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下同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白色海
人物:释德师团队和白马寺众僧。
事件:辩论佛法,传承佛道,争夺方丈之位。
经过:释德师一行人风尘仆仆的来到了白马寺,请求驳经论道,这里的经当然是指大乘佛经,道当然是佛法之道。
释德师还用了激将法:菩萨之道,深广无尽,即菩萨,发菩提心,行六波罗蜜多,历十地而成佛。一切智智即是无上菩提;发大悲心以普济众生之苦;体证缘生空无我之义,忘我而为众生服役。
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配得上得道高僧,即成佛陀(觉悟真理者的总称),才有资格引领汉传佛教,普度众生。
言外之意就是说白马寺的方丈印慈不配是得道高僧,没有把佛法教义弘扬开来,普度不了众生。
这一下就激起了白马寺众僧的嗔念之心,决定开坛设法,一较高下。
这一日,两大禅师,对立而坐,佛台下围绕着五百行僧,层层递进,越往前的层圈都是地位越高的,什么戒律、总掌、执事、禅房、罗汉等,往后就是各殿各堂各房各执掌的核心,再后面是其主要成员,最后大众的就是那些各种行僧了。
这五百人齐齐闭目养神的坐在了禅垫上,洗耳恭听两位禅宗大师论道,真可谓是难得一见呀,在五百行僧外围,还有近千人的小沙弥,这是佛教中初级出家人的称呼,他们更加渴望得到佛缘,了却凡尘俗事,空无一物,一心念佛。
在禅炉香烟的映照下,释德和印慈两位禅宗大家,仿佛得道佛陀般,双手合十,面无表情,波澜不惊的四目相对,这庄严的气氛就更使得这两位大师在众行僧和沙弥的心目中伟大之极。
印慈方丈最注重声誉,一生求佛,一心向禅,可以说是个佛痴,早年得到佛缘入白马寺,又被上一任白马寺方丈看重,悉心培养,得到衣钵传承,担任白马寺方丈已有二十多年了。
在这期间印慈广结善缘,坐法论道,弘扬禅宗,曾与十几位禅宗大师探讨佛法,无一败绩,声名大显,从而奠定了高僧的名号,在加上白马寺众僧运作的好,对来求佛上香的香客们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小愿望,施些小恩小惠的,代表当然是方丈印慈了,自然让印慈声名显赫,得道高僧的称号非他莫属。
至于释德师自是不用说,一个绝对不安分的主,长年混迹于各大寺庙之间,辩法论道的,是常常把住持和方丈辩驳的哑口无言,辩论赢了,就博览各大寺庙藏经阁中的佛经,一待就是好几个月,对此各大寺庙的住持和方丈均表示无奈,也算是小有名气,可是这名气显然不怎么好。
这次的驳经论道释德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让其暗卫调查了印慈的此生过往,得出的结论是:印慈与他的法号一样,非常的慈悲,但是太爱惜自己的羽毛了,也就是自己的名声太看重了,不能沾染一丝的污点,此次辩论如果印慈输了,就是一大心结,过去了还好,过不去了估计就一命呜呼了!
还有一点就是印慈沉醉于佛经禅宗,虽读经论禅很厉害,但知行合一的甚少,了解民间疾苦不够多,他也从来没有主动出寺庙救济和布道施舍过百姓等。
这两大弊处,就是释德师想出来对付印慈的办法。
既然挑战者是释德师,释德师又是善于攻击型的,就主动发难了:“佛法重在当机,并无高下可说;法法皆可入道,门门都是般若。方法不同,归元无二。佛法总括,不外乎律、教、禅、密、净五宗。这五宗作何解释”
印慈大师道了一声阿弥陀佛,缓缓开口道:“所谓律为佛身,佛法根本,严持净戒,以期三业清净,一性圆明,五蕴皆空,诸苦皆度耳。教即佛语,乃依教修观耳,离指见月,彻悟当人本具佛性,见性成佛耳。(此指见自性天真佛,非即成证菩提道之佛)。密以“陀罗尼”总持身口意三业而与佛陀不思议境界直下相应,转识成智,名为即身成佛(此亦取即身了生死
第76章 76.大和尚们的手段二
由于长时间的耗费心神,印慈渐渐的有些精力不济了,毕竟也是六十多岁了,在古代,人生六十古来稀,意思是活到六十岁的老人很稀少了。
而释德才刚四十出头,正值壮年成熟期,无论精神和体力,都十分充沛,就这样静坐了将近四个小时动嘴皮子的辩论,也有些吃不消,何况对面老态龙钟的印慈呢。
释德在这时抓住了印慈的一个漏洞和短板,便开始疯狂的反击,抛出了一个老参的禅机,让印慈解答,而印慈的解答让众行僧明白的不够透彻,就连他自己都有些觉得不尽人意。
释德赶紧抓住机会补充道:“老参的难易如何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
“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於不能得果起用。”
“老参上座,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於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体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
印慈听完释德的禅释,情不自禁的点头,众行僧们也不住的在心里叫好,而那些小沙弥们则是有些情绪激动的开口称赞,还有些拍手叫好的。
印慈这才恍然察觉出来,释德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呀,果然厉害名不虚传,再有就连白马寺的众僧都觉得释德的禅释浅显易懂,看来释德确实是更胜一筹呀。
释德再接再厉道:“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遍一切处。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於昏沈,违本心性,皆非中道。”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着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所谓「妄起即觉,觉即离妄」。”
“若能利用妄想做功夫,看此妄想从何处起。妄想无性,当体立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盘,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哪里有许多啰嗦。”
印慈此时已经在不住的参悟释德的话语,然后豁然开朗的顿悟起来,而那些行僧们和沙弥们也在积极的领悟着其中的奥妙,一时间场中寂静如丝,大家都进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之中。
而释德也是因为在和印慈的连番辩驳中,体会出来的禅机,然后话由心生,脱口而出,顺其自然的一气呵成,释德冥冥之中仿佛接触到了佛陀的境界,也神游仙外去了。
印慈不愧为禅宗大师,就是顿悟的快,他一时之间居然没有想出来应答之词,犹如写网文的一时卡壳,作诗词的失去了灵感,搞艺术的技艺无法创新、停滞不前等。
同时,印慈有种不祥的预感,一种深深的挫败感袭上心头,既无奈又感到悲凉,贫僧一生研习佛法,追随佛心,居然是败给了自己的心魔,贪名重誉。
心底不断的传来一个声音:难道我输了么
不!我没有!我不可能输!我怎么会输!
