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但是朱棣还是拒绝了封禅泰山的建议,因为他感觉,这个功劳不是自己的。

    而且,从朝中大臣的表现,他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孙子的崛起对自己的影响。

    可能在许多的人的眼中,这个孙子已经超过了爷爷。

    这一点是他难以接受的。

    所以,他想要建立更大的武功。

    朱瞻基提到的帖木儿国的确远超他最开始选的勃固和南掌,这也勾起了他的雄心壮志。

    他当然不是一个顾头不顾尾的人,想要征伐一个横霸西域的大国,没有万全的准备可不行。

    但是他更怕这是一个诱饵,当自己在西域将帖木儿国踩在脚下的时候,大明已经完全被自己的孙子控制。

    他还有雄心壮志,不想成为唐高祖李渊,末年只能在深宫养老。

    所以他故意借着这件事来试探一下自己孙子的心意。

    当朱瞻基反对他现在就出兵,并且对能够监国毫无兴趣的时候,他是非常满意的。

    虽然有能力,有野心,但是依旧顾全大局,还能不恃宠而骄,尊重他这个爷爷。对这个孙子的表现,他已经不能要求更多了。

    回到宫中,他就召见了翰林学士杨士奇,让他写下圣旨。“着府军后卫六千人,优先换装火器,拱卫太孙。”

    杨士奇洋洋洒洒,不一会儿就写出了一片文采斐然的圣旨,用过了大印,就派了太监去跟朱瞻基传旨。

    自年初将府军后卫拨给了太孙,太孙的护卫就已经超过了一万两千人,如此仪仗只比朱棣自己稍逊,远超太子的两营护卫六千人。

    不过羽林卫虽然已经换装,府军后卫却还一直没有换装,所以这次出征,朱瞻基根本没有带府军后卫。

    现在给府军后卫优先换装,也代表着朱棣是有意增强太孙的势力。

    等传令太监离去,朱棣才装作漫不经心的说道:“杨侍郎,太孙斩杀你长子杨稷,心中可有怨恨”

    杨士奇心中一凛,连忙跪下道:“犬子不堪大用,违反军纪,死有余辜。微臣心中虽然痛苦,却也不曾埋怨太孙殿下。日前,微臣已经写信回了老家,命次子杨道奉祖母进京。待他来到京城,微臣将会亲自将他送到幼军,继续拜入太孙殿下门下。”

    朱棣点了点头,赞许说道:“此举甚好,你有心了。你如今只剩一子,不过次子名声远超长子,也算是你的福气。诏令,授杨士奇次子杨道将仕郎,入幼军听令。”

    将仕郎虽然只是文勋的倒数第二级别,但是也是正九品的勋爵,这样意味着,杨道从今以后就不是民,而是官了。

    杨士奇又拜谢道:“微臣叩谢陛下!”

    朱棣笑道:“不要埋怨太孙,要是我领军,你那个悖逆的长子也别想活……”

    “微臣谨记在心”

    开了一天的会,朱瞻基回到宫中的时候,也觉得疲惫不堪。这不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态度,并且还要拿出不同解决方案的心累。

    今日东宫显得非常热闹,因为朱高炽要前往北平坐镇,在为他收拾行装。

    如今运河竣通,从应天府坐船就能直接抵达北通州。所以朱高炽这次虽然要出远门,也不会很辛苦。

    他这次去北平,会带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去见见世面,太子妃张氏却不会跟去。

    如今张氏年岁已大,基本不受宠爱,他的后宫里年轻貌美的女子不少,他也不会缺了人照顾。

    张氏如今的精力基本都用在了协助昭懿贵妃管理后宫,然后帮朱瞻基管理兴庆宫上面。朱高炽在不在,跟她的影响都不大。

    从东瀛运回来的金银,朱瞻基也不是全部入库,战利品就超过六百万两,三成归军队,这就是差不多两百万两。

    朱瞻基身为主帅,怎么算也要拿个二三十万两。他只是留了一些金子,文物,这些银子他一两没要,回来全部给了财政紧张的朱高炽。

    朱高炽这些年一直活在朱棣的羽翼下,手里没有进项,光靠俸禄活的比汉王,赵王都不如。

    别的不说,他的詹士府养了一大帮文人墨客,每年就把他的俸禄花的七七八八了。还有后宫这些妃子家眷的人情往来,每一家都不能少了礼数,所以从来都没有宽裕过。

    要不是这些年太子妃张氏和朱瞻基总是补贴他一些,他恐怕早就破产了。

    这次手里有了二十万两银子,他也算是腰杆挺直了,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准备到了北平去大干一场。

