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相反,这种各殖民点,都拥有自己出海通道的情况,恰恰更容易造成,各自为政的状况。

    参考中美洲地峡的分裂,就应该更容易理解这点。

    接下来的内容,我将从更多的角度切入,以帮助你们了解巴西是怎样形成的。

    公元1532年,葡萄牙人在巴西圣保罗州的海岸,建立了第一个殖民点。

    虽然,距离1500年发现巴西,已经过去了32年,但这当中的时间并没有被浪费。

    在巡航巴西海域的过程中,葡萄牙人已经对自己,将要经营的这段海岸线相当了解。

    这点从第一个殖民点——“圣维森特岛”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

    j皇子午线的存在,决定了葡萄牙人可以“合法”的登陆巴西。

    不过,参看普遍被各方引用于1494年,西班牙方面制定出的j皇子午线,在1495年推出。

    大家会发现,葡萄牙精挑细选的这个登陆点,竟然是在j皇子午线的西侧。

    实际上,在分割地球的《托德西拉斯条约》签订之后,关于j皇子午线的具体位置,曾长期存在着争议。

    这一方面,是由于条约的约定,过于模糊造成的。

    比如,到底将计算的起点,放在佛得角群岛西部还是中部,就存在很大的争议。

    另一方面,由于对这个星球的表面状况还不够了解,计算方面的误差再所难免。

    因此,在j皇子午线诞生后的50年间,基于不同的技术标准和立场,曾经出现过很多版本的j皇子午线。

    其中,在葡萄牙决定殖民巴西时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西葡两国专家,在1524年,初步认定的西经46度36分线。

    当我在地图上拉出这条经线之后,就会发现它与巴西东南岸线的交汇点,就是“圣维森特岛”。

    在西班牙人已经开始探索拉普拉塔平原,并且巴西东南沿海地带,更具经营潜力的背景下,

    将“圣




第804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十)
    唯一的例外,是沿“埃斯皮尼亚苏山脉”西麓向北延伸,然后,在主脉尽头向东转折,

    注入巴西东南海域的“圣佛朗西斯科河”,即山脉北延部分,则一直延伸到布朗库角。

    这条河流在规模上,虽然位列南美第四,仅次于亚马逊河、拉普拉塔-巴拉那河,以及奥里诺科河。

    但相对巴西高原5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其60多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

    所占比例还是偏低,并不足以帮助高原腹地,与沿海港口形成紧密的地缘关系。

    另一个问题在于,圣佛朗西斯科河在河口地区,并没有形成大规模冲积平原,限制了其自身发展以及辐射力。

    优良的海港,如果不能将影响力透过河流,深入大陆腹地的话,那么,它的潜力将受到很大制约,

    尤其是这种切割,往往是因为山地分割而造成的。

    这也是为什么,位于长江口的s海、位于珠江口的g州,能够在海洋时代,成为一线城市。

    覆盖华北平原北部的,海河水系从天津出海,亦为这座城市,成为“直辖市”加分。

    而qing岛、d连、l云港这类,依山傍海的纯海港城市,却总是差一口气的原因。

    巴西高原在地理结构上的尴尬之处,在圣保罗这个点上,表现得尤为有代表性。

    分割铁特河与“圣维森特岛”狭长山地,算是巴西海岸山脉位置,最近接近海洋的分水岭。

    滋养圣保罗的母亲河,叫作“铁特河”。

    虽然铁特河的源头,距离“圣维森特岛”所处的海湾,仅有不到10公里,但铁特河,却是巴拉那水系的上游河流。

    理论上,圣堡罗市的人和商品,可以沿铁特河-巴拉那河顺水飘流,然后从拉普拉塔河口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出海。

    不过,实际操作中,是没有人会这么做的,因为,这条横穿巴拉那高原、拉普拉塔平原的河海通道,

    里程超过3000公里,更不用说,河流的上游通航条件并不理想。

    铁特河的流向,同样影响了圣维森特岛的发展空间。

    鉴于这座优良海港,本身容量和辐射力有限,能够辐射内陆的圣保罗,在1554年建市,成为了地区中心。

    尽管从水系角度说,圣保罗市与海洋的关系,真可谓是“咫尺天涯”,但水运只是一种最经济的,而不是唯一的的运输手段。

    无论是对于16世纪的葡萄牙,还是21世纪的巴西来说,依赖铁特河与圣维森特岛之间的陆地通道交流,成本都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在更为深远的内陆地区,克服这一结构性短板所需花费的成本,将会越来越大。

