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末召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秋风知了

    张辽又问道:不知吴校尉如今在哪位中郎将的麾下?

    吴匡看着张辽,诚恳的道:文远,你我俱为大将军旧部,吴校尉太显生分,我如今已年近不惑,文远若不介意,呼我一声吴兄便是。说罢,又止不住叹了口气,颇有点心灰意冷的样子:大将军被害,天子被废,何太后也被鸩杀了,为兄与张校尉心灰意冷,无处可依,便随了董旻。

    张辽默默的又敬了吴匡一杯,他与吴匡不同,在何进麾下只呆了几个月,只是感激何进赏识的知遇之恩,对何进并没有吴匡那么深厚的感情,不过他一向尊重那些重感情讲义气的人,因此对吴匡也很是尊重。

    不过这个时候,张辽忽然想起一事,貌似他曾在一本专门叙写三国美女的书里看到过一个女人,刘备的皇后吴苋,似乎与眼前的吴匡有些关系,不知是他的女儿还是侄女。

    张辽这个人有一项本领,过目难忘,尤其是对于感兴趣的东西,只是毕竟看那本书的时间有些久了,他也不确定自己的记忆是否准确。

    他不由看向吴匡,相貌也是一般啊,怎么会有当皇后的女儿或侄女?难道吴苋相貌也是一般?也是,大清后宫里的妃子好像都不怎么样。

    他正在胡思乱想,对面的吴匡发现张辽呆呆的看着自己,神情不断变化,不由好奇的问道:文远,你怎么了?

    啊?在想吴苋呢。张辽话一出口,就回过神来,不由大为尴尬,这下坏了,这老吴不会跟自己翻脸吧?貌似是自己不占理啊。

    吴苋?对面的吴匡听张辽说想吴苋,不由一愣,随即面露惊喜之色:是文远的朋友么?太巧了,为兄有个侄女也叫吴苋。

    啊?是吗?太巧了,真是太巧了。张辽心中松了口气,下意识的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好险,差点败了人品,落个尴尬的境地。

    不是为兄自夸,我家苋儿品貌都是陈留郡里数一数二的。吴匡自得的说了句,随即忍不住叹了口气:只是可怜我兄长死的早,我那侄子侄女都跟着刘使君去了益州。

    品貌数一数二?去了益州?

    哎!张辽不由叹了口气,露出失望的神色。

    而吴匡以为张辽是在为他家人分离而叹,不由对张辽的淳朴品性更是佩服,忍不住叹道:文远真实诚人也。

    张辽被夸得有些脸红,急忙岔开话题:吴兄说的刘使君可是刘焉刘益州?

    是啊。吴匡神色有些黯然:如今兵荒马乱,益州黄巾米贼横行,道路难通,也不知与我那侄子侄女还有没有相见之期。

    张辽安慰道:刘益州颇有才能,想必益州不久之后就会安定下来,叔侄总有相见之时。

    张辽心中大感可惜,可惜不能一见传说中的吴皇后,那可是未来让刘大耳也垂涎的女子啊,自己的三宫六院又少了一个主力啊。

    张辽心中郁闷,举杯敬了吴匡一杯。

    吴匡也有些闷,喝了杯酒,看向张辽:不知文远在军中现居何职?

    平津司马。张辽道了句,忽然想起了什么,忙询问道:吴兄可知平津都尉是谁?

    他为平津司马,直接上司就是平津都尉。平津都尉属于关都尉,与校尉和中郎将官秩等同,只是职务和地位比中郎将要低一格,比校尉要低半格。

    如今他与华雄胡轸李傕等凉州将领闹出仇隙,若是那平津都尉也是胡轸或者华雄一方的人,那他以后的日子可就真不好过了。

    吴匡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只是摇头道:可惜为兄也不知平津都尉何人,等明日为兄见了董旻帮你打探一番,不过眼下河东郡的白波贼肆虐,小平津关是京师北门户,颇是重要,平津都尉必然是凉州人,文远到了小平津,还是暂时隐忍,切不可再得罪了上司,否则危矣。

    张辽有些郁闷的点了点头,其实他并不想和凉州人弄僵,但华雄那厮屡屡挑衅,又伤害他手下士兵,他岂能不回报一二?

