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凡星点点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路的拐弯处
两个弟弟均表示同意。
叶永诚早就构思好新房子的事情——兄弟三个合建一所砖楼!
供奉祖先牌位的厅堂,由兄弟三人共有;左厢房,归人口较多的永诚;右厢房则由两个弟弟一家一半。这样的分配很是合理,也跟目前老屋的分配一样。不同的是,新房子的面积会更大,房间也会增多,环境等方面也会变得优越。
当然,厅堂的钱由兄弟三人平摊,其余的由各家自行负责。
建新房可是一件大事,万万马虎不得,总得有一个周全的方案。
首先,综合家里人口、经济、建筑面积等因素,新房子由五间卧室、一间客厅、一间厨房组成。五间卧室,他们夫妻分一间,两个儿子各分两间,老人和叶彩蝶就借用大儿子一间。如果几个孩子长大之后不够住,就往上再加建一层——这是后话了。
其次,就是新房的选址了。这在前面已经提过了,叶永诚打算把新房建在老屋后面的菜园子里。这里面积大,足够容得下他们兄弟三个一起建房子。但菜园子有三分之一是叶金田家的,如果确定要在这里建新房,就要和叶金田商量着交换土地。
第六十五章 跳西林河
叶德安收到家里来信的时候,工地上正好因为缺少材料,放了一天的假。
他们现在在建一所五千多平方米的铁皮厂房,周边还有宿舍楼、办公楼,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叶永强的身份还是一名管工。不过,他倒是抓住了机会,和周景生合作,将铝合金门窗以及水电项目承包了下来。
若要跟89年相比,河心村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先是以前的荒山野岭,全部种上了荔枝、龙眼、芒果等果树;接着,村里的农田全部弃耕、弃种,经过一番平整,准备建设一个住宅小区;在村头地势平坦的地方,两个规模不小的工业区也已经规划好;村中心地带,已经建成一条商业街,经营着饭馆、杂货店、五金店、服装店、歌舞厅……
一到晚上,商业街就成了河心村最热闹的地方,逛街的、吃饭的、喝酒的、做买卖的、……
叶德安也是这时才知道什么叫做“夜生活”!
这个地方可比上山村要好上百倍!琳琅满目的商品、形形色色的男女、喧嚣热闹的夜景……而最吸引叶德安的,还属商业街中心的两家歌舞厅。
每当夜幕降临,歌舞厅大门口的霓虹灯就开始闪烁,高音喇叭也播放着时下流行的港台歌曲。稍晚的时候,一个个穿戴时新的男男女女,纷纷走进歌舞厅里,唱歌、喝酒、跳舞、……
这样的地方,很是吸引叶德安。
不过,就凭叶德安的身份,实在没有办法到里面消费,通常还是老六叶永强把他捎带上。
老六的老板,为他搭了几间挺像样的铁皮房,以安置他一家五口。而老六为了照顾跟随他来深圳的叶德安等人,不仅让了一间房子给叶德安夫妇,还在旁边搭了一间半,给刘政军、叶兴文和叶德隆住。
刘丽凤和李月华都进了制衣厂上班。上班的同时,她们还得照看三个读书的孩子,以及照顾这一大群人的吃喝;除此之外,她们经常从制衣厂里拿一些剪线头、钉纽扣的活回来做,也是为了多赚几个买米买菜的钱。
这边不论什么都要花钱,甚至连一棵蒜苗也要花钱去买。刘丽凤和李月华之前尝试过自己种一点菜。还不容易开垦出一块巴掌大的菜地,菜种下去之后,好不容易长了起来,可夜里尽遭贼光顾,有时候甚至偷得干干净净,烂菜叶子也不留一片。两人种了两三次菜,结果没有一次能够有收获,也就只好尽花钱去买,而且尽买便宜的肉菜……
