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若每件事都要朕来决定,满朝文武大臣要来何用”

    蹇义也很清楚,朱棣这是在偷换概念。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为了南洲利益,今天又为了太孙带回来的银子,一直争吵不休,让皇上有些厌烦了。

    他开口辩道:“臣等站在这里的作用,一是替陛下将恩泽广施天下,二是让陛下在做出决策之前,知道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臣自知这些时日陛下失望,但万般事务总有尘埃落定之日。”

    朱瞻基在一边听的连连赞叹,他当然不是赞同蹇义的所有话,但是他对大臣的定位的确很精确。而且此人的思路和智慧都是非常厉害的。

    如今的大明的确没有分工明确的基础,因为专业人才不够。

    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绝对不是底层不识字的百姓,而是有知识基础的人才。

    这个知识不一定是儒学文才,可以是数学人才,可以是工匠,可以是物理学家,甚至可以是账房等等,只有他们的研究,他们的发明,他们的改进,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是大明现在根本没有这么多的专业人才。

    一千多年来,儒家对其他行业的大力压制,导致了国家的治理只能靠嘴炮,只能靠过去的历史经验。

    这也是东方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基本停滞不前,一个又一个的朝代更迭,却形成一代又一代的循环的主要原因。

    儒生讲究的博学广才,虽然这个博,这个广只限于儒学的范围之内。

    他们对什么事都有只知道皮毛的经验,却不知道这些知识体系背后的形成原因,更不知道该如何拓展。

    不,他们根本不允许拓展,只能向古人学习,古人就是神,就连怀疑古人错了都不行。

    任何改变都是对信仰的亵渎,对古人的不敬。

    因为,他们也想成为“古人”。

    就连朱棣这个皇帝其实也是这样,他现在要西征,为的就是一个身前身后名。

    但是现在,为了解决问题,他毫不客气地说道:“那要拖到什么时候难道仅仅为了一些银子的分配,你们要吵到明年你们谁有夏尚书精通账目你们谁有夏尚书对大明的财政了解你们谁有夏尚书更能清楚大明哪里更需要银子但是为了一己之利,或者说为了一个部门的利益,却忽视了大明的整体利益!在你们看来,到最后你们相互妥协,各自分到一些银子,明年的公费更宽松一点,就是好的。但是对朕来说,对大明来说,这却是最大的浪费!”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连被朱棣维护的夏元吉这个时候也觉得羞耻,他跪下俯首道:“陛下,都是臣无能……”

    “平身……”朱棣叹了口气,就坡下驴道:“此法则是必须要推行的,不过蹇尚书你的意见也很中肯,将大臣们限定在一目一纲,确有些因噎废食,朕可允许凡在大朝会期间,大臣仍然有建议之权。”

    这是一种妥协,不让现在的大臣们说话,那比杀了他们还要严重。他们存在的意义就是谏言啊!

    除了像夏元吉这样当了十几年户部尚书的,像宋礼,吴中这样原本在年轻时候研究过修建筑,修河渠的,大明哪有那么多的专业人才

    就连吴中这个“建筑专家”,因为有功,晋升刑部尚书。而他这个工部的专业人才,到了刑部,连案卷都不会看,更别说断案了。

    在工部尚书之前,他还担任过北平布政使,大理寺右寺左少卿,右都御史,资善大夫,然后才是工部尚书。

    就在永乐十五年,朱瞻基出海的那一年,也是他担任刑部尚书的第二年,整个刑部没有判决一起死刑。

    一个超级大国的执法机构,竟然没有判决一起死刑,这恐怕是整个历史上都没有的。

    朱棣为之大怒,差点要把他削职为民,后来把他叫来大骂了一番,他才含泪将几个罪大恶极的犯人判了死刑。

    而他却在民间获得了“爱民如子”,“活菩萨”的美誉。

    以他建筑专家的身份来说,他最适合的就是工部的官员。以他心善的性格来说,刑部尚书根本不适合他。但是他这样的外行,偏偏坐在了刑部尚书的位置上。

    而像他这样的人,整个朝廷比比皆是。论起专业来,除了太医院的医生,工部的工匠,刑部的捕头,这个国家几乎没有专业人才。

    所有人担任不同的官职,唯一需要做的,不是加深自己的专业素养,而只是看前面人怎么做的,然后照葫芦画瓢。

    朱棣一开始也不觉得有什么错,但是跟朱瞻基就专业问题需要专业人士来处理进行了几次讨论,才发觉这里面的好处。

    但是关键问题还是,根本没有需要的人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选拔制度的问题。

    那些內监的财会人员,甚至大商户家里的账房,随便哪一个出来,恐怕都比户部一大半官员要强。

    那些官员除了饮酒作乐,拉拢关系,揣测上意,许多简直都是废物,他们离开了小吏根本连本职工作都做不好。

    但是偏偏是他们身居高位,坐享其成,还要指点江山。

    现在,朱棣妥协,同意大朝会上给他们这个机会。

    不让他们指点还不行,因为他们就剩这点作用了。

    这看似一件小事,却涉及到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制度,到人们的意识,都需要改革。

