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第四十一章 紧迫
    将太孙一行送出了大门口,赵时春与王府总管庞玉率领着众将军返回了王府。

    朱高燧仍然如同一刻钟之前的模样,坐在花园的阴影中,小太监们没有一个敢近前打扰。

    看见众将返回,朱高燧这才强打起精神,挥了挥手说道:“皇上御驾至北平,明日事务繁忙,孤还要见驾,早些散了吧。赵先生和袁参将留下。”

    听到朱高燧的吩咐,众人都知道赵王有话要私下说,纷纷告辞离开。

    待得众人离开,朱高燧的身边只留下了赵时春和袁旭,还有总管庞玉在一边伺候。“赵先生,袁参将,你们是我最信赖的文武大才。今日见了太孙,不知有何观瞻”

    赵时春看了看袁旭,先开口说道:“今日臣与太孙殿下接触不多,不过听其言,观其行,太孙殿下果然如同传言所说生而知之,有一种不符合其年龄的成熟。”

    袁旭也接话说道:“太孙虽然年幼,但是对军中事务并不陌生,臣等刻意奉承,其却不为所惑,不可小盱。”

    赵王突然嘿嘿笑了起来,很有一些自得其乐的高兴。“我那二哥心高气傲,谁都看不起,但是这个侄儿更不是一盏省油的灯。只是不知道,他们两人,谁能笑到最后……”

    赵时春笑道:“天下众人皆知,汉王不得圣心。如今不仅军权不得其染,连封地也只是乐安一地。太子虽然不得陛下喜爱,却得天下读书人支持,更有一个好儿子啊!”

    “我那二哥一直想要重蹈覆辙,走靖难之老路,只可惜,恐怕父皇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且等等看,看看大军开动之后,到底是将太孙留在北平,还是带在军中,就能知道我那父皇的心意了。”

    朱瞻基回到了别院,别院里面又多了二十多个军中将领,羽林左卫这支朱瞻基的亲卫,中层将领全部候在了院中。

    除了他们,在院子的另一边,十几个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更是显得有些显眼,引得赵王府留守的一帮侍卫惊讶不已。

    在他们眼里,平日里骄纵,跋扈,不可一世的锦衣卫们,今天却变的格外老实。

    “臣等拜见殿下。”

    羽林卫一卫满编五千六百人,左卫划归朱瞻基亲卫,略多于右卫,凑足三千人。

    此次随军北征,自指挥使刘大庸以下,所有人随扈拱卫。

    说起来,朱棣对朱瞻基真的不错,这三千人的部队,就配备了两千五百匹军马。除了四百人的辄重营,还配备了八百人的民夫负责运送粮草和武器。

    刘大庸自洪武年间,就随着朱元璋一同打天下,是朱元璋从征军的老兵。他如今年岁已大,这个指挥使的职位,不过是个养老的职位。

    所以他这次并没有随军,一应大权都由指挥佥事赵永亮掌握。

    以前的羽林左卫,虽然名义上属于是朱瞻基,但是朱瞻基并没有指挥权。留在应天府的时候,他只能掌握跟在自己身边的几十个亲卫而已。

    但是出征以后就不一样了,朱棣将另一半兵符交给了朱瞻基,大军出征,总不可能让朱瞻基还指挥不了手下的兵。

    此次北征,指挥佥事赵永亮一心想要在太孙面前出一把风头。但是他也知道,羽林左卫不可能有太多上战场的机会,他们更多的是在中军随扈拱卫。

    既然如此,那么朱瞻基想让他们怎么做,他们就会怎么做,以此来博取朱瞻基的好感。

    朱瞻基对这支羽林卫的期望并不大,他们作为亲卫军,虽然一个个身强力壮,但是更多的是样子货。

    如今的明朝大军,最强的还是北疆的卫所和朱棣亲自掌管的卫军。

    锦衣卫,羽林卫这些属于是京军,更多的是保护职责。

    而地方卫所的战斗力,除了经常打仗的地区,其他也都很一般。

    只有真正的卫军,这是属于大明的野战部队,骑兵部队,他们才是明朝军队的核心战斗力。

    但是,他也绝对不想在战场上溜达一圈就回去,他这个太孙不在乎虚名,他只在乎实惠。

    如果能够因为自己的原因,改变一些战场的结果,才是他真正想要的。

    “赵将军,五军都督府的动员命令下来了没有”

    “殿下,今日御驾才进城,最早也要等到明日才会有行军计划。不过据往日经验,辎重营应该会先期出发,我们大军都是骑兵,应该会最后一批随御驾出征。”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羽林左卫虽然大军要随中军出动,但是我希望你能安排两支一百人的斥候营,随我的幼军一同出发。在大军的情报系统之外,我需要你们得到瓦剌大军的动员情报。”

