是原住居民人口众多的情况下。

    如果智利一定要吞并秘鲁,那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失败。

    智利并没有可能,把秘鲁人变身成为智利人。

    不过,单就阿塔卡马沙漠的情况来说,却对智利人来说颇为有利。

    这片沙漠并非传统的聚落区,所有的定居点,都是围绕着海港以及矿区而生成的。

    比如,玻利维亚曾经的出海口“安托塔加斯塔”城,仅仅是在1866年,才开始出现在这片沙漠中。

    那些经济移民,对这片土地,尚没有形成归属感。

    同时,沙漠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有限。

    仍以“安托法加斯塔”地区为例,其在21世纪,是智利行政面积最大的大区。

    但人口却只有50万左右,每平方公里人口还不到4人,其中超过三分之二,都生活在安托法加斯塔城。

    这意味着,从人的角度来说,这片沙漠的地缘融合问题,要简单的多。

    智利军队只要有能力拿下,几乎不存在重建居民归属感的问题。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遥远的天朝,竟然有机会在“硝石战争”,以及智利经营阿塔卡马沙漠的问题上,体现出存在感。

    在从秘鲁手中,夺取的塔拉帕卡地区中,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位于这一大区中部,沿海的“伊基克”城。

    据称,这座沙漠城市20万左右的人口中,有1/3为华人后裔。

    这一比例,即使放在华人移民,最为密集的东南亚地区,也足以令人侧目。

    追根溯源的话,伊基克的华人移民,源起于19世纪后半期,所开启的华人海外淘金热潮。

    在人口大爆炸的压力,以及诸西方殖民地,急需劳动力的诱惑下,大量来自东南沿海的华人,走上了出海谋生的道路。

    尽管这些移民中的绝大部分,出海之时,都仅仅是把这当成一项工作,而不是真正的想移民。

    但迫于各种原因,还是有很多华人最终留驻当地。

    19世纪的南美大陆,秘鲁是吸引华人劳工最多的国家。

    整个秘鲁境内,生活着将近十万国人。

    &



第785章 硝石战争(六)
    鉴于其自称,已经在秘鲁定居达20年,这一时间与太平天国,在天朝的衰弱时间相吻合,

    并不能排除其,的确参与过太平军,并将太平军的一些军事组织原则,带入硝石战争的可能性。

    不管当年的硝石战争与太平军是否有关联,国人曾经主动参与这场战争,并发挥积极作用,都是历史事实。

    战后,为了避免遭遇秘鲁方面的报复,也为了获得更为公平的工作合同,数百名国人从秘鲁移居伊基克。

    为了开发当地的矿场,智利方面也的确,提供了更据吸引力的条件。

    以至于在后来的历史中,伊基克成为了华人,前往南美务工的一个目的地之一,并且造就了高比例的华裔群体。

    硝石经济的衰退与智利/阿根廷的领土纠纷,毫无疑问,智利是“硝石战争”最大的赢家,而玻利维亚则是最大的输家。

    这片沙漠中,不仅有能够充作化肥的硝石矿,还是智利最引以为豪的铜矿,及伴生的银矿。

    当然,硝石始终是引发战争的决定性因素。

    如果没有这项,足以在当时支撑一国经济的垄断性资源,“南美太平洋战争”很可能就打不起来了。

    这样的话,玻利维亚即使得到最少的份额,也不至于从一个沿海国家,退缩成一个内陆国。

    讽刺的是,这项让相关国家,打得头破血流的资源,生命力并没有持续太久。

    前面我说了,硝酸盐是极易融于水的。

    阿塔卡马沙漠世界极端干旱的环境,为这项资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同时,并不是所有的沙漠地带,都天然生成硝石矿。

    然而,不要忘了,智利硝石中,能被用在化肥和炸药中的成分是“氮”,而空气中,有78%的成分就是氮气。

    考虑到智利硝石的储量有限,当时的化学家们普遍认为,依靠阿塔卡马沙漠的产出,并不足以带来,真正的农业革命。

    如果人类希望,从根本上解决粮食产量问题,就必须找到,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的方法。

    很快,化学家们便找到了利用氮、氢两种气体合成氨气,进而制作硝酸、硝酸盐的方法。
1...235236237238239...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