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末召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秋风知了

    这种不能掌控命运的感觉太憋屈太难受了。

    张辽知道,他的家世并不算好。三百年前的先祖聂壹还是豪商,并一力策划了马邑之谋,为此汉武帝派出李广王恢等五名大将,共计三十万兵马在马邑设伏,聂壹亲往匈奴诱敌,匈奴军臣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十万大军进入武州塞,可惜距离马邑百余里之时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起了疑心,因而撤军,导致功亏一篑。

    而聂壹因此承受到匈奴的怨恨和汉武帝的怒火,不得不避怨改姓为张,在马邑小心翼翼生存,家道中落,三百多年后的今日,到了张辽这一代,家境已经算是很一般了。

    所以他没有雄厚的钱粮能自募兵马,年纪轻轻也没有丝毫名望,要真正站到巅峰很不容易。

    但这一点对他而言无关紧要,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个巅峰上位者是一步登天的,不容易,就要一步步在坎坷中闯出来!

    两世为人让他知道,目标是动力,而过程才是人生,人生的巅峰都在过程之中享受,追求巅峰,这才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张辽的心思愈发坚定,这一刻,他的思想好像和原本张辽的思想产生了共鸣,开始彻底融合起来,他这个人也显得更加完整起来,不再是性格混乱,思想浑噩。

    对面的吕布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这些,他听张辽提到面见董卓,不由一拍额头,笑道:呵呵,文远不提,为兄倒险些忘了,为兄此来正是要带你见义父,此去不需多虑。为兄自会为你美言。

    多谢奉先。张辽躬身抱拳,这一刻,他对吕布是极为感激的,有吕布帮衬,自己见董卓的风险就小了许多。

    骚包是什么?吕布突然又问了一句。

    额张辽一愣,好在他脑子反应很快,眼珠一转,忙道:这个骚包啊,很有典故,奉先可知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

    吕布老脸一红:这个知道,知道。

    张辽一看这模样,哪还不知道吕布在打肿脸充胖子,当即心中一松,便瞎掰起来:国风与离骚皆是千古传承,是以用来形容无上的风采,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个还有句话说得好,不以风骚惊天下,就以淫英姿动世人,再说包,包者,包容天下也,是以这骚包啊,就是形容奉先兄的英雄气度,无人能及

    吕布虽做过丁原的主簿,但也只是为了提升官秩,自身不过粗识文字,被张辽一顿忽悠,顿时乐的神采焕发,更加骚包起来,咧嘴笑道:哪里,哪里,文远过奖了,其实文远也很骚包。

    小弟却不敢当此盛誉。张辽面色不变,堂而皇之的推辞了吕布的夸赞,忙岔开话题:依奉先之见,小弟去见董公,当注意些什么?

    随即吕布便讲起了董卓的性格和习惯,从言语间,张辽发现,吕布此时对董卓还是颇有几分敬重的。

    对于吕布屈身投靠董卓,张辽也没有太多的想法,脑海中的记忆告诉他,吕布和董卓本就是旧识。黄巾之乱前的光和年间,董卓曾在并州先后担任过广武令并州刺史,与吕布就有些关系了。而丁原是后来才做的并州刺史,吕布认识董卓比认识丁原还早,如今董卓位高权重,名正言顺的代表天子,吕布投靠过去也不足为奇。

    此时他自己还想投靠董卓呢。

    董卓召见,张辽也不做迟疑,命亲卫**和宋超安排一干新卒训练,至于军粮和士兵吃饭的问题,他们从河北赶来,干粮已经吃尽,不过西园设有膳堂,张辽从吕布口中得知如今西园膳堂还是原本的执事王三管着,便吩咐**训练完毕后去找王三领军粮或干脆就在膳堂用餐了。

    安顿好一切,张辽与吕布打马直奔太尉府。




第十二章 初见董卓
    董卓如今身居太尉之职,住在皇宫之外的太尉府,离西园足有二十多里。

    深秋清晨的天气还算不错,虽然清风萧萧,木叶飘落,但阳光明媚,却也不冷。

    实际上,从今年六月开始就一直下雨,连下了两个多月,不少地方都发了洪涝,而董卓也就是以这个理由罢免的司空刘宏。

    天灾应人事,这是东汉儒家天人感应的基础思想理论,天生天灾就是人事不顺,往往要罢免三公之职,貌似东汉的三公就是为了灾异罢免而设置的。

    途中两马奔驰,但张辽拍马也赶不上吕布,看着前面吕布坐下高大神骏的赤兔马,时不时还回头向他显摆,张辽眼热不已。

    对战将而言,拥有一匹好马不但意味着强劲的机动力,也意味着强大的战力加成,最关键的是逃跑保命也有保障啊。

    张辽已经开始阴暗的琢磨着怎么能把吕布的赤兔马坑过来,看了看神采飞扬的吕布,他觉得难度挺大。

    两马疾驰,不到半个时辰,雒阳皇宫绵延参差的宫殿群远远便出现在眼中,给张辽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巍峨高大庄严恢宏气势浩大。

