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猛人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似水如烟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作为大越郡主的黎玉吕也是这样的。她的角色转换非常快,现在的她已经由大越的大郡主转为谅山侯陈昱的夫人。
陈昱说道:“平时我尽量陪你。如果有紧急情况需要处理,有时候我还得出门。所以还希望你能理解我。”
黎玉吕笑着说道:“我知道你很忙。我也很理解你。你有事就去忙。”
陈昱问道:“那你平时准备怎么过呀”
黎玉吕回道:“我在清化就是每日做做女工,看看书,有时候在花园里赏赏花,荡秋千之类的。再就是去庙里拜佛上香了。”
陈昱听了,说道:“这里和皇宫不同。你可以出去到街上逛一逛。虽然谅山城没有清化城那么繁华,但是也挺好的。我会建立一支卫队专门负责你的安全的。”
黎玉吕说道:“那倒不用。你平时出门,我就在府里待着。你回来了,陪我出去逛逛就可以了。我一个人出去逛,有什么意思。”
陈昱也不勉强,说道:“秋千,我抓紧让人做好。至于书嘛。我派人去收集一下。我看你带来了一些书,也算是嫁妆吧。你先看着。女工这块,你需要什么只需找管家即可。”
黎玉吕点了点头。
此时,夕阳西下,陈昱与黎玉吕站在凉亭里,看着远处的景色。
远远望去,犹如一对神仙眷侣。
第四百七十八章 提条件(第一更)
陈昱第二天就把班泰叫来了。
研究的依然是为大越南部提供粮食一事。
陈昱在陆那县短暂停留之际,曾经与霍仁刚、沙谷南商议调粮一事。
由于陈昱刚刚与黎玉吕成婚,大越方面还付了银两,因此陆那县方面也是十分重视此事。
霍仁刚从官方的粮仓调拨一批粮食,而沙谷南也从交易场所购买了一批粮食。然后安排人将这两批粮食运往清化城。
陈昱临走前,留下了一部分银两。同时命令二人,过一段时间,如果大越方面仍然有粮食需求,谅江府这边还得提供粮食。日常注重收粮。
霍仁刚和沙谷南自然是领命。
陈昱没有看错沙谷南。自从他接替霍仁刚,负责全权管理陆那县交易场所以来,这里的生意稳步提高,呈现越来越好的局面。对此,陈昱勉励了沙谷南。同时要求霍仁刚要全力配合沙谷南管理好陆那县的交易场所。
陈昱此番将班泰叫来,是想从谅山府这边调拨一批粮食,支援大越的南部。
班泰听了,说道:“侯爷。我觉得咱们现在这么做,有些太主动了。大越虽然是出了钱,但是我们不能让他们就这么容易地得到粮食。”
陈昱自从与黎玉吕成婚后,婚后生活十分甜蜜。两个人如胶似漆,天天形影不离。现在陈昱脑子里就是一件事,那就是为大越南部调拨粮食,让大越渡过这个难关。
他听了,脸色微变,问道:“为什么呀大越可是提前给钱了。咱们如果不给其粮食,是不是有些不厚道呀”
班泰解释道:“侯爷。我是这么想的。大越目前出现的状况,那是他咎由自取。如果不攻打咱们,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他们打了咱们,咱们的损失,他们未进行赔偿,现在他们那边断粮了,我们就屁颠屁颠给他们筹粮。虽然他们付钱了,但是我们就这么轻而易举地给他们粮食,他们也不会感谢咱们。所以,我们得拖一拖,让他们知道,咱们也是有难处的。顺道再增加一些条件。要拿住大越。以后再有此类事情,他们就得掂量一下,再找咱们了。”
陈昱说道:“以前或许我们可以这么做。但是现在,我与黎玉吕成亲了。这么做,是不是不太地道呀。让玉吕怎么看我回来的路上,是她让我马上给大越调粮。她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话里话外说我为了与大越朝廷置气,不顾百姓的死活。我这才马上从镇蛮府、交州府等地调粮增援清化府的。”
班泰叹了口气,说道:“侯爷。大越为什么主动提出这门亲事,你我心知肚明。夫人考虑的对,百姓是无辜的,我们救助百姓是对的。但是痛痛快快的救,是救;拖拖拉拉的救,也是救。为了我们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借此机会,要些条件。否则过了这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对于班泰,陈昱是信任的。要不是他当年建议自己与黄天渠谈判,用两个土州,换黄天道等人。自己还是一个打工仔,给大越打工呢。
因为有了那两个土州,有了自己的地盘,有了自己的军队,这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班泰的提议,陈昱是认可的,但是他现在十分矛盾,担心会影响到他与黎玉吕的关系。
为此,他说道:“班先生。你说得很对,我也赞同。只是咱们这么做,大越怎么看,我根本不在乎。但是黎玉吕怎么想的,咱总得当回事吧。毕竟家和万事兴。”
班泰知道陈昱的难处。他说道:“侯爷。其实我建议您提条件,是想提出大越北部的学子参与大越科举的事情。”
陈昱听了,疑惑地问道:“参加科举的事情我记得咱们这里的读书人,是可以参加大越的科举的。就是在咱们刚刚占领谅山府、新安府和陆那县的时候,与大越的谈判,除了地盘、官员、军队这些重要事情外,其他方面的谈判,就包括这个科举。当时双方都同意,科举正常进行。这有什么问题。”
