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这才有了1492年—1504年,哥伦布四次横跨大西洋的探险之旅,以及著名的“j皇子午线”。

    尽管,这条瓜分世界的子午线,后来并没有得到其它竞争者的尊重,但它的诞生,还是极大影响了,后世的地缘z治格局。

    这一影响,在南美体现得尤为明显。

    最初的“j皇子午线”,是被定位在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位置上,分割线以东,归属于葡萄牙,以西归属于西班牙。

    “里格”是一种,古老的欧洲计量方法,在海洋测距中,大约相当于5.556公里。

    这种划分,可以保证当时,已经被葡萄牙人控制的:佛得角、亚述尔两个群岛,位于子午线以东。

    然而,这条纵贯大西洋的分割线,很快就被再次调整,并且让葡萄牙“合法”的登陆南美大陆。

    不过,仅仅凭借“j皇子午线”,葡萄牙还是没有可能,扩张出巴西的。

    因为无论怎么划,后世的巴西,都有大批领土,处在这条分割线的西面。

    这个问题的讲读,将在后面的内容中逐渐展开。

    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葡萄牙人怎么会发现巴西。

    一般认为,葡萄牙人对巴西的发现,源自于一次美丽的失误。

    公元1497年,达迦马率领四条船、140名船员,帮助葡萄牙王国,打通了前往印度的航线。

    公元1500年,葡萄牙人组织了第二次印度洋之旅,以巩固达迦马的成果,及运回更多的香料。

    这场规模浩大的远洋行动,总计有12条船、1200名船员参与,此前的发现好望角的迪亚士,亦是这支船队中的一名船长。

    由于航路方面的设计失误,本来准备通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舰队,却离奇的登陆巴西海岸。

    当然,最终船队还是得以绕过好望角,并且完成的国王交付的任务。

    问题是,好望角离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登陆地点,后世的巴西塞古鲁港,直线距离超过6000公里。

    并且一个在葡萄牙的东南方,一个在葡萄牙的西南方,再怎么脑回路清奇,看起来也不可能绕这么大个圈子呀!

    这就牵扯到一个航线选择的问题了。

    在探索一条未知航线时,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沿海岸线航行。

    这样的选择,不仅能够及时获得陆地补给,更能够在恶劣气象来临之时,得到陆地的庇护。

    迪亚士当年探索好望角的工作,也是遵循这样的线路进行的。

    从葡萄牙出发的船队,一路沿着非洲西海岸南下,最终抵达大陆的最南端。

    &nbs




第797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三)
    穿越骷髅海岸的艰辛,以及整个航程中遭遇的种种磨难,对迪亚士船队的水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

    以至于当年迪亚士,在明确知晓自己,已经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并希望继续探索印度洋时,遭到了所有船员的反对。

    这项荣誉,亦不得不让渡给后来的达伽马。

    如果目的地明确的话,航海者们更愿意,带够充足的给养做直线航行。

    达加马就是选择了这样的路线,尤其是他从好望角,回到佛得角的路线,更是近乎于一条直线。

    然而,在没有机械助力的风帆时代,直线航行并不一定,是最经济的选择,因为他们还必须考虑到风向的问题。

    在地球上,每一个纬度区间的风向不尽相同。

    从葡萄牙向好望角航行的航者者,面临的最大问题,还不是风向问题。

    通过对三角帆的使用,航海者们,已经掌握了“逆风航行”的技,具体的做法,之前已经说过了。

    最大的挑战在于,无论你从哪里出发横穿赤道,都必须经过“赤道无风带”。

    在风帆时代,位于南、北纬5度之间的“赤道无风带”,让风帆成为了鸡肋。

    好在海水并非静止不动的,无风带之外那些,被风带动的洋流,并不会说进入赤道附近后,就会戛然而止。

    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洋流,被称之为“风海流”。

    能够帮助船只航行的表层洋流,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除此之外,还有因海水密度差,所引发的“密度流”,周边海流带动,而形成的“补偿流”等多种类型。

    对航海者来说,洋流属于哪种类型,形成机理如何,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观察出规律,并加以利用。

