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战场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方非烬
说来也巧,这档节目就是京城卫视的。苏钺专门给刘炆交代了一些资料,让他在这档节目中“顺口”提出来。在苏钺看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是非常正确的,不管什么类型的文艺形式,需要的不仅仅是创新,还需要持续的竞争带来持久的生命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苏钺想要通过刘炆的口,谈一谈自己这个“原创者”对于“中国风”这种音乐形式领悟和理解,让更多的音乐创作者投身到这里面。
而在这档谈话节目那位非常知性的女主持的“刻意引导”下,刘炆很“自然”地抛出了“中国风”这个概念,详细阐述了“三古三新”的创作原则。
““中国风’这种音乐形式并不是凭空得来,而是不断进行改进和创造,不断进行融合和吸收,才有了现在大家听到的《青花瓷》和《蜀绣》这样的两首作品。之前不管是词曲作者苏老师也好,我们天极旗下的歌手也好,实际上都进行过类似的尝试。或许很多人都已经发现了,之前我们发行过三首歌,《明月几时
288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九)
苏部长不高兴自然是有原因的。
在几大部委一致决定准备针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宣传展开这一项文化作品展播及评奖活动的时候,苏靖以及其他部委的负责人就已经很清楚这行工作的难点在什么地方。“丝绸之路”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如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主打国际协作交流,既有本身的历史意味又有现代的政治意味。以此为主题创作文化作品的话,入手点其实是很多的。但这也仅仅局限于一部分文化作品的范畴,比如影视剧、绘画、雕塑、舞台剧等等,但是放到音乐行业、特别是流行音乐行业里面,入手点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抓住,很有可能会变成流于形式的颂歌。就像苏钺最开始创作的那张主旋律专辑一样,本身其实足够优秀,但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娱乐圈里面,造成的影响其实也就是沧海一粟,根本不值一提。除了正式的晚会上面会有体制内的歌手演唱这些歌曲,商业运作的流行歌手几乎是不会演唱这些作品的——这和最近忽然火起来的真人秀里面的几首军旅歌曲还不太一样,因为军旅歌曲毕竟还是有本身的受众的——而商业歌手的参与偏偏又是这次活动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突出的核心内容:事实已经证明,举国体制无疑是能办大事的,但说到潜移默化,反倒真的不如商业行为和市场化的运作更有优势,特别是在如今信息更迭极为快速的时代。也是正因为如此,才有许多体制内的文艺工作者纷纷感叹苏钺曾经创作的那张主旋律专辑“生不逢时”:如果放到三四十年前,甚至仅仅是二十年前,这些歌将会变成永恒的记忆,而不是成为如今只是“耳熟”的作品。
正是因为明白流行音乐界参与这次活动的难度可能有些大,苏靖专门把苏钺召唤过来“提点”了一番,就是想让苏钺提前有所准备,能拿出一两首相对优秀的作品,不说打个样,最起码打个底儿。苏钺也确实不负所托,创作的两首歌不仅抓题,还异常抓耳,这也让苏靖一时间放下了疑虑,全力推动了这次活动的提前举办。
苏钲第一次将这两首歌的mv拿回家给他看的时候,苏靖并不清楚这两首歌到底优秀到什么地步。毕竟他更擅长做政策以及行政类的指导工作,算是“外行领导内行”,只是觉得立意很好,歌也好听,mv作品也做得非常优秀。而且他也从自家儿子口中了解到,这两首歌花费时间最长的是录音的过程和mv的拍摄,苏钺的创作时间似乎仅仅只有几个小时而已,这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大抵之前所认为的流行音乐圈对于这次活动主题的创作困难并不存在。于是他也就顺势通过苏钲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要太早发布这两首作品,毕竟自己和苏钺的关系很多人一清二楚,如果让人有了阴谋论的联想就不好了。结果万万没想到的是,苏钺毕竟是个开挂的存在!或许对于音乐圈的不少大拿来说,抓取“新丝绸之路”的立意并不十分困难,但越是这样的大拿,越是注重这样重大活动中的表现,谁也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以活动最开始的几天,音乐网站上面关于这次活动的主题页面只能是群魔乱舞。眼看着之前的轰轰烈烈马上要凉,苏靖再也忍不了了,赶紧让天极发布了作品。结果,又一个他没想到的事情出现了,这两首歌远比他预想中的要优秀的多,他也是在看完刘炆在京城卫视的访谈节目之后才真正
