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从秦汉时代发展起来的贸易,在几千年的岁月中,其实一直控制在阿拉伯人的手里。一直在大航海时代以前,阿拉伯人的确有资格歧视大明人。
因为在古代贸易中占据主要角色的茶叶,瓷器,铁器,白糖,丝绸,香料等,几乎绝大部分都是远东出产的。
但是,控制了贸易渠道的却是阿拉伯人。
虽然远东属于生产商,却一直没有真正掌握定价权,大头利润都被阿拉伯人赚走了。
大航海时代虽然拉开了这个庞大帝国被入侵的大幕,但是自十六世纪一直到十九时期中期,这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大明才真正成为了贸易顺差国。
这几百年间,大明将全世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白银,百分之三十以上的黄金,都全部收入囊中。
从明初根本没有多少白银和铜板,到了后来变成了黄金白银堆成山。
以至于全世界黄金和白银的出产都跟不上贸易规模的扩大,被全部送到远东还不够。
最后逼得西方各国穷疯了,不得不利用武力来进行鸦片贸易,最后发展到直接动手来抢夺。
如今大航海时代还没有开启,阿拉伯人还控制着东西方的贸易渠道。
所以虽然阿拉伯人现在并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甚至还被各族奴役,但是谈起经济这方面,他们仍然带着一种骄傲。
朱瞻基淡然一笑,他这次要打通东西方的贸易渠道,并不想跟哈三这个小角色说。淡然笑问:“只是做工吗”
哈三没有听出朱瞻基话里面的讽刺,反而来了兴趣,说道:“殿下,大明短短几年之间,就发明了火枪,水车,轴承,水泥等物,这些都是大明的优势。如今各国都没有这些东西,大明应该早日将这些技术传播开来,扩大生产,加工,这些东西肯定都会供不应求的。”
朱瞻基并没有提火枪,只是问道:“扩大规模之后,让外人学了去,我们不是做不了独家生意了”
“可是在他国学会之前,大明就会赚的盆满钵满。”哈三楞了一下,连忙把话圆了过来,抱拳说道:“从长安到京城,到泉州,小民已经联络了不少族人,愿意花钱购买专利,为大明的贸易做出更大的贡献。”
朱瞻基懒得听他继续在这里做白日梦了,想让大明公开技术,哪有这么好的美事!
就像造纸术一样,被他们学会了以后,现在欧洲的纸,大部分都是阿拉伯人供应的。
要是没有纸,哪里有他们的黄金时代!
而朱瞻基也看出来了,这个哈三就是一个差根线的傻缺,他把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在大食人,而不是大明人。
他出生在巴格达,但是在巴格达只生活了最多十五年,因为来大明,他都要走一年。而在大明反而生活了三十八年,到现在还把自己当外人。
这样养不家的异族,即使没有叛逆之心,要他也没用。
他露出一丝冷笑道:“是你想赚更多银子吧!赚了银子,造了火枪,好反过来打大明”
郑和脸色一变,抱拳说道:“殿下……”
“滇国公禁言!”郑和被严肃起来的朱瞻基吓的不敢再说,脸上有些尴尬。
这个哈三上次与他一起下西洋,这次又跟上了,若是他真的犯事,他这个总兵官也有责任。
朱瞻基一下子站起身来,看也不看有些尴尬的郑和一眼,几步走到了还在发呆的哈三面前,居高临下地说道:“来人,将哈三与其随从押下去,分开审问,我倒要看看他想搞什么阴谋诡计!”
冯小年他们早有准备,在外间绑起了哈三的两个随从,然后就冲了进来。
哈三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跪了下来。“殿下,小民冤枉啊!”
朱瞻基冷笑道:“冤枉……好啊,孤倒想知道,你自抵达麻喇迦这大半个月的时日,与超过二十个阿訇私下会谈,都谈了些什么!可不要告诉孤,你们只是讨论经义啊!”
哈三一听,登时有些崩溃了。他自认自己不会受人注意,做事并不严密。
朱瞻基只要把所有人抓起来,分开审讯,他做的事就根本瞒不下去。
“殿下恕罪,小民愿意将功赎罪!”他惨嚎一声,匍匐前行,想来抱朱瞻基的大腿。
但是根本不用朱瞻基动弹,冯小年和玄澄他们就冲了上来,将他压在地板上,一团破布塞进了他的嘴里。
“押下去。这些时日凡是与哈三有接触的人,全部控制起来。孤要精确到他一分一秒与人接触的过程!”