    像身处赤道无风带的m六甲海峡,就被观察到有一股,从东南流向西北方向的“补偿流”,能够帮助航海者,由南z国海进入印度洋。

    经由80年的远洋航行积累,葡萄牙的航海者们,已经敏锐的发现了,洋流的规律与作用,

    并且通过迪亚士和达伽马的探索,了解到整个航线中,每个区间的风向和洋流的走向。

    在1500年的那次远洋行动中,航海者们设计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线路,那就是利用,

    赤道暖流先向西航行,然后在切入西风带之后,再转而向东航行至好望角。

    那么,赤道暖流真的能做到这点吗理论上看的确有机会。

    在大西洋,有两股被信风驱动、由西向东流动的洋流,被称之为“赤道暖流”。

    包括在北纬10度至20度区间,流动的“北赤道暖流”,以及向北能够延伸到,北纬5度的“南赤道暖流”。

    这意味着,“南赤道暖流”可以帮助进入无风带的船舶,完成向西航行的愿望。

    然而,即使南赤道暖流,能够助力葡萄牙人向西航行,这个航向看起来,也是离好望角越行越远啊!

    现在大家知道了,葡萄牙人原来是想,利用“赤道暖流”一路西行,然后切入西风带,绕个圈子后再抵达好望角。

    只要带足了充足的给养,这样花费的时间,虽然可能更长点,却胜在能全程利用洋流和风力。

    问题在于,赤道洋流如果是向正西方向漂流的话,那么船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切入到西风带的。

    葡萄牙人敢于这样尝试,在于他们已经发现,赤道洋流的流向,并不是正西。

    简单点说,北赤道暖流最终的方向,是偏向西北,南赤道暖流的最终流向,则是偏向西南。



第798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四)
    从洋流的角度说,这一地带,又被称之为“西风漂流”。

    由于南半球诸大陆与南极洲的距离较远,整个西风带的洋流,还能够形成一个环流系统,这种现像,被称之为“西风环流”。

    理论上看,光靠这条环流带,就可以完成环球旅行,并验证地球是圆的了。

    不过在当时,即使发现这一规律,应该也不会有人,愿意这样尝试的。

    所谓“四十度以下没有法律,五十度以下没有s帝”,南半球西风环流带的恶劣海况,足以让人打消,借助顺风顺水完成环球旅行的诱惑。

    尽管“西风环流”区的海况,那么不尽如人意,赤道暖流还造成了意外,虽然是个美丽的错误。

    但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环境如何,而在于人类能不能发现规律,并加以利用。

    比如,要是从巴西南下的葡萄牙人,在接近好望角后,由于某种原因不想继续前行,而是想回到葡萄牙的话,

    对应的南部非洲海岸线,还有一股被称之为“本格拉寒流”的洋流,把它们带加赤道附近。

    也就是说,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在南大西洋,组成了一个“南大西洋环流”。

    事实上,这种环流现象,在每片大洋上都存在,航海者们用时间和生命积累的经验,就包括对这些洋流流向的了解。

    最终,西风并没有对1500年的这支船队,起到直接帮助。

    登陆巴西的葡萄牙船队,很快抛弃了巴西暖流,在沿海岸线航行了600多公里之后,船队开始回归了原来目标。

    这是因为,在沿海岸线南行至里约热内卢之北时,船员们发现,这片大陆开始向西收缩,海岸线变成了东西向。

    这意味着,继续沿海岸线前行的话,将再次与好望角的方向背道而驰。

    一边是前景明确的香料贸易;一边是地理和z治风险不明的探索工作,做出正确的决定,并不需要太多的权衡。

    此后,船队开始转向东南,朝着好望角方向直航。

    葡萄牙人开始转向东南时,已经进入了东南信风带的范围。

    船员们需要调整它们的风帆,以适应逆风航行的状态。

    同时这样的线路,使得船队基本上,没办法沾上西风带的光。

    考虑到西风环流带的海况如此不稳定,这样的选择也许是一种幸运。

    事实上,即使是处在西风带外围的好望角海域,气象状况都很是捉摸不定。

    一个让人叹息的情况是,好望角的发现者、巴西之旅的参与者——迪亚士,最终就是在这次航行中,

    葬身于好望角水域,同时还有4条船只沉没,至死都没有完成,进入印度洋的梦想。

    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吊诡,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