289 泱泱国风
不过很快,这种让人尴尬且郁闷的感受就被新一轮的后悔所替代了。
当年那个能够和港区天王瞿浩辉相提并论的大陆歌手居然操刀创作了两首歌,参与了这次文化作品的展播。不过令人吃惊的是,演唱这两首歌的人并不是杨启训本人,而是一个仅仅发行过一首单曲的年轻歌手,名字叫贺嘉逸。
更让人不太好理解的是,当“中国风”的概念大行其道、受人追捧,并且一举在此次展播活动中一鸣惊人的档口,杨启训创作的两首歌依然是走的曾经他最让人熟悉的民谣曲风。不过或许也是受了苏钺的“中国风”的影响,他所创作的这两首歌很明显吸收了西北民歌以及阿拉伯音乐的一些特点,并不是仅仅一味地低吟浅唱。这种混搭形式的民谣一经推出,立刻就像之前的“中国风”一样,火热了起来。
实际上贺嘉逸演唱的这两首歌很大意义上“挽救”了不少人。
经过《青花瓷》和《蜀绣》长达一个星期的“肆虐”之后,电视台又快要恢复到之前那种让人抓狂的状态了。“中国风”的这两首音乐确实好听,话题度也非常高,传唱度也非常好,但一个星期的时间总是这两首歌循环播放,对于电视台而言就并不太美好了。如今毕竟不是十年前了,那时候可以将同一首奥运宣传歌曲一口气播放半年,就为了宣传一个概念。现在在追求流量的时代,宣传概念的方法早就已经从时间跨度上的“狂轰滥炸”转变成了信息广度上的“狂轰滥炸”了。两首歌连着播放一个星期、每天三次,以高谦他们为代表的这些电视台的制作人员已经快要抓狂了。但是没办法,本来已经快要露头的其他优秀作品在一个星期之前被“中国风”一巴掌拍下去了,现在还在思考着如何应对呢,没有好的作品为继,也只好暂时用这两首歌顶着,结果一顶就是一星期。现在终于好了,当年的人气歌手,一代人的记忆忽然之间出手,并且出手就不凡,凭借成名多年还被人念念不忘的口碑,这两首由杨启训创作的歌曲一经推出立刻大手追捧,当天晚上的展播时段就替换了《青花瓷》和《蜀绣》,成为了新一轮循环播放的主力军。
被挽救的人还包括那些一心想要参与这次活动的音乐人。当杨启训创作的这两首歌出现的时候,他们恨不得打自己一巴掌。第一次没有抓住先机,结果被苏钺的“中国风”抢了风头。等他们心心念念想要模仿中国风创作类似的歌曲的时候,居然忘了在如今这个节奏变化飞快的年代,再优秀的歌曲也是会有审美疲劳的。原本《青花瓷》和《蜀绣》发表三四天之后,完全就能发表新歌了,但那时候他们还是在琢磨着如何模仿人家的东西。结果好好的机会再次错过了,让杨启训这个半死不活的家伙抢了先。既然搞不定“中国风”,其他类型的音乐总是不在话下的,干嘛非得死盯着人家玩剩的东西不放呢
不过他们也看出来了,杨启训这两首歌虽然还是走的以前的老路子,但明显有了更多的内容。别的不说,将西北民歌的苍凉和阿拉伯音乐的多变融合到民谣音乐的浅吟低唱中,这需要的功底十分深厚。而这次的展播活动就这样被苏钺和杨启训这两个人用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风格生生将格调和准绳拉高了不少。之前创作的那些看起来还不错的音乐如今再看,已经让人看不上眼了。为了能突出重围,他们必须要将作品好好打磨一番了。
&nbs
290 历史永远是厚重的
《青花瓷》、《蜀绣》、《东风破》、《千里之外》、《兰亭序》、《发如雪》、《菊花台》、《江南》、《中华民谣》、《涛声依旧》。
这是苏钺当时给刘炆的一整张中国风专辑,这里面既有另一个世界九十年代对于这种风格的音乐尚未定型时候的尝试,也有周天王个人音乐风格大成之后的作品。按道理来讲,这样大规模的一次性抛出这么多首中国风的音乐其实是不合适的,特别是在同一个歌手的同一张专辑里面,很可能会让人有审美疲劳。但借着这次活动的东风,苏钺就是想要一次性打响中国风音乐的概念。另一个世界周天王《东风破》发行之后忽然之间冒出来的那些模仿作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其实代表的是另外一种程度的对这种音乐风格的承认——娱乐圈永远都是有蹭热点蹭红点的存在的。但良莠不齐的作品其实对于某一个新概念的音乐来讲,是一种“利润分薄”,在“中国风”这个概念大火的时候,其实需要更多同类型的优秀作品作为支撑,一次性把蛋糕做得足够大。另外一方面,不管是《蜀绣》还是《青花瓷》,对于中国风的诠释都只是片面的,“中国风”这个概念应该是更加广阔的,但仅有少数作品存世的情况下,这种“狭窄”的概念就会混淆视听,让人误以为中国风的音乐风格有且只有这么几种类型,对于这种音乐的发展其实非常不利。而最为合适的去诠释“中国风”这个概念的人,就是在这个世界抛出了这个概念的苏钺。
但是说白了,刘炆本身的音乐素养还是不足以支撑起更多的中国风音乐的风格。这张专辑里面的音乐基本上都是趋于柔美、含蓄的,有烟雨江南味道的中国风音乐。苏钺的计划是在天极的歌手今年发行的专辑里面每一张都添加一首中国风的代表作,不一定非要局限于另一个世界所谓的“三古三新”,而是更加注重“中国风”这个概念的本身。
