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永衡接过文件袋汇报说道:“这次女儿动用永衡号,除了一些亲眷,另外载了四十六个伯爵以上夫人和她们的亲眷,侍女,一共四百五十二人来到大明。这里是名单,通政司想必应该给了父皇一份,女儿就不一一介绍她们的身份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表示知道,说道:“欧罗巴与我大明不同,我大明这边女人很少主持外事,但是在欧罗巴,女王,女公爵屡见不鲜,她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很高。你能想着通过夫人外交策略来影响欧罗巴的政治,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永衡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这次女儿是运气好,因为通政司向女儿借首饰,才勾起了女儿的兴趣,有了这次米兰之行。也是因为通政司的诸位大人有了接触,女儿才知道,原来他们在欧罗巴做了那么多事。”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就有不同的作用。你身为大明的公主,自然不需要像细作一样隐瞒自己的身份,侦查一些秘密。正因为你的身份高,许多欧罗巴的贵族为了与我大明拉近关系,会主动向你靠拢。”

    “是。这段时间,女儿与通政司的上下经常闲叙,也明白了自己该用自己的身份做些什么事。”

    “那你认为以你的身份,在现如今的欧罗巴应该做些什么呢”

    “女儿想要成为大明在欧罗巴的旗帜,向欧罗巴展示我大明的文明,让那些土包子们主动被吸引过来。”

    听到这样的回答,朱瞻基笑了起来。这个女儿虽然装束复古,但是已经有一些后世的女强人风范了。

    人最怕的是认不清自己的位置,你一个公主,要是想着跟一个普通人一样探听各种消息,那就只会打乱整个通政司的节奏。

    跟战场上一样,主帅只需要坐镇中军就好了,你一个主帅要是想着上阵杀敌,那就只会乱套。

    永衡能这样说,显然是经过认真考虑,也想通了其中的环节的。

    知道了她不会胡乱行事,朱瞻基也就放下心来,听她从她的角度,对这次随她一起来大明的那些贵妇的一些分析。

    而对少量地售卖给欧洲一些轿车,朱瞻基当然是直接同意了下来,还答应了她,让内务府将宫中的一些精品首饰卖给她们。

    总之,对这些贵妇,只要他们有金银,一般的禁受商品,都能卖给她们。

    她们这些人来自南欧各国,都是王妃,大公夫人级别的,对南欧的政治影响力度不会小。

    等把这些事都安排好,永衡想要提出告辞的时候,朱瞻基问道:“关于张广博这个小子,你怎么看”

    永衡不知道父皇的心意,也不敢随意回答。她沉吟了一下才说道:“女儿认为他年龄还是小了些,经历挫折太少。”

    朱瞻基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啊,还是只看到了表面……行了,你去见见贵妃她们,我先接见通政司的人,晚上就留在宫中陪我吃饭。”

    永衡不清楚朱瞻基的意思,心里对这个外甥还有些担心。虽然他没有惹什么祸,但是他的心态不正。而朱瞻基最反感的就是这种心态不正,看不清自己位置的人。

    虽然朱瞻基不会对这个亲外孙怎么样,但是只要他略微表现出不喜,恐怕整个张家都会放弃他的。

    侯台等人自然没有资格进后宫,朱瞻基在谨身殿接见了他与陈术。

    “拜见陛下……”

    “不用多礼。赐座。”朱瞻基摆了摆手,让他们二人坐在了自己的下手,就直接了当地开口说道:“陈爱卿,通政司这次的行动虽然还没有成效,但是朕依旧是满意的。相比以前的行动,你们这次是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不过,你们这次还将朕的公主也牵扯进来,胆子可不小啊!”

    陈术还好,侯台却连忙跪下请罪。“陛下,这都是臣的主意,不关陈大人的事……”

    朱瞻基呵呵笑道:“朕没有怪罪你的意思,利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来达到目的,侯台你干的很不错。今后的通政司就应该要解放思想,不要太过于循规蹈矩,通政司这样的机构,做事只要不违背大明律,就该不择手段。”

    侯台这才放下心来,抬头望着朱瞻基,眼神里充满了崇拜。

    朱瞻基又道:“起身吧,来,跟朕好好说说你们的完整计划。”

    任何一个国家的存在,都有着其独有的历史渊源。只是靠武力占领,并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

    在原本的历史上,一共经历了三代殖民统治。

    第一代就是西班牙式的掠夺,在这个时期,西班牙等国根本不重视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一切行为只为了掠夺资源。

    这种资源的掠夺在西班牙本身忽视了工业发展的时候,就变成了浮财,根本不能有效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他们在历史上掠夺了无数的黄金,白银,可是贵族们为了过上奢华的生活。这些黄金和白银最后大部分被明朝通过贸易赚取了过去,几百年过去,西班牙除了贵族修建了一些奢华的住宅和教堂,什么都没有留下。

