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逆天改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修武兴国

    “你为何还不速死,莫非想要让本镇的手下把你活剥掉吗”刘仁玉戏谑地询问过天星道。

    “额不明白,为什么额一定要死,额原本也是百姓,往年里官府的赋税不曾少交过半分,只是老天不开眼,官差又不顾咱们的死活,额不得已才带着不愿白白饿死的弟兄们出来讨个活路,你们为何不给额一条活路”过天星忽然满腔怨愤地质问刘仁玉道。

    “似你这般狡辩的流贼,本镇不知道见过多少。你说你想求活,可以,洗劫巨家大户以后,你们就有吃的,你们可以活下来,随后犯官杨鹤担任三边总督的时候,对你们着力招抚,给了你们活下去的机会,可你们还是反叛了。

    这是为什么呢自然是因为你们尝到了不受制约行使生杀大权的乐趣,便被这种感觉深深吸引,再也无法抽身离开。招安的生活,平静寡淡,没什么意思,所以还不如继续造反,继续无拘无束地想杀谁就杀谁,把玩从前只能仰望的官家,大户人家的小.姐,这样你们就觉得很爽,然否”刘仁玉面无表情,冷森森地一字一句道。

    “这.......。”

    刘仁玉的话就像凿子一样,瞬间就把过天星的心理防线凿的千疮百孔,令后者哑口无言。

    “似你们这等人,打着求活的旗号,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死掉最好。罢了,若是你不想自己上路,好说,仁杰,帮他一把。”刘仁玉对着刘仁杰点点头道。

    “是,大帅。”刘仁杰得令,便带着几员手下,直扑向过天星。

    “啊,”过天星不能忍受剥皮之疼,终于下定决心,一刀捅进自己的心窝,就此死于非命。

    “喂,你们这路人马的主将是谁人”刘仁玉见流贼全部伏诛,便询问自己身边伏击流贼的明军士兵道。

    那些个明军士兵还没来得及回话,刘仁玉便听到一声大喊:“刘总镇,带领此路兵马在此伏击流贼的是卑职,榆林守备贺人龙。”

    “原来是贺守备,此番能够截住流贼,全部是因为你,所以这里的流贼首级便全部给你吧。”刘仁玉对着贺人龙道。

    “这如何使得!明眼人都看的清清楚楚,刘总镇也带着精兵强将斩杀了不少流贼,人龙安敢独自将功劳拿到手中。”贺人龙抱拳施礼,嘴上连说不敢。

    “无妨,给你你就拿着,本镇一向如此。只是有一点,首级你全部拿走,流贼的马匹




第381章 钱财不要,要流民
    中部县城说起来共有流贼两万人,其实大半倒是被裹挟而来的百姓,那些个流贼毁去这些百姓的家园和庄稼,让这些百姓在无可奈何之下也只好跟着流贼一起四处流动,他们就像蝗虫一样,所到之处,抢光吃光,吃完了,再换一个地方,若不是在中部县城恰好被围住,只怕还会继续四处劫掠。

    再说那中部县城之外的各路官军联合出动,过不多时,便将游荡在街市上的三千流贼杀了个干干净净,剩下的流民都躲在民居之中,无一不是瑟瑟发抖。

    官军在杀完街上的流贼之后,借着搜杀流贼的名义,闯入民居,肆行劫掠,若是碰上年轻女子,就还要淫辱一番。

    好在这支官军不单单是自家将主带队,还有洪承畴在城外监督,是以官军们也不敢太过分,至少不敢在大街上淫辱美妇少女。

    官军用去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便将中部县城的真贼搜杀干净,然后又将流贼裹挟而来的百姓全部驱出中部县城,朝着洪承畴所在的方向而去。

    一直在城外观战的洪承畴对明军的所作所为其实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清清楚楚,但是他什么也不想说,也不想干涉。

    因为现在是用人之际,朝廷无法解决饷银问题,如果不让自己手底下的官军肆行劫掠,便无法保持他们的战斗力,而在劫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淫辱妇女的事情发生,但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

    劫掠流民来解决军饷,至少可以剿灭流贼,这样至少还没有遭难的地方就可以幸免,那里的百姓至少就可以免于这样的遭遇。

    这都是命运啊!