刘炆在微博里面爆出来的准备发行专辑的消息立刻引起了轰动。《青花瓷》和《蜀绣》的巨大成功已经将刘炆这个歌手的名气推向了更高点,而中国风音乐概念的火爆更是让人对于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有了更多的期待。而从刘炆微博中爆出来的专辑封面来看,这张专辑就是主打中国风音乐的,具体有几首大家还不得而知,但最起码在《蜀绣》和《青花瓷》之外,将会有更多的同类型的作品
291 穿越小说是怎么来的
苏钺微博上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浪花,作为创作者,本身对于流量的吸引力就是远低于演唱者和表演者的,所以哪怕“中国风”的概念甚嚣尘上,也没有多少普通人为此将注意力分到苏钺身上——他现在积累的这些粉丝大头依然还是《士兵突击》的袁朗粉和《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漫画粉。
不过苏钺的这条微博本身并非无的放矢,而很“庆幸”的是,这句话所针对的目标偏偏就看到了这条微博。
“感谢‘中国风’概念的开创者——苏老师的鼓励,我们必将以此作为最大的要求和准绳,将这部电视剧制作成为一档精良的历史巨作!”
苏钺看到自己的微博被转发并评论,心里忽然不知道应该作何感想,寻思了半天,终于转发评论道:“呵呵……”
事情的起源其实很简单。一位有莫大名气的编剧兼导演准备开拍一部以后宫斗争为题材的电视剧,在开机宣传的时候蹭了时下大火的“中国风”概念,号称要努力还原满清王朝鼎盛时期的皇家气度,将这部电视剧制作成为一档精良的标杆性的历史电视剧。如果仅仅是这样,苏钺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苏钺之前关注过这位编剧兼导演的作品,这是一位很擅长制造话题的导演,而作品的类型只有一个,就是清宫戏,翻来覆去拍个不停。至于内容嘛,基本上换汤不换药,就是霸道皇子或者痴情皇子的那一套。反正在他的作品里面,出镜率最高的那位清朝皇子早就已经“精神分裂”并有了差不多一个加强排的“一生所爱”。当然,这样的电视剧在另一个世界也多得是,有很大吐槽的余地,但一时半会儿还达不到天怒人怨的地步。只是这一位最近两年的作品中非常擅长的就是“戏说和改编”,戏说人物、改编历史。本身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历史已经有很多黑点了,这一位偏偏要给它涂脂抹粉,所以争议很大——毕竟如今已经不比从前,许许多多的史料可以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地找到,再也不是拿着电视剧当历史教材看的时代了。
而这一次,为了宣传自己的这部“现代女子穿越古代俘获皇子”的清宫戏,这位将目光对准了苏钺“开创”的中国风,苏钺隐隐约约在微博上“刺”了一句,没想到人家居然上杆子贴上来了。
到了晚上收工后,苏钺打开微博,编辑了一条长微博,发了出去。
“穿越的剧情是怎么来的”
“自从文学创作登陆网络,并在各家文学网站的助推之下蓬勃发展起来之后,穿越类型的小说题材就长盛不衰。所谓穿越小说,一般以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为‘锚点’,定位与此描述主人公在该时期的际遇、个人发展以及对于历史大势的影响。穿越小说之所以火爆,一方面,长久的历史给作者提供了堪称宽泛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看着一个在现实社会中与自己能力、学历、思想差不多的主人公在历史的长河中纵横捭阖,演绎一卷卷堪称波澜壮阔的故事,读者也能从中找到所谓的‘爽点’。”
“一般来讲,穿越小说最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所谓的“魂穿”和“身穿”。而从‘时间锚点’上来划分的话,大致也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穿越回自己曾经经历的某个时期,进行所谓的‘人生重置’或者说‘本身重生’,另外一类,则是带着现代记忆穿越到历史上的某个时期的某个人物的身上(不一定仅仅是灵魂穿越)。而从穿越所‘达成的效果或目标’来分类的话,这一类题材的创作大致又可以分为三类,弥补历史遗憾、弥补个人遗憾以及得到更多可望而不可及的收获。”
“因为历史有遗憾,所以希望以现代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回到某个时期去只手补天;因为人生有遗憾,所以希望重活一次站到那些能把猪都吹起来的风口浪尖;因为现实中得不到或者与理想相去甚远,所以希望以另外一个身份收获更多或者以另一个人的身份
292 老古董以毒攻毒(上)