    当英国舰队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并且从西班牙的手中抢过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他们就变的更加聪明了。

    在第二代殖民时期,黄金和白银英国也要,但是他们更重视的是殖民地的其他资源产出,比如说粮食,羊毛。

    他们开始发展殖民地,让殖民地的利益跟自己紧紧绑在一起,供应着英国的发展链。

    他们当然比西班牙更加成功,因为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增强了一个岛国的完整发展基础。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世界上已经没有太多的殖民地留给美国。

    而且科技的进步让占领殖民地的成本变的更加高昂,战争变成了并不划算的行为。

    美国占领了古巴和菲律宾后发现,通过武力占据殖民地以后,还要耗费大量的财力来维持军队统治。

    这个时候,又没有更多的殖民地让他们占领,他们就开始以另一种方式来从英国人的手中赚取利益,那就是经济控制。

    通过经济控制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根本不需要军队的耗费,只是通过贸易,就能让一个国家乖乖听话,成为自己的附庸。

    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这种通过科技领先,工业领先,贸易手段来控制其他国家的手段,依旧是那些发达国家的主要手段。

    朱瞻基虽然不至于舍弃前两种方式,但是在没有必要的时候,也不会派出军队来进行占领。

    这不仅仅是增加军费的原因,更因为现在的世界就大明一个强国,大明要成为世界的守护者,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正面形象。

    靠武力占领,只会让当地反抗意识崛起,通过贸易手段让那些地区成为大明的附庸,为大明服务,能省了军费,还能让各国对大明更加尊崇。

    所以,朱瞻基宁愿让通政司用各种手段来控制欧洲,也不愿意派兵去打。

    今天派兵打了,还要派兵驻扎,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抗争,而掠夺式的回报并不高。

    跟陈术和侯台分析了一番这三种不同的掠夺方式之后,朱瞻基总结说道:“任何一个国家,整体实力基本都是由政治,科技,工业,教育,军事,贸易还有金融组成的。

    金融暂且不谈,在前六个方面,我们大明都要成为世界的标杆,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世界心甘情愿跟着我们大明走。只有那些不听话的,才需要教训一番。

    通政司的作用,就是拉拢一切能拉拢的对象,削弱不听话国家的实力,这样的开销,比我大明派出军队的效果更好,名誉也更好。

    只要是必要的时候,不论是什么人,都可以为通政司所用,包括朕的女儿。但是,通政司要形成一套完善的征兆制度,对每个人的不同作用,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明白了吗”

    &nbs




第二十六章 社会稳定的基础
    应天府。皇宫。谨身殿。

    早朝之后,在诸位主官等着鸿胪寺的官员宣布散朝之时,朱瞻基率先说话了。“今日午朝,朕不接见外官,只想与诸位爱卿讨论一些问题。诸位爱卿留在宫中用膳,而后举行经筵。”

    自正统朝以后,朝廷经筵如同虚设。朱瞻基最看不起的就是那些只会抱着祖宗牌位不丢的老古董。

    就连如今的官员,如果不具备一些基本特长,根本无望升官。

    在洪武朝的时候,儒家弟子只要识字,就能进入国子监,成为官员候补。

    到了永乐朝,只有举人以上才能进入国子监。

    这主要是大明朝的士子越来越多,挑选的当然也就越发严格。

    但是这个时候,朝廷还没有去挖儒家的根基。

    但是到了正统朝,朱瞻基提出了官员专业化,在工部为官,要懂技术;在户部为官,要懂财会;在礼部为官,自然也要懂礼仪等等。

    这样一来,增加的官职虽然越来越多,但是只懂儒家经义,自然是当不了官。

    特别是那些十指不沾阳春水,连麦苗和韭菜度分不清的儒家士子,永远别想当一个地方官员。

    这样一来,朝廷重时务的风气就越来越浓。

    经筵原本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在宋代开始受到重视。

    原本的历史上,因为朱瞻基早逝,英宗即位,三杨将这项制度发扬光大,成为了皇室子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

    讲经人员由六部尚书等官侍班,另有展书、侍仪、供事、赞礼等人员。除每月三次的经筵外,尚有日讲,只用讲读官内阁学士侍班,不用侍仪等官,讲官或四或六,每伴读十余遍后,讲官直说大义,惟在明白易晓。日讲仪式较经筵大为简略,或称小经筵、小讲。

    经筵讲学自此制度化,翰林学士,翰林侍读等等职位,就是专门为儒家学术宣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帝王。