    雒阳皇宫建于夯土高台上,北倚邙山南临洛水而建,包括东西南北四宫和永安宫,又以南宫和北宫为两大主体宫殿群,南宫在西周时就建成了,后吕不韦食邑雒阳十万户,再次修葺和扩建南宫,至后汉光武帝刘秀定都雒阳后,再次修葺南宫,天子朝会和后宫都在其中。至明帝时,才修建北宫,两宫相隔一里,遥遥相望,分别占据雒阳城南北两半部分的中心位置,北宫地势更高,其间以曲折的空中阁道相连。

    汉代的皇宫极为气派,从规模上讲,单只北宫的主殿德阳殿,东西长就达三十七丈多,其中可以容纳上万人,玉阶高达两丈,殿中还有喷泉,极其奢华。

    皇宫之外还有高大的灵台,可观天文星象妖祥灾异,有气势不凡的熹平碑林,共四十六块石碑,记载着最正统的儒家经典,还有极为有名的白马寺,佛教东传的祖庭。诸多胜景,令人目不暇接。

    三公府位于南宫之外的东南角,张辽与吕布从广阳门入城,沿着广阳大道一路向东,至开阳大道折向北,便到了三公府前。三公府第的建筑极为豪华,几欲超出皇家宫殿。

    东汉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如今没有设丞相,三公就是天子之下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官秩为一万石,象征着为臣的最高荣耀,虽然到了汉末三台权力日重,三公基本被架空,但董卓则毫无疑问不在此列,他一面以太尉之职统领百官,同时又兼领前将军之职,统领天下兵马。

    看着宏伟的太尉府,张辽定了定心神,随吕布趋步进了太尉府。

    经历了校场两次生死,一路而来,此时的他已经完全冷静下来,心中再无忐忑。

    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董卓也不过鸟人一个,他张辽两世为人,还怕一个莽夫!

    何况他还知道了一个秘密,就是董卓如今真正能掌控的兵马实际上并不多,有点外强中干的意思。

    董卓刚入京时,大多数兵马都驻留在紧邻雒阳北部的河东郡,作为退路,由牛辅统领,而自己只带了三千轻骑疾奔雒阳。

    三千兵马虽然精锐,但数目着实不算多,特别是刚进雒阳时,比之雒阳各方势力拥有过万数人马,根本形不成强烈的军事威慑。

    不过董卓使了一个瞒天过海的手法,他以三千骑兵白天大张旗鼓入城,晚上悄悄出城,而后白天又战鼓喧天旌旗招展入城,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开进雒阳,这才震慑得袁绍曹操袁术等将领丝毫不敢妄动,最后不得不逃离雒阳。

    如今董卓虽然初步整编了丁原何进何苗袁绍曹操袁术等各路兵马,但势力混杂,军心未稳,随时可能发生变乱。董卓刚执掌大权,坐镇朝堂,此时内心恐怕也没那么淡定,急需壮大实力。

    知道了这一点,对自己而言就是一个优势。

    进太尉府之前,吕布犹豫了下,还是对张辽说了句:胡兵跋扈,你我俱出并州,情如兄弟,在董公麾下还应守望相助。

    这个自然。

    张辽点了点头,看来不止是自己,吕布投入董卓麾下后,也受到那些凉州嫡系的排挤了。以吕布如今的地位也要被排挤,看来自己今后也免不了继续与董卓麾下那些凉州嫡系兵马摩擦了。

    不过眼下似乎还不用想那么远,先过了眼前这一关再说。

    二人一进太尉府中,张辽便感到一股逼人的威势和震慑,这是太尉府肃穆的布局造成的,加上两排持戈卫士威严肃立,更增肃杀之气。

    经过几道搜查,解了兵器,张辽与吕布到了太尉府衙署正堂前,自有人进去通报。

    二人很快被引进正堂,堂中已经有不少人。

    义父,张文远带到。吕布朝上首躬身报了声,便自退到一旁。

    张辽直望上首,并以余光迅速扫了四周。

    堂中大约有**人,正上首坐的是个魁梧大汉,约莫四五十岁左右,虎背熊腰,头戴进贤冠,方脸虬髯,粗眉倒吊,隆鼻阔嘴,面带横肉,一双细眼睁合之间迸射出一股粗野凶狠的威势和煞气。

    这就是董卓了。

    张辽没时间细细打量其他人,朝上首躬身抱拳,声音不卑不亢:末将张辽见过太尉。

    上首董卓沉默着,没有发话,府堂中静得怕人。

    张辽能够察觉到上首董卓和左右七八个人都在打量着自己。

    他神情沉着,面色不变。

    这是董卓和麾下嫡系对自己的考量,也可以说是自己与董卓定力的较量,较量的结果,将决定着自己今后在董卓眼中的分量。

    从身份和权势来讲,这次的较量自己不占任何主动和优势,但这个较量也不是生死较量,自己表现出本色就可以了。



第十三章 机智应对
    每临大事有静气,张辽虽然年轻,但两世为人,论应变能力自认不差于任何人,此时的他躬立稳健,肢体不紧不松,心中更是非常平静,平静的开始揣摩董卓此时的心理,接下来的问话以及自己该如何回答,没有一丝畏惧。

    堂中沉默了片刻,董卓首先开口打破沉寂,声音饱含着上位者的威严:汝就是丁原麾下的张辽?