叶德安还真是想不到,自己这才离家几年,家里竟然有能力建新房了。
信里,他爸不仅征询了他的意见,还说如果他赞成,就尽快寄钱回家——五千块钱。
把信看完,叶德安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倒是赞成家里建新房,他也寻思着在这边赚到钱了,就风风光光回老家。不过,要让他现在寄五千块钱回去,恐怕就为难他了——直到前段时间,他们夫妻俩才存了三千块钱,而且还被老六拿去应急了。
夫妻俩刚来深圳的头一年,也就他到工地上干活;过了快大半年,李月华才经熟人介绍,进了制衣厂。虽说来深圳已经四年了,但经不住什么都要花钱,夫妻俩根本没有剩下几个钱。他们是吃住在老六家,但哪有白吃白住的道理,这一个月的伙食费、水电费还是要分摊一些。要不然,这么大一群人,老六夫妇哪里应付得了!除了这一些,他总是改不了抽烟喝酒的习惯,他一个人的烟酒钱都要花费不少,更不用说是一些交际应酬,以及还要时不时往老家寄几个钱。
夫妻俩还算节俭,但一年到头实在剩不了几个钱。若是手上有钱,夫妻俩也不至于出来四年了,连老家也没有回去一趟。若是手上有钱,难道李月华会不想回去看看两个儿子难道爱面子的他,会不想回去显摆一下
但是,既然家里开口了,叶德安知道自己一定要想办法做到。怎么说他也是这个家的一员,怎么说他的两个儿子还在老家,更何况他出门这么多年了,他也不想让家人觉得他连那一份建新房的钱,都拿不回去。
晚上。
李月华加完班回到住处,叶德安就把信拿出来给她看。李月华不怎么识字,叶德安只好把情况说了一下。
李月华当即就说道:“钱我哪有钱”
叶德安说道:“前段时间,老六不是从你这里拿走了三千块钱吗”
李月华不高兴地说道:“我们出来几年了,也就存了这么一点钱!你可别想打这三千块钱的主意!”
叶德安说道:“不是家里要建房子嘛……”
李月华还是一脸的不高兴。
叶德安只好很有耐性地说道:“家里的事情,我们总不能推脱吧!再说了,章宏和章扬不是还在家里吗我们大老远地跑到深圳来,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给他们一个更好的生活!”
两个儿子触动了李月华,只见她咬了咬嘴唇,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思念之情。
最后,她说道:“要拿你自己去找老六拿!还有,剩余的两千块钱,你自己出去借,自己负责还……”
有了她这一句话,叶德安当真找到老六,说明了家里建房子要钱的事情。他不仅向老六索要那三千块钱,还开口想要找老六借一点……
来看一看久未露面的老六叶永强。
若在以前吧,叶德安家里有事情,别说叶德安开口,他叶永强也会主动提供帮助。但他为了承包的那两个项目,不仅找叶德安借了钱,还找刘政军借了不少钱。目前,他要支付材料费,还要支付手下工人的工钱,早就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没想到,在这个时刻,叶德安会来找他要钱。
他没有向叶德安诉说自己的难处,而是推说自己还要上银行去取。
待叶德安走了,老六就急忙让刘丽凤想办法准备三千块钱。
刘丽凤一下子急了起来——她还以为丈夫发生了什么事情!直到丈夫把叶德安家里要建房子的事情说了出来,她这才放下心。
不过,她马上反过来问丈夫,凭她如何能有三千块钱
老六点燃香烟,猛抽了几口,露出一脸的忧愁,说道:“我那边都发不出去工钱了,你再不给我想一想办法,我就该去跳西林河了!”