但是为什么,我没有顿悟出比这更好的禅机,更好的禅释!
我是禅宗大师,我是得道高僧,我是传承了方丈衣钵的菩提,我是最接近佛陀的人,我是达摩祖师的宠儿……
“我怎么可能会输”这万籁寂静的场面一下子被印慈的心魔话语给打破,众僧都反应了过来,刚才印慈大师就有些差强人意,这次尽然都哑口无言了,现在居然质疑起来驳经论道的结果。
在场的人都很明显的知道,这一场禅宗大师级别的论道,印慈大师输了,印慈大师这不确定的疑问就代表心里是承受不了这样的结果的。
释德这时就是解惑印慈疑问的,不恰适宜的回答道:“印慈大师,你输了!”
“我输了我输了!我真的输了!”印慈大师的喃喃自语,心力憔悴的反问道、确定道,然后“噗”的一声,承受不住这巨大的打击,喷出一口老血,血散当场,“噗通”一声应声倒下。
众僧见此情景都慌张了起来,都从禅垫上起来,有些动作快些的,都已经扶起了印慈大师,释德这时赶忙凑上前去检查脉象,手忙脚乱了一番道:“大家不要慌,散开一些,给印慈大师些呼吸的空间,印慈大师这是气急攻心导致的,无生命危险。”
释德说完这话,大家的心稍微安定了些,但是更多的不善眼神都朝着释德师袭来,让释德浑身还是有些不舒服的,释德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先救醒印慈大师再说,用了八成的力道掐印慈大师的人中穴。
都把人中穴给掐出血来了,印慈大师感觉到了疼痛,悠
第77章 77.大和尚们的手段三
白云寺的大和尚们,除了释德师有这么高的道行外,其他僧人可没有这般本事,而他们明的不行,暗地里使些手段还是把那些表面慈悲为怀的和尚们给耍的团团转。
就拿杭州净慈寺来说吧。
净慈寺座落在江浙行省杭州路的南屏山中峰慧日峰下,是西湖周围的第二大名刹,与灵隐寺并称南北两山之最。净慈寺有殿宇十座,房舍五百余间,被列为禅宗五山第三。净慈寺的大雄宝殿西例有济祖殿,殿前有运木古井一口,这是净慈寺最具传奇色彩的殿堂,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
所以净慈寺的和尚们素质那是极其的高,要是用现代的军营评判标准来说,那就是先进集体标兵称号,无论是对待香客还是同殿为僧的僧人都是和蔼有佳、互帮互助的,甚至是对外来的和尚提供帮助更甚于自己人,这就给了白云寺这些和尚们心怀不轨的可趁之机。
白云寺的和尚法号静悟被收留了进来,明面上谦恭和蔼,手勤脚快的做任何又苦又累的伙计,暗地里使用了冷家军给带来的大量钱财,买通了一些高层,不足半个月就当上了掌管禅房的执事。
有了些小权利后,静悟所辖的区域殿宇中,烧香拜佛的信众是以往的十倍,而且进项了大量的香油钱,方丈和住持都夸奖能干,于是提了干,静悟当然不能错过机会抓权了,就培养了自己大量的亲信。
可见,和尚们也是重名利的,有了名气,香客信众就会越来越多,影响力就越来越大,进一步招来信众的虔诚膜拜,就会进项更多的香油钱,这个良性循环就刺激了大批的和尚们对钱财的渴望,而忘了本。
因为和尚们也是要吃穿用度的,和俗人的区别就是:不吃杀生的东西,不穿华丽的衣着,不带富丽堂皇的首饰而已;但是他们要上等的素光闪闪的袈裟和僧衣,还要价值连城的禅杖和金钵以及佛珠、木鱼等,更要修建雄伟大殿和宽敞舒适的禅房。
这些哪一点不需要大量的钱财才能完成的,所以和尚们的敛财手段那是相当的厉害呀,恰好静悟就是这方面的好手,几个月下来就把净慈寺的经济命脉给掐死了。
方丈和住持,还有高层的和尚们,想要用个什么,支取点东西,都得通过静悟,也有些要夺权的,可是手下的僧人们早就被静悟给喂饱了,不听使唤。
有想动武的,还有想把静悟给逐出寺庙的,无一不是被静悟给收拾了,打压的抬不起头来,也翻不了身,还得每天乖乖的去做苦力,可见静悟的手段那是相当的硬实了。
宣传冷家军的理念不在话下,只不过是缓和了许多,没有那么激烈罢了。
我们再来看看福州路闽侯雪峰山崇圣寺吧。
崇圣寺位于闽侯县雪峰山南麓,距福州68公里,为禅宗青原系著名高僧义存禅师所创。寺中文物以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的义存祖师塔与枯木庵唐代树腹题刻最为驰名,还有许多珍贵的经典和文物,如《碛砂藏经》、印度梵文《财经》、《频迦藏》全部,还有木雕观音坐像、善才龙女立像和达摩祖师像等等,皆为稀世之宝。
白云寺的大和尚来到这里,由于地形环境的缘故,在这雪峰山上杀人越货什么的都是非常的便利,于是白云寺的大和尚就自导自演了一场场英雄就僧人的剧幕。