    不过正如吴匡所说,平津都尉多半是凉州人,自己到了小平津,还是老老实实做人,潜心蛰伏练武的好。

    不过,自己也不是能受大委屈的人,要是那平津都尉实在欺人太甚,惹毛了自己,那便一刀剁了他!

    张辽心中恶狠狠的想着,杀了人,索性自己带着一千新兵渡河逃到黄河以北,到冀州打混,到时候袁绍等诸侯讨伐董卓,恐怕董卓也顾不的理会自己。

    不过张辽虽然有着张召虎冲动的性格,但也有着张辽本身的理智,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不愿意走出那一步的。




第三十七章 无耻
    可以说,带兵渡河逃走,与袁绍等联合成为诸侯,看似容易,其实弯路更多,有更多的困难。

    一个重要原因还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太晚了,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已经为时不远,自己现在没钱没粮,没有发展积累,没有郡守或刺史的职务和统领一方的名分,一千多士兵又还是未经训练的新兵,诸多条件制约,根本来不及发展就会在下一步的群雄逐鹿中被吞掉。

    来的晚了,就得在短时间里夹起尾巴老老实实做人了。

    现实无疑是残酷的,这不是后世的歪歪小说,白手起家必须至少具备某一方面的优势和合适的时机,而张辽目前一个也没有。

    没看到历史上讨伐董卓时那么多路诸侯,起步都很高,无不是一方守牧刺史或者名流,但即便如此,最终能发展起来雄踞一方的也就袁绍袁术曹操孙坚等世家官宦子弟,他们都是凭借家世和在地方的影响力起家的。

    诸侯之中,或许公孙瓒没有太多借助家族的势力,但公孙家在辽西辽东的名望对他是有着很大帮助的,而且公孙瓒起步很早,在灵帝时便已经封侯拜将,手下历练出一支强兵,所以后来才能与袁绍争雄。

    至于刘表刘备刘焉刘虞等,则或多或少凭借了汉室的影响力,马腾韩遂马超等诸侯凭借的也是在西凉的威望和影响力。

    纵观汉末三国,几乎没有哪个没钱没粮没名望的平民诸侯能笑到最后,黄巾军失败了,白波军失败了,黑山军败了,张杨败了,张济败了,吕布最终也败了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这绝不是偶然。

    退一步讲,纵使张辽不惜屈身跟随某一路关东诸侯,但关东诸侯各怀心思,散沙一盘,历史上就被董卓打得七零八落,跟着他们混丝毫没有前途,还不如跟着董卓混,从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而董卓挟天子,有封官加爵的正统名义,优势无疑更突出。

    张辽想走的正是历史上吕布走的路子。吕布跟着董卓,一路青云直上,随后又跟着王允,在董卓死后,封侯拜将,仪比三司,与王允共掌朝政,乃至后来即便失败出逃关东,但因其之前在中枢发展处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能被地方拥护,险些坑死曹操,成为州牧一级的诸侯。

    这就是借势增长名望的路子,还是在大树底下乘凉舒服,省时省力,最好能借助董卓之势,以天子名正言顺的任命,将自己的军职地位和名望提上去,以后怎么发展都好说。

    当然还有一条路子,就是沦为土匪劫掠,如黄巾军白波军黑山军,不过这种事情,张辽打心底还是干不来的。

    如今,他只能期盼着平津都尉与胡轸华雄不是一道的,但这个期望却很渺茫,他决不能把自己和一众手下放在那种小概率的期望上,眼前一步走差了就是万劫不复。

    看来自己还得想想办法,至少在奔赴小平津之前先打探一下平津都尉到底是何人,才方便自己做出选择。

    张辽思索之间,饭菜已经上来。

    正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在王三的斥骂下,一干庖厨丝毫不敢怠慢,饭菜做的前所未有的快,快的连吴匡这个曾经的大将军校尉也不由惊叹自己未曾享受过这种速度。