    洪承畴莫可奈何的摇摇头,在心中沉重地叹息一声道。

    作为三边总督,他其实也很清楚,流贼之所以剿之不尽,杀之不绝,不是因为碰上天灾。

    灾荒在大明也不是第一次发生,以前就算是发生了饥荒也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朝廷还有力量赈济灾荒,就算是有人造反,也能及时派兵镇压。

    但现在,崇祯朝,东林党那帮‘众正’把持朝廷,将天启朝的商税取消,将这个帝国的开支全部压到了田赋上面。

    他们这些东林党人,号称耕读世家,家里无一不是良田百倾,此外还有投献,也就是一个有功名之人的亲戚将田产挂到有功名之人的名下,这样那个有功名之人的亲戚就不用上税了。

    如此一来,豪家大族依仗自身威势,霸凌官府,不上税;耕读世家仰仗特权,也不交税,就连秀才都能恩免,一毛钱都不用交。

    最后整个帝国的重担就压倒了最贫苦的普通农民身上。

    政府在收税的时候,也不管田地肥沃程度,水利完善的程度如何,统统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是江南最肥沃土地的收获量为标准来收取田赋。

    这样似陕西这等土地贫瘠的地方,民众的负担不免极重,偏偏这个地方的地方官出身不好,为了讨好上官,便不顾民众的死活,全力收税。

    这样,天灾交织在一起,方才造成现在流毒陕西和山西的流贼之祸。

    洪承畴靠着杀流贼起家,从陕西督粮道参议一路升到三边总督,官儿越升越大,流贼却是越杀越多。

    从前流贼一股也不过是一两千人而已,现在一般都是七八千人甚至上万一股,而官军却是越打越少,有些官军甚至打着打着,半路就投奔了流贼。

    因为当官军很辛苦,吃不饱,穿不暖,饷银也没着落,而当流贼却很轻松,吃香喝辣,好不快活。

    可以说若不是洪承畴上台以后对流贼强力镇压,大肆屠杀,官军心中多少有些畏惧,恐怕投奔流贼的官军会更多。

    洪承畴知道彻底解决流贼的办法,杀光带头造反的流贼,甚至包括小头目,然后被裹挟的流民遣返回原籍,恢复生产,定居下来。

    当这却根本无法做到。

    首先陕西连年大旱,种庄稼种不活,而且各地水利废弛,无法灌溉,另外各地官府穷困之极,没有办法拨付种子给流民,乡绅之类有能力借出种子的巨家大户,要么被杀戮一空,要么就迁徙到远方避难去了。

    所以说,这些流民遣返回原籍之后,他们多半还是没有活路,只要有流贼起事,他们就又只能再次跟着流贼一起四处游荡。

    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当洪承畴看见自家兵士押解出来的近万流民时,他不可能下令把这些真正无辜的百姓杀掉,也不能保证给他们一条活路,只能按照老规矩,令他们回返原籍。

    然后他又在剿灭下一股流贼的时候,再看到这些人,再解救他们,再释放他们,如此循环往复。

    “制帅,末将等已经将中部县城之中的流贼真贼全数斩杀,共击斩流贼真贼三千级。”

    当洪承畴犹自遐思不已之际,张明哲向他禀告道。

    洪承畴听到这句话,马上就收起自己纷杂的思绪,示意自己知道了。

    &nbs



第382章 生的希望
    刘仁玉从洪承畴这里讨来流民,便马上下令自家火兵熬制米粥,且这个米粥必须比较浓稠,也就是说必须让筷子插在上面儿不倒。

    那些个流民被靖边堡军引向自家营寨的时候,非常沉默,面上没有任何表情,宛如行走的尸体一样。

    他们已经经历过家破人亡,经历过妻离子散,天天都有人死在自己眼前,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死了,不是死于流贼之手,就是死于官军之手,又或者被饥饿,疾病带走。

    升斗小民如何会不怕死,只是因为见惯了生死,才会对生死熟视无睹,因为他人的今天便是自己的明天,明天自己或许也会是一具尸体,所以所有的流民都麻木了。

    死亡迟早回来,活着只是等待死亡而已。

    当靖边堡军召唤他们去自家军营的时候,没有问他们会去干什么,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因为地狱般的画面他们都见过不知多少,还有什么能让他们害怕的呢!