班泰说道:“侯爷。您自从统治三府一县,除了与大明、大越打仗,就是在发展经济、扩军备战。这些事情就够你忙的了。关于科举,各地也没有多重视,更没人向您汇报。我这段时间趁着有时间,调查了一下谅山府读书人参加去年大越举行的科举情况。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呀。成绩是惨不忍睹呀。只有二人中了进士,而且是在后面。”
陈昱自从占领三府一县后,的确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经济,积极备战上面。除了备战,就是打仗,忙的不亦乐乎。这是他第一次听人说起读书人的科举问题。
谅山府去年的科举情况,班泰这么一说,陈昱觉得真是惨不忍睹。
他说道:“成绩这么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班泰回道:“我原本以为是咱们谅山府读书人的水平问题。但是我派人询问了一下新安府和陆那县,前阵子刚刚给我回信。新安府跟咱们差不多,也是两人。陆那县更是一个都没有高中。”
陈昱听了,说道:“这么说,这就不是水平问题,是大越方面故意不让咱们这两府一县的读书人金榜题名呀。这我真得和他们说道说道。”
班泰继续说道:“我对咱们谅山府的私塾、读书人的情况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侯爷,这还得从大明主动撤出交趾开始说起……”
接着,班泰就将自己的调查向陈昱进行了汇报。
原来,自大明主动撤出交趾后,除了官员、军队外,一些读书人也纷纷返回原籍。这不仅造成大越北部的读书人锐减,也使得私塾数量减少了很多。这无形中就导致大越北部的读书人人数还少,水平还低。
再加上陈昱从思明府南下,悍然占领了谅山府、新安府和陆那县,大越方面自然区别对待。即使陈昱方提出质疑,对方也会以水平不行为由,搪塞己方。
还有一点就是,陈昱大力发展经济,无论是谅山府、新安府,还是陆那县,贸易十分发达。商队、马队、店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还有杂交水稻的推广。这都导致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有饭吃,还有钱花,衣食住行都无忧,谁还去读书。
这些都是导致陈昱占领的两府一县科举成绩不高的原因。
如果班泰不说,陈昱还没注意到呢。
第四百七十九章 成绩很不好(第二更)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些道理,陈昱那是懂的。他当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他说道:“班先生。你不说,我还真不知道这些事情。如此说来,咱们现在的读书人不仅越来越少,在大越举办的科举中,成绩如此不好,必然会影响到大家的读书热情。咋嫩这里贸易发达、粮食高产,又会影响到大家的读书积极性。这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咱们机会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呀。”
班泰回答道:“是呀。大人。大越北部,本就是大明主动撤退的区域。宣化府、太原府等地,还赶不上咱们这边呢。起码咱们这里人口要多一些,商业还发达。他们那里地盘大,人员少,连基本吃饭都成问题。原先不轨咱们管的时候,就不怎么样。如今大越北部都归咱们管理。那么下次科举,成绩可想而知。”
陈昱听了,说道:“我明白了。班先生的意思是,借着这次为大越调粮的机会,向大越提出,让他们在科举时,对咱们一视同仁。咱们这边再想方设法提高读书人的学识水平。这样下一次科举,咱们的成绩就能好一些。”
班泰摇了摇头说道:“侯爷。这个可不是一朝一夕,一年两年就能扭转过来的。即便是咱们全力以赴抓好科举这项工作,大越那边公平对待咱们这边的读书人,成绩提高也很费劲。因为这种学习的氛围形成,可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
陈昱询问道:“班大人。那依你之见,应该如何办呢”
班泰建议道:“我们可以建议大越朝廷。将大越分成两部分考生,分别排榜。咱们大越北部单独一个榜,而大越南部单独一个榜。各排各的榜,各取各的进士。这样就能弥补咱们北部地区的读书人水平不如南部的劣势。”
班泰的这个建议,让陈昱想起了大明建国初期的南北榜案。
由于洪武三十年二月的会试,录取的五十一人皆为南方人,北方一人未上榜,北方举人联名上书,朱元璋震怒,开始彻查,处理了一些官员,最后又亲自策问,于六月廷试,录取六十一人全部为北方人。
后期逐步演变为分南北取士。再往后又增加了一个中卷,定会试南、北、中三卷,划定了每种卷子适用的省份。
在陈昱看来,这种取士的办法,在政治上是有利的,但是单纯从考试来讲,却是不公平的。
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容易形成党争。明朝后期的党争,分榜是其温床之一。
但是,此时陈昱已经不能考虑这么多了,他只能是让大越朝廷南北分榜,这样才能提高大越北部各州府读书人上榜的机会,为北部州府输送人才。