    朱瞻基也懒得干涉他的事,任由喝了点酒的他热情高涨地指点江山,只是在一边迎合。

    他虽然大事糊涂,但是胆子太小,不敢越了朱棣给他画的线,闹不出什么大事来。

    至于小事,作为一个将近四十岁的太子,他其实比谁都精明,别人也忽悠不了他。

    因为要去北平,他心情高兴,脱离朱棣的阴影,酒席还没有吃完,他就有些喝多了。

    让两个侍妾伺候了他回房,朱瞻基也准备回自己的兴庆宫。

    张氏却叫住了他,有些担心地问道:“你竟然直接杀了杨士奇的儿子杨士奇如今备受你祖父和父亲看重,此人据说也颇具才华,你就这样杀了他儿子,不怕与你离心离德”

    这个话题是父子俩在酒桌上谈到的,张氏也是刚听说这件事,所以有些担心。

    朱瞻基笑道:“母亲勿忧,一个人再厉害,也不能因此坏了规矩。我杀杨稷是按规矩办事,杨士奇要是不按规矩来,其他人就不会认可他,他再有才华也不值一提。”

    “所以……没事”

    朱瞻基坚定地点了点头。“没事!”

    对杨士奇,朱瞻基也的确没有放在心上。三杨的名气再大,也没有一个能像后面的杨延和,于谦,张居正那样是治国全才。

    如今皇权集中,大臣们根本没有跟皇帝掰手腕的能力。杨士奇要是不听话,也就是一句话的事,他就乖乖回家去。

    他现在最重视的,还是赶紧在下西洋之前,赶快把银行的架子搭起来。

    回到了兴庆宫,这一夜,偏殿的灯光又是半夜才灭。

    秋高气爽的季节,一串长长的亲王仪仗拱卫着一辆四轮车驾缓缓进入了彰德府。过往之处,万民避让。

    &nbs




第二二三章 银行与异人
    就在各路王爷世子们结伴进京的时候,数百工部的吏员也开始分赴各地,建设银行网点。

    如今这个时代,虽然土地私有,但是所占有的土地不到全国一半。在每个县城,都有大片的土地和房屋属于公房。

    但是,这些房屋基本上都不符合银行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坚固。

    所以,每一家银行网点都需要重新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一个石头与水泥,钢条组成的坚固地下室,能够储备金银铜币。

    而在下马桥农庄这边,数千户部和內监招收的吏员,被分成了五十二个班组,每个班组五十人,接受新式的记账法和安全防范。

    这将近两千六百人,职位最高的是户部的两位侍郎,还有银作局的两位大太监,不到一百位正式吏员,其他全部都是勋贵家族抽调的子弟,还包括了幼军里主要推出的人员。

    至于教员就是幼军的甲字营士兵,他们最少都接受了四年的幼军教育,精通算法,能熟练掌握字母和符号的应用,精通密码学。

    所有人不仅要接受新式记账法,更要熟练掌握密码,除此之外,还要接受安全意识防范培训。

    用勋贵子弟来担任各个网点的负责人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这个时代,只有勋贵家族家大业大,不怕他们贪污受贿。

    只要他们敢贪污受贿,直接抄家就能弥补损失。

    其次也是因为这些文人们瞧不起去当一个银号的“掌柜”,本来想要招一些秀才或者是举人,但是报名的人寥寥无几。

    就一百多个报名的,还大多超过了三十岁,属于在科考方面几乎没有出路的人。

    短时间之内,就是朱瞻基也改变不了他们的思想。

    而普通的老百姓大字不识一个,根本不可能胜任银行的工作。

    全国的经营网点,基本按照每个州府各两家网点,每个大一点的县城各一家网点。然后京城有八家网点,海关和港口,也基本保证各有一家网点的布局。

    另外,在大明控制的交趾,奴儿干都司,北明山,东瀛,苏门答腊,还有吕宋,也各有网点。

    整个大明,每家银行相当于一次性要开一千两百家网点。属于內监的商业银行网点稍多一点,有一千三百一十家,而户部的银行网点稍少一点,只有一千两百六十家。

    相差的这些网点,就是商业银行在境外开办的网点,户部却还没有把触角伸向境外去。

    因为是內监牵头,许多勋贵子弟还不愿意到商业银行工作。朱瞻基无奈,承诺了如果去商业银行效力,优先考虑其家族的商业贸易和贷款。这一下,报名的人才一下子凑够。

    而实际上,如果不考虑名声问题,在发展银行工作,因为人手不足,会更辛苦。商业银行却因为內监的工作人员充裕,还更轻松一点。

    许多內监只是因为不识字,才不能胜任“掌柜”的工作,但是他们用来谈业务,监管,还是没有问题的。

    在两家银行之外,朱瞻基根据大明目前的人口分布情况,兵力布置情况,要在全国修建二十座金库。

    这二十座金库的作用就是调节当地各个网点之间的金银流通,总负责人是从永乐元年就开始担任漕运总兵官的陈瑄。

    陈瑄早年曾参与平定西南的战争,历任成都右卫指挥同知、四川行都司都指挥同知、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等职。