    但是现在朱瞻基没有早逝,他还又千方百计扩大其他学术的影响力。儒学虽然是显学,但是并无实际处政的完整韬略,所以逐渐式微。

    从正统朝开始,朱瞻基在应天府就建设了超过五十所大学。

    这些大学有专门教财会,有专门教思想教育,有专门教格物等等。而招收人员也分了不同的种类,军人的子弟自然是上军校的多,还有专门为勋贵,为宗室兴建的学校。

    朱瞻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自小都是在专门的学校里,他们虽然也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是这只是一门学科,相当于后世的思想品德。

    而真正占据了考核成绩大半的,是数学,是格物,是自然常事。

    儒家想要影响皇子皇孙,可以,你去学校授课,三日只有一堂课。

    但是像数学,格物,一天都有一堂课,那个更重要,不用比较都出来了。

    当然,朱瞻基并不是不重视儒学,实际上,朱瞻基对儒学的人伦,阶层这些方面都还是比较重视的。

    在那些勋贵学校,平民学校,这些课并不少。

    但是对皇子皇孙来说,他们更应该学习的是帝王之术,是政治智慧,是权力平衡。

    要是哪个皇子受了儒家的荼毒,深信了儒家学术可以治理天下,朱瞻基会直接给他几巴掌让他清醒过来。

    诸位主官虽然不清楚今天的论题是什么,但是众人对朱瞻基经常举行的经筵已经习惯了。

    实际上,现在的经筵,已经不是儒家思想宣传的经义阐述了。

    现如今的经筵,更像是一种学术讨论,一种为大明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思想风暴。

    比如说,儒家最重视的是祖宗制,不可改。但是在朱瞻基这里,却没有这个说法,哪怕是他自己立下的规矩,在背景已经变化的时候,也是经常根据时局的变化而随之变化。

    诸位官员在武英殿吃了一顿素淡的早餐,一个个列队进入了谨身殿。

    而这个时候,一夜没睡的张瀚抱着自己的文稿,已经等在了谨身殿外。

    昨晚接到宫中的通知后,他不明白自己的一些思想,怎么就会惊动了皇外祖。

    因为对异族的怜悯,他怕自己会让皇外祖不喜,紧张不已。但是在内心里,他还有一种激荡的兴奋感。

    他不认为自己有错,他始终认为,任何一种文明,都应该有它先进的一面。

    大明想要发展,就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迎接接纳不同的思想。

    昨夜他接到了通知,就将自己最近一段时间整理出来的许多文章都带进了宫。

    这里面有他以前写的文章,也有他在欧洲经历了之后,在归途中写下的众多心得。

    他想用这些来说服自己的皇外祖,放宽对那些白人的限制和剥削,虽然那些白人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被大明剥削。

    大哥张海看着有些紧张的他,一开始还笑着安慰说道:“二弟,不用担心,我们毕竟是皇外祖的外孙,就是做错了事,最多也是被骂几句。”

    可是,朱瞻基早膳并没有给他们赏膳,只是让他们在谨身殿外等着。

    而后,朝廷的主要大臣们几乎一个不差地来了。议长,总理,秘书长,各部主官,还有陛下的内阁成员,这近百人的规模,让站在殿外的张海也有些心里没底了。

    他不认为自己的弟弟惹出的事情会将所有人都惊动,还以为今天朝廷发生了什么大事,所以才有了这场临时的会议。

    可是很快,在那些官员们都进去了之后,李亮颤巍巍的身影来到了他们兄弟面前。“两位小殿下,请跟老奴进来吧。”

    张海常驻京城,与李亮熟悉一些。对这位伺候了自己外祖一辈子的老人,他不敢有丝毫怠慢。“李爷爷,如今朝廷重臣皆在殿内,皇外祖这个时候让我们进去”

    李亮露出了一丝笑意,叹道:“放心,陛下不会对你们怎样的……”

    得了这句安慰,张海放下心来。而张瀚以为自己的外祖想要用人多势众来逼迫自己了,用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跟在李亮的后面,进入了大殿。

    上百个大臣将殿内的座椅坐的满满当当,而内阁成员今日也一个不差,簇拥在朱瞻基龙椅下的高台四周。

    在皇宫已经有了电,有了扩音器之后,已经不需要太监们扯着喉咙大喊来传话。

    李亮将两兄弟带到了高台前方,留了他们两人面对朱瞻基,自己绕过了高台,来到了朱瞻基的侧后方,躲在角落里闭目养神起来。

    张海和张瀚两兄弟当着中伟大臣的面,不敢马虎,跪拜道:“梁国公府张海,张瀚拜见陛下。”

    朱瞻基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平身。赐座。”
1...264265266267268...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