这里之所以叫做河心村,是因为有一条名叫“西林河”的小河流经,河心村正好位于西林河的中游,所以取名为河心村。
刘丽凤清楚丈夫这一段时间面临的压力,除了资金不足,他同时也要面对行业经验不足、
第六十六章 清者自清
颇费一番周折,叶永诚终于与叶金田、叶金水两家换好了土地。
叶永诚得到了属于叶金田家三分之一的菜园子;叶金田如愿地得到了叶金水老宅旁边的空地;而叶金水连着挑了两天,要走了叶永诚家最好的两块水田。
土地换好之后,叶永诚就让小儿子到采石坑买了几拖拉机石料,准备着手打地基了。
就在这个时候,学校那边出问题了——教学楼二楼墙壁上的白灰层,不知为何出现了开裂、鼓包以及脱落的现象。原本只是一两个地方出现开裂,但随后出现了鼓包的情况,轻轻一碰鼓包的地方,白灰就会脱落下来。二楼已经出现了多处脱落的地方,但一楼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个情况,很快引起了学校领导和村干部的重视,他们立即来到教学楼调查原因。
叶永诚作为前任校长,以及教学楼建设的总指挥,自然也格外关心这一件事情。
不过,几个人经过一番调查,却查不出什么问题。还好脱落的面积不大,也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几个人一合计,就决定买点白灰回来,补上了事。
这件事情在村里传开了,大家都很关心这件事情,也纷纷猜测白灰开裂、脱落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有的说是天气原因,也有的说是白灰质量差,还有的说是负责粉刷的人手艺没有学到家……然而,却有极个别不一样的声音传了出来——有人怀疑教学楼施工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才会出现白灰开裂、脱落的现象。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声音一出现,很快就有了附庸的人,甚至还结合了教学楼建设总指挥叶永诚家里正在建新房子的事情。于是乎,一个可怕地谣言产生了——叶永诚一定是贪污了教学楼的钱,并用这些钱给自家建新房子。
这可是有“依据”的。当初建教学楼的时候,负责指挥的是叶永诚,负责施工的是叶德兴,父子俩联手起来,神不知、鬼不觉,难保不会偷工减料、中饱私囊。另外,前几年叶永诚还四处借钱给小儿子娶媳妇,如今才过去几年的时间,他们家就有钱建房子了他们家又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买卖生意,为何一下子就有了这么大的能力了
有人甚至还说,难怪当初叶永诚那么积极,原来这背后是有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些人说得有板有眼的,乍一听还真像那么一回事!因此,相信这个说法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背地里纷纷质疑叶永诚父子,都说想不到他们是这样的人……
入夜没多久,老人小孩都早早上床睡觉了,上山村慢慢宁静下来。只有一部分人家亮起了灯,昏黄的灯光,在浓浓的夜幕里,更显得夜的冷清。没有点灯的人家,女人们借着灶膛里煮猪食的火光,忙着最后一点家务,做完这些家务,她们也会上床睡觉。男人们则是趁着月色走出家门,有的去邻居好友家串门,有的前往村里的小卖部——这是入夜之后,山上仅有的几个去处。
刘丽萍的小卖部,一般会营业到晚上九点以后。这个时间段,来光顾的基本上是一些习惯喝点小酒的男人。他们一般不会喝太多的酒,一个人顶多也就是小半斤米酒,一边就着刘丽萍赠送的一小把瓜子、花生,一边扯着村头村尾最近发生的事情,直至小卖部到点关门。
叶进来的小卖部晚上也会营业,但他的为人不及刘丽萍,大家跟他也说不上什么话,所以就没有什么人光顾,常常八点钟不到就关门了。
刘丽萍的小卖部里,已经来了三四个喝酒的男人。
这些人当中,叶永能是这里的常客。他不习惯石顶山上的冷清。而他那个慵懒的二路老婆睡得早,一睡着就会打呼噜,打起呼噜来比男人还要响亮——他完全受不了她那打雷一般的呼噜声。所以,只要不刮风下雨,每个晚上他都会到刘丽萍的小卖部里报到,时间一长也就有了几个固定的酒友。他们一起喝点小酒、吹一吹牛、议论一下家长里短,或者趁着叶德兴不在小卖部里,和刘丽萍开几个不咸不淡的玩笑。
要说平常吧,叶永能和他的酒友每人喝上二两米酒,再坐到九点钟,就会各自回去休息。但今天晚上不知道怎么了,酒也喝了、时间也到点了,他们却丝毫没有回去休息的意思。
九点钟之后,小卖部里是不会有生意的。习惯了早睡的人们,可不像千里之外的深圳河心村,点钟之后才是夜生活的开始。刘丽萍怀有身孕,此时已有一些困乏,但这些喝酒的人不散去,她就不能回去休息。当然,她是不会对他们下逐客令的。一旦她下了逐客令,他们可能就不会再光顾她的小卖部,这就会给她带来损失,不仅是生意上的损失,也会影响她在坡上的口碑。
凭她这么精明的一个人,是会想到这一点的。
她只能奉陪到底,实在困乏得不行了,只好趴在柜台上打一会儿盹。
迷迷糊糊之中,她好像听到叶永能他们议论起学校教学楼的事情,但她很快就睡着了。
她是被丈夫的叫骂声给惊醒的。一醒过来,她就看见丈夫怒气冲冲地和永能争执着什么。
她急忙走到丈夫身边。
叶德兴气愤地说道:“饭可以随便吃,话可不能随便说!你最好给我解释清楚,我和我爸是怎么贪污了学校的钱了不解释清楚,今天晚上你休想从这里走出去!”
