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要知道,巴西的总人口,在2018年可是达到了2.12亿,这个数字在全球人口中,几乎仅为一个零头。

    这样看来,亚马逊地区在巴西内部的地缘z治定位,类似于西伯利亚在俄罗斯内部的定位。

    如果没有地广人稀的西伯利亚,包括外东北,只拥有欧洲部分的俄罗斯,依然会是个欧洲大国。

    问题是,缺少亚洲部分所提供的宝贵资源和地缘空




第800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六)
    因此,在西班牙人登陆f律宾后,如何在太平洋方向上,再划定一条新的分割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以葡萄牙人的想法,以及当初“j皇子午线”的划定初衷来说,明显位于“东方”的f律宾,应该是葡萄牙势力范围的一部分。

    这样的话,在太平洋腹地的某个位置,再划出一条新线来,看起来会更为公平。

    无奈,西班牙人没有经由葡萄牙人的东方航线,发现f律宾也是事实。

    1529年,在j延的调解之下,西、葡两国,在太平洋上的势力分割线划定。

    西班牙人退出香料群岛及整个东方贸易的争夺,并同时坐实,对f律宾及太平洋诸岛的占领。

    西班牙人在葡萄牙势力范围内的这次“挖肉”之举,不仅利用了之前条约的漏洞,更让葡萄牙人开始重视巴西的开发。

    虽然并不能很肯定,发现巴西与“j皇子午线”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j皇子午线帮助葡萄牙站上了,原本应该完全归属于,西班牙的“新大陆”,亦是不争的事实。

    在被迫让出f律宾后,葡萄牙人一方面不失时机的,在合约上进一步确认了,自己对巴西的主权。

    另一方面,紧锣密鼓的开启了,殖民巴西的计划。

    要知道,此时觊觎新大陆的,可不仅仅是西班牙。

    如果葡萄牙人不抓点紧的话,从欧洲事务中抽身的英、法等国,才不会管j皇,到底把世界交给了谁。

    要想守住巴西,首先要守住的就是海岸线。

    整个巴西的岸线呈现为直角状,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

    两段沿海地带的交汇处,叫做“布朗库角”,这个海岬亦是,整个南美大陆的东部极点。

    不过,葡萄牙人并没在同时进行,两段海岸线的开拓工作。

    在整个16世纪,葡萄牙人的殖民活动,都是围绕着东南岸线来进行的。

    从布朗库角北部城市纳塔尔起,一直到靠近乌拉圭的阿雷格里港,葡萄牙人苦心经营了一系列据点。

    这段长达3500公里的岸线,到21世纪,仍然是巴西的精华所在。

    巴西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总共为12个,这一区间就占了5个,包括:

    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萨尔瓦多、阿雷格里港,这四个占据前四位置的城市,

    以及累腓西这个,排名前十的城市,上述城市大都始建于16世纪。

    葡萄牙人在1500年,发现巴西时所登陆的塞古鲁港,正位于东南岸线的中部。

    不过,这并不是葡萄牙人,选择经营这段岸线的根本原因。

    就像哥伦布在南美的登陆点,其实是委内瑞拉地区,但帝国后来的殖民重心,却在西部的安第斯地区。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巴西东南岸线的地理和资源结构,能够有利于葡萄牙人的经营。

    从地理条件上看,紧邻大西洋的“巴西海岸山脉”,虽然没有延伸出太多沿海平原,但蜿蜒的海岸线,却是殖民者的最爱。

    尤其覆盖里约热内卢地区,及其以南岸线的“马尔山脉”,更是几乎与海洋到了无缝对接的程度。

    这段向大西洋方向急剧倾斜的山体,创造了很多优良的天然海港。

    在巴西东岸线的诸多港口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里约热内卢”了。

    在后世文学作品中,这座“上帝之城”经常被写入其中,人们对其中两点印象深刻:一是依山而建的贫民窟。

    二是整个平民区中的黑帮和毒品,以及生活在贫民区中百姓的悲惨遭遇。

    这两张城市名片,正体现了这一区域山、海相依的特色。

    在后来的历



第801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七)
    乌拉圭的“查鲁亚人”,算是另一支,还留有部族文化痕迹的图皮人。

