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无限风光之万家灯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文蜀黍

    不过和一般的社会人不同,保险公司的人穿着打扮方面要讲究一点。无论是整体协调性还是规范性都学过,彼此之间也经常比拼。男性没有几件衬衫,几条领带是说不过去的。什么样的着装配什么样的场合还是知道大概,不会出现出席白事穿红衣的错误。

    约的下午6点,于远明五点五十到了。心里也有准备,这个时间,一边吃饭一边聊呗。

    于是到了后先找个靠里面的座位,点了一杯白水。

    六点钟到了,黄鹂和一个中等身材的女子走进来。稍微打量了一下两个女人,于远明收回了眼光站起来对她们招手。

    黄鹂其实也不大,比于远明还小几岁,也没结婚,但是显得老练沉稳。一看到于远明略微夸张地喊了一声:远明,你来得早啊!

    于远明:没有没有。我也刚来。

    于是三人入座。

    黄鹂介绍:这是于远明,保险公司的经理。

    说完了又转过头向于远明确认:是经理哈

    于远明客气了一下:我们这个经理也是做业务的。没什么区别。

    黄鹂继续介绍:这是秦莎莎。我的同事。

    这下两人才第一次对眼看了一眼,又飞快闪开。说了一句:你好!

    秦莎莎也说:你好。

    在于远明眼里的秦莎莎素面朝天,皮肤倒还白,头发有些不伦不类,说长吧也就过领子多一点,说短吧也不是齐耳短发。前额的头发中分,露出的额头倒是天庭饱满的。总体来看,普普通通的一个女孩。

    于远明有些失望,但也没有表现出来。

    三个人就简简单单地说着话,点了餐。边吃边聊,黄鹂和于远明说得多。秦莎莎基本不说话,问到的时候也表达正常。看来不是一个哑巴,只是表现得谨慎。

    吃完饭时间还早,三人拿来一副扑克开始斗地主。

    于远明在公司斗地主不行,打这两个女人还是绰绰有余。打牌就是这样,通过抓牌,出牌,分析,配合,隐藏,信息传递等很快就熟悉了。身份不断转换,现在这一把是利益相关的朋友,下一把可能就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了。

    三个人嘻嘻哈哈打了一阵扑克,于远明大获全胜,赢了几十块。本来就是打着玩儿,一把一块钱的输赢。

    看时间不早了,黄鹂说今天先聊到这里吧!于远明你送莎莎回去吧!我自己回去。

    于是买单走人,于远明今天赢了钱又是男士,自然就应该买单。两个女的也不假意争抢。

    走出门来,于远明问秦莎莎家住哪里

    心里想的是远就坐车,近就走路。

    秦莎莎说不远,就在龙脊街。

    那就走路吧!

    从七角湾到龙脊街也就四十来分钟,两人边走边聊。

    于远明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毫无隐瞒。

    秦莎莎也说了自己的情况,28岁,从外地回来几年了,现在金龙酒店做前台接待。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上面还有两个哥哥。

    两个人走到龙脊小学的时候,秦莎莎有些热了,脱了外套,里面是一件红色毛衣。于远明侧面偷看了一眼,偷偷吞了一口口水。

    &n




《漂泊者》56--秘书小杨
    打开了话匣子,于远明发现,秦莎莎的话也不少,笑起来也蛮好看的。特别是在闷热的室内,吃了东西,热烘烘的,白里透红的脸蛋也生动起来。

    于远明讲他的保险生涯,奇闻趣事当然很多。

    秦莎莎谈一些外地的见闻,当年她工作的地方恰好是于远明没去过的。

    两人算是相谈甚欢。

    那天在送到秦莎莎家楼下,就着街灯被巨大的楼房遮掩的黑暗,于远明一把扯过秦莎莎,猝不及防地吻了她。

    这个窗户纸一捅破,两人紧紧抱在一起,呼吸变得沉重起来。

    听到远处传来脚步声,两人才分开。

    于远明离开了还在街边站了一会儿,抬头看秦莎莎家的房子。不知道是哪一套,只是盲目地看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又一天的下午,于远明正在办公室忙碌着,突然接到电话,拿出来一看是一个座机。

    习惯性地接了:你好!哪位

    对方是一个女生:你猜猜呢

    于远明稍微迟疑了两秒钟:小秦

    秦莎莎咯咯地笑了:下班没有

    于远明说:没呢!怎么啦准备来接我下班

    秦莎莎也爽快:好啊!