    什么?丁原麾下的张辽?

    张辽心中立时一阵悚然,尼玛,谁说董卓是没脑子的莽夫,这句话就问得满是陷阱,杀气十足。

    丁原是董卓死敌,如果此时他回答是,那么结果毫无疑问,被冲出来的刀斧手剁成肉泥,然后董卓名正言顺收编逆贼丁原麾下的麾下兵马。

    如果回答不是,难道你不是张辽?

    这是个十足的陷阱,能于细微处查探回答者对丁原的亲近程度,如果厌恶或疏远丁原,绝不不会回答是。而如果亲近或为丁原可惜,则一般人脑袋在紧张时多半会转不过来,很容易回答是!

    一旦回答时,那下场毫无疑问。

    阴险啊真阴险!还好自己两世为人,见多识广,人又冷静。

    张辽心里暗自腹诽着上首这个阴险的莽夫,口中却毫不迟疑的答道:末将张辽,七月奉大将军之令,前往河北募兵,历时两个月,募得一千二百新卒,赶回京师交令,不想大将军为阉人所害,如今特向太尉交令!

    他声音沉肃,不卑不亢,一字一句,清晰明白,直接避开了丁原麾下的话题,偷换角度,只说是奉了大将军之令,表明是大将军的麾下,募兵之事与丁原无关,所带之兵也与丁原无关,也没有听从过丁原的命令。

    左右在座的几个文士不约而同暗自点头称许,一旁吕布面露笑意。

    看张辽无意于为丁原鸣不平,更无意于为丁原报仇,董卓脸上的横肉舒展了一些,姿态却愈发强势,双目精光迸射,沉声道:张辽,你可愿归顺本公?

    董卓没有再拐弯抹角,这个问题直接而凌厉!这才是董卓张狂霸道的风格!

    不过董卓霸道,张辽的回答更是直截了当:属下与一千二百新卒,任董公驱驰!

    这个回答看似平常,其他人还不觉得怎的,但座中有两个文士却都是不由打量起张辽,面露异色。

    张辽先前还与其他将领一般用末将自称,而现在却很直接很无耻的用了属下二字,而且对董卓的称呼也由太尉变成董公。

    属下意味着什么,这就是最好的表态!一个属下二字,既没有丢了本色,又做出了明确表态。

    别看是个小小的称呼改变,却既能表明态度,又能一下子拉近距离,这一点张辽前世在县府可是深有体会。

    董卓只开口一句让张辽效忠,张辽却做得更加彻底,直接表明不但自己,而且连同麾下一千二百新卒也任由董卓安排。至于想收想留,只看董卓心意。

    张辽想的很明白,即便自己要强留那一千二百新卒,目前从河北携带的干粮已经吃尽,兵器都是木矛,说白了还算是一群民壮,没有董卓支持,没有军饷和兵器,这些新卒也只能喝西北风,形不成战斗力,谁还愿意跟着他,倒不如卖个便宜,退个彻底,显出自己的忠心和气度。

    至于能不能达到以退为进的效果,就看董卓的胸襟和气量了。

    哈哈哈哈!文远虽年轻,却真忠贞之士也!

    果然,董卓听到张辽利落的回答,感觉很好,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纵声大笑,显然对张辽的回答非常喜欢,连称呼也变成了明显亲近和尊重的表字文远。

    董卓笑罢,当即便拍了板:那一千二百新卒既是文远招募而来,那便还由文远统领,平时要仔细操练,莫要堕了某的威名!

    属下领命!张辽的回答干脆利落。

    哈哈哈!

    董卓起身下席,一把扶住张辽,大笑道:有文远助我,如虎添翼也!

    张辽近距离打量着董卓,客观的看,此时的董卓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上位者,性格豪爽,又能礼贤下士,还算是很不错的,也很得下属的拥戴。

    座中几人起身同声道:恭贺董公再添一员猛将。

    张辽看到众人起身,忙抱拳道:张辽年轻,难免有不到之处,还望诸位同袍多多照顾。

    座中那个头戴高冠的文士笑眯眯朝张辽点了点头,转向董卓抱拳道:主公,儒观张文远,智勇兼备,他日不可限量,主公又得一员大将矣。

    张辽看去,此人一袭黑衣,手持羽扇,脸孔微长,眉目狭长,留八字须。想到此人自称儒,他心中一动,莫非是董卓的智囊李儒?

    果然,董卓哈哈大笑:难得听到文优夸人,可见文远品质不凡。

    李儒字文优,果然是他。

    张辽见过先生。

    张辽急忙向李儒行了一礼,这个人是董卓的绝对亲信,又足智多谋,自己要尽量与他打好关系,至少不能得罪了,否则被阴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李儒笑吟吟的回了一礼:你我同为董公效命,文远不必客气。

    张辽又要看其他人时,董卓突然问了一句:文远在军中现居何职?

    张辽心中一动,董卓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军职,如今有此一问,这是要提拔的节奏啊,他忙道:属下忝居假司马之职。

1...34567...3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