    至于大多数图皮语部落,则消融于历史长河之中,或是以原始部落的形象,在亚马逊地区,成为受保护对象。

    原本生活在亚马逊河口以南地区的图皮人,并非是唯一从亚马逊雨林地带中,迁出的族群。

    生活在河口以北地区的,隶属于“阿拉瓦克语系”的原住民,则选择了向北迁徙,并成为圭亚亚、委内瑞拉,及加勒比海原住民的主体。

    也有观点认为,图皮语、阿拉瓦克语的d立性,还不足以支撑它们,各自成为一种语系。

    这些分布在西起安斯第山脉,东至大西洋,以赤道或者说亚马逊河,为轴心区域的南美洲原住民,

    赤道恰好横穿亚马逊河口,在语言上,应该被归入覆盖面更广的“安第斯-赤道语系”。

    不管语言学家们去如何归类,亚马逊雨林的原住民,曾经分为南北两个方向,分别向加勒比海及大西洋沿岸迁徙,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基于其原生区域与赤道的关联性,我可以将之统称为“赤道印第安人”。

    这些源自雨林低地“赤道印第安人”,与被印加帝国整合的“安第斯印第安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更适应多雨的热带地区。

    如果说,安第斯文明的农业基础,是适应干凉气候的“土豆”。

    那么,赤道印第安人在农业上贡献,则是之前曾经讲解过的“木薯”。

    这种非常适应湿热环境的热带作物,虽然未能在安第斯山脉以东地区,创造出文明来,却还是为这片土地的原住民人口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木薯及图皮人种植的其它粮食作用,虽然能够为原住民的人口增长作出贡献,

    包括为前来落户的葡萄牙人提供粮食补给,却无法为葡萄牙人的贸易渴望作出贡献。

    葡萄牙需要在巴西东南海岸以及图皮人那里,寻找到足够的经济理由,以支撑殖民地的运行,以及为王国财政作出贡献。

    毋庸置疑,追求“财富”是殖民者们,勇于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大海的主要原因。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甚至是唯一原因。

    殖民者及他们所代表的国家每到一处,最先关心的是,有哪些特产能够被贩运回欧洲谋利。

    金、银,及让欧洲人为之疯狂了上千年的香料,是大航海初期,最具诱惑力的硬通货。

    神在这方面看起来是公平的,在葡萄牙人垄断东方香料贸易的同时,又帮助西班牙人,得到了美洲诸文明的黄金。

    通常情况下,资源信息最初,都是从从土著居民口中获知。

    不幸的是,登陆巴西的葡萄牙人发现,那些天真烂漫的图皮人,还处在种种木薯,

    当然,还有玉米等其它作物,捕捕鱼的自然经济状态,金银矿和香料,并没有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不过,在地大物博的巴西,并不缺少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

    在后世,很多通过触鞠,了解巴西的人应该已经注意到,巴西的国旗有三个基本色:

    绿色的背景、黄色的菱形,以及菱形中间的蓝色圆形。

    其中,绿色代表着巴西的茂密森林,黄色则代表着地下的矿藏。

    可以这样说,正是这些,生长于地上及埋藏于地下的资源,支撑了巴西的存在。

    然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市场开拓,需要一个过程。

    比如,21世纪大量出口我国的巴西铁矿,对于当时的葡萄牙人来说,就毫无用处。

    葡萄牙人需要一项能够很快变现的资源,帮助他们打开巴西与欧洲的贸易通道



第802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八)
    根据估算,在红木贸易存续的2个世纪中,有大约5000万株红木,被采伐运往欧洲。