    赵永亮听到朱瞻基的安排,立即皱眉说道:“殿下,请听臣一言。草原是瓦剌人的天下,加上地势开阔,无处隐匿和休整,派出斥候营只会成为瓦剌人的目标。”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羽林卫只需要派出识途老兵做好辅助工作,一切查探由幼军完成。张营副,幼军目前状态如何”

    “殿下,幼军203人无一掉队,除一人感染痢疾,不能出战,其余人等静候殿下指示。”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次北征乃是验证幼军甲字营三年训练之成果,大浪淘尽英雄,唯有才之人锥出囊中。此番直入瓦剌后方,将会历尽艰险,怕不怕



第四十二章 刀
    塞哈智身为锦衣卫资深元老,但是因为不是纪纲的拥趸,所以一直被排挤出了京师,待在了陪都北平。

    不过他的年纪大了,也没有多少野心,远离京师的激烈斗争反而让他有一种轻松的逍遥感。

    因为无欲无求,他对朱瞻基这个皇孙虽然有着应有的尊重,但是亲近不足。

    跟他相反的是专程从京师赶过来的庄敬。

    庄敬比朱瞻基还要晚离开京师,但是一路马不停蹄,提前了近十天抵达北平。

    得到纪纲授意,他知道如今他们一帮人的身家性命都投注在了朱瞻基的身上。

    所以,他对朱瞻基的态度就是完全的门下走狗。

    朱瞻基自然知道他们这些人的名声不好,但是文官那边他现在不能插手,军队也不敢随意插手,想要揽权,还只能利用他们这群恶狗。

    何况,他现在的目标不是国内,而是国外。所以除了利用他们了解信息,控制局势,拓展渠道,他也不会用这些人来对付其他人。

    因此,他不会公开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怕用了这些人,就会让文武大臣们对他印象不好。

    “殿下,自去冬陛下颁旨。大明各地边军,民壮,卫所,卫军,步兵,骑兵,共抽调一百二十七处,大军近四十万,民壮四十万,军马十六余万,驮马十万,同聚北平。除大同府边军及西北边军等卫所原地组织,其余军卫已全部抵达北平,共计九十五卫。根据殿下指示,所有军卫守备以上将领身世,过往,晋升经历,已全部整理了出来。”

    守备以后世的军制标准来比较,属于是团级干部。除了卫所之外,守备一级也是大明中坚军事力量的官员,并且都是以野战军为主。

    “很好……”朱瞻基接过了塞哈智递过来的资料,夸赞说道:“同知大人辛苦了,此次北征,同知大人坐守北平,孤希望你能将精力多放在粮草配送环节,杜绝军中贪腐现象。”

    “此乃微臣职责所在,不敢有忘。”

    朱瞻基又吩咐了两句,打发了塞哈智。

    这个“老实人”不会是他的菜,因为不轮到他掌权,对方恐怕就已经死了。

    而且能够在纪纲打压下仍然担任锦衣卫的二把手,纪纲死后能接手锦衣卫,他的身后离不开朱棣的支持。

    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将这个“老实人”收入麾下。

    塞哈智出了大堂,一直走到二门处,才在大树的阴影下回头看了看身后依旧灯火通明的大堂。

    他年纪大了,对没有受到太孙的欢迎并不觉得失落。

    他只是有些担心,如果太孙想要利用锦衣卫来插手军队,恐怕会引起军方将领的反感。

    要不要提醒一下太孙呢

    不过旋即他又自嘲地笑了起来,这件事连皇上都不管,他何必来操这个心呢!

    大堂内,朱瞻基并没有跟庄敬套近乎,他已经收拢了纪纲,那么,对于纪纲的手下人,只需要保持联系就足够了。

    他现在还没有想要对付纪纲,也根本没有必要跟纪纲的下属太亲近。

    何况,这个庄敬的风评并不算好。此人作恶多端,奸诈狠厉,私心太重,虽然可用,却不能重用。

    “殿下,大人唯恐耽搁了殿下的大事,所以派微臣来北平为殿下居中联络,一应要求,殿下尽管吩咐。”

    “上月我已经跟纪大人吩咐了,让他清查山西,山东,江浙,闽粤一带的豪富家族,特别是经商为主的家族,目前调查结果出来了吗”

    “回禀殿下,天下豪富家族在锦衣卫本就有存档。只是殿下要求数据更清楚一点,不仅要求掌握其家资多少,更要掌握其赚钱渠道,所以大人不敢大意,只能让我们慢慢调查。一待有结果,微臣会将结果呈于殿下。”

    “这件事不急,一家一家来,只要能在郑和返回之前,将所有豪富家族调查清楚就足够了。你转告纪纲,我要他调查各家家资,是为了下一盘很大的棋,不是为了让他下手宰肥羊的。所以,如果让我知道他在其中中饱私囊,我饶不了他。”

    “是!”