    此时已是午后,一众新兵几乎是一整天没吃饭,早已经饿的饥肠辘辘,不过第一拨饭菜上来后,杨汉几人还是急忙将饭菜先端给了张辽。

    饭菜有素有肉,算是很丰富了,要知道,大多士兵都是出身贫苦,恐怕一辈子都没吃过肉。

    张辽早在雒阳城南的酒肆吃饱了,此时哪里还能吃得下,他环顾了一下四周,看到众士兵都不禁眼巴巴的盯着这些饭菜,尤其是肉食,当下眼珠一转,将张召虎的厚黑摆了出来,起身大声道:今日因我虑事不周,使将士挨饿,此我之过也,如今将士未食,忍饥挨饿,我又岂能先吃。纵有佳肴,实难下咽!还请将士们先吃!

    膳堂内刹那间静了一下,一众新兵自然不知道内情,此时一个个看着张辽,无不感动的无以复加,一个新兵大吼道:司马,我们不饿,请司马先吃!

    请司马先吃!十几个新兵吼起来。

    杨汉**几个小头领坚定的道:请司马先吃!

    很快一千多士兵齐齐吼起来:请司马先吃!

    一千多人的呼声如同山呼海啸,令整个膳堂震颤。

    这个时代的人何等淳朴,一千二百新兵被张辽这个司马感动的眼眶通红,士为知己者死,此时便是让这些新兵为张辽赴汤蹈火,他们也绝不会犹豫半分!

    而厚黑的张辽却有些脸红了,他胸中有股悸动升腾涌动着,深吸了口气,端起一盘肉食,高举齐眉,沉声道:请将士们先吃,这是军令!

    杨汉等人单膝跪地,大声道:司马不吃,我等也不吃!

    整个膳堂的庖厨们也都被这股声势和气氛惊呆和渲染了,都激动的看着张辽,眼里闪烁着敬佩之色。

    这时,在后面忙活的王三听到声音,急忙跑出来,看到这一幕,大声道:张司马,各位勇士,小人应司马吩咐,全力以赴准备饭菜,很快就都上来了,不必推辞,不必推辞,马上都能吃到了。

    张辽这才点了点头,满意的看着王三,终于不再喊狗腿子:王三,很好,本司马承了你的情,一会准备好军粮,嗯备半个月吧,近日我们便不来叨扰你了。

    王三闻言不由一喜,他此时对张辽已经是畏惧之极,最怕张辽这个恶霸日日来吃肉,那他可就真承受不住了。

    是以此时一听张辽要领军粮自己回去做饭,王三当即强忍内心狂喜之情,大声道:张司马说的哪里的话,便是日日来吃饭也不叨扰!这个小人这就忙去,给张司马和各位勇士备足一个月的军粮!

    说罢,只恐张辽后悔,急匆匆的跑到后堂准备去了。



第三十八章 怨恨
    很快,饭菜全上来了,一众新兵也都各自领到了饭食,人人有肉,虽然不多,却让他们极为激动了,一个个看着张辽,只等张辽动筷子,他们才开吃。

    张辽这个贱人此时也不矫情了,拿起筷子开吃。

    对面吴匡忍不住赞叹道:文远爱兵如子,将士安能不为文远赴死?

    张辽笑道:我只希望,无论历经多少次战斗,他们都能活下来,能过上好日子。

    吴匡感慨的点了点头,看向张辽的神色更显称许。

    过来了一会,吴匡似乎发现了什么,奇道:文远,你怎么吃得如此至少?

    张辽自然不能说自己肚子此时还饱,吃不下,脸上只是摆出一副黯淡的神色:思及大将军,心中不好受,饭菜难以下咽。

    文远真忠贞之士也。吴匡闻言,却是眼睛微红,又说起了何进旧事。

    须臾,突然叹了口气,道:可怜大将军被害,大公子悲伤过度,身体不佳,着实令人担忧。

    说到这里,吴匡盯着张辽,诚恳的道:为兄心灰意冷,以后怕是也没前途了,文远却智勇兼备,前途不可限量,他日还望照拂大公子一二,为兄感激不尽!