    身在巴西的葡萄牙人,是如此的依赖红木经济,除了用它的名字,命名殖民地以外。

    在最初的100年间,葡萄牙人甚至没有向内陆地区进行渗透,以至于被嘲讽为,只能紧紧依附于海岸线生存。

    不过,从在大历史层面,葡萄牙这种做法,恰恰帮助后来的巴西,得到了能够排名世界第五的领土面积。

    因为除了西班牙人有机会,从西面渗透巴西高原和亚马逊地区以外,其余竞争者想觊觎这片土地,都必须在大西洋岸线上压倒葡萄牙。

    由于西班牙的经营重心,一直在安第斯山脉一线,并没有过多的余力向东扩张。

    所以,只要能够把英、法、荷等竞争者,阻挡在海岸线,葡萄牙人就能有充足的时间,考虑向内陆扩张的问题。

    现在我们清楚了,从生态角度看,最初的巴西,即不是在亚马逊森林,也不是在巴西高原的热带草原上,而是是扎根于“大西洋沿岸森林”地带。

    当年走出亚马逊森林的图皮人,之所以没有向巴西腹地迁徙,而是沿海岸线进入巴西东南海岸,

    同样是因为这条狭长雨林地带的存在,这与他们在亚马逊的生存环境类似。

    然而,经由600年的开发,这条成就巴西的森林地带,到了21世纪,已经和巴西红木一样几近消失。

    能够在圣保罗等地尚能看到的雨林,尚不足其原始覆盖面积的10%。

    在森林消失的同时,以“巴西海岸山脉”为核心的这片山、海相接的区域,却滋养了高达1.6亿的巴西人。

    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人口的增长,总是伴随着森林的消失。

    客观说,在葡萄牙人落户巴西之前,大西洋沿岸森林,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图皮人需要焚烧森林,以种植木薯等作物。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欧洲人的到来,大大加速了森林消失的进程。

    这是因为在欧洲人到来之后,在这片土地上开展种植业的目的,就不再仅限于,满足土地定居者的温饱问题了。

    大量的森林被开发成种植园,在地缘z治层面,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虽然,葡属美洲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葡萄牙要想长久的经营巴西,再多的资源也有消耗完的一天。

    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几乎是让一片土地,做到可持续性发展的唯一途径。

    在这一问题上,巴西红木所染指的红色颜色市场,正好可以提供一个比较案例。

    虽然葡萄牙人垄断了巴西红木,但却没有能够,垄断欧洲红色颜料市场。

    西班牙人同样在他们的领地上,发现了一种可供制作红色颜色的特产。

    不过,这种特产并不是植物,而是一种昆虫——胭脂虫。

    这种以仙人掌为食物的昆虫,体内含有大量的红色素(胭脂红素)。

    西班牙人在从墨西哥原住民那里,获知胭脂虫的秘密后,开始有意识的集中种植仙人掌,以喂养这种,能够制造红色颜料的昆虫。

    这种匪夷所思的商品,为新西班牙获得的经济利益,甚至仅次于,从墨西哥高原开采的金、银。

    与巴西红木相比,胭脂虫贸易要更加的有可持续性。

    一棵适合采伐提供红色颜料的巴西红木,一般需要生长30年左右的时间。

    即使是在后世,也很难有资本,去做如此长周期的投资。

    反观仙人掌的生长,则要迅速的多。



第803章 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九)
    包括把一些,有巨大市场需求热带经济作物,异地移植到自己控制的殖民地中。

    原产至美洲的胭脂虫产业,被转移到北非,只是其中的一例罢了。

    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者,葡萄牙才是最先尝试,进行海外经济作物种植的国家。

    1418年,着手探索非洲岸线的葡萄牙探险家,被风暴吹向了,距离摩洛哥海岸700公里远的马德拉群岛。

    这次意外,使得葡萄牙人收获了,第一片海外殖民地。

    15世纪中叶,这片远离航线的无人群岛,建成了欧洲第一个甘蔗种植园。

    产自马德拉种植园的蔗糖,不仅帮助葡萄牙,打开了欧洲蔗糖市场,此前只能从亚洲进口,更为后来的航海事业,提供了经费。

    此前在东方航线,葡萄牙人更多是在进行“贸易殖民”,而不是“土地殖民”。

    这是因为,东方航海所经过的地区,本身就是传统全球贸易的一部分。

    葡萄牙在这一方面优先关注的,是在与其它竞争者,争夺贸易份额。

    反之,在新大陆,贸易模式包括商品品类,都需要从零开始规划。

    巴西东南沿海地带充足的日照及积温,使得葡萄牙人在殖民伊始,就决定引入,他们熟悉的蔗糖经济,以作为红木之外的,另一个经济支撑点。

    有了蔗糖和红木,葡萄牙在巴西的殖民计划,最起码有了经济层面的基础。

    不过,这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葡属美洲”没有如“西属美洲”那样,陷入四分五列的境地。

    要知道,巴西的海岸线长达数千公里,葡萄牙沿岸建立殖民地,而不是急于深入内陆的做法,并不能降低,殖民地分裂的风险。
1...240241242243244...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