    这可比朱瞻基研究内燃机,推进工业革命还要难的多。

    而这个时候,诸位大臣看到朱棣“退让”,心里也舒服了起来,脸上一个个轻松了许多。

    这幸亏是朱棣,哪怕就是朱瞻基登基当了皇帝,想要让大臣们轻易让步,也是不可能的。

    因为朱棣用几十年的时间杀了无数人换来的“尊重”。

    蹇义脸上也轻松了起来,面对这样一个强势的大帝,想要争权,还不能得罪他,要吹捧他,蹇义也难啊!

    蹇义一躬身,这才又说道:“朝中大臣大多并无私怨,却因为朝政分歧,导致水火不容。故此法则限定就事论事,乃是明政。只是若当时的决定是错误的,难道就不能反悔了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有过改之,无则加勉’,有错误当应反悔,改正,而不是不闻不问,掩耳盗铃。”

    朱棣觉得寒气入侵,自己的膝盖疼的厉害,用手捏着疼处,吩咐道:“给朕加一个火盆来。”

    王彦立刻让人安排,他这才又说道:“旧疾复发,朕无心辩论。就由瞻基替朕与爱卿驳论一番。”

    蹇义看了朱瞻基一眼,才向朱棣躬身道:“遵旨……还请殿下以教。”

    朱瞻基回头看了一眼朱棣,见他轻轻点了点头,面色不太好,顾不得担心他的身体,起身跟他回了半礼才说道:“蹇尚书方才可能没有看清后续的细则,……朝廷凡是做出的决议,都必须严格遵守,维护朝廷的法统。所以才不让一些人老调重弹,但是并不是就代表明知道是错的,还要将错就错。凡是一件决议,在跟大明律形成了冲突,或者是已经变的不合时宜了,都可以提请修改。”

    蹇义点了点头,又说:“纵观法则全文,一环套一环,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规则。但是,正因为太严密,导致了主从不分。平衡是朝堂稳定的基础,但是一味的平衡,却让诸位大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这又是儒家经常用来自圆其说,凸显自我价值的一套。

    前面他们要求每个人都有建议的权力,不能限制他们只能在职权范围之内才有权力。但是现在,因为在其中找不到重心,凸显不了等级,他们又不依了。

    朱瞻基笑了笑,故意说道:“蹇尚书,如果不允许其他人对自己的工作指手画脚,岂不是更好”

    蹇义立即说道:“殿下此言谬矣,这不是跟怕噎着就不吃饭是一个道理了我们不能断绝言路,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但是又必须建立明确的规则,才能让所有人找到自己的位置。”

    朱瞻基笑道:“孤当然知道,只




第十三章 态度的转变
    自奉天殿出发,出奉天门,过五龙桥,经过午门出宫城,过端门,承天门,出皇城。

    皇城承天门外,左右各有两排深宅大院,左侧以宗人府为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依次排开。

    在他们的后面,就是翰林院,詹士府,太医院等部……

    轻便马车在狂乱飞舞的雪花中沿着宫城肃穆的御道一路出宫,因为天冷,追随车队一路前行的东宫属臣们,一个个也嘴里哈着白气,缩着脖子。

    朱高炽现在的身材已经非常胖了,也非常虚,可是这种虚火导致了他对寒冷并不在意,能比得上朱瞻基的抗寒能力了。

    车轮辘辘,朱高炽一直低头看着朱瞻基拿出来的议事法则。他看的非常仔细,以至于似乎忘了身边还有朱瞻基这个儿子。

    当然,朱瞻基知道不是,因为跟自己一样,他也有些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对方。

    他们是父子,但也是如今朝廷除了朱棣之外,最大的两股势力。

    还在他们各自背后属臣的推动下,自然地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

    从名份上来说,朱高炽是储君,是太子,有专门的詹士府来帮他笼络各方势力,占据了绝对优势。

    但是他的属臣大多是文官,相比原本的历史上,他的势力更小,因为在宗室和军队中,他的支持势力小的可怜。

    朱瞻基身为太孙连开府的权力都没有,但是因为朱棣的宠爱和放纵,加上有意培养,却让朱瞻基形成了一股比朱高炽还要大的势力。

    北征期间,他跟武安侯郑亨建立了同盟关系,东征期间,他跟柳升建立了同盟关系,后来更是与大明勋贵第一人英国公张辅建立了同盟关系。

    再加上薛禄等人的投靠,直属的幼军两万余人,统率大明全部数十万海军,军中势力远不是朱高炽能比的。

    这还不是全部,因为除了军队,朱瞻基还掌控了锦衣卫,组建了咨情司,控制了大明如今的经济命脉银行,整个工部都几乎成了他的私人玩具。

    不论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哪怕是之前的建文帝,在太孙期间,也没有朱瞻基如此大的势力。

