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移民全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陈健钢

    把它装到车上,其威力足可和当时的重武器大将军相当,而其机动性则大大超过。

    据说在战场上,倭见我兵举铳,辄伏地上.真使敌人见之丧胆。

    而且他还改造了开花弹。

    左宗棠在西北平叛时,从一处明代炮台遗址,挖掘出开花弹百余枚。

    他不禁仰天长叹,三百年前中华已有此物,到如今竟然失传,以至被列强所欺凌。

    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

    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

    这玩意儿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

    “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

    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

    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

    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

    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后世的新闻:

    据新华社,出土地雷的内蒙古托克托县(古代称之为东胜州)。

    地处黄河岸边的山梁台地,起着雄踞高地、扼守黄河的重要作用。

    当时这里水陆交通便利,边界贸易繁荣。

    元朝末年,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

    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破后,为了荡平北部元军,明军曾在这里与元军发生激战。

    该城出土的地雷,正是这时明军攻城用的武器。

    &nb




第二百九十五章:五年计划(五)
    后金军重整旗鼓,次日又攻,依然遭致惨败。

    两军相持20多日,后金军见破城无望,加之伤亡甚重,士气大落,无法再战,被迫收兵回师。

    袁崇焕率胜兵追击30余里,又斩杀后金兵万余,才得胜回城。

    努尔哈赤在兵败退回沈阳途中叹道:“我自25岁用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宁远一战,惨败而归”。

    并于同年八月,因身患痈疽,病死于距沈阳40里的云爱鸡堡。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即位,一心雪耻,又亲率大军攻击明军宁锦防线。

    清军渡过大凌河围攻锦州城,袁崇焕派兵增援以牵制清军的行动。

    清军未能攻下锦州,便转而攻打宁远。

    明军在城头密排巨炮,总兵官满桂出城接战,引诱清军进入大炮射程,然后猛烈轰击清兵,又打的清军死伤无数,仓皇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

    这时明军的火炮除了装备开花弹,还装备了实心弹(又称“葡萄弹”)和霰弹。

    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

    这种弹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不大。

    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但努尔哈赤并没有肢体断裂,因此可以排除是被实心弹打死的。

    再看霰弹,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极大。

    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太近,一般不超过一里。

    努尔哈赤是不会将军营设在离城墙如此接近的地方的,所以霰弹也可以排除。

    如此一来,只有开花弹是杀死努尔哈赤的“真凶”,开花弹是铁壳,可以及远,同时爆炸时威力大。

    推测当时的情况是一枚开花弹落在努尔哈赤附近爆炸,他被弹片和冲击波击成重伤,不治身亡。

    令人深思的是,在明代大放异彩的开花弹,到了鸦片战争时中国竟然无人知晓。

    连清朝当时的火器专家丁拱辰也不知开花弹为何物,以至于李鸿章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订购开花弹。

    曾国藩设立安庆军械所,也引进西式开花弹。

    想到这里,陈远宏不仅抬头向人群中看了看。

    “谁是刘汉”

    一个虬胡戳立的魁梧汉子,排众而出,他拱手抱拳道:“小人便是。”

    陈远宏看着眼前的汉子,不仅感慨万千,这人就是被满人俘虏后,帮助建奴造炮而声名鹊起的。

    “刘师傅,不要生气,听闻你是北地铸造高手第一人。

    我这里是求贤若渴,因此用了一些不当手段,把大家找来,请大家海涵。

    以后刘师傅就跟着赵大哥吧,铸造红衣大炮就靠你了。”

    陈远宏对着大家,连连抱拳鞠躬道歉。

    “下面,我再说一说带刺刀的燧发枪步兵与骑兵的相互关系。”陈远宏拍了拍,几幅步兵图说道。

    “相信这种三棱形的刺刀,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老祖宗在刀耕火种的渔猎时代,就有三棱形和四棱形的骨刺了,废话我就不多说了。

    下面我来说说刺刀对于我们军事改革带来的意义。

    刺刀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这样就无须再用长矛手来保护火枪手了。

    由于火绳枪改成了后装膛线燧发枪,它的发射速度快,射程远,这是一种跨时代的技术。

    那么,武器自身的任何改进,都对战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欧洲人首先将滑膛枪作些改进,装上了刺刀,让它成为一杆短的长矛,这对陆地作战的战术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滑膛枪的第一步改进,是在枪管上加装一把1英尺长的短刀。

    在17世纪中叶,这种被



第二百九十六章:五年计划(六)
    从下面的这段训词中可以看出,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带刺刀滑膛枪步兵,此时已经优于骑兵。

    1730年,一名西班牙将军在给他的步兵训话时讲到;为了检验步兵的抗击能力。

    “指挥官应该骑上一匹健壮的战马”,用“战马去撞击站在地上、手里只握有一根棍子的士兵。

    士兵们则用棍子去戳战马的眼睛或击其头部,最终使战马因害怕而拒绝前进。”

    此时,指挥官抓住机会地向士兵们说明:“既然一匹强健的战马都不能撞倒手里只握有一根棍子的步兵。

    那么,在枪炮声震天的战场上,面对装备有带刺刀滑膛枪的步兵营。

    骑兵则更不可能取胜——战马更容易受到惊吓。”