当哈三被押了下去,房间里面很快又恢复了平静。这个时候,朱瞻基才望向郑和说道:“滇国公方才想说什么”
郑和仍然有些不敢相信地说道:“殿下,哈三此人应不会有反叛之心……”
“滇国公,话不要说的这么早,孤许你参与审讯,但不可有干预行为。孤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更不会放过一个敌人!”
郑和立即抱拳说道:“臣绝不干涉审案,一定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只是盼殿下能从宽处置,毕竟舰队也有上千大食人,他们都会在西洋有大用。”
朱瞻基不置可否地说道:“孤不会许诺,要看他到底干了些什么事!”
等郑和离开,朱瞻基站在宽大的屋檐下,看着外面下起了阵雨,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是真的高兴,实在太高兴了!
一直以来,他都在寻找一个对付南洋绿教的方案,但是却很难下手。
大明有数十万回民,南洋更是有无数绿教中人。对这些人,打不得,骂不得。就是想要控制南洋各国,他们肯定也会在背后搞鬼。
因为他们绝对不会愿意看到大明完全控制南洋,这种矛盾的对立是根深蒂固的。
对付南洋绿教,也会引发大明国内回民和大食人的反对,不对付他们,总觉得如鲠在喉。
现在,朱瞻基只希望哈三能成器一点,真的有狠气来造反,并且牵连进来更多的人。
这样,他要对付南洋的绿教,也就顺理成章了!
他一直在想找个动手的理由,现在机会来了。
郑和刚出大殿,就见到一队咨情司的内侍,抱着一叠书籍和信件快步走向了孙林所在的小院。
他心中一动,开口问道:“可是查抄哈三住所的收获”
郑和可以说是所有太监的偶像,从一届太监做到总兵太监,海军总监,滇国公,无人再出其左右。
领头的长随太监躬身禀道:“总监,正是如此。”
“有何收获”
“此乃大食文字所写,下官正欲征召通事译解。”
郑和叹了口气说道:“我与你们一起去。”
郑和本身懂大食文字,虽然他不能影响查案,但是他通过这些信件,也能知道这哈三是否真的图谋不轨。
进入咨情司的小院,孙林对郑和也是礼遇有加,将自己的位置让了出来给郑和,让他安心看这些信件。
只要他不毁坏这些信件,孙林不会制止他。同时,他也立即让人与通政司联络,让他们派来几个知晓大食文字之人。
与此同时,冯小
第二十二章 杀鸡骇猴
其他人当然没有郑和的纠结与痛苦,他们对这场还没有爆发出来的阴谋都投入了百般热情。
这可是叛乱啊,虽然没有爆发,但是已经找到确凿证据,只要参与进来的人,就有功劳可领。
咨情司,锦衣卫,刑部,甚至连那些文官们,都想要在审案的过程中出一份力,只有这样,才能分到更多的功劳。
所以,只有郑和是希望大事化小,但是其他大臣却都希望小事化大!
刑部的驻地是旧港一户黄姓大家族提供的农庄。在他们发家的过程中,曾经买下了数千土人开垦土地,这户农庄就是专门关押那些土人苦力的。
虽然这里的基础条件差,但是看起来像一个监狱的农庄,却正好适合给刑部当监狱。
一下午的时间,这里就被关押了数百人,而且行动还没有停止,被送来的人越来越多。
这里面大多数都是以前旧港的上层人物,不少人还是旧港这个新三佛齐国首都的重臣。
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人在乎他们是谁,从大明来的刑部官员,羽林卫出动的将士,跟他们都没有任何关系。
所有人都被单手绑在一排排的木栏杆上,严禁发出任何声音。
任何人只要开口,必定会遭受看管的士兵最狠辣的鞭打。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串供,若不是农庄的地方有限,每个人单独关押才是最合适的。
只是把一只手用绳子绑住,其实不能有任何作用,每个人反手就能解开。
但是却没有人敢这么做,因为现在只是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如果查清楚无罪,还会释放,但是若现在想要逃跑,那就百死无生,还会祸及家人。
虽然有一些人自认罪不可赦,但是现在所有人都不能说话,他们就是想要串联,也无计可施。
这里面不仅有各族的部落首领,三佛齐的官员,还有许多下人和随从。也不仅仅是外族人,甚至还有一些华人,只是华人的数量非常少。
