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儒家思想在这里生根发芽,在这里茁壮成长,却从来没有能脱离前人堆砌起来的窠巢。
落后的思维方式,统治方式,让这里的人生活在残酷的剥削之中。
上位者们已经习惯了对底层人民为所欲为,而底层人民一直生活在希望与现实之间。
生活不下去的时候,自然只能造反。
用一句话来说明,那就是山东的百姓都是公主命,丫鬟身。
想要改变这种处境,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学儒。
当你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命运的时候,上层人物是不会管你的死活的。但是如果你具有了这样的能力,这个时候,上层人物就会把你变成“自己人”。
当任何一个人费尽千辛万苦,变成了上层人物。可以享受特权,享受金钱,享受地位带来的改变,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维护这种统治。
历史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循环,从来没有真正突破过,改变过。
朱元璋在防范儒家的时候,其实他的内心里对于文化还是有一种尊崇感的。
因为蒙元对孔家的重视,他为了彰显汉人对孔子的尊崇,将衍圣公从三品提升到一品,文官之首。
但是同时为了防止孔家这个招牌对朝廷的影响,他又不允许孔家真正参政。
到了朱棣,他已经算是富贵人家出身了,那个时候的朱元璋虽然还没有夺得天下,但是也是一方枭雄。
等朱棣八岁,刚知晓世事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当了皇帝,成为了真正的人上人。
出身的不同,让他对孔家的态度与朱元璋有着天壤之别,在他内心里,缺少对孔家的真正尊重,所以在抓住他们小辫子的时候,能毫不犹豫地削去他们的爵位。
同时,他在山东大量征集民夫,不仅仅是因为劳力的问题,也是想要改变山东一直以来僵硬的社会结构。
短短的一瞬间,朱瞻基想通了这里面的环节。他也不再隐瞒,将自己了解到的事情,与自己的猜测告诉了朱棣。
说到赵王参与了此事,朱棣也只是嗯了一声,稍微皱了一下眉头。
说到对孔家的怀疑,朱棣更是平静如常,似乎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
朱瞻基见朱棣似乎没有一点担心,忍不住说道:“皇爷爷,如今这山东仿佛是化外之国,我大明的政策到了山东就已经变样,连朝廷的救济粮没有运到,都无人上报,这种事情聚堆不能轻轻放过。”
“那你想怎么做”
朱瞻基肯定地说道:“稳定要保持,但是这些官员一个个都不能放过!”
朱棣淡定地笑了笑,背着手继续前行。朱瞻基跟在他的后面,第一次觉得自己有些把握不住他的心态了。
一直以来,朱棣在他面前表现出的就是一个温和的爷爷,一个宠溺他的爷爷。
他在用各种新的知识,新的发现来冲击他的时候,还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轻视感。
拥有后世几百年的历史经验,他对这个时代的人,都有一种优越感。
但是这个时候,他真正感觉到朱棣的不凡与深沉,在权谋方面,他还是有些嫩啊!
沿着大善殿内的水泥路一直走到了大善殿主殿的西侧青石台阶下,朱棣才站定了脚步,开口说道:“北风三月就要停,也就是说,朕最迟三月底就要出发。北路的行军艰难,但是这次的战役本来就是要先从南路进攻,一路向北,所以北路军晚几个月也没有关系。”
朱瞻基一时之间有些不明白了,不知道他现在说这个是什么意思。
但是朱棣并没有想要解释的想法,继续说道:“原本朕怕那些文臣啰嗦,还准备晚些再将你父王派出去,但是现在看来,这个计划要提前了。这几日你也好好准备一下,二月初一大朝会,朕要把你父王派到嘉峪关,你也要做好监国的准备。”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孙儿已经准备好了。”
自元宵节以后,这几日朱瞻基依次接见了京卫,京营,海军,幼军的各大将领,又巡视了自己的下马桥农庄的各大研究院。
虽然现在没有掌握文臣的心,但是控制了军队,他就不怕有谁能闹出什么是非来。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所谓监国,无非是为你以后登基做准备。我要带走大部能给你造成影响的大臣,这也有利于你控制大局。但是,我带走了大部军马,朝中精锐又要随我一同出征,所以你要密切关注各地的造反。只要国中无内乱,那些文臣只靠一张嘴,是不会有大作为的。”
对这事朱瞻基心里早有准备,朱棣既然把朱高炽也赶到嘉峪关去,朱瞻基就不会怕有人给他掣肘。
但是,朱瞻基想不通的是,为何朱棣没有半点担忧,难道根本不在乎山东的局势
他忍不住问道:“皇爷爷,这山东的事……”
朱棣忍不住笑了起来,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又摸了一下他的脸说道:“你是当局者迷啊……难道你到你现在还没有想明白,这一切都是你那个被儒家荼毒的父王干出来的朕还没有死呢,就忍不住了!”