    在1864年至1870年的“巴拉圭战争”中,巴西之所以选择与阿根廷结盟压制巴拉圭,

    而不是扶植巴拉圭,来削弱地区最大竞争对手阿根廷,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巴西的部分领土,需要借道巴拉那河出海。

    当然,这种选择看起来,更符合巴西的利益,

    即使巴西选择支持巴拉圭,并助其完成吞并乌拉圭的目标,在阿根廷所控制的,巴拉河下游的情况下,巴西同样不能打通巴拉那河的河海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削弱巴拉圭,与阿根廷共同维护,拉普拉塔水系的“航行自由”,会更符合巴西的需要。

    对比巴西海岸难以向内陆辐射的窘境,拉普拉塔平原的地理结构要完美的多。

    不仅地势平坦更利于开发,可以透过拉普拉塔水系,将整个区域,结成更紧密的地缘关系。

    不过,最终体现在地缘z治层面,却是西班牙治下的“拉普拉塔总督府”,分裂成了阿根廷、巴



第805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十一)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与葡萄牙,本土地缘关系紧密的海外殖民地,葡萄牙应该已经和j泰罗尼亚一样,成为西班牙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1580年-1640年的60年间,葡萄牙的确一度被并入西班牙,与后者组成了,由西班牙主导的“共主联邦”。

    而能够脱离西班牙再次d立,葡萄牙海外殖民地的存在功不可没。

    基于根植于国家基因中的这种危机感,葡萄牙对于海外殖民地的经营程度,要高于西班牙。

    简单点说,更注重将海外殖民地,打造成“葡萄牙”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资源提供地。

    这种心态上的细微差别,在英、法两国身上,同样有所体现。

    究其根源,在于西班牙和法国两国,因其在欧洲大陆及地中海的地理位置的优势,

    更热衷于参与大陆争霸,从主观上倾向于将海外殖民地,视为单纯的资源供给地。

    在经营新大陆的问题上,西葡国态度上的差距,从一开始就有所体现。

    回顾哥伦布及后来那些殖民者,对墨西哥、秘鲁等地的征服,我们会发现,西班牙王室的做法,本质是一种外包形式。

    王室支持殖民扩张活动,但大多数时候并不提供资金,殖民者们需要自行为行动筹资金。

    当然,投资与收益本身,也是成正比的。

    每当征服一片土地后,投资者可以自行决定对土地的分配。

    虽然,出于征收赋税的需要,在完成最初的征服之后,西班牙王室会逐渐将,殖民地的管理纳入正轨,包括委派新的总督取代那些征服者。

    但对于征服初期的,那种杂乱的土地归属状态,基本只能采取追认的态度。

    尤其在那些看起来,经济价值不那么大的边缘地区,如中美洲地峡地区,王室及其代理人,即总督的影响力要更为薄弱。

    这种先天不足,造就了西属美洲内部,各自为政的地缘z治传统。

    可以这样说,虽然地理上看,西属美洲几乎没有可能,整合成一个国家。

    但如果西班牙当时,不那么热衷于欧洲事务,而是对西属美洲的内部整合工作,

    倾注更多的注意力,那么后世拉丁大陆的国家数量,应该最起码会少上一半。

    反观葡萄牙,在海外殖民地的经营上,则要用心的多。

    这甚至导致葡萄牙,成为了最后一个,放弃旧“殖民帝国”身份的国家,其它西方国家在二战之后,对海外殖民地的d立都持开放态度。

    在决定海外扩张之时,葡萄牙王室并没有简单的把殖民权,外包给那些普遍出身不高,试图到海外改变命运的冒险家。

    而是由王室出面组织、投资各项探险活动。

    从恩里克王子、迪亚士、达伽马等人的显赫贵族出身,也可以看出这点。

    在西班牙决定投资哥伦布的探险活动之前,这位美洲发现者,曾经尝试过与葡萄牙合作。

    除了认定投资东方航线会更有价值以外,哥伦布的身份及在殖民权上过高的要求,也是葡萄牙对其态度冷淡的原因之一。

    巴西的发现,同样始于一次纯粹的官方行动。

    在决定殖民巴西之后,王室将巴西东南沿海地带,划分为了十几个领地,分封给葡萄牙原有的统治阶层,尤其是贵族集团。

    这种颇为“封建”的做法,一方面保障了巴西的经营者们,从一开始就属于葡萄牙原有的,统治阶层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也激发了葡萄牙本土力量,开发巴西的热情。