    假如,当时葡萄牙人继续沿巴西海岸线继续南下,实现接入西风带的做法,那么,他们有可能会做出,另一项重大的发现。

    南纬40度,正位于潘帕斯草原和巴塔哥尼亚草原的交汇处。

    这意味着,如果航路紧贴着海岸线的话,葡萄牙人将很有可能,先于西班牙人进入拉普拉塔河口。

    那样的话,葡萄牙人将很有机会,抢在西班牙人之前控制河口,并向沿拉普拉塔——巴拉那水系,向整个平原腹地扩张。

    当然,当年登陆巴西的葡萄牙人,应该已经意识到了,如果再继续沿海岸线,向西、南方向探索的话,将很快进入西班牙人预设的势力范围。

    只是,在实践当中,j皇子午线所带来的法律问题,从来没有成为真正的障碍。

    要知道,这条分割线本质上,是对tz教双雄发现的追认,而不是真正由j皇决定的



第799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五)
    巴西红木的树干,含有大量水溶性的红色成分。

    葡萄牙商人将之制成粉末状运回欧洲,用来为高档布料染色。

    这项颇具垄断性的资源,为葡萄牙人治下的巴西,带来了大量经济利益。

    由此导致的一个后果则是,在随后的两个世纪当中,这种原本普遍生长于巴西的树木,被采伐殆尽,以至于后世的巴西政府,不得不出台政策保护。

    对于登陆美洲的葡萄牙人来说,初期其实是感到很遗憾的。

    毕竟在探索完巴西之后,他们未能发现,类似印加、阿兹特克这样的文明体。

    这意味着,殖民者们并不能,依靠掠夺土著居民的累世积累,来迅速致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类似巴西红木这样的,预想之外的资源,会被逐渐开发出来。

    这片土地在“前哥伦布时代”的原生状态,亦直接影响到了后来巴西的地缘气质。

    为什么葡属美洲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而西属美洲却分裂为,将近20个国家感到迷惑。

    其实关于西属美洲为什么会分裂,之前的内容已经讲解的很清楚了。

    从地理结构上说,西属美洲是依附于,科迪勒拉山系而存在的。

    单就跨度来说,已经很难想象,在如此之大的跨度之上,能够建立一个统一国家。

    在西班牙人登陆之前,阿兹特点、玛雅、印加等文明的d立发展,亦证明了这点。

    在建立殖民统治后,西班牙人逐渐分割出:新西班牙、秘鲁、新格拉纳达、拉普拉塔四个总督区。

    并在各总督区内部,进一步细分行政区,建立了数十个郡,更是因为认知到,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分裂性。

    那么,巴西的面积看起来也不小,为什么却最终整合成了一个国家呢

    这是因为,巴西的面积虽大,但核心区却很集中。

    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部拥有几个不必互相依存的核心区,那么分裂的风险就会加大。

    以西属美洲的情况来说,身处新墨西哥城的“新西班牙总督”,没有办法,让身在秘鲁的西班牙殖民者,听命于自己。

    同样,秘鲁总督又很难让,波哥大或者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市民臣服于自己。

    反之,一个核心板块,如果能够集中境内大部分资源,那些地广人稀的边缘地区,一般并没有力量分裂出去。

    后世俄罗斯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无论是人口、经济、工业,它的欧洲部分,在总量中的占比,都超过了80%。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有能够在绝对实力上,压倒俄罗斯的外部势力介入,

    否则,将西伯利亚从它手中,分裂出去的计划,就只能停留在臆想阶段。

    现在我们知道了,葡属美洲之所以通常演变成“巴西”,而不是分裂成多个国家,基础原因在于,它有一个能集中,大部分资源的核心区。

    那么,这个核心区在哪里呢很显然,并不会在亚马逊平原。

    即使在21世纪,这片以热带雨林著称的土地,大部都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当然,他们应该为此感到庆幸。

    生活在亚马逊地区的巴西人,主要居住在河口及干流沿岸地区,整个区域的人口加起来,也只有1800万左右。
1...239240241242243...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