朱瞻基一直以来的沉稳和淡定,在朱棣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下子就直接崩溃了,惊讶地说道:“什么!”
王彦,李谦,他们听到朱瞻基的声音,忍不住望了过来。
朱棣大声喝道:“所有人退后十步……”
数十个内侍原本距离爷孙俩就有十几步,听到朱棣的话,井然有序地安静又向后退了一段距离。
朱瞻基虽然惊讶,但是一下子却真的想明白了。
是的,孔家就是声望太高,也不可能直接控制山东的官场,他们要是又这本事,早就自己当皇帝了。
至于造反,一群窝囊废书生,给他们一个胆子他们也不敢。
但是他们为何能在这件事上这么积极,这么大胆,是因为朝中有人撑腰啊!
皇上不喜文人,太孙不喜文人,只有太子殿下对文人礼遇有加。
而皇上已经六十岁,现在又要出征,说不定出征期间,就要归天了。
这个时候,如果朱高炽这个太子不积极一点,那才是真的不应该了。
太子出面,他本来就是“众望所归”。现在他的行动又绝对符合以文臣为代表的阶层的利益,那么,得到各级官衙的支持,丝毫不足为奇。
至于粮食的贪腐,粮商大地主为了利益,抵制南洋运来的粮食。只不过是这个大阴谋中一个环节,是那些人的附带行为,以此来收拢他们的心。
朱高炽的手
第三十六章 质问
正月二十四,在朱棣接见了来自西洋学者们之后,一个消息就在应天府传播开来。
皇上打开内库,以二十万枚银币的造价,将会在清凉山下修建一座可以容纳十万人的竞技场。
这个竞技场不仅以后会成为大明阅兵,出征的聚集地,而且还会举办高水平的蹴鞠大赛。
朱瞻基一开始本来是不准备选址在清凉山的,应天府这些年随着大发展,内城已经人满为患。
夹江工业区的发展,带动了大量居民向城外迁徙,在清凉门外建立了大量的居民点。
朱瞻基虽然想把竞技场选址在城外,成为新的商业区,但是如今的建筑结构比不上后世,即便有了水泥,也需要坚固的根基。
在土地上挖根基虽然容易,但是怕以后会倒塌。经过跟一帮西洋建筑师的商议,还是决定将这个竞技场建在石头地基上。
罗马竞技场,同样是建在石头根基上面的。
选址在清凉山,是因为这里是西城的清凉门内,秦淮河从附近出了内城,阅兵将会更加方便。
不管什么时候,这种大型的建筑建造,都是为了政治服务。
在有了水泥之后,这种体育馆的建设,安全性其实问题不大。
后世的大部分体育馆都不到十万人,不是因为技术因素,而是因为利用率问题。
这个竞技场的建设,最困难的不是设计结构,朱瞻基并没有想要建一座异常另类的别出心裁的体育馆,第一座体育馆,还是要以安全为主。
最困难的是扩音装置的设计。
罗马竞技场的扩音设计是利用回声室来进行扩音,这种扩音失真的厉害,根本听不清放大的话说的是什么。
中国古代虽然在声学方面并没有特别的研究成果,但是早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声音的共振和放大。
在唐朝时候,就有了利用铜管来监听他人对话的设施,利用的就是声音的共振性。
而这个体育馆的建设,也将会耗费数量众多的铜管,铺设一个覆盖整个体育馆的铜管扩音装置。
当然,这种扩音依旧失真的厉害,但是最少,能让远处的人也能听清说的话。
一时之间,有无数的百姓就向清凉山那里跑,竞技场还没有建成,已经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
跟竞技场相比,朱瞻基要建设一座大明皇家工程学院的消息,根本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首先,朱瞻基并没有公布造价,其次,他在下马桥的十家研究院,其实跟一个初级工程学校差不多了。
许多在这里工作的工匠们,都把自己的子侄带了过来,跟着他们一起研究学习,做一些辅助工作。
他们也将是大明皇家工程学院的第一批学员,因为这个原因,朱瞻基现在并没有想过更改目前的大明户籍政策。
工匠的子弟们,暂时已经够把学校的架子搭建起来,必须要等到大明的殖民政策铺开以后,再取消目前的户籍限制,万民平等。
也因为目前有学生招收对象,朱瞻基并没有展开招生计划,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听说他要建一所综合学校。