在崇圣寺站稳脚跟后,屡杀不尽的歹人们,入夜不是偷取佛门重地的财物,就是袭杀寺庙中的高层掌权者,然后白云寺的大和尚再来个舍身护救,这一次次的闹腾,白云寺的大和尚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崇圣寺的守护者,建立起来不二的威信和武力。
爬到高层和掌权,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宣传冷家军理念那也是信手拈来的事情了……
苏州路万寿山上的光孝寺。
南京路的灵谷寺。
温州路的能仁寺。
奉化雪窦资圣禅寺。
宁波阿育王寺。
……
就在这三四个月中,江南一百多个寺庙先后不断的不遗余力的宣传冷家军理念,那本《太平天下同》的小册子,以这些寺庙为中心快速的向四面八方四散,漫天飞舞的都是冷家军“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盛世太平、天下大同”的风声,纸片声……
在这样快速的传播中,不缺乏有心人的推波助澜,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是江南学子么,他们读书识字明事理,绝对比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老百姓想的多,心思和弯弯绕也多的多。
这些人都是不满现状,或是想求名得利之人,还有的真正的是赞同冷家军理念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不断的探讨,不断的争论,又引发了不断的传播,就这样,再一次的席卷和扩大了辐射范围。
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起来,这股思潮,这股风波被传的越来越广,越来越邪乎,导致了许多的世家大族的警惕和反感,他们便开始了查验和求证。
这一查
第78章 78.学潮风波一
冷无霜等一行人,游江而下、舟船而行、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武昌路,时间已经是腊月二十七傍晚了,城门还有半个时辰就要关闭了,他们也顾不上交谈,一路急匆匆的就进了城。
守城的军兵才不管那么多,因为他们这几天收人头税收的手都发软了,光是像冷无霜这样一百多人一起进城的就不下一百多个,还有二三十人、五六十人一道而来的都快上千了,十来八个的陌生人就更加的数不胜数了。
全都是文人士子的扮相,身边还不缺少美人家仆相伴,一个个都是翩翩美少年和英俊潇洒的俊俏书生,还有大批的护卫,一看就是某个世家门阀的子弟等。
毫无疑问都是来参加什么劳什子的学潮风波,这些个文人士子酸秀才们,就是能折腾呀,所以守城的军兵就见怪不怪了,连问都懒得问了,统统的放行。
再说他们才不怕呢,这可是大汉皇帝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太子在驻守,雄兵十万,就这么点人进城了,都是瓮中之鳖,待宰的羔羊。莫不要说武昌城五十多万的百姓,也不会让歹人乱来的。
武昌城,这座历史名城地处长江以南,隔长江与其北侧的汉口、汉阳相望,“外扼地理要冲,内依地势险阻“,为兵家必争之地。武昌城经过了两次大规模的扩建,如今的规模周城二十余里,墙体为陶砖砌就,墙高二至三丈余不等。
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丛集,府学、贡院、文庙等文化建筑遍布,文人学士荟聚,俨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的城市景观,现在已经是南方的重要城垣了,这次学潮风波在这里召开正是因为这座城池的底蕴和文化中心的聚集地。
冷无霜一行人一路上的长途跋涉,已经疲惫不堪,进城后就找客栈投宿,不料,连续问了几家大型客栈都已经爆满,他们只好另行别处,直到晃悠了好几条街才分批的在几家小型客栈住下。
这也难怪,自从大批的江南学子广发争雄帖之后,这半个月内陆陆续续的来了不下五六万人,这可把武昌城内做生意的,开店的等一系列做买卖的商人们给高兴坏了,赚了个盆满钵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