    张辽正色道:此何言也!张辽向来有仇必报,有恩必还,大将军于张辽有知遇之恩,照拂大公子自是分内之事,何劳吴兄多说。

    吴匡激动的道:我果然没看错文远,真是有情有义的好汉子,为兄敬你一杯。

    张辽忙岔开话题,看向吴匡:不知大公子如今在何处?

    吴匡叹道:大公子还在城东何府居住,如今权势尽无,但总算是还有个住处。

    张辽点了点头,记在心里。

    实际上,他与何进的独子何咸只见过一面,但印象还不错,何咸为人很是低调,没有官二代的跋扈和张狂,颇有书生气质,据说曾跟从何进的老师同时也是帝师的弘农杨赐读过书。

    而何进对儿子何咸的要求也很严,虽自己贵为大将军,却只让何咸在下面担任了一个小掾吏,如今何进身死,何咸境况不佳也是很正常的。

    张辽和一众新兵吃完饭,王三后面的粮草也已经备齐了,足足二三十车,张辽忙让新兵们将粮食运回营房。

    吴匡看到这一幕,忍不住问了句:文远,你不是要调到小平津,到了小平津自有军粮,却怎么还在西园领了一个月的军粮?

    张辽摆出一副感动的神色,摇头叹道:奈何王三盛情款款,实在不忍心拒绝,恐伤其心哪。

    吴匡忍不住瞪大了眼睛,面颊微微抽搐,盛情款款?他可是记得张辽刚才把王三打得如何凄惨,又几次明里暗里威胁,才让王三出了这么多军粮。

    此时他看着张辽,眼神说多怪有多怪,这家伙貌似有些无耻啊。

    那边正忙活的王三隐约听到张辽喊他的名字,急忙跑了过来,点头哈腰,脸上满是谄笑:张司马,有何吩咐,小人一定赴汤蹈火!这一个月的粮食吃完了,不劳司马大驾,小人到时候亲自带人将下个月粮食送过去!

    吴匡无语的看着谄媚的王三,暗道,这种贱人,合该文远恐吓他!

    回到营房已经是黄昏,张辽并没有让将士们将粮食从车上卸下来,只是留了一些粮食作为明日早晨的饭食。

    随即他又将从袁术护卫那里夺过来的二十多匹战马和马戟赐给军中今日与羌胡兵比武获胜的士兵和亲卫,至于华雄那把大刀,他给了宋超,原本用的那杆铁矛给了**,自己则留下了三尖两刃刀。

    对于刚刚投靠过来的薛明和郭成,张辽让他们与军中几个高手比试了一番,二人的武艺竟然比军中最强的**宋超等人还要高,放眼军中,只在张辽之下,虽然与张辽差距很大,但其他人却都是不及二人,而且二人对战术也颇为精通。这让张辽不禁慨叹世家的雄厚资本,有如此资本,难怪袁术后来能割据一方。

    军中一向以武力为尊,何况薛明和郭成二人又懂战术,张辽便让二人先担任假军侯,协助**宋超杨汉蒋奇几人操练士兵。

    随后带着士兵操练了一个时辰,已是天黑,张辽便让将士们早早休息了。

    黑夜,西园另一角营房中,面目青肿的几乎看不出模样的华雄躺在榻上,双腿骨折,浑身疼痛,一动也不能动。

    华雄被手下抬回来后,便一直昏迷到现在,今日他张狂行事,欲杀了那并州小子强夺兵马,不料反落个如此下场,心中充满了悔恨不甘和怨毒。

    此时的华雄只恨自己为什么要放弃兵器比武,为什么要选择徒手搏杀,为什么要大意轻敌,但一切都晚了,如今他的两条腿都被打得骨折,没有三四个月根本恢复不了。

    如今正是董卓麾下嫡系整合各路兵马的良机,等他恢复了,黄花菜都凉了,别说喝汤,连口碗渣子也吃不上了。

    一想到此,华雄就越发的怨恨张辽,恨不得将他剥皮抽筋,碎尸万段!
1...1314151617...3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