只有一些大臣们看到了在孝陵卫的东侧,灵谷寺的下方那里,在兴建新的建筑,猜到了朱瞻基想要扩建研究院。
这个被朱瞻基寄以厚望的学校并没有遭遇到儒家的反对,因为现在大部分人根本搞不清楚朱瞻基在想什么。
一家专门培养工匠的学校,并不会让儒家如临大敌。
正月二十六,是解家与杨家定亲的日子,杨士奇为自己的独子求聘解缙之兄长解纶的长女解氏祯芳。
杨士奇是五品大学士,解纶虽然只是八品五经博士,但是文苑地位并不比杨士奇低。
甚至因为杨道自己只是个秀才,解纶当初还不想同意。
解缙与解祯期解桢亮两人都见过杨道,虽然其兄杨稷的名声不好,但是他本人看起来倒是个靠谱的。
而且解祯期是有大智慧之人,他很清楚解家的清名是足够了,在文坛方面的底蕴也够,但是家族势力弱小。
解氏一门三进士,但是自己的父亲解纶,叔父解缙都是书呆子,叔父当初要不是太孙殿下搭救,恐怕早就被锦衣卫给害死了。
太孙重视武功,反倒对文臣不大感冒,为了迎合太孙的喜好,解祯期与解桢亮两人都在仔细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想要从五经释义,转向经世致用之学。
不管当初的字母,标点符号,还有几何,解祯期两兄弟都在积极学习和研究,并且按照朱瞻基的意思在推广。
所以,他们知道,如今五经学的再好,也不管用,因为太孙根本不会用这样的书呆子。
姑父黄金华也是在翰林院任编撰,两个表兄弟同样在学文,整个家族都没有从军之人。
解祯期接触过杨道,知道他沉稳有度,而且一心向军中发展。
在得知杨家求亲之后,还专门带了妹妹,假装偶遇了杨道一次,让妹妹亲眼看一眼杨道。
解祯芳自小见的父亲和叔父都博学之人,其母欧阳婉更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女人,而其兄解祯期英俊潇洒,更是在如今的大明文名远扬。
要是比文采,杨道拍马都及不上,但是杨道在幼军熏陶近四年。其兄的的恶名让他时时刻刻都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刻苦训练,一心出头。
在解祯芳的眼里,杨道固然是及不上自己的哥哥,却跟解家人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所以解祯芳看了杨道黑黑壮壮,像是个莽夫,却也一表人才,就应下了这门亲事。
至于杨道,看到了解祯芳的长相和气质,更是觉得是意外之喜,对这门亲事满意无比。
因为怕事有反复,他的年龄也不小了,加上解家今年有三门亲事,所以没出正月就定下了亲事,只等解祯期和解桢亮大婚之后就让他们成亲。
解缙是朱瞻基在文臣里面立下的典范,解家结亲,他当然要亲自上门祝贺。
见到杨道,他也忍不住点了点头。相由心生,这杨道一脸正气,又是幼军出身,身体健壮,不失为一个好男儿。
相比他那个一看上去就是个纨绔子弟的哥哥,他要强的多了。
朱瞻基问了几句,得知他不考功名,一心想往海军发展,对他心生好感,又拿羽林卫学的一些行军打仗,排兵布阵,包括如何巩固占领区的问题问了一番。
杨道的回答也是条理清晰,并且在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思路。
朱瞻基觉得自己又挖了一个人才,当场摘下了自己腰间的横刀,赠送给他。
“此百炼宝刀非军功不得授,但今日孤特意赏你。望你今后不辜负孤的期望,成为孤的百炼宝刀,无往不利。”
杨道单膝跪拜,接下宝刀:“臣今后定当为殿下扬威四海,传我大明威名。”
这个插曲也让本来对自己儿子的选择还有些心结的杨士奇也释怀了,既然儿子一心从军,父子俩一文一武,也是一桩美谈。
而那些原本对解家找了个武夫女婿,还有些看不过眼的亲朋。
见了朱瞻基对杨道的重视,才知道各人有各人的缘分,这殿下如此重视武夫,恐怕他们这些文臣,今后还要难出头喽。
朱瞻基这个太孙并没久待,两家完成了礼聘,交换了生辰八字,朱瞻基一顿饭没吃,就准备离开。
众人一起欢送了朱瞻基离开,让他原本还想找解缙商议一下内阁人选,也没有机会开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