他们这些人平日里当惯了人上人,现在作为阶下囚,面对熟人,只能露出一丝苦笑。
一直到了傍晚时分,才有一个大明的官员带着太孙殿下的诏文前来,宣读了监狱纪律,还有管理程序。
所有人在审讯之前,不允许见任何人,说一句话,一旦发现有人说话,第一次鞭刑二十,第二次就直接处死。
如果方便,可以举手,得到守卫的允许,才能去方便。
他们这些人的条件还是好的,最起码还有以一个带顶的窝棚,不会淋雨。
至于他们的随从和下人,就全部被集中在下着雨的空地上,他们只能坐在泥泞的地面上,没有任何保护。
不是没有随从想要逃跑,但是火枪响起的轰鸣声,立即就让所有人动也不敢动。
虽然大明的两只舰队带过来了几十支火枪,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
就是那些贵族们也只听说过火绳枪,何时见过这种不用点火的火枪。
更多的人以为这是上天的惩罚,没有任何人敢再妄动。
六具尸体被挂在了院子中的木梁上,也威慑着所有人,想要逃跑的下场。
在农庄一排还算严实的大仓库里,这里原本是储存农具的仓库,为了防止昂贵的铁具被盗,这里用黄土兑米汤夯实的土砖垒砌而成,也成为了刑部如今的指挥部。
此时,以刑部侍郎熊侃为首的十几个刑部官员,以及抽调而来的一百多儒生正忙的不可开交。
事发突然,一下子抓了几百人,而且锦衣卫和羽林卫依旧在抓捕,农庄里的人已经快装不下了。
熊侃只能从儒生里面挑选那些不怕见血,有狠气的儒生来充当文书,进行审案。
他这次随朱瞻基出行,只带了两个郎中,四个主事,照磨,检校,司狱若干。
原本以为这是一趟轻松之旅,因为舰队大部分都是军人,军人犯事,基本都是内部处理。
随行的所有文臣以及儒生也不过几千人,还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应该没有什么案子。
可是来到旧港,朱瞻基一下子就给他来了一个这么大的“惊喜”。
惊的是一下子抓了这么多人,喜的是这个大案简直就是一个现成的功劳。
一百多人挤在这个大仓库里,几个郎中和主事正忙着给抽调过来的儒生们分组,然后分配不同的任务。
他们还从幼军抽了两千人,专门负责抓人,送人,行刑,光是分配每个人的职责,就不是短时间能安排好的。
所以抓来的那些人现在根本没有时间审讯,只能让他们待在外面淋雨。
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刑部这边才给每个人分配好了职责。农庄这里到处点燃了篝火和火把,将农庄各处照的通明。
那些就是想趁天色暗了逃跑的人,也没有任何机会。
“大人,通报锦衣卫那边,人不能再抓了。农庄里是在装不了那么多人,到现在都还没有把所有的犯人编完号,人还在源源不断地送过来。”
熊侃虽然忙的晕头转向,但是却精神亢奋。“农庄里装不下了”
“现在已经装了千五,都没有落脚的地方了。”
“只要能装,就给我使劲装。难得遇到这样一个大案,难道还要把功劳向外推锦衣卫抓人都不嫌辛苦,我们怕什么”
“这么多人,要审到什么时候啊”
“人手不够就跟金尚书要人,还有两三千儒生呢,还怕没有人手”
“那些儒生有个屁用,刚把人打的皮开肉绽,一个个就吐了起来,笔都握不住了。”
熊侃哈哈笑道:“你个廖麻子,你忘记你当初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了。这种场景,看多了也就麻木了!要是经过这一次,能从这些儒生里面挑出来几十个当用的,也是一件好事。”
刑部这边还只是繁琐,但是锦衣卫与羽林卫这边,却是真正的风里雨里,苦不堪言。
这中间甚至还发生了十几起反抗事件,都被他们给镇压了下去,杀了超过一百人。
其中一个极端的阿訇,在抓捕他的时候,竟然亲手点燃了清真寺,自己也葬身火海。
而在这个过程中,大明的士兵也伤了十几个人,死了一个。
这是一个不小心的家伙,被对方一刀刺伤了内脏,没有救过来。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朱瞻基接受了施进卿的邀请,在王府与三佛齐国的各位大臣,部落首领,以及随行的西洋一些国家的使节共进晚餐。
朱瞻基突然之间做出这么大的动作,抓了这么多人,总要当面给众人一个解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