    靖难之役时率水师归附明成祖,被授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平江伯。

    他自永乐元年起担任漕运总兵官,后期还兼管淮安地方事务。督理漕运十四年,改革漕运制度,修治京杭运河,功绩显赫。

    最开始让他担任大明银行总督,他还有些不愿意。因为在淮安,他就是一方总督。

    要不是因为如今漕运逐渐不受重视,水师又直接隶属朱瞻基管辖,朱瞻基想让他听话都难。

    从得到“麦哲伦”的航海日记开始,大明获知了台风来袭的一定规律,也能有效地利用季风和躲避台风。

    加上如今东海靖平,所以运往北方的粮食,主要就是依靠海运了。

    如今运河虽然疏浚,但是大多都是内陆的商户在使用航道。

    陈瑄三十八岁就做到一方总兵,右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当然不是蠢材。他清楚地认识到了海运要比漕运快速,运载量更大,今后大明的漕运,将会主要依靠海运。

    加上他也不敢跟朱瞻基这个太孙别苗头,所以在得到朱瞻基的征召之后,勉强来到了京城。

    但是接受培训的这段时间,朱瞻基也跟他完整讲述了银行的布局与发展,他才有了一些兴趣。

    以前他只是负责漕运,负责淮安当地的治安,但是现在,他掌管了全国的内陆水运,这可比以前的权力更大。

    不过,他坚持不肯接受银行行长这一职位,因为大明以前没有行长,这个官职也吸引不了他。

    朱瞻基也只能入乡随俗,搞出了一个银行总督的职位。

    担任他副手的就是朱瞻基的姑父沐昕,他原本就在礼部主客司挂了一个职位。朱棣对他非常宠爱,在去东瀛镀金之后,朱瞻基筹办银行,就把他又打发了过来。

    大明陆上运输主要是依靠驿站,整个大明的驿站就归礼部主客司负责。

    主客司郎中一人,专事提督。下面分成了九馆,长江以南有三馆,设主事一人,长江以北六馆,设主事两人,督管天下驿站。

    但是在地方上的驿站、转运所等,还要接受布政使和按察使双重领导,等于是一个衙门三个爷。

    在礼部担任主事的沐昕被朱瞻基安排为了大明银行副总督,专门负责陆路的金银转运,同时也负责全国巡视查账。

    如今的银行只是相当于银号,只有进出账,在统一规范了复式记账法之后,账目其实并不难清查。

    任何管理都是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斗法,所有的制度都只能慢慢完善。不要说朱瞻基并不懂太复杂的银行管理体系,就是懂,现在一下子拿出来也是不合时宜。

    两家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一开始就被确定了下来,然后金银由总行调度,总行却只能与两家银行有业务,不涉及任何具体业务。下面两家银行就只管金银的进出,每十天与总行对账。

    这种管理模式虽然繁琐了一些,但是确保了两家商业银行在互相竞争,互相监督的同时,上面还有更严格的监管。

    至少在目前来说,这种方式已经够用了。

    在这些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朱瞻基也弄了一个意见箱,让每个接受培训的人员提供建议。

    不管是匿名写建议也好,还是直接跟朱瞻基提建议,只要有用,朱瞻基就给予嘉奖。

    整个九月的上半旬,除了偶尔去接一下来京的关系亲近的长辈,朱瞻基就在忙活这些。

    九月十六这一天,他带着刘承徽来到了舂米场的码头。不过这一次他不是来接那些王爷世子们,而是迎接从惠州进京的中和子道长。

    当初刘承徽说中和子道长精通医术,特别是对瘴气研究甚深,朱瞻基是想征召他的。但是考虑到他已经七十二岁,怕他出门出意外,这件事就耽搁了下来。

    却不曾想,刘承徽从东瀛回来之后,知道马家做出了显微镜,能够看到细菌,就给他写了信,详细说明了显微镜的用途的功能。

    然后这老道竟然就拿着刘承徽的信,从惠州坐船到了泉州,又在泉州依靠这封信坐上了南洋的运粮船跑了过来。

    一直到两天前,船只在宁波暂停,余先得知船上竟然还有两个太孙承徽的客人,这才连忙让回京的人带信给了朱瞻基。

    朱瞻基得知这个消息,也是诧异无比,没有想到这个老道都七十二岁了,竟然还如此性急。

    不过他能主动过来,也是一件好事。要是真有解决瘴气的方法,那就是万幸了。
1...9596979899...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