    接受命运的安排吧!

    又或者与其像这样人不人鬼不鬼的活着,倒还不如死了好,生不如死,则不如死去,死去是一种解脱。

    “大帅,他们的样子跟末将还没有遇到您的时候很像,浑身充满死亡的气息,仿似行尸走肉一般。”刘仁杰望着沉默的流民,皱着眉头,对着自己身边儿的刘仁玉道。

    “这很正常,他们经历过太多不幸,对生活都失去了希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希望,给他们尊严,让他们重拾作为人的快乐。”刘仁玉回过头来,对着刘仁杰说道。

    “就像您给予末将的一样。”刘仁杰笑了。

    “对,我很想快些结束这一切,这个天下烂透了,等咱们打完陕西的流贼,把流民接到咱们靖边堡去,让他们安定下来,咱们就多招些兵,打到山西去,那里有一个不平凡的人,我要让他提前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改变这一切。”刘仁玉眼神坚毅地说道。

    “大帅,您说的是张献忠,还是李自成”刘仁杰问道。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但是我在把这个人提前推入历史舞台之前,还必须壮大自己的实力,不然等到他的实力太过庞大的时候,咱们说不定就完蛋了。”刘仁玉笑道。

    “末将明白了。”刘仁杰点点头道。

    “罢了,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咱们现在要做的是先赈济这些流民,然后将他们送到靖边堡去。”刘仁玉说完,便径自骑着马,在营寨中四处巡视,且看流民的安置工作做得如何。

    这时,靖边堡军火兵得到刘仁玉的命令,便从辎重兵那里取来米粒,做成稀粥给流民们吃。

    其实说起来,刘仁玉并不是不想,或者说不是舍不得给流民们更多东西吃,只是流民们饿得狠了,肠胃的消化功能有所下降,若是马上就给他们吃太多东西,他们的肠胃受不了,说不定会出现不可预测的情况,所以刘仁玉才决定先给他们喝稀粥,等他们的肠胃适应能力增强,再给他们增加食量。

    靖边堡军的火兵们打开煤炉子,把火烧起来,再把锅支上,放进水和米粒儿,一顿熬煮,过不多时,靖边堡军的军营里便弥漫着米粥的香气。

    那些被靖边堡军带进军营的流民们虽然有些麻木,但是闻到这个粥的香气,却还是有动物的本能。

    他们原本不是趴着,就是躺着,坐着的人都少,因为这样可以节省力气,可以再多活一会儿,在闻到这个粥的香气以后,很多人都站了起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冒着腾腾热气的大锅,脖子伸的老长,恨不能把自己的头探到锅里去。

    说实话,若不是自己身边有大量全副武装的官兵虎视眈眈,有些流民都恨不得冲上去抢饭吃了。

    他们其实并不认为这些饭是给自己吃的,因为官军不可能这么好心,但是能够闻一闻气味儿,过一过干瘾也好啊!