苏钺在这条长微博之前发的两条微博表达的意思不太明朗,关注的人数也并不太多。但这条长微博发布之后,由此引发的话题立刻炸开了锅。
一直以来,苏钺给人的印象绝大部分是一个“极有才华的创作者”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很讨喜,但关注度并不高,就像另一个世界的周天王和方词圣,两个人相互成就,但周天王的话题度和关注度明显要比方词圣高好几个量级。娱乐圈喜欢怼人的人不少,但苏钺之前明显不在此列。这次忽然之间发声,自然就引发了大量的关注。而从苏钺微博中前后三条发布的消息也很容易就能做出判断到底是什么原因,简单来说,就是不满意对方的导演兼编剧蹭“中国风”的话题。不过这也有些奇怪,在《青花瓷》和《蜀绣》火了之后,蹭这个话题的人多了去了,苏钺也并未因此有任何意见,相反,对于某些有意思的作品还出言鼓励,这次忽然之间就开口怼人了,好像不太正常的样子。而且也没听说这两方有什么宿怨啊怎么忽然会之间就搞了这么大一个新闻
一时之间,“苏钺怼人”的话题登上了热搜,而且对方的反应很迅速,行动很快,马上就有了“苏钺开创了所谓的‘中国风’就飘了”、“看不过别人的名气和才华”之类的反击流了出来。但这些言论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波澜,一位在网文圈有极大名气的大神作者很快通过微博响应了苏钺。
“同意苏老师的话。穿越小说的题材很宽泛,就像苏老师所说的,整个人类悠长的历史给了这一类作品很多可供利用的素材。但历史就是历史,穿越小说就是要去弥补遗憾,而不是通过作品对历史上的黑点洗白。”
说句实话,在网络小说的读者中,穿越小说的爱好者之所以会对这样的题材情有独钟,同样也是因为所谓的遗憾。而对于历史上的某些事件,以前或许因为普通人接触的资料不多,了解得并不深刻,基本上人云亦云,如今却真的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许多在历史教材中语焉不详的信息在网络上大多能找到答案,或许不能完全意义上还原历史真相,但做一个中肯的评价却是足够了。
对方很快又进行了回应,那位导演兼编剧直接在自己的微博上面点名苏钺和那位网文大神作者:“网络小说始终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难道网络作家们真的知道况且,你们说这是给某些黑历史洗白,你们的穿越小说直接就是在篡改历史为什么不说”
那位大神作者倒是个有意思的人,他并未直接回复对方的话,而是了一个已经沉寂了很久的网络账号。那个账号是这位导演兼编剧前年的作品的宣传账号,上映期结束后没有了人打理,也就变成了一个墓碑账号。但很不幸的是,这个电视剧作品是购买的一个网络小说的ip改编的,而且因为改编的幅度太大,不仅仅引发了原著粉丝的不满,甚至连拿了钱的原作者都公开表示了反对的意见。对方说网络小说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那你有本事别去吃人家剩下的啊
打脸于无形!
这一巴掌还没消肿,苏钺又发了一条长微博。
 
293 老古董以毒攻毒(中)
大小是个公众人物,在微博这个完全公众化的平台,有些话苏钺没办法说得太清楚,就这一段云里雾里的言论,都要担心苏靖会不会找他的麻烦。
但有些话确实不吐不快,不管哪个世界,似乎在影视剧方面都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现状,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管是戏说还是所谓的正剧,清朝的历史背景总是比其他朝代多不少,似乎除了“康乾盛世”,历史电视剧的编剧就没了太多的灵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永远比不上那几个“回光返照”的所谓盛世明君,而就像苏钺在之前的微博里面说得那样,和清朝背景的电视剧相比,明朝的影视剧不仅仅是数量少的问题,许多明朝历史背景的影视剧都是按照《明史》或者其他清朝统治期间存世的野史或民间传说作为蓝本创作的,至于这里面到底有多少缪误,只有鬼才知道。
平心而论,《明史》在二十四史里面算得上比较全面、出众、详实的史料了,后世的史学家对《明史》的评价也总体高于隋唐以后的其它史书。但“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放诸四海而皆准,更何况清朝是一个非主体民族为最高统治阶级的政权,出于维护统治的原因,这部史书里面的“春秋笔法”肯定是用了不少的。清政府第一次组织修撰《明史》,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范文程,这一位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如今已经快把皮都扒干净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