    于远明得寸进尺:拿你来的时候麻烦给我买一个馒头。就是我们楼下那个餐馆的。早上中午就吃了一顿,现在饿了。

    秦莎莎说:好的。

    不过半个小时,秦莎莎就出现在于远明的办公室了。

    于远明一看她放到办公桌上的东西就惊讶了。

    牛奶,面包,无水蛋糕。

    顾不上客气,老老实实地吃起来。

    时隔多年,于远明和秦莎莎讲自己被她打动的就是这一刻。

    原来接触了那么多女子,从来没有哪一个这样细心地关心他。作为一个工作忙碌的男人,多需要这样的一个女人的温暖备至的关怀呀!

    这种超出预料的关爱其实不是多少钱的问题,而是在于对方对你的感情问题深浅,是对方在不在乎你的一个标尺,是对方心里涌出来的一种暖意体现。

    当时吃饱了,继续工作。秦莎莎啥也不说,就在办公室坐着等他下班。

    于远明的办公室两张桌子,几张凳子。桌子是自己一张,秘书一张。墙上照例有一张白板,写着各个团队的目标与完成进度。

    秘书是一个小女生,每个月800块钱底薪。如果自己做单和增员,额外给奖金,这是于远明自己聘的。与公司无关。

    部经理聘秘书也许是万家保险与其他公司的区别之一。

    一个团队长自己出钱聘请秘书,源于对团队经营的认识。通过mss培训,于远明学习了什么叫资本投资,什么叫日常经营。部门的事情很多,涉及到早会经营,业绩分解与追踪,日常辅导,方案达成,增员推动,代理人各种培训。除此以外,自己还要做业绩。全靠自己,很容易陷入忙于做各种事务性的工作中而无法做真正的重要事情。整个内勤的配备就比万家差远了,所以更多的是需要自己。

    秘书做什么呢

    比如每天的各种数据统计:出勤人数,每日业绩(必须细到小组,个人,主险,附加险,佣金);月中后每个人,每个组,整体部门的考核预警。聘才达成预警。增员活动的数据,培训的数据,方案的数据。都需要一一统计。最重要的还是计算保费与佣金。不同的缴费年限统计的口径又不一样,需要分开算。保费除了公司的规定以外,有时候方案还有特殊规则,某个时间段按照120计算,又得多加小心。佣金也一样,主险是一个,附加险又是一个。新人还得打折计算。

    其次,数据统计了,还得通过电话追踪。今天拜访情况如何有什么收获达成方案还差多少遇到什么问题

    通过打电话了解业务员的情况,顺便也可以了解到主管们的



《漂泊者》57-桃花镇往事
    小杨不愿意做业务员,正好小陈要走,于远明于是问她愿不愿意做秘书。她当然也不懂保险公司的秘书是什么工作,有哪些工作内容。于远明解释了一番后,她同意了。

    于是,第二个秘书小杨上岗了。

    小杨当然与小陈不同。

    小杨应该有三十岁了,身材高挑,穿一件条纹毛衣,胸部突出,腰腹处丰腴而不臃肿。两条腿挺长的,走起路来摇曳生姿。

    最有意思的是她的唇,唇形完美,唇膏是那种亮彩色,嘴角一颗不太明显的小痣显得调皮而多情。

    于远明对于她不太了解,心想只要把工作做好,倒也没事。

    没想到一次闲聊,才暴露出小杨的些许背景。

    1994年的夏天,桃花镇。

    桃花镇之所以得名桃花是因为在镇子不远处的云峰寺上有大片的桃林,一到春天桃花盛开,蔚为壮观。

    而从遥远的明月山麓流淌而下的一条溪流自然得名桃花溪了。

    这桃花溪进入桃花镇水面就变得宽敞,水的流速好像也变慢了。两旁的棕树,竹林,以及棕树竹林背后的稻田,农舍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面。偶尔还有小船划过,那是王家河沟的廖二在打鱼。讨厌他的人挺多的,那是坐在棕树下,竹林里的钓鱼子。钓鱼子多半都是退休的老头或者四五十岁的二号老头。钓鱼子们普遍准备得有一个小板凳(折叠的),一个挎包,里面装的东西可多了:香烟,打火机,保温茶杯,饼干,面包,鱼饵,雨伞等。一根或者几根鱼竿长长地伸出去,浮标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从王家河沟往桃花镇这一段称为七里湾,这一段水面也宽,河道又直,竹影婆娑,看起来风光秀丽。有当地秀才拟了一幅对联,说的就是这里:两路桃花香七里,三排杨柳插千丝。

    两路,桃花,七里,都是地名。三排呢,真实的名字是三牌坊,指的也是当地一个有些名气的地方。千丝,谐音重庆的千厮门,也是地名。

    此对联算是有趣。

    七里湾往前就是一个石拱桥,这个石拱桥是1965年到1966年期间修成,名唤红旗大桥。七个石拱洞,上面也是石头做的桥墩,桥面,桥栏杆。桥身和桥栏杆上还刻了一行大字:念念不忘阶级斗争,念念不忘思想。