    自己当了十七年的储君,还只能在詹士府这个小圈子里面玩。每天除了听文臣们给他讲讲历史,吹吹牛,政事,军事,一概不能碰。

    而自己的儿子不仅在军中声名远扬,深得军中将士,朝中勋贵的支持。还能插手內监系统,锦衣卫系统,这让朱高炽如何想得开

    虽然是父子,却也是对手啊!

    朱高炽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父皇故意安排的。

    他对自己一直不满意,一开始因为文臣的支持,还有自己有个好老婆的缘故,他立了自己为太子,但是对自己一直不满。

    他一直在学唐太宗,想让自己的儿子自相竞争,早些年,他用二弟汉王,三弟赵王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但是因为瞻基的快速崛起,他怕弄巧成拙,打压了二弟,三弟,现在又直接扶持第三代来给自己施加压力。

    这是因为权力吗

    朱高炽认为不是。

    朱高炽很清楚父皇不像皇祖父太祖一样,是一个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政事上的人,所有的权力都要抓在自己的手中。

    他贪图享受,后宫养了一大批教坊司的艺伎,每日总要看一场大戏才满足。

    他爱好奢华,不仅喜欢吃好的,穿好的,宫中还藏了一大批各个朝代的古董文物,经常沉浸在古董文物的历史气息带来的满足感。

    他舍得放权,如今大明逾两成的兵力他就交到了瞻基手中。

    但是为什么偏偏对自己如此苛刻,主要是还是因为对国家治理的根本分歧!

    他跟皇祖父一样,信不过文臣,总认为文臣要利用,更要打压。

    而自己,偏偏是文臣治国的支持者。

    历朝历代以来,那个朝代不是用文人治国这是打压就能打压的下去的吗不依靠文臣,难道依靠武将依靠工匠依靠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

    父子俩的分歧,政见的不同,这才是根源。

    对这个儿子,他其实是很满意的。

    从当初地球仪的出现,这个儿子就让他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儿子虽然对文臣不偏信,但是也绝对不打压。为了一个解缙,他就能以自己安全威胁父皇,让他放出解缙。

    儿子只是太有主见了,对自己的能力过分相信,可是一人计短,人力总有不足之时啊!

    他甚至还在儿子东征,下西洋期间,希望能受些挫折,这样才能让他真正看清自己。

    但是他没有想到,东瀛不堪一击,就连那神秘的大海,都被儿子征服了。

    从东征大胜归来,他就已经失去影响这个儿子的能力,眼看着他一步步成熟起来,成为了大明最耀眼的明星。

    因为朱有炖重编的西游记大受欢迎,这里面详细描述了道教三大至高神,四位大帝,全面塑造了道教的混乱统治框架。

    民间甚至有老百姓认为儿子是元始天尊托生,只是因为父祖还在,所以现在屈居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之位。

    如今沿海一带因为受到儿子的恩泽,消灭了倭寇,并且通过贸易让他们的生活都变好,家家户户不是立了财神,就是供奉了神君。

    而几乎所有的神君,相貌都跟儿子区别不大。

    让朱高炽失落的是,民间根本没有关于他的传说,更没有供奉他。

    他的内心很是复杂,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欣慰大于嫉妒和失落。

    这毕竟是他的儿子!

    只是有时候,这个儿子似乎有些太不把自己这个父亲放在眼里了。

    就以这个议事法则来说,他为什么就不能跟自己先商量一下如果按照他的意见进行一些修改,也不会在朝堂上遭到反对了。

    只是他没有想想,如果真的按照他的意见,这份法则还会有约束力吗

    马车停在了詹士府门口,因为太孙殿下驾到,詹士府上下,全部来到了詹士府大殿门口迎接。

    护卫打开了车门,朱瞻基率先下车,只是视线扫了一圈诸位熟悉的大臣,轻点了点头,然后回身,架下来了行动有些不便的朱高炽。

    詹士府属臣以杨士奇为首,黄淮,杨溥等人以下近百人整齐地长揖到底,齐声高呼:“恭迎太子殿下,太孙殿下。”
1...159160161162163...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