陈昱说道:“班先生。你的这个提议非常好,也非常重要。我同意这个办法。那既然要分成南北榜。那么比例应该如何定呢”
班泰说道:“咱们北面领土辽阔,我觉得南北各占一半比较好。”
陈昱回道:“那就先按此比例建议,如果不同意,咱们可以让一步,四六分。咱们占四,他们占六。咱们也不吃亏。”
班泰表示同意。
陈昱说道:“那咱们就暂时不向大越运粮,待他们前来求援,咱们再提出条件,逼他们同意。”
正好班泰来了,陈昱就将自己想在谅山侯府建一座藏书楼的想法,告诉了班泰。他说道:“玉吕喜欢读书。我不在府上的时候,她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看书。因此我想在侯府建一座藏书楼。你组织人抓紧落实此事。盖楼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收集书籍。”
班泰听了,建议道:“侯爷。盖楼是没有问题的。这个好办。但是收集书籍这件事,我觉得咱们还是从大明那边收集,效果会更好一些。咱们这里从黎利与大明的争斗,黄家军入侵,咱们与大越的战斗,不仅影响了百姓的生活,一些书籍也受到损毁。大明的江南地区,那可是经过多少年孕育出来的文化氛围,不仅文人多,书籍也多。我觉得应该去那里收集。”
陈昱点了点头,说道:“那盖藏书楼的事,你来办。收集书籍的事情,我再另派人员。”
班泰又想起一事,他说道:“侯爷。放在谅山府府衙银库的那批金银财宝。我觉得现在侯爷回来了,是不是放到侯府里面。这样侯爷使用起来更方便一些,也更安全一些。”
陈昱听了,说道:“有了家,花销就会大一些。这样吧。先在侯府修建一个与府衙一样的银库。然后将其中的金银财宝拿过来一部分。咱们两边储存,更安全一些。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班泰领命而去。
陈昱回到后边,见到黎玉吕,就将大越北部地区科举成绩不好的情况,向其做了介绍,然后将自己与班泰研究的南北分榜的建议一并说了出来。
他笑着问道:“娘子。怎么看这件事。”
黎玉吕想了想,回道:“目前来看,这个办法是最稳妥、有效的办法。但是相公所说的弊端,也存在。我的想法是,暂时使用这个南北榜。咱们加大力度培养大越北部学子的能力,让他们与南部学子逐渐缩小差距。尽快让对方旗鼓相当,到那时再取笑呗。”
陈昱听了,说道:“你的这个想法真好。只是我利用调粮,来提这件事,你不会怨我吧。”
黎玉吕笑着说道:“相公你这只是使用了一个小手段而已。如果朝廷不同意,那就是他们置百姓的性命不顾。我觉得借着调粮,促成此事,对大越北部的学子是件好事。”
黎玉吕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是凤毛麟角呀。这也反映出黎利的过人之处。
她自然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至于管理大越北部地区,还得需要一批读书人。如果北部的读书人无法金榜题名,那么就会造成大越北部各府县衙门人员的匮乏。如果从南面调来,那又会增加北方各府县内部的矛盾。这就会造成北方的局势不稳。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陈昱自然也看出了这一点。所以使点手段也是很自然的。
相信除了陈昱、黎玉吕、班泰能够看明白,大越朝廷也能看清楚。
第四百八十章 南北榜(第三章)
陈昱为了不影响救助百姓,在停止向大越运粮的同时,组织人员秘密向大越北部的百姓散布向大越运粮、去年科举北部地区录取人数极少等消息,并且引导大家向衙门请愿。一时之间,大越北部地区百姓纷纷向衙门请愿,各地衙门逐级上报此事。
陈昱在命人散布消息的时候,就向大越朝廷上了一本奏折。
内容就是,自己按照朝廷的要求,从各府县征调粮食,运往清化府。现在,大越北部的百姓对此颇有微词,一些读书人提出去年的科举,北方录取人数极少,非常不公平。现在从北方调粮支援南方,他们认为这很不公平,要求增加北方廷试人员中榜名额名额。此事十分难办,经过研究,研究出了一套方案,那就是大越北部陈昱管辖的区域,与大越南部在廷试时,分别录取。双方各占一半。希望朝廷能够批准,以平民愤。
奏折很快就送到了清化。
陈元扞等人向黎元龙请示此事。
黎元龙看了奏折,问道:“诸位大人怎么看此事”
丁礼说道:“皇上。谅山侯回去后确实按照约定,从各府调拨粮草运至清化府。咱们及时向南部各府进行了分发。各府县现在老百姓的情绪都平复了下来。但是这只是暂时缓解而已。距离秋收,还有一段时间。而缺口还是存在的。如果谅山府那边不能继续运粮过来的话,老百姓还是会出现断粮的。所以,此时如果不同意他们的提议的话,断粮危机依旧存在。”
阮炽分析道:“皇上。这是典型的裸的威胁呀。谅山侯就是想利用咱们有求于他,趁机逼迫我们同意他的提议,这太卑鄙了。如果我们同意了,那么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今后,他还会故伎重演,继续变本加厉地逼迫我们捞好处,那对于咱们是大大地不利呀。臣认为不能开这个头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