    穿过红旗桥,就属于整个桃花溪最深的地方了。这里也有一个名字:姚家塘。

    东面是一大片的竹林,沙滩。西面是一溜儿的老街老房,岸边就是一长溜的石板,三五个妇女正在岸边洗衣洗铺盖。不远处也有小孩子在玩耍,更远一点的地方树上还有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头是一头低头沉思的牛。牛很安静,只是用尾巴和大耳朵不停地扇讨厌的蚊子。

    姚家塘据说深不见底,到底有多深,于远明也没见过。就是1986年大旱,整个桃花溪都干了,河床都露出淤泥与连片的石头了,姚家塘还是一个水塘。只是面积小了一些,但是不见底,也没人说摸到过底部的淤泥。那个时候除了在淤泥里捉鱼,于远明还和大表哥及大表哥的同学一起扳罾。民间有俗语:钩钓好吃鱼,网打过路鱼,罾扳背时鱼。因为扳罾是把渔网做成饭锅盖的造型,反过来放到水下,上面几个角用弯曲的竹竿拉住。放个十分钟就拔河一样把竹竿往上拉,网也就起来了。背时的鱼哪里知道自己无意中就入网了。所以叫背时!

    姚家塘再往前面就是一道堤坝,也是用石头做的。坚固异常,几十年了从未听说有坏过。

    堤坝翻过去还有一块长约50米,宽约20米的大石坝。溪流翻过堤坝,就流到这个大石坝,然后分头往两个重要的水槽走,一路奔腾往下



《漂泊者》58--增员纠纷
    单说这两队男女在水里嬉戏,其中一个自持水性佳游得远了一些。没想到游回来的时候,水流太大,把他冲到堤坝边。好在他反应快,双手急忙扣住堤坝的石棱。身子在外面悬挂着,双手死死扣住石棱。这边朋友一看,急忙去解救。他刚游到对方那里,还没抓住对方,自己却一不留神儿被水直接冲下堤坝,顺着水槽直奔悬崖而去.......

    两个在岸边的女子当然吓傻了,慌乱中急忙跑上公路找人帮忙。当她们就穿着一身泳装到公路边打公用电话时,电话边值守的正是于远明。于远明听闻后也跑过去查看,这时岸边已经围了几百人,正在商量营救办法。

    先是一个打鱼的试图把渔网抛过去让对方抓住,大家把他拉过来。结果也不行,因为距离远了。一时之间也没有长一点的粗绳子。

    后来还是派出所想到了办法。

    一溜儿人拉着绳子,最前面一个人是当地一个工人,用手铐把自己右手拷住,再去把对方左手拷住。两人再拉手,后面的众人使劲儿才把人救出来。

    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情,没想到后面闹成了一场十年之久的悲剧。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几个人的身份。

    两个男的,被救起来这位是龙城粮食局员工,因救人而遇难的是他的铁哥们,家在龙城一个乡镇,刚刚从外地回来。

    两个女的,事发后就跑了。身份是小姐。

    由于有派出所的所长及民警参与救援,所以公安局某位专门写稿件的文职人员就写了一个报道《警民携手,共谱大爱》。里面的内容主要是表扬派出所的干警,而最危险的救人者却不是民警,所以也就没有名字。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

    最要命的是作者把被救者和遇难者的身份搞混了。文章里说被救援成功的人是因为去救朋友而遇险。这样就颠倒事实了。因为事实是遇难者才是救朋友而遇难!

    这个报道刊登在江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恭州晚报》上,遇难者的妈妈看到后,悲愤异常。跑到公安局讨说法!

    自己的儿子死了不说,一分钱的赔偿没有不说,连救人的名声都被歪曲!岂有此理!

    但是,公安局觉得你这个农村妇女,简直是胡搅蛮缠,凭什么我要改正

    就这样扯来扯去,从上访到起诉,从一审到二审。来来回回整了十年。母亲的头发都白了,终于赢了官司。赢得对方认错,在《恭州晚报》上发了火柴盒大小的一个声明。

    而那个时候的《恭州晚报》,改版都几次了。

    于远明为什么如此熟悉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个是当时救险的时候在现场,第二个更巧合的是他的同学兼客户朱媛媛的隔壁有一家餐馆。

    因为做了朱媛媛的保险,于远明也在观察周围的情况。首先突破的就是隔壁这个餐馆。这个餐馆是一家夫妻店,卖的无外乎是一些家常菜而已。这家餐馆的男主人就是公安局写稿那个的哥哥。阴差阴错,各种信息堆积到一起,让于远明得知了一件事情以及另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与小杨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天讲完这个故事,小杨一声冷笑:哼!想不到他还有这些故事!

    原来,那个被救起来的粮食局员工,就是小杨的前夫!

    所以说,龙城就是这么小的一个地方!
1...5960616263...9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