    注:戴维德钱德勒,《马尔伯勒时期的战争艺术》第104页。

    但是,骑兵具有快速机动能力,并且不必进行长时间的部署和准备就能迅速投入战斗,因此,骑兵仍然拥有明确的进攻作战优势。

    再加上线式步兵队形的翼侧和后方完全暴露,也便于骑兵充分发挥它的这些进攻作战优势。

    由于3列纵深的步兵线式队形就可以抵挡住骑兵的突击。

    因此,步兵就形成一种每边由3列步兵线式队形组成的空心正方形全方位防御阵形。

    可是,形成这种全方位防御队形需要一定时间,而且,骑兵的攻击速度又很快,在烟尘滚滚的战场上,骑兵的出现往往很突然。

    因此,步兵总是来不及组成,这种能够有效对付骑兵攻击的全方位防御队形。

    然而,不管怎么说,刺刀的出现还是大大动摇了骑兵在战场上的统治地位。

    在整个18世纪,骑兵在西欧各**队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下降。

    刺刀的出现,使得军队成份趋于同一,从而,也使战术家们的任务变得更加简单。

    在咱们这个时代,由于军队包括轻、重步兵和轻、重骑兵四种作战力量组成。

    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如何将这些不同的作战力量有效组合起来,寻求以占优势的武器系统去对付不占优势的武器系统。

    比如,拜占庭军队之所以多次战胜对手,就是因为他们能根据不同的对手,灵活使用不同的作战力量。

    在塔吉纳会战中,他们使用重型步兵和下马骑兵改装成的步兵攻击哥特军队的重型骑兵。

    在卡西里努姆会战中,他们则使用轻步兵来对付法兰克军队的重型步兵。

    十字军的战术,也是在使用强大的武器系统去对付处于弱势的武器系统。

    由于西欧各国从未重视过使用轻型骑兵,所以,装备马刀和手枪的轻骑兵的出现,也并没有使他们的战术问题简单化。

    他们仍然保留着骑兵和轻、重两种步兵,两种步兵如果没有密切配合,就极易遭受骑兵的攻击。

    然而,刺刀的出现,不仅使军队中只剩下了步兵和骑兵,而且步兵也已代替骑兵占据了主要地位

    如果,用1表示抵御攻击的力量,那么,下图2清楚地反映了这两种武器系统间的相互关系。

    与早期战争中的4种作战力量相比,战术经历了一种革命性的变化。

    注:《西方战争艺术》第五章:1987 刺刀的出现对线式战术发展的巨大影响阿彻琼斯[美]

    综上所述;后装膛线燧发枪和卡座式刺刀,这两样东西的出现,使步兵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革。

    进而使军队的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并最终引发了作战战术、战略与战争思想出现了根本性的变革,而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简单革新。

    我们有



第二百九十七章:五年计划(七)
    青铜卡尺与现代游标卡尺相比较,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现代游标卡尺主要由主尺、固定卡爪、游标架、活动卡爪、游标尺、千分螺丝、滑块等部分组成。而青铜卡尺是由固定尺、固定卡爪、鱼形柄、导槽、导销、组合套、活动尺、活动卡爪、拉手等部分组成。

    从组成的主要构件来看,青铜卡尺的固定尺和活动尺,即是现代游标卡尺的主尺和副尺;铜卡尺的组合套、导槽和导销即是游标架。

    其主要差距在于:现代游标卡尺应用微分原理,通过对齐主尺和副尺的两条刻线,能精确地标出本尺所能测出的精密度。

    而青铜卡尺只能借助指示线,靠目测估出长度单位“分”以下的数据。

    从中不难看出,现代游标卡尺,是由汉代的铜卡尺演变发展而来

    。就其构造原理、性能和用途来说,青铜卡尺即是“现代游标卡尺的鼻祖”,比西方早1600年。

    我们就来说说明代的度量衡吧,明初,土地大量荒芜,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

    明朝政府普遍丈量土地,鼓励农民垦荒自耕,并把赋税额规定得较低,一般官田五升三合,民田三升三合。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政府又经过普遍丈量土地,编制了“鱼鳞册”。

    详细登记每乡每户土地的亩数,并绘制成鱼鳞图,地方官吏抑制豪强多占土地,甚至采用小弓丈量。

    为了适应土地丈量和赋役改革以及商品经济的需要,明朝政府在近二百年间,共颁布有关度量衡法令十七次。

    据明《会典》记载:“洪武元年令铸造铁斛斗升,付户部收粮,用以校勘,仍降其式于天下,令兵马司并管市司,三日一次较勘街市斛斗秤尺,并依时估定其物价。”

    次年,又令司农司依照中书省原降铁斗铁升标准器进行较定后,依样制造并发下属府、州、县仓库收支行用。

    商行店铺使用的度量衡器,必须赴官府印烙,乡镇百姓使用的斛斗秤尺,也要与官方颁发的相同才许使用。

    过了四、五十年后,各地使用的器具又开始出现不统一的情况。

    宣德七年(1432年)、正统元年(1436年)、成化五年(1469年),又多次重申按照洪武年间的标准量器式样重新铸造,以备校勘,官民通行。

    并且仍将各式标准器具悬挂街市,以便比较。

    并下令布政司各府州县,凡每岁收粮五十万石,收布绢十万疋以上者,工部各发给铁斛一张,铜尺、木尺各一把。

    景泰二年(1451年)、正德元年(1506年)、嘉靖八年(1529年)皆令工部制造戥秤、天平和砝码。

    分给各司监收内府银科道官及内外各衙门,以作征收银两和支付官吏俸禄之用。

    明代度量衡器均由官府制造,以保证量值统一,凡私造斛斗秤度者“依律问罪”,知而不揭发者“事发一体究问”。

    明代度量衡管理制度尽管完备,惩罚确属严厉,也只能保证官方明文规定的器具统一,却无法制止行私舞弊的现象。

    由于资本主义萌芽,货币地租取代了一部分实物地租,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商人们勾结官僚地主,恣意增大度量衡器具,大进小出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激起了农民多次掀起反对“大斗剥佃”的斗争。

    有明一代,尺子最为精准的属嘉靖牙尺为最精准。

    嘉靖牙尺长32厘米,其它各尺,尺度长短不一。
1...8182838485...2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