    朱瞻基看了看他紧绷的脸,又笑了起来说道:“庄大人无需忧虑,孤既然要用你们,自然也不会在乎外面的风言风语,孤看的是成绩,明白吗”

    庄敬在见朱瞻基之前,就已经从见过朱瞻基的锦衣卫那里了解了朱瞻基是个什么样的人。对这个唯才是用,而不是唯德是用的太孙,他也算是由衷钦佩。

    如今天下虽然不是儒家横行,但是对于道德的要求一点也没有降低。

    蒙元失鼎,那一个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读书人就又开始嚣张了起来。

    从建文帝重视儒家开始,他们根本不顾太祖时期给儒家的限制,蛊惑建文帝放开了对儒家的限制。

    用人不求其才,只求其德。导致建文一朝全是一个个嘴炮,只要能哄得建文开心,精通儒学,哪怕五谷不分,都能当官,能当大官。

    当今皇上登基之后狠狠打击了一番儒家的嘴脸,将建文帝所有的制度全部推翻。

    但是,民间的风气却不是这么容易就能纠正过来的。

    毕竟,天下的舆论,都掌握在这些儒家手里。

    那些泥腿子人数虽然多,但是大字不识,一些只能听乡老的。

    而能当上乡老,必须要是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几乎又全部是儒家。

    这就导致了儒家控制了基层的话语权,他们是文臣的基础,也



第四十三章 战争不仅仅是杀敌
    二月十六,朱棣在北平原燕王府,现行在所召开朝会。

    原来的燕王府就成为了大明新的政治中心,大半个朝廷的文武官员举行了第一次大朝会。

    朱瞻基原以为自己跟这次的朝会毫无关系,但是却没有想到,朱棣让他也参加了这次的朝会旁听。

    因此,他的幼军和羽林卫的斥候比试,他也根本没有机会旁观了。

    不过,为了怕那些幼军不尽力,他委派了李亮代替他出席这次的比试。

    这次的朝会主要内容就是处理北征事务,但是也处理了一些这段时间的朝廷的大小事务。

    行在所这里就变成了整个北伐军的司令部,大小命令从这里发布了出去,整个北平也因此开始活跃了起来。

    当天下午,都督刘江、朱荣就被朱棣任命为前锋,明日率先离开北平,由中路踏上了前往大漠的行程。

    朱瞻基也旁听了五军都督府与兵部联合做出的战争计划,第一次正式接触了这个时代的调兵遣将。

    在后世,周游的手下有十万保安,超过两万人的雇佣军团。

    但是在那个时代,他有自己的军事卫星,有自己的通讯网络,也有自己雄厚财力支撑起来的后勤部门。

    不管是天气,运输,弹药供应,食物供应,都有超级计算机统一统筹。

    可是这个时代,什么都没有,一切都需要靠人力来堆。

    就连最基本的交通网络,现在都没有,大部分地区,都是没有人烟的地区。

    所以,现代战争与古代战争,完全不是一回事。要是以后世的眼光来看现在的战争,统筹安排跟过家家一样好笑。

    北征的第一步是在张北集合,朱棣在大军出征大漠之前要进行大阅兵,这种阅兵不是为了炫耀武力,唯一的目的是鼓舞士气。

    后世的士兵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战争,可是现在呢大部分人当兵的目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所以,朱棣的御驾亲征,第一步就是阅兵,给士兵发银钱,只有这样,士兵才有战斗的动力。

    以后世的运输条件,从北平到张北县,不过两百多公里,四百五十里左右,只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但是现在,步行却需要整整十天。

    士兵带着自己的武器,一天正常行军只有三十公里。即使现在道路通畅,也只有四十公里,如果想要再快,只会把士兵累垮了。

    这个时代的军人忍受能力绝对高于后世,但是身体条件有限,一年到头连肉都吃不了几顿,身体能有多好呢

    在草原作战还是好的,有专门的辄重营。像沐英他们在西南打仗,山高路窄,士兵们需要自己背着兵器,背着干粮和被褥,一天行军二十公里,三十公里,就已经是极限了。

    这次北征,几十万大军行军,每一个卫的后勤供应,休息场地,粮食配给,医疗治疗,突发状况应对,全部需要用人来安排。

    光是为了保持相互之间的通讯,就需要百分之五的士兵来专门负责,这个数字是朱瞻基一开始根本不敢想象的。

    后世只需要一个卫星,总指挥部千里之外就能把命令下达到每一个班组,甚至是每一个士兵身上,但是现在用几万士兵,才能勉强维持这几千里战线上,每一个卫相互之间的联系。

    朱瞻基也真正认识到了,为什么看历史书的时候,那些元帅,军神比拼的并不是谁厉害,而是谁犯的错误少。
1...1516171819...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