    其



第806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十二)
    需要说明的是,马尔山脉的葡萄牙语原意就是“海岸山脉”,狭义的巴西海岸山脉即指向于此。

    马尔山脉所对应的海岸线,会更容易受到航海者的青睐。

    巴西高原在这个方位,陡然下降到海岸线边缘,形成了沿大西洋岸线的大峭壁景观。

    这种山海紧密相连的特点,有利于天然港口的营造。

    然而,这种结构也带来了两个负面后果:一是沿海与内陆的,交通分割的更加厉害;二是沿海平原的体量更为狭小。

    以曾经充当巴西的,s都的里约热内卢为例,我们会发现其与圣保罗的区别在于——它是一个海港城市。

    而圣保罗在地理上,是所对应的巴拉那高原,与大西洋沿岸的中继点。

    里约热内卢所对应的海湾,叫作“瓜纳巴拉湾”,原名为里约热内卢湾,后世之名得自于港口。

    最初,发现这个海湾的葡萄牙人,除了惊叹它所具备的天然海港条件以外,原本还认定,这个海湾是条大河的河口。

    既拥有天然良港,又能够有大河向腹地延伸,这样的条件的确再理想不过了。

    然而,在向内陆探索之后,葡萄牙人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这个海湾,并不是一条大河的河口。

    相比南边的圣维森特岛,瓜纳巴拉湾所对应的山地,要更具峭壁特质。

    这种峭壁特质,除了让通高只有38米的jd像,看起来更伟岸以外,更多是一种障碍。

    当年,从圣维森特岛向内陆探索的葡萄牙人,翻过一道山脊,就能够发现“铁特河”的上游,

    并顺着河流,向巴拉那高原腹地继续探索,包括建立圣保罗。

    反观,从“瓜纳巴拉湾”出发的葡萄牙人,虽然同样能够在山脊之北,发现一条河流,它被命名为“南帕拉伊巴河”。

    但这条横穿整个里约热内卢州的河流,却并不是巴拉那河的上游,而是独流入海。

    其与海岸线平行的特质,非但没有办法,帮助里约热内卢的葡萄牙人向内陆探索,更为这个港口与内陆高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障碍。

    里约热内卢的地理困境,是整个巴西高原沿海地区,与内陆地理切割的一个缩影。

    不过,对于当时的葡萄牙人来说,这个问题暂时还不成为问题。

    大西洋沿岸森林所孕育的巴西红木,以及依托雨林气候所开拓的蔗糖种植园,就足以让这片殖民地,变得有诱惑力了。

    以21世纪巴西的经济和人口分布来看,里约热内卢-圣保罗一线,看起来应该是绝对的核心区。

    然而,在殖民初期,情况却并非是这样的。

    埃斯皮尼亚苏山脉所对应的北部地区,很快显出了更高的经济潜力。

    北部地区的潜力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大西洋沿岸森林中的红木资源,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区。

    二是拥有更多平坦土地,能够开拓更多的甘蔗种植园。

    巴西东北城市萨尔瓦多,是这一区域的代表性城市。

    对的,大家没有看错,这座巴西城市,与中美洲的“萨尔瓦多g和国”重名。

    类似的情况在新大陆实在是太多,比如,智利s都叫“圣地亚哥”,而米墨边界,还有一个米国城市叫“圣地亚哥”。

    大家需要注意的,只是不要将它们混淆。

    沿岸探索的葡萄牙人发现,萨尔瓦多的结构堪称完美。

    从港口角度来说,萨尔瓦多所位于的托多苏斯桑托斯湾,同样是一个,向大陆内侧凹陷的海湾,并且体量比“瓜纳巴拉湾”更大。

    更为重要的是,“托多苏斯桑托斯湾”是一条,中型河流的入海口。

    这条叫作“帕拉瓜苏河”的河流,能够帮助在萨尔瓦多登陆的葡萄牙人,向内陆直线渗透25




第807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十三)
    鉴于这些原住民,分散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并且葡萄牙人一开始殖民的地点,仅在沿海的狭长地带。
1...241242243244245...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