听到这样的狠话,刘丽萍不由得紧张起来——该是叶永能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把她的丈夫给惹急了。
叶永能知道特德兴的脾气,自然对他是畏惧三分,只好急忙解释道:“你别误会啊!我只是随便说说……不、不!我是听别人说的,是别人说的……”
他的酒量并不是很好,而且喝了酒之后,话特别的多,也不分好话、坏话。刚才,他就是借
第六十七章 卖艺班子
金秋的一天,一个“打拳卖膏药”的江湖卖艺班子,来到了上山村。他们一行三人,在刘丽萍小卖部附近搭了一个台子,又从小卖部接了两盏电灯,定于入夜之后开始演出。
此时已经到了该准备晚饭的点了,但演出台子前早就围满了男女老少,一个个新奇地看着这个卖艺班子的一举一动。
逢年过节,善男信女都会请戏班子到石顶宫里搭台唱戏。凤来县地区盛行高甲戏,同时也是高甲戏的发源地之一,一出《陈三五娘》可谓是街知巷闻,是高甲戏的出众之作。除此之外,还有南音、布袋木偶戏……而像这种跑江湖“打拳卖膏药”的卖艺班子,主要流行于漳厦地区。这些卖艺班子,通常朝着一个方向一路行进,途中遇见村落就会停下来,摆台开锣、登台献艺。他们一般都会有一些祖传的医治皮肤病、跌打损伤、蛇虫咬伤的药物,而他们最大的目的自然是推销他们的药物,以挣得一些收入,用于安身立命、养家糊口。
这是一个由一家三口组成的班子,同行的是一对中年夫妇以及他们的女儿——南方跑江湖卖艺的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班主身形魁梧、蓄着八字胡,显得很有跑江湖的风范。眼见人群越聚越多,他暗自欢喜的同时,也不忘劝告人群散去,该做饭的抓紧做饭,该喂鸡鸭的赶快喂鸡鸭——演出还没有开始呢,可不能耽误了家里的正事!
手上有活的人,当真就赶回去了,而且在左邻右舍之间奔走相告,说今晚有热闹看——这无形当中也为卖艺班子作了宣传。伴随着袅袅的炊烟,消息已经传遍了家家户户。演出台子前还有一群不肯回家的孩子,就算家里的大人过来寻了,他们也是无动于衷——对他们而言,看热闹可比吃饭重要多了。
班主从一口布袋子里量出一些大米,又提起一块猪肉,准备找附近人家“搭伙”。所谓“搭伙”,是南方跑江湖的人,解决一日三餐的方式。这些跑江湖的人行踪不定,走到有人烟的地方才会停下来,由于诸多不便,他们的一日三餐就成了问题。于是,他们就在村子里找一户乐于行善的人家,在这一户人家解决吃饭问题,并以米肉作为交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