    这一切,刘仁玉都看在眼里,心中多少有些恻然。这种



第383章 做一个大包围圈
    在靖边堡军兵士们的环伺之下,所有流民都按照规矩,年长者排在队伍的最前面,然后是六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小孩儿,再然后是妇女,最后是青壮男子。

    他们手里都拿着靖边堡军配发的铁制饭盒,规规矩矩地按照顺序领粥。

    领完了粥,流民们便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吸溜溜地喝粥。

    这个粥对于饿久了的人来说,实在是太少了些,那些青壮流民三两口便吸溜完了,然后他们意犹未尽地一遍又一遍地舔着饭盒,直到舔的干干净净,舌头刮在铁盒子上刮的生疼,方才罢口。

    相对而言,老人和小孩儿要吃的慢些,所以这些个青壮流民便纷纷眼睛里冒着精光地盯着老人和小孩儿吃饭。

    若是没有纪律的约束,说不得他们便要侍强抢夺老人和小孩儿手里的稀粥,只是碍于四面儿都有全副武装的靖边堡军看守着,这才强压下心中的,眼巴巴地看着其他人吃,自己只能口水直流三千尺。

    刘仁玉在军营里施粥的事情在整个明军大营中都传开了,其实说起来这个事儿应该洪承畴来做,毕竟他是陕西最大的官儿,而且还是文官。

    但洪承畴实在做不了,因为现在连军粮都不能保障了,如何还有余力管老百姓,所以对于刘仁玉的做派,洪承畴只是‘数称善,嘉勉之,然不发粒米入靖边堡军营寨矣!’

    对于洪承畴的困难,刘仁玉可以理解,其他将主对于刘仁玉的行为那是相当的不理解,就连刘武国也多次询问刘仁玉说:“贤弟,赈济灾民是朝廷的事情,辈何事,何苦自费粟米活民乎辛辛苦苦活民无数,朝廷肯为你表功乎”

    对于此等问题,刘仁玉回复道:“我做此事并非为了得到功劳,我只是觉得百姓无辜,不忍见其倒毙于荒野之中尸骨无存,或者又被流贼掳去,当了炮灰,所以收治之,全其性命,造无上功德。”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宗教五花八门,但有一个佛教的基本原理却是为所有人接受的,那就是活着的时候在人间作恶,死后必下十八层地狱;活着的时候与人为善,广积阴德,死后便可以升入天堂。

    所以刘仁玉的这套说辞刘武国也能够理解。

    再说那刘仁玉一面儿施粥,一面儿令火兵们按照每个流民一天三个的基本要求来烹制烧饼,按照流民们的脚程,从中部县城出发,走到靖边堡,至少要走十天,所以每人要给足四十个烧饼才成。

    火兵们加班加点,也就用了一天的功夫便将数万烧饼烹制完成,但这样一来,靖边堡军随身携带的粮草几乎被消耗一空,刘仁玉为了保障军粮供应,便令兵士们拿出随身携带的银两,凑在一起,兵分几路,到中部县城周边的州县去买粮食。

    本来陕西大旱,农田颗粒无收,想来各州县应该缺粮才是,但缺粮的只是陕西的官府和陕西本地土著,在陕西做生意的山西商人手里可是有粮食的。

    这些个长年在陕西经商的山西商人,看准陕西缺粮的时机,从山西低价盘入粮食,然后再高价售出。

    往年一两银子能买到一石米,这荒年也就只能买到三斗而已,一石粮食都要卖到四到五粮银子。

    靖边堡军的官兵找山西商人买粮食的时候说,买这个粮食是为了打流贼,扫平了流贼对他们这些商人也有好处,希望这些商人能够卖的便宜些。

    当那些个山西商人却充耳不闻,哭爹喊娘地说些什么进价贵,运费高,风险高之类的话。

    也就是说这些山西商人就算知道靖边堡军买粮食的目的是打流贼,间接地保护了他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们也绝对不肯便宜一文钱。

    靖边堡军的官兵们徒呼奈何,只能乖乖地把钱交出来,高价购买粮食。

    有些兵士为了此事还跟刘仁玉发过牢骚,刘仁玉闻之,并无什么特别的表示,商人逐利的本性使他们丧失掉了人性。

    比如满清开国所封的山西八大皇商,有一个算一个全是无耻到了极点的狗汉奸,他以后一定会找机会找他们算账的,但现在先把流贼搞定了再说。
